“十四五”:应用数字科技推动金融普惠中小微企业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ght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字金融发展助力普惠金融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和中小微企业,同时填补传统银行业服务上的空白,国内有了新的探索——新型互联网银行,如微众银行、百信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它们都没有实体营业部,基于线上服务为客户提供贷款。总体而言,其特点在于:一是大型科技平台实现网上贷款。网络平台依靠其C端获客优势,可以很好地覆盖中小微、个人等长尾人群,且平台获客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二是广泛的用户数字“足迹”生成用户画像。互联网银行用户社交、支付、浏览等行为大数据在中台计算之后,反过来反映用户信用条件和业务状况;三是大数据技术与机器学习技术相互融合,依用户信用条件实现大数据风控和预警。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做了一个研究,把利用网商银行后台金融科技和非传统数据构建的风控模型与传统银行依赖于财务数据和打分卡的风控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前者更为有效。原因在于:第一,互联网实时数据与行为数据动态化和交互性更强,比有滞后性的传统财务数据更有优势;第二,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抓住很多非线性关系和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后做出来的对违约的预测比传统银行更准确。
  因此,当前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我们直面的问题是金融系统如何支持创新和支持中小企业。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在支持创新和小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业需要加大金融创新,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线下中小银行利用软信息,一条腿是线上新型互联网银行利用大数据。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引领性发展,普惠金融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方面的经验可以继续推广,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很大挑战,企业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但同时也倒逼金融机构加大数字化布局,促进金融资源通过科技手段普惠到更基层领域。为了应对疫情,我国出台一系列金融、财政措施,一方面,货币政策多次降准以确保流动性,在推出抗疫专项再贷款和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的基础上,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另一方面,财政资金给予利息补助。一般而言,在危机情况下,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救助包括提供补贴、失业救济与直接发钱,这也是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疫情之中实施最多的三大财政政策。而中国的政策不太一样,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减免税收,三是公共卫生开支。这三项都很重要,但是差异在于把钱直接送到中小企业和老百姓手上的渠道不多。因此,财政政策目前创设直达基层的手段,主要在保基层运转上下功夫。但推动疫后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还是靠金融业在政策扶持下更好地推行普惠金融,下沉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内生动力的迸发和消费的转型升级。

二、目前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减弱。二是金融风险在不断露头。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突出。原因在于,过去中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当中是补充性质的,融资环境不太好时,只要稍稍有改善,对经济增加都是正面的推动力量。而在今天,我们都听过“56789”,中小微企业已经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现在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我国民营企业占到全国企业创新的70%以上,民营企业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这些意味着,到今天如果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



  另一個是一般老百姓投资难的问题。在过去五六年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理财产品市场到互联网金融,几乎能发现风险的地方都发生过了。
  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有很多可投资的资金,但是能投资的资产非常少,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可能会形成一些风险因素。
  系统性风险金融风险指数显示,在全球危机之后,指数略有下降,然后就开始反弹,现在我们的系统性风险还是比较明显。
  简单来讲,我们的金融体系在过去相对有效,但现在出现一些问题。鉴此,提出“十四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新格局的核心是“双循环”,“双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内经济大循环。这需要构建一套新的现代金融体系,其目的之一是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第二是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字字珠玑、振聋发聩,具有强大的政治引领力、思想感染力、理论穿透力,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协会发展迅速,其职能更为广泛,在参与政策制定、获取行业前沿动态、政企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行业协会反垄断合规调研课题组围绕行业协会反垄断合规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重点分析行业协会反垄断规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厘清“行业协会”与“经营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并罚原则和免予处罚的情形;强化反垄断普法和规范行业协会职能,加强行业协会反垄断合规建设;建立反垄断工作联动机制、协同监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表述。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在一系列会议和文件中,都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明确地给出重要
一、认识脚下的土壤  我们生活的星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却是从4亿年前陆地上长出蓝藻时开始的,此后经过无数次演化、侵蚀,我们脚下的土壤最少也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反观人类,现代人出现在20万年前,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农业也不到11000年;考古证实,中国最早出现稻作物种植是在7800年前,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与土壤相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要短得多,可以说,在土壤面前,人类还是
我们总说乡村要振兴,那么,什么样的区域才是乡村?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明确。2021年3月,联合国有关组织、欧盟、世界银行等国际6大机构完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世界人口布局类型做了划分,有利于解决多年来关于城乡区分各说各话的问题。它们把人口布局分成了三个类别:城市——在连续区域的人口密度大于等于每平方公里1500人,人口总量超过5万人,且至少一半人口处于城市设施完全覆盖的中心区;市镇及人口半稠密区—
“十四五”时期是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步期,是继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继续深入推进包括能源体制改革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十四五”时期也是进一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国将面临加快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提高能源效率、保障多元安全能源供应、创新引领能源科技发展等新的形势,对深化能源市场
自2013年起,我国结婚登记数出现七连降,从1347万对大幅下降到2020年的813万对,结婚率从9.92‰下降到2019年的6.6‰。这将直接影响未来我国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发展趋势,影响“三孩”政策的实施成效,影响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的稳定。一、多种因素导致结婚率逐年下降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婚晚婚人口会增多。当前我国结婚率下降有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导致的适婚人群下降的因素,更有不想结、不
2021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因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的督查激励。在实施质量强区战略过程中,松江区不断完善质量工作顶层设计,健全质量工作政策扶持体系,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聚焦重点行业实施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探索区域质量协同发展,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着力营造全社会追求质量的浓厚氛围,推进质量强区工作走向深入。
一、下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制度环境  从一个国家来说,改革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制度建设的问题。所以,全面深化改革,未来5到30年,还是要看制度环境的改变。这里所谈的制度,是指广义上的制度,指的制度环境,而不是指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这类制度性质。应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党和政府,一直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点滴之水,才能汇合形成制度环境的大海,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也是需要持
“证照分离”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浙江省在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过程中,聚焦“全覆盖、零许可、数字化、强监管”改革目标,率先推动实施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