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9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其诸多的功能。如:实现语言的感知和积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掌握语言的规律,生成新的学习需求和目标,激发和熏陶学生的情感等等。然而,纵观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读的目的不明确,读的目标单一,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和评价,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反复地读、机械地读等高耗低效现象。那么,怎样做才是有效的朗读训练呢?
  一、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感参与
  朗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口头读的活动,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丰富,所以,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让学生想一想,演一演,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使其身临其境,迫不及待地想说、想读,这样,孩子的个性感受在自然状态下迸发出来,更带着真实,带着自我,带着个性。
  【案例一】
  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第一自然段的片段。
  师: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他15岁就离开了家乡,谁来把第一自然段读一遍?
  (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感情)
  师:谁还想再读一遍?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指名另一学生朗读)
  师:好。读得很好。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得整齐划一)
  【案例二】
  另一位教师同样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第一自然段的不同片段。
  师: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他15岁就离开了家乡。请同学们自由地边读边想:王维小小年纪,远离家乡,两年过去,心情怎样?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
  师:读好了吗?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交头接耳,轻声议论)
  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有过离开家乡或离开父母的经历?当时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1:我有过离开家乡的经历。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暑假里到北京去看望爸爸,我的心情很高兴。
  师:一家三口在一起,当然值得高兴。
  生2:春节刚过,爸爸妈妈又要去深圳打工了,家里只剩下我和爷爷奶奶,我的心里比较难过,因为我又要长时间看不到爸爸妈妈了。
  师:是呀,你在家里还有爷爷奶奶相伴,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王维却是孤身一人,没有亲人相伴,没有熟人相随。将心比心想一想,此时此刻的王维心情怎样?
  生3:我想,王维此时此刻肯定是特别孤独,特别思念家乡。
  师:是呀!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就是这样形影孤单。饿了,随便吃点什么;病了,只好自己照顾自己。两年的光阴就这样在孤寂中度过,就这样在日益浓烈的思念中度过。有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王维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读得很投入,特别是“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沉甸甸的)
  师:是呀!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从这两个“异”字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诗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评析】
  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感参与。显然案例一中,不仅读的目的不明确,而且没有为读创设好情境,只是让学生平平淡淡地读,没有对学生心灵引起震撼。而案例二中,不仅读的目的明确,而且还为学生读好这段文本创设了很好的语言情境,给了学生想象感悟的空间,强化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学生是在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是在用心灵去和文本的作者以及主人翁进行直接对话。
  二、要在心灵深处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朗读的过程首先是潜心会文、自悟自得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在目视、口诵、心惟的同时,借助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经验积累和语言积累,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使文中的人“活脱”,事“活脱”,物“活脱”,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
  【案例三】
  六年级一篇课文《印度洋上生死夜》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不,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主人翁皮埃尔的妻子遭受章鱼袭击,生命垂危,急需返回港口抢救,而此时他凭经验知道,一场海啸即将发生。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体会皮埃尔的高度责任感。
  师:这段话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1:要读得坚决。因为这样可以表现皮埃尔的坚强决心。
  生2:要读得果断。否则,就不能表现皮埃尔的责任心。
  师:那么,哪些词语要读重音?
  (学生相继回答“不能”“唯一”“有责任”“通报”等)
  师:好。让我们先自由练一练,再指名读。
  (学生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齐读。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完全没有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学生感情的表达大多数是言不由衷)
  【案例四】
  另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读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
  师: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作为丈夫,面对着危在旦夕的妻子,不能走就意味着要舍弃自己的亲密爱人。让我们用痛苦的心情读——
  师:这是一个恐怖的抉择,作为一个精神正常的人,面对着即将发生的海啸,不能走就意味着还要搭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让我们用恐怖的心情读——
  师:这更是一个伟大的抉择,因为作为一个知情人,他是在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不能走就是意味着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多人生的希望。让我们用敬佩的心情读——
  【评析】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不应只是一种形式,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学生潜心地读,是要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去领会文本主人翁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显然案例三中,学生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了皮埃尔的坚决、果断,但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从字面上感受到的,学生还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引起情感共鸣。而案例四中,教师借助富有情感的导语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情感认知,还原语言所描述的形象,使文本中皮埃尔的形象丰满起来、真实起来。整个导语中虽然没有提及“坚决”“果断”“责任心”等标签式的词语以及读书技巧的指导,但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是丰厚的,表达和理解的效果是美好的。
  三 、要让学生在朗读评价中学会提高
  朗读中的及时评价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促进反思、积极引导等功效。朗读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互评,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评。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知,也是给学生互评和自评的示范。教师的评价要具体、明确,能让学生知道哪个地方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显然案例一中教师对读的评价仅仅限于“好”“读得很好”,至于好在什么地方,好到什么程度,教师没有作出具体评价,这样就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只要读得正确、流利、整齐划一就是读得好。教师对于读的指导要注意做到:(1)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及时发现学生朗读的优缺点。(2)及时。每个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应该给予评价,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总之要及时予以回应。(3)准确。学生朗读之后,对于朗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教师都要予以准确的评价,以便激发其他学生朗读好文本的兴趣。教师的含糊其辞或不闻不问会让学生兴趣锐减,影响朗读的效果。(4)激励。我们要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朗读热情,对于积极参与、大胆表现的行为要给予热情赞扬。对于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朗读要由衷地赏识。对于错读、漏读、回读等现象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再次朗读,给学生留有余地,为他能够读好文本创造机会。比如在案例四中学生朗读“不,我不能走!”时,根据读的情况,教师可以这样评价:“我听出来了,这是一个念头,是个想法。”“我感觉到了,皮埃尔很痛苦”“嗳,这个决定怎么会这么轻松?”……教师如果能够用精当的评价和恰如其分的朗读建议去指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学会矫正、学会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有效的朗读训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见字读音的过程,它要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原作的基本精神,表达原作特有的风貌,要传达出读者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的朗读指导要着力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深化情感的体验,促动心灵的沟通,还要在朗读技巧上自然、适度地进行一些指点。这样,朗读不仅使学生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使学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感,最终,琅琅的书声就会成为学生精神律动的音符。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2010年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以来,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央财政于2010年专项拨款5亿元支持启动“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标志着国家级教师培训政策的重点转向农村。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全市拥有普通中小学(含幼儿园)12 242所,专任教师23
一、缘结新加坡    2007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接受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的诚挚邀请参加了面向新加坡全国中小学200多名华文教师举办的名为“从课堂到网络学习社群——华文教学”的华文教育科技研讨会。与会期间,何克抗教授作了关于“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的主题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支撑跨越式项目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四大
帕斯卡尔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  在乡村教书,我对芦苇可谓情有独钟:夕阳轻泻舒卷的音韵,依稀的枝叶润吻凉凉的金风,如越过乡村旷野的风铃声;抒情的目光漫过收刈的畦垅和芦竹最缀的清水塘,我如—只归鸟扑向鲁汀河边,与秋水芦花对语,聆听飕飕秋声,心如一朵莲花开放。  芦苇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芊芊芦
小区门口新开了一间小小的包子铺,早晚供应包子。小区离地铁站、公交站都不远,赶地铁挤公交上下班的人经过那里,远远就能闻见热腾腾的包子的香味。包子铺的生意很好。  包子铺是小区门口蔬菜铺的那对中年夫妻开的。他们把蔬菜铺隔出一块地方,靠里的一部分放桌子,朝外的一部分放案板、炉子、蒸笼。  那对中年夫妻很和善,又很勤快,铺子打理得干净有条理。男人姓李,老的少的都亲切地叫他们夫妻“李哥李嫂”。  李哥李嫂之
一、引言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并非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是需要以某种活动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启蒙是教育理所具有的内涵,有学者也曾表示“启蒙与文化和教育均属同义词”[1]。当然这里的启蒙不是指某种特定的时代精神,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指在个体心智发育和成长过程中,推动着个体认识世
2001年,黄济恩师80寿辰的时候,我写了下面几个字:“参天地寻真理以诚造就道德文章,撷英华惠后生由宽培育人格学问。”我的国学实在粗浅,只能用这句不对仗的话来表达对于先生的人生之气象的理解,我觉得,“诚”是先生人生之精髓。  记得1986年读研究生期间,到北京访学,拜谒先生,那时的我懵头懵脑,完全是一个乡下后生,憨直傻勇,向先生去请教论文中的问题。先生耐心解答之后,又把我领到楼上的王策三先生那里。
跟太太结婚的时候,我们对家里的“股权结构”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最终,我们家确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自己赚的钱自己管理;成立家庭基金,每个月双方都往里放1000块钱作为家庭日常支出,若遇较大支出,比如买房之类,每人出一半;双方都有随时查对方账户的权利。  我自认为每天在财经圈儿里混,赚钱能力肯定比太太强多了。但结婚十几年来,每次我查她的账户,钱都比我的多,而且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引起了我的警惕。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北京作家、学者萧斌臣、邢文祥和四川作家袁亮深入灾区采访,并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烛泪如歌——“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教师群像》(已于2008年12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作家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特别了解到,在地震中殉职的教师大多是各自家庭的精神支柱和经济支柱,有些人的收入甚至是各自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他们牺牲后,留下或嗷嗷待哺的幼小子女,或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白发老人,英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充斥于我们的社会。儿童和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由信息和科技构建的环境之中,他们从一出生,就被极其丰富的媒介产品所包围,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介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这种背景下,实行媒介教育,指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认识、理解和使用媒介是非常有必要的。[1]  阿根廷政府把实行媒介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公共政策,并把其纳入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这是一本装帧非常精美的书,读起来有点沉重,合上书的时候有很多感动。    捷克,特莱津小镇,1941年10月10日,这里成为德国纳粹的犹太人集中营。一万五千个孩子先后来到这里,但他们其中的大多数或在这里失去生命或最终被送往死亡集中营,只有一百多名个孩子存活。  集中营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除了臭虫、蚊子、肮脏、拥挤、饥饿、疾病、酷刑、痛苦之外,他们还拥有什么?林达编著的《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