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学校、教师和家长统一认识,协同步调,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产生最佳教育效果。
但在教育现实中,我们却发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有些教师、学校,不重视家委会建设和家校沟通;有些班主任、学校,虽然也组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却往往浮而不实,机械应付,重形式而轻内容,只是班主任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单向传递给家长,而不是家长对学校和班级教育的内涵性介入,而这些信息也往往只是针对孩子的课业分数,很少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思维品质等更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实质上都是“假合作”,难以真正提升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品质。
那么,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够使家校沟通更有效益、更有深度、更有价值?多年来,笔者作为校长,一直带领着教师们探索着、改进着、创新着,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认识新意义,重新理解家访工作
对家访工作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开展的行为途径和方式。经过认真学习和分析,我们彻底摒弃和改变了原来要求、命令、指责和抱怨家长的心态和思维,充分认识到,家访是一件家校共赢的事,也是一件共美的事。
1.老工作,新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达成共识:决定家校沟通质量和发展趋向的不是家长,而是班主任;能否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更好地改变并提高自己,才是最有意义的。不管什么样的家长,他们和教师的沟通交流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和教师的工作目的是完全一致的。换句话讲,家长们都是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教育和发展学生的。所以,对于学生家长,尤其是背负更多责任和压力的家长们,我们必须更加尊重和珍惜。至于家长身上反映出的各种各样的素质和问题,都是教师必须面对的客观因素,而不应成为推辞或抱怨的借口。
我们和家长们的沟通交流,虽然主要是为了第三者—学生,但实质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教师和家长在其中都会受到“关系”状态的影响。“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更多情况下,我们不要苛求家长的固有素质,也不应要求他们为适应我们而改变,优秀教师不仅要能在交流沟通中解决关于学生教育培养的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能根据各种家长的复杂情况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从而不断调整、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策略,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人生修养。美国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认为:“世界上最困难的事和最重要的任务,都是抚育儿童,教育子女。”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而家长们更是不容易,教师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经常站在家长角度思考问题:不管面对什么样素质的家长都要全然接纳,接纳不代表一定认同和无所作为,而是因为只有先接纳了,才可以更好地合作并一起帮助学生成长;不管面对什么样性格的家长都要学会适应,适应并不意味着屈从和无可奈何,而是因为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原本就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和挑战性才是教育魅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不管面对什么样态度的家长都要真诚尊重,尊重不代表一定迁就和言听计从,而是因为只有先尊重家长,教师才可以被尊重,在共同帮助学生成长中体验为师的欢乐和幸福。有效的沟通交流、积极的合作互助,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给家长一些帮助,一些信心,一些引导,共同把孩子教育好,而绝不是高高在上、自我炫耀,甚至训斥指责。学生需要尊重,家长更需要尊重。离开了尊重就谈不上平等,没有平等就不会有心靈的交融。
2.老课题,深价值
通过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们以前只是把它作为寻常的一件事务、一种安排,而很少去探索其背后的价值。我们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分享活动,使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家访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对话,而应该对学生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是教育和引导家长调整好亲子关系。班主任要注意利用班级快报、家访、家长会、家长进课堂、微信、电话、QQ群、微博等多种途径,及时向家长传授和讲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我始终认为,如果一个家长真正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要调整好亲子关系,因为亲子关系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良好的,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的,家长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懂得感恩,那么孩子的成长一定健康而幸福。二是根据家长的不同性格类型,引导其使用比较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比如,脾气暴躁型的家长往往容易“恨铁不成钢”,孩子一旦出现毛病,多是不加分析地拳脚相向。所以,在与这类家长交流时,特别注意谨慎行事。以和风细雨式的交谈方式,让家长知道老师和他的交流,并不是希望给自己的学生招来一顿皮肉之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学生。要告诉家长与其惩罚孩子,不如做个榜样。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一般要遵循“多报一点喜,少报一点忧,绝不夸大问题”的原则,使家长认识到孩子发展前途的重要性,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教师要让家长明白,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一定要加强,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三是向家长多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很好地助推学生成长。
家访不是可有可无的,这应该是一个班主任必须做的工作。它对转变家长教育理念,改进家教方法都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比如,家长注意倾听孩子心声,和孩子一起娱乐和学习等,都会对孩子身心产生特别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班主任能够帮助和引导好家长,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老办法,进一步提高沟通实效
1.家访新花样
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最常用的有效方法。但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学生家庭住址分散、复杂,同时,学生人数剧增,多数班主任教着多个班的孩子。这些情况,都给家访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如果挨个家访,显然不现实。但如果因此就放弃了“家访”这一条传统经典途径,那实在是得不偿失。 多年前,我做班主任时,与相邻班级结为共同体,采取以下办法,效果显著。一是根据家庭住址聚集情况,让临近的家长聚一家。我们以社区或者几个小区为单位,通知家长们定时、定点聚集到某家长家中。我们将两个班的教师资源整合,分成若干小组,每两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行动,省时高效。二是根据工作单位的类别情况,让同事同行的家长汇一处。将两个班的老师,根据其家庭住址,划分片区,各自承包本片区内的学生家长交流工作,这样就克服了路途遥远的问题。三是根据家长需要,多位教师共相亲。先通过电话、微信、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家长们愿意或需要和哪些学科的老师交流,多个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出发,共同家访。这种方式交流深、范围广、共识多,事半功倍,颇受家长们欢迎。
2.家长会变模样
以前的家长会,一般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像上课、开会一样,一讲两个多小时,可谓是批判会、告状会。所以,家长们也往往敬而远之,害怕参加。我从2001年开始,就探索家长会的变革。
一是变要求为研讨,变汇报为会谈。即班主任走下讲台,让家长更多更深地参与进来,针对班级或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大家一起协商、交流、研讨,共同拿出措施。有时,也将家长们分为六人一组的若干小组,我们将需要家长们尽力做到的事,改成问题的形式,写在黑板(幻灯片)上,让家长们互相讨论交流。而班主任要尽快走进每一個小组,向每位家长告知孩子的弱科、强科等学习情况,这样既保护了孩子隐私,又让家长获知最真实的情况,还可以让家长们互动交流起来。等每个组研讨完毕,让每个小组派出1~2个代表上台发言。这样,家长会的主角,终于回归了家长,家长的责任感受到了尊重,也得到了提升。
二是变一言为多元。就是借助媒体技术、设计调查问卷、典型问题剖析、相关资料交换、参与家委会活动等,尽可能使会议的内容和形式多元化。这样,家长会就变成了研讨会、体验会、分享会、协商会、展示会、感恩会,品质大大提升。
三是变一统一次为分类多组。传统家长会一般是一次性地集中召开一次。工作量大,交流也难以深入。怎么办?班主任完全可以化整为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等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大家长会”变成以组为单位的“小家长会”。这种方法,针对性特别好。
三、利用新技术,形成新常态
1.建立微博、QQ群、微信群、家校通等交流与研讨平台可以及时传达学校通知,家长们会在拿起手机的第一时间看到;班级重大事件可以发到QQ群,家长们只能观看,不准聊天刷屏,以保证所有家长都能看到;微信群,则可以实现老师与家长间、家长与家长间的畅所欲言,互动交流。
2.开启微信公众号、班报、网站等展示与分享平台。班主任每晚梳理班级的精彩故事,将其发表到微信公众号上,天天做,做到让家长感动;班报,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可设为每月一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到QQ群中共享,同时打印一部分内容,将其放在教室书橱中,供孩子们业余时间欣赏,等一学期结束,发给每一位家长,让家长给孩子保存起来,留作纪念。
3.建设视频工作室、家校工作坊等学习与成长平台。开设班级微信公众号,将好的教育视频、文章转发到这里,并分类整理。动员家长们随时到公众号里阅读、查阅资料或者留言,拓宽家长学习渠道。
四、利用众智慧,达成新愿景
1.共读好书,实际上就是以书为载体,逐步达成共识。要想让家长们提高教育水平,读书学习是最好的途径。针对家长们太忙或者不愿读书、理解不了的现状,可以组织几个愿意读书、水平略高的家长在微信群里营造读书氛围,特别是写读书收获、读书心得,激发其他家长的探究欲望。还可以将家长们的读书心得等在班级中展示出来,每周一次。孩子们既会为家长骄傲,又会受家长的影响,自己也热爱了读书。
2.共同学习(如一起参加报告讲座、研讨进修等),实际上就是在学习体验中促进共同成长。学习过程终身化、学习形式泛在化、学习结果多元化,这些变化着的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告诉我们必须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3.共组活动(如社会实践、亲子活动、游学研学、节日同庆、制作班级各种标志等),实际上就是在构建生命共同体。每个班主任,要结合学校实际,合理选择活动项目。选定后,必须做到每学年坚持组织一次同类活动。本着家长自愿的原则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一定要积累、整理好影像资料,在班级内宣传战果,发到微信群、QQ群等,让参与的家长、孩子们因为有自己的成长足迹而骄傲、幸福,让未参加的学生、家长共同欣赏、羡慕。以实际行动慢慢感染,相信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们参与。
五、设立新岗位,拓展新资源
1.重视家长学校,创新家长报告会,举办家长读书报告会,开设家长百家讲坛、亲子教育经验分享会等,大力丰富和开发家长课程,有力补充和完善学校教育资源。根据家长们的特长,利用班会时间,让家长们走上讲台,为全校或本班学生授课。这样的做法不仅能使授课家长的孩子充满荣誉感和自信感,还能帮助其他孩子开阔视野,提升学习能力。
2. 建立家长助教团,设立家长观察员,聘请家长做兼职教研员、科技辅导员、心理疏导员等,让家长走进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真实环境中,深度了解孩子,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孩子。有教学实践能力的家长,如能助力相对应学科的课堂教学和检测评估,更可以因跨界而让人生增值。教书和育人是一回事,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没有对孩子学习的充分关注,难以对孩子施加真正的影响。
3.组建家长志愿者,打造手拉手家庭学习共同体,评选最美家长、书香家庭、家教金点子等,努力提升家长的思想境界与教育智慧。境界高了,问题也就少了;沟通多了,关系就畅了。家长智囊团,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它能有力地促进和实现家校全方位的连接,使家校之间合力倍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也是永远的教师,更永远是首席教师。如果说,孩子是一艘船,教师就是乘船并指引方向的人,船的动力来自孩子自身,而涨起船的那片水,影响甚至决定着船高船低的那片水,正是家庭,正是家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和教师,都应该特别尊重和借助家长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力量。
家长和老师携起手一起来推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有价值的事—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多么幸福呀!
(作者系武汉成丰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但在教育现实中,我们却发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有些教师、学校,不重视家委会建设和家校沟通;有些班主任、学校,虽然也组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却往往浮而不实,机械应付,重形式而轻内容,只是班主任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单向传递给家长,而不是家长对学校和班级教育的内涵性介入,而这些信息也往往只是针对孩子的课业分数,很少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思维品质等更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实质上都是“假合作”,难以真正提升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品质。
那么,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够使家校沟通更有效益、更有深度、更有价值?多年来,笔者作为校长,一直带领着教师们探索着、改进着、创新着,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认识新意义,重新理解家访工作
对家访工作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开展的行为途径和方式。经过认真学习和分析,我们彻底摒弃和改变了原来要求、命令、指责和抱怨家长的心态和思维,充分认识到,家访是一件家校共赢的事,也是一件共美的事。
1.老工作,新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达成共识:决定家校沟通质量和发展趋向的不是家长,而是班主任;能否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更好地改变并提高自己,才是最有意义的。不管什么样的家长,他们和教师的沟通交流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和教师的工作目的是完全一致的。换句话讲,家长们都是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教育和发展学生的。所以,对于学生家长,尤其是背负更多责任和压力的家长们,我们必须更加尊重和珍惜。至于家长身上反映出的各种各样的素质和问题,都是教师必须面对的客观因素,而不应成为推辞或抱怨的借口。
我们和家长们的沟通交流,虽然主要是为了第三者—学生,但实质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教师和家长在其中都会受到“关系”状态的影响。“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更多情况下,我们不要苛求家长的固有素质,也不应要求他们为适应我们而改变,优秀教师不仅要能在交流沟通中解决关于学生教育培养的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能根据各种家长的复杂情况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从而不断调整、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策略,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人生修养。美国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认为:“世界上最困难的事和最重要的任务,都是抚育儿童,教育子女。”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而家长们更是不容易,教师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经常站在家长角度思考问题:不管面对什么样素质的家长都要全然接纳,接纳不代表一定认同和无所作为,而是因为只有先接纳了,才可以更好地合作并一起帮助学生成长;不管面对什么样性格的家长都要学会适应,适应并不意味着屈从和无可奈何,而是因为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原本就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和挑战性才是教育魅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不管面对什么样态度的家长都要真诚尊重,尊重不代表一定迁就和言听计从,而是因为只有先尊重家长,教师才可以被尊重,在共同帮助学生成长中体验为师的欢乐和幸福。有效的沟通交流、积极的合作互助,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给家长一些帮助,一些信心,一些引导,共同把孩子教育好,而绝不是高高在上、自我炫耀,甚至训斥指责。学生需要尊重,家长更需要尊重。离开了尊重就谈不上平等,没有平等就不会有心靈的交融。
2.老课题,深价值
通过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们以前只是把它作为寻常的一件事务、一种安排,而很少去探索其背后的价值。我们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分享活动,使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家访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对话,而应该对学生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是教育和引导家长调整好亲子关系。班主任要注意利用班级快报、家访、家长会、家长进课堂、微信、电话、QQ群、微博等多种途径,及时向家长传授和讲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我始终认为,如果一个家长真正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要调整好亲子关系,因为亲子关系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良好的,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的,家长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懂得感恩,那么孩子的成长一定健康而幸福。二是根据家长的不同性格类型,引导其使用比较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比如,脾气暴躁型的家长往往容易“恨铁不成钢”,孩子一旦出现毛病,多是不加分析地拳脚相向。所以,在与这类家长交流时,特别注意谨慎行事。以和风细雨式的交谈方式,让家长知道老师和他的交流,并不是希望给自己的学生招来一顿皮肉之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学生。要告诉家长与其惩罚孩子,不如做个榜样。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一般要遵循“多报一点喜,少报一点忧,绝不夸大问题”的原则,使家长认识到孩子发展前途的重要性,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教师要让家长明白,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一定要加强,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三是向家长多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很好地助推学生成长。
家访不是可有可无的,这应该是一个班主任必须做的工作。它对转变家长教育理念,改进家教方法都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比如,家长注意倾听孩子心声,和孩子一起娱乐和学习等,都会对孩子身心产生特别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班主任能够帮助和引导好家长,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老办法,进一步提高沟通实效
1.家访新花样
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最常用的有效方法。但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学生家庭住址分散、复杂,同时,学生人数剧增,多数班主任教着多个班的孩子。这些情况,都给家访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如果挨个家访,显然不现实。但如果因此就放弃了“家访”这一条传统经典途径,那实在是得不偿失。 多年前,我做班主任时,与相邻班级结为共同体,采取以下办法,效果显著。一是根据家庭住址聚集情况,让临近的家长聚一家。我们以社区或者几个小区为单位,通知家长们定时、定点聚集到某家长家中。我们将两个班的教师资源整合,分成若干小组,每两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行动,省时高效。二是根据工作单位的类别情况,让同事同行的家长汇一处。将两个班的老师,根据其家庭住址,划分片区,各自承包本片区内的学生家长交流工作,这样就克服了路途遥远的问题。三是根据家长需要,多位教师共相亲。先通过电话、微信、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家长们愿意或需要和哪些学科的老师交流,多个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出发,共同家访。这种方式交流深、范围广、共识多,事半功倍,颇受家长们欢迎。
2.家长会变模样
以前的家长会,一般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像上课、开会一样,一讲两个多小时,可谓是批判会、告状会。所以,家长们也往往敬而远之,害怕参加。我从2001年开始,就探索家长会的变革。
一是变要求为研讨,变汇报为会谈。即班主任走下讲台,让家长更多更深地参与进来,针对班级或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大家一起协商、交流、研讨,共同拿出措施。有时,也将家长们分为六人一组的若干小组,我们将需要家长们尽力做到的事,改成问题的形式,写在黑板(幻灯片)上,让家长们互相讨论交流。而班主任要尽快走进每一個小组,向每位家长告知孩子的弱科、强科等学习情况,这样既保护了孩子隐私,又让家长获知最真实的情况,还可以让家长们互动交流起来。等每个组研讨完毕,让每个小组派出1~2个代表上台发言。这样,家长会的主角,终于回归了家长,家长的责任感受到了尊重,也得到了提升。
二是变一言为多元。就是借助媒体技术、设计调查问卷、典型问题剖析、相关资料交换、参与家委会活动等,尽可能使会议的内容和形式多元化。这样,家长会就变成了研讨会、体验会、分享会、协商会、展示会、感恩会,品质大大提升。
三是变一统一次为分类多组。传统家长会一般是一次性地集中召开一次。工作量大,交流也难以深入。怎么办?班主任完全可以化整为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等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大家长会”变成以组为单位的“小家长会”。这种方法,针对性特别好。
三、利用新技术,形成新常态
1.建立微博、QQ群、微信群、家校通等交流与研讨平台可以及时传达学校通知,家长们会在拿起手机的第一时间看到;班级重大事件可以发到QQ群,家长们只能观看,不准聊天刷屏,以保证所有家长都能看到;微信群,则可以实现老师与家长间、家长与家长间的畅所欲言,互动交流。
2.开启微信公众号、班报、网站等展示与分享平台。班主任每晚梳理班级的精彩故事,将其发表到微信公众号上,天天做,做到让家长感动;班报,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可设为每月一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到QQ群中共享,同时打印一部分内容,将其放在教室书橱中,供孩子们业余时间欣赏,等一学期结束,发给每一位家长,让家长给孩子保存起来,留作纪念。
3.建设视频工作室、家校工作坊等学习与成长平台。开设班级微信公众号,将好的教育视频、文章转发到这里,并分类整理。动员家长们随时到公众号里阅读、查阅资料或者留言,拓宽家长学习渠道。
四、利用众智慧,达成新愿景
1.共读好书,实际上就是以书为载体,逐步达成共识。要想让家长们提高教育水平,读书学习是最好的途径。针对家长们太忙或者不愿读书、理解不了的现状,可以组织几个愿意读书、水平略高的家长在微信群里营造读书氛围,特别是写读书收获、读书心得,激发其他家长的探究欲望。还可以将家长们的读书心得等在班级中展示出来,每周一次。孩子们既会为家长骄傲,又会受家长的影响,自己也热爱了读书。
2.共同学习(如一起参加报告讲座、研讨进修等),实际上就是在学习体验中促进共同成长。学习过程终身化、学习形式泛在化、学习结果多元化,这些变化着的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告诉我们必须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3.共组活动(如社会实践、亲子活动、游学研学、节日同庆、制作班级各种标志等),实际上就是在构建生命共同体。每个班主任,要结合学校实际,合理选择活动项目。选定后,必须做到每学年坚持组织一次同类活动。本着家长自愿的原则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一定要积累、整理好影像资料,在班级内宣传战果,发到微信群、QQ群等,让参与的家长、孩子们因为有自己的成长足迹而骄傲、幸福,让未参加的学生、家长共同欣赏、羡慕。以实际行动慢慢感染,相信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们参与。
五、设立新岗位,拓展新资源
1.重视家长学校,创新家长报告会,举办家长读书报告会,开设家长百家讲坛、亲子教育经验分享会等,大力丰富和开发家长课程,有力补充和完善学校教育资源。根据家长们的特长,利用班会时间,让家长们走上讲台,为全校或本班学生授课。这样的做法不仅能使授课家长的孩子充满荣誉感和自信感,还能帮助其他孩子开阔视野,提升学习能力。
2. 建立家长助教团,设立家长观察员,聘请家长做兼职教研员、科技辅导员、心理疏导员等,让家长走进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真实环境中,深度了解孩子,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孩子。有教学实践能力的家长,如能助力相对应学科的课堂教学和检测评估,更可以因跨界而让人生增值。教书和育人是一回事,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没有对孩子学习的充分关注,难以对孩子施加真正的影响。
3.组建家长志愿者,打造手拉手家庭学习共同体,评选最美家长、书香家庭、家教金点子等,努力提升家长的思想境界与教育智慧。境界高了,问题也就少了;沟通多了,关系就畅了。家长智囊团,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它能有力地促进和实现家校全方位的连接,使家校之间合力倍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也是永远的教师,更永远是首席教师。如果说,孩子是一艘船,教师就是乘船并指引方向的人,船的动力来自孩子自身,而涨起船的那片水,影响甚至决定着船高船低的那片水,正是家庭,正是家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和教师,都应该特别尊重和借助家长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力量。
家长和老师携起手一起来推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有价值的事—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多么幸福呀!
(作者系武汉成丰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