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qiulong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现结合具体课例谈几点浅显认识,以期“投石问路”,进一步探讨提高提问效果的具体途径。
  
  一、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问题“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无论从问题的数量,还是问答的时机来看,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1 课堂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抓住知识的关键提问,必然能有效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难。例如,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教师应科学设问:题里给了我们几个已知条件?(2个)是哪两个呢?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能不能直接求出饲养小组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还应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解决?教师带有启发性的提问指向两步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积极思考,理解了要想求出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必须先算出白兔有多少只,据此提出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白兔有几只?教师接着问怎样列式?(10+6=16)白兔的只数这一关键问题解决了,自然很容易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的问题。本例说明,这样的提问问在知识的关键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课堂提问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混合运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例题“16x4+6x3”,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例题,使学生明确:在一个混合运算的式题里,如果同时出现两道乘法,可以先同步完成两道乘法,再去计算加法。接着,又逐步出示这样几个变式题:(1)16x4-6x3 (2)16÷4+6÷3 (3)16÷4—6÷3 (4)16÷4+6×3 (5)16x4-6+3 (6)16x4+6+3,请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这几个式题跟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试着算出各题的得数吗?学生的兴趣极高,几分钟后,就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正确地计算出每道题的结果,还通过自己的观察说出了各题的异同点,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设置问题(提出变式题),启发学生比较观察,多问几个“是怎么想的”,可以打开思路,使学生思维得到发散,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要求
  
  1 提问要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指导形式。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且表述清晰,让学生知道问什么,进而才能回答是什么,提问不能笼统模糊,模棱两可。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及时评价,评价时,要避免只说缺点不说亮点,或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考。教师评价应是客观的,有鼓励性的。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 提问要留有探索空间。“伸手不得,跃而获之”,能够启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探索而有所收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提问。因此,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把握好问题的“度”,所提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适度的探索空间,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196x57+196*43后提问:“这题是求两个积的和,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是多少?按运算顺序计算简便吗?有没有另外的简便算法?”这么零碎的问题,只要进行简单的判断即可,没有了探索的空间,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把上述提问改为:“请同学们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思考哪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或提问:“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相互交流,开拓思路,让其思维发散,这样学生探索的空间就大大拓宽了,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实现教育任务一个最可靠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深人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善问、巧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不是烦琐零散的“问”,而是一种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内容,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有层次地阅读,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说,充分地说,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体会。    一、提出三问。设计教学    小学语文课文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都离不开“事”。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中“谁干了什么”这个主要内容来引导学
期刊
多年前在某小学里,如果有学生当众放一个屁,就要被罚款5元。这个规定明确写在校园内的黑板上,与“乱扔垃圾罚款0.5元”等规定并列。乱扔垃圾才罚款0.5元,当众放屁却要罚款5元,从高出10倍的罚款来看,该校真是把当众放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问题是,如何认定哪位同学当众放屁了呢?靠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也就是要小学生们相互揭发。我想,还有一点让老师为难的是,虽然有人放屁的人证是有了,但物证又该怎么呈现?
期刊
“文眼”,通常是文章中最能点明主旨、起着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词句。在一篇篇课文中,文眼出现于什么地方并不是固定的,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则深藏不露,需要教师潜心研读文本才能发现它、找到它。怎样才能使阅读教学走出耗时费力的低谷,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呢?我认为,找准文眼,据“眼”导读是一条捷径。    一、课题“揭”眼。统率全文    课题是作者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有的课题就是文眼,统率着全文,让人一读就能猜
期刊
一、举象,让标点背后的画面丰富起来    “象”就是形象、印象、意象。没有“象”,文字就没有心跳,没有脉搏,没有呼吸,只是机械的符号。  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清晰地看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标点也有“象”。  案例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中写彭德怀为了给战士们充饥,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三次下令杀死心爱的大黑骡子,
期刊
从语文的本质上来讲,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课堂上阅读能力的训练严重挤占了语言表达训练的时间与空间,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实际上被边缘化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表达训练呢?  1 关注特殊的语言范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儿童诗或语段都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律和特殊的语言范式。在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此看出,“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关注问题情境辨析,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验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比较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淡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课改理念下,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巩固知识,系统梳理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复习目标的设置与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毕业学生的“双基”要求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句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这把金钥匙,就会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摄取。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会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我要学”的主人翁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构成小学生学习动机最活泼
期刊
“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象的诗句道出了数学直觉思维的特点:思考过程是复杂的,解决问题是美好的。纵观中外科教史,阿基米德原理、高斯定理、牛顿的万有引力等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直觉思维。徐利治、周玉仁等教授也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呢?    一、整体分析。直觉判别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高
期刊
1939年,毛泽东在一次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毛泽东把不断学习、掌握本领比喻成“开铺子”,如存货不多,取一点,少一点,不久就要告罄,你不进货就要关门倒闭。  据美国一家权威调查机构披露,在新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最近3年内,社会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