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现结合具体课例谈几点浅显认识,以期“投石问路”,进一步探讨提高提问效果的具体途径。
一、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问题“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无论从问题的数量,还是问答的时机来看,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1 课堂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抓住知识的关键提问,必然能有效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难。例如,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教师应科学设问:题里给了我们几个已知条件?(2个)是哪两个呢?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能不能直接求出饲养小组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还应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解决?教师带有启发性的提问指向两步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积极思考,理解了要想求出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必须先算出白兔有多少只,据此提出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白兔有几只?教师接着问怎样列式?(10+6=16)白兔的只数这一关键问题解决了,自然很容易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的问题。本例说明,这样的提问问在知识的关键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课堂提问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混合运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例题“16x4+6x3”,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例题,使学生明确:在一个混合运算的式题里,如果同时出现两道乘法,可以先同步完成两道乘法,再去计算加法。接着,又逐步出示这样几个变式题:(1)16x4-6x3 (2)16÷4+6÷3 (3)16÷4—6÷3 (4)16÷4+6×3 (5)16x4-6+3 (6)16x4+6+3,请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这几个式题跟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试着算出各题的得数吗?学生的兴趣极高,几分钟后,就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正确地计算出每道题的结果,还通过自己的观察说出了各题的异同点,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设置问题(提出变式题),启发学生比较观察,多问几个“是怎么想的”,可以打开思路,使学生思维得到发散,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要求
1 提问要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指导形式。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且表述清晰,让学生知道问什么,进而才能回答是什么,提问不能笼统模糊,模棱两可。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及时评价,评价时,要避免只说缺点不说亮点,或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考。教师评价应是客观的,有鼓励性的。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 提问要留有探索空间。“伸手不得,跃而获之”,能够启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探索而有所收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提问。因此,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把握好问题的“度”,所提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适度的探索空间,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196x57+196*43后提问:“这题是求两个积的和,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是多少?按运算顺序计算简便吗?有没有另外的简便算法?”这么零碎的问题,只要进行简单的判断即可,没有了探索的空间,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把上述提问改为:“请同学们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思考哪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或提问:“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相互交流,开拓思路,让其思维发散,这样学生探索的空间就大大拓宽了,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实现教育任务一个最可靠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深人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善问、巧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问题“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无论从问题的数量,还是问答的时机来看,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1 课堂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抓住知识的关键提问,必然能有效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难。例如,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教师应科学设问:题里给了我们几个已知条件?(2个)是哪两个呢?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能不能直接求出饲养小组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还应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解决?教师带有启发性的提问指向两步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积极思考,理解了要想求出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必须先算出白兔有多少只,据此提出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白兔有几只?教师接着问怎样列式?(10+6=16)白兔的只数这一关键问题解决了,自然很容易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的问题。本例说明,这样的提问问在知识的关键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课堂提问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混合运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例题“16x4+6x3”,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例题,使学生明确:在一个混合运算的式题里,如果同时出现两道乘法,可以先同步完成两道乘法,再去计算加法。接着,又逐步出示这样几个变式题:(1)16x4-6x3 (2)16÷4+6÷3 (3)16÷4—6÷3 (4)16÷4+6×3 (5)16x4-6+3 (6)16x4+6+3,请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这几个式题跟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试着算出各题的得数吗?学生的兴趣极高,几分钟后,就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正确地计算出每道题的结果,还通过自己的观察说出了各题的异同点,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设置问题(提出变式题),启发学生比较观察,多问几个“是怎么想的”,可以打开思路,使学生思维得到发散,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要求
1 提问要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指导形式。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且表述清晰,让学生知道问什么,进而才能回答是什么,提问不能笼统模糊,模棱两可。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及时评价,评价时,要避免只说缺点不说亮点,或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考。教师评价应是客观的,有鼓励性的。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 提问要留有探索空间。“伸手不得,跃而获之”,能够启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探索而有所收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提问。因此,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把握好问题的“度”,所提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适度的探索空间,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196x57+196*43后提问:“这题是求两个积的和,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是多少?按运算顺序计算简便吗?有没有另外的简便算法?”这么零碎的问题,只要进行简单的判断即可,没有了探索的空间,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把上述提问改为:“请同学们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思考哪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或提问:“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相互交流,开拓思路,让其思维发散,这样学生探索的空间就大大拓宽了,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实现教育任务一个最可靠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深人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善问、巧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