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时间+汗水”弄不出成绩的时候,为何不考虑“兴趣+方法”这条路呢?这绝对是一条既直捷又轻松的路,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你自然会去摸索规律,探寻方法,一旦方法得当,又有兴趣做先导,你肯定走得又快又愉悦,大大缩短了到达成功的距离。
关键词:时间 汗水 兴趣 方法
从教十余载,对于学校的现状及发展历程我深有感触。虽然领导换了几届,但如果真要问我学校发展如何,我还真不敢用“可以”或“不可以”这样简单的字眼来回答。只是有一点是敢于肯定的,那就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氛围、教学质量方面,十年前和现在没有多少区别,至少没有质的区别。
多少年来,校领导始终坚信一条真理:“时间+汗水=成功”。认为只要教师肯努力工作,学生能认真学习,大家都争分夺秒,挤出时间,流尽汗水,教学质量就会水到渠成了。于是,课程由原来的四节早课加到五节,三节晚自习加到五节,学生的作息时间由早上6:30到晚上10:30,老师们在苦,备课、巡查、批改作业,忙的不亦累乎;学生们在苦,硬逼着苦,死撑着苦,为了老师的期望,父母的企盼,尽管上下眼皮经常打架,也要用手强托着疲乏不堪的头颅,应付式地听着老师空洞乏味的讲解,至于效果,是不言而喻了。
时间用了,汗水流了,可成绩一直上不来,这可让教师和学生都困惑了。于是在家长会上,教师便信誓旦旦地对家长说:“你家孩子特听话,能吃苦,只是这脑子不大够用,看来也只能这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家长和老师都不得不面对现实,没有谁对谁错,怪只能怪遗传、智商等这些客观的东西了,怪老师或学生都已没有任何理由,因为大家都已付出,都已尽力了。
作为我们的教师,对此可能从未自责反省过,总以为自己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课堂上讲得口吐白沫,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恨不得讲了四十六七分钟,难道还不苦不累吗?难道还不负责任吗?是啊,谁不在挤时间,流汗水?成绩出不来,不是学生基础差、脑子笨是什么?但是我们的教师可曾想过:“基础差”、“脑子笨”永远是教师无能的借口,掩饰自己错误的理由。当“时间+汗水”弄不出成绩的时候,你可曾找过新的出路,新的突破口?当你口吐白沫尽情表演的时候,你可曾想过学生能否接受?当大家一路走得又苦又累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这一路走来充满趣味性的东西到底有没有?
当下教育体制改革一直在提“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我们也在工作总结中写得铿锵有力,提得高亢激昂,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紧握着“应试”这把匕首不肯放松,课堂上盲目灌输,面面俱到,唯恐有所疏忽,还加上作业、试题大力巩固。学生就如同机器,按着我们预设的轨道机械重复,讲了一遍不懂,讲两遍,两遍不懂,就讲三遍四遍……每天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昨天的克隆,内容上稍有变化,形式上却一成不变,这样的课堂,想让学生不困还真的很难。为何不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何不把能力、方法教给学生?为何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何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主导并主演着整个教学这场戏,让学生成为无聊的看客和听众呢?老师们,要知道这个舞台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这场戏的主演也应该是他们,而我们教师只是导演和策划者而已。
“素质教育”四个字不是写在纸上和挂在嘴边的,应是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只有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课堂作为他们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平台,才能真正提高他们各个方面的素质。如果教师一直占据着这个舞台,学生素质是很难得到提升的,即便出现几个佼佼者,也可能只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罢了。所以,要想真正突显出素质教育的价值,首先得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当我们走得很累很疲乏依然望不到成功的灯塔时,我们既可以重整旗鼓,咬牙继续;也可以另辟蹊径,开拓进取。既然目标是成功,我们在选择通往成功的道路时,是否要考虑那条路比较近,比较轻松,而不是认死一条路就永不回头。虽然“时间+汗水”会获得成功,但我总觉得这条路太漫长,太苦累。为何不考虑“兴趣+方法”这条路呢?这绝对是一条既直捷又轻松的路,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你自然会去摸索规律,探寻方法,一旦方法得当,又有兴趣做先导,你肯定走得又快又愉悦,大大缩短了到达成功的距离。权且让我举个例子吧:同样是从学校到家,“时间+汗水”可以完成,那就是放学后赶紧走,用了一定的时间,流尽一身的汗水,气喘吁吁跑进家门,可谓“成功”了。“兴趣+方法”呢,首先要产生回家的浓厚兴趣,想象着家里做了一桌好菜等待着自己,归心似箭,就想马上飞到家里,于是开始寻求快速到家的方法,想起某同学的父亲肯定会用摩托车来接他,马上找到这同学,果真如此,便和他一起谈笑风生,坐着摩托车回家,整个过程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便“成功”了。
其实学习的道理也是一样,一味的埋头苦读也会出成绩,只是来的要慢一些,苦一点。如果选择“兴趣+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将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并寻求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在快乐中尽情遨游知识的海洋。这需要教师将课堂整活,而不是死气沉沉的说教,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能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这也就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现行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很值得我们借鉴。
如果将教学比作婚姻,那么我们现在依然在搞着父母包办婚姻。教师很多时候都在一手包办,没有自由恋爱的过程,没有婚姻自主的表现,教师总是告诉学生哪些能做,那些不能做,该怎样做,而不该怎样做。有时也会给学生一些问题,但大都没有相应的缓冲,教师便宣布了答案,学生抄在本子上,机械的记下来。把高考、中考有可能出现的一些考点、知识点整理出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来。于是,很多学生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拥有了大量知识,可基本上都是死的东西,根本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他们只是具备了储备知识的能力,而缺乏灵活运用的技能。至于处世为人,那就更不用说了,不敢发表个人见解,不会与人交往,俨然标准的书呆子。
一个没有趣味的课堂,要让学生主动接受,真的很难。当学生对学习没了兴趣时,他是不会去寻找学习方法的,即使找到,也未必适用。学习好比打打麻将,如果老师整天重复着枯燥的麻将理论,三年后他们未必会打;何不将麻将丢给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索,而教师在旁边指导,会打的进步很快,不会打的多看几次慢慢的也就会了,这就是小组间的交流、合作、互动。
总之,我认为学习一定要讲兴趣,更要讲方法。真正的高分不一定就是苦出来的,良好的素质不一定是磨练出来的。“兴趣+方法”可能更需要教师付出,但你一旦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找到了各自的学习方法,那你就已经成功了!
关键词:时间 汗水 兴趣 方法
从教十余载,对于学校的现状及发展历程我深有感触。虽然领导换了几届,但如果真要问我学校发展如何,我还真不敢用“可以”或“不可以”这样简单的字眼来回答。只是有一点是敢于肯定的,那就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氛围、教学质量方面,十年前和现在没有多少区别,至少没有质的区别。
多少年来,校领导始终坚信一条真理:“时间+汗水=成功”。认为只要教师肯努力工作,学生能认真学习,大家都争分夺秒,挤出时间,流尽汗水,教学质量就会水到渠成了。于是,课程由原来的四节早课加到五节,三节晚自习加到五节,学生的作息时间由早上6:30到晚上10:30,老师们在苦,备课、巡查、批改作业,忙的不亦累乎;学生们在苦,硬逼着苦,死撑着苦,为了老师的期望,父母的企盼,尽管上下眼皮经常打架,也要用手强托着疲乏不堪的头颅,应付式地听着老师空洞乏味的讲解,至于效果,是不言而喻了。
时间用了,汗水流了,可成绩一直上不来,这可让教师和学生都困惑了。于是在家长会上,教师便信誓旦旦地对家长说:“你家孩子特听话,能吃苦,只是这脑子不大够用,看来也只能这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家长和老师都不得不面对现实,没有谁对谁错,怪只能怪遗传、智商等这些客观的东西了,怪老师或学生都已没有任何理由,因为大家都已付出,都已尽力了。
作为我们的教师,对此可能从未自责反省过,总以为自己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课堂上讲得口吐白沫,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恨不得讲了四十六七分钟,难道还不苦不累吗?难道还不负责任吗?是啊,谁不在挤时间,流汗水?成绩出不来,不是学生基础差、脑子笨是什么?但是我们的教师可曾想过:“基础差”、“脑子笨”永远是教师无能的借口,掩饰自己错误的理由。当“时间+汗水”弄不出成绩的时候,你可曾找过新的出路,新的突破口?当你口吐白沫尽情表演的时候,你可曾想过学生能否接受?当大家一路走得又苦又累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这一路走来充满趣味性的东西到底有没有?
当下教育体制改革一直在提“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我们也在工作总结中写得铿锵有力,提得高亢激昂,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紧握着“应试”这把匕首不肯放松,课堂上盲目灌输,面面俱到,唯恐有所疏忽,还加上作业、试题大力巩固。学生就如同机器,按着我们预设的轨道机械重复,讲了一遍不懂,讲两遍,两遍不懂,就讲三遍四遍……每天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昨天的克隆,内容上稍有变化,形式上却一成不变,这样的课堂,想让学生不困还真的很难。为何不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何不把能力、方法教给学生?为何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何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主导并主演着整个教学这场戏,让学生成为无聊的看客和听众呢?老师们,要知道这个舞台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这场戏的主演也应该是他们,而我们教师只是导演和策划者而已。
“素质教育”四个字不是写在纸上和挂在嘴边的,应是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只有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课堂作为他们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平台,才能真正提高他们各个方面的素质。如果教师一直占据着这个舞台,学生素质是很难得到提升的,即便出现几个佼佼者,也可能只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罢了。所以,要想真正突显出素质教育的价值,首先得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当我们走得很累很疲乏依然望不到成功的灯塔时,我们既可以重整旗鼓,咬牙继续;也可以另辟蹊径,开拓进取。既然目标是成功,我们在选择通往成功的道路时,是否要考虑那条路比较近,比较轻松,而不是认死一条路就永不回头。虽然“时间+汗水”会获得成功,但我总觉得这条路太漫长,太苦累。为何不考虑“兴趣+方法”这条路呢?这绝对是一条既直捷又轻松的路,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你自然会去摸索规律,探寻方法,一旦方法得当,又有兴趣做先导,你肯定走得又快又愉悦,大大缩短了到达成功的距离。权且让我举个例子吧:同样是从学校到家,“时间+汗水”可以完成,那就是放学后赶紧走,用了一定的时间,流尽一身的汗水,气喘吁吁跑进家门,可谓“成功”了。“兴趣+方法”呢,首先要产生回家的浓厚兴趣,想象着家里做了一桌好菜等待着自己,归心似箭,就想马上飞到家里,于是开始寻求快速到家的方法,想起某同学的父亲肯定会用摩托车来接他,马上找到这同学,果真如此,便和他一起谈笑风生,坐着摩托车回家,整个过程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便“成功”了。
其实学习的道理也是一样,一味的埋头苦读也会出成绩,只是来的要慢一些,苦一点。如果选择“兴趣+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将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并寻求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在快乐中尽情遨游知识的海洋。这需要教师将课堂整活,而不是死气沉沉的说教,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能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这也就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现行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很值得我们借鉴。
如果将教学比作婚姻,那么我们现在依然在搞着父母包办婚姻。教师很多时候都在一手包办,没有自由恋爱的过程,没有婚姻自主的表现,教师总是告诉学生哪些能做,那些不能做,该怎样做,而不该怎样做。有时也会给学生一些问题,但大都没有相应的缓冲,教师便宣布了答案,学生抄在本子上,机械的记下来。把高考、中考有可能出现的一些考点、知识点整理出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来。于是,很多学生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拥有了大量知识,可基本上都是死的东西,根本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他们只是具备了储备知识的能力,而缺乏灵活运用的技能。至于处世为人,那就更不用说了,不敢发表个人见解,不会与人交往,俨然标准的书呆子。
一个没有趣味的课堂,要让学生主动接受,真的很难。当学生对学习没了兴趣时,他是不会去寻找学习方法的,即使找到,也未必适用。学习好比打打麻将,如果老师整天重复着枯燥的麻将理论,三年后他们未必会打;何不将麻将丢给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索,而教师在旁边指导,会打的进步很快,不会打的多看几次慢慢的也就会了,这就是小组间的交流、合作、互动。
总之,我认为学习一定要讲兴趣,更要讲方法。真正的高分不一定就是苦出来的,良好的素质不一定是磨练出来的。“兴趣+方法”可能更需要教师付出,但你一旦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找到了各自的学习方法,那你就已经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