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县建设离不开科学发展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i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法治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法治县建设是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成果体现。
  关键词:科学发展;依法治县
  
  作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法治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法治县建设是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治理国家中的的具体实践和成果体现。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现阶段我们一切工作的指针。
  1、科学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作为一个县,单纯经济指标上去了,只能是经济发展了,不能说全面发展了,而要看该县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建设情况,而法治县建设是体现这几个文明的标志。所以在一个县域内,法治县建设的过程,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该县全面发展的过程。
  2、科学发展不是选择发展,而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法律是统筹协调的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法治县建设,从而形成依法办事、守法经营的良好习惯,这样,发展自然依法有序进行,也就自然协调了。
  3、科学发展不是盲目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法律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规则,怎么发展?如何发展?必须依规进行,不能盲目无序。法治县建设就是要求县域内的发展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所以,法治县建设的过程,也是规范发展的过程,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法治县建设现实意义
  法治县建设、法治市建设和法治省建设都是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提出的。都是为依法治国方略在具体区域贯彻落实而根据其特点命名的。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理性原则,表现为良好的法律秩序,并包含着内在价值规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法治县建设,就是指在县域范围内、扩至于县与外界关系上,以宪法和法律为前提,以县域内人们自觉守法为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准则,表现为县域整体的良好的法律秩序,并包含着人们追求法律价值精神的一种县建设标准和行为。
  1、法治县建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较长,封建专治统治较长的国家。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生产方式,皇权统治从来都是统治中国的主要形式。虽然有过封建律法、甚至较完备的封建律法,但“人治”的历史较长,王权始终处在统治的顶层,“法治”始终在“人治”之下。这种“人治”思想的长期禁锢,使得中国法治进程的缓慢而反复。随着政治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加快,“人治”越来越成为社会前进的阻碍。“法治”取代“人治”将成为历史的必然。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替代了封建社会,我国虽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而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代表人民意志管理国家事务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法治”将更加适应当代生产力的发展,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变革,因此,我国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法治县建设是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其实就是法治经济。法治建设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全面推进地方的民主法制建设,严格依法来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生活等各项公共事务,最终实现地区活动的法治化,它必将对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执政能力、维持社会的有机体的和谐生存与良性发展,从而推进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3、法治县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法治县建设是法治的具体化,是法治的具体实践,是依法治国的地方化和基层化。法治县建设与实现依法治国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终为人民服务,这才符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县是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条件,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地方的法治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体现,是法治社会成熟与否的标准。依法治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局部实践。它反映了举国上下对法治的呼唤和迫切要求。依法治国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深入进行研究探讨,更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不断总结经验,通过依法治县的法治实践可以不断丰富、完善依法治国理论,使其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整体的法治是以局部的法治为前提基础而实现的。而要建设法治国家,国家范围内的所有行政区必须依法、守法首先实现法治,因此,建设法治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三、科学发展与法治县建设的关系
  1、科学发展是法治县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人民群众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前进和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怎样管理、如何发展,人民群众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我国的法律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从群众中来,由代表性最广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监督实施的。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就是集结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来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所以,大到依法治国,小到依法治县,都是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来管理国家或县域。现阶段,法治县建设已被各地摆上重要位置。如何实现依法治县,就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法治县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因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唯一出路。依法治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快发展,在法治的和谐环境中生产力得到最大解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依法治县也是要求人们自觉守法为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准则,表现为整体的良好的法律秩序,从而达到保护人、尊重人和最大限度满足人的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依法治县也强调法律的预期性和法律的约束性,以法律作为统筹兼顾手段,在法律的规范下从而使发展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法治县建设离不开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法治县建设的全过程,成为法治县建设的思想基础。
  2、法治县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
  任何一个伟大的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有生命力。按照科学发展理论指导的法治县建设,必将成为科学发展观这一伟大理论的一个具体实践,并用取得成果来检验这一理论。法制建设有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不断积累和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依法治县是依法治省、依法治国方略的局部实践,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县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它从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理念入手,引导和规范人们自觉守法,严格依法办事。法治县建设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公正高效,公民自觉守法经营,社会稳定和谐有序,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法治县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范例,一个法治县建成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就在这个县落地生花了,科学发展思想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印证。
  3、法治县建设反过来又推动科学发展
  每个地域都有其自身特点,法治县建设也离不开地域特点。在科学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法治县建设,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用科学发展理论处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就会产生新的理论,而这些新的理论又会不断丰富科学发展理论,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推动科学发展理论的完善与前进。法治县建设是一个具体实践,科学发展理论是一个概括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就是在一个个法治县建设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并逐渐丰富发展。
  
  四、如何在法治县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
  1、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法治县建设全过程。
  既然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我们一切工作的指针,那么法治县建设也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也就是说,在法治县建设过程中,一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点,充分发挥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努力创建良好的法律秩序,为加快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惩治犯罪,而是保护人民。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法治县创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因素,要人们自觉溶入法治中去,树立自觉守法意识,严格依法办事准则,真正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一种想往和追求。三要坚持统筹兼顾,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出发,在法治县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法律的褒扬作用和谦抑作用。坚持依法全面发展,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依法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依法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运用法律来保护资源和环境。
  2、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的标准来检验法治县建设成果。
  科学发展既是一个指导法治县建设的理论指针,也是衡量法治县建设成果的杠杆。科学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这句口号上,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法治县创建过程中。只有以宪法和法律为前提,自觉守法,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秩序,追求法律价值精神,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法治县建设成果如何?归根结底要靠该县是否真正“科学发展”了来检验。如果没有发展、停滞不前,或者虽有发展、却不科学,甚至发展带来了其它严重问题,那么,法治县建设也将是一句空话。所以,科学发展是检验法治县建设成果的最公正最科学的标准。
  3、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的要求来确保法治县建设的方向。
  法治县建设要求加快地方立法步伐,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行政执法;深化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机制,注重监督实效;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归根到底,法治县建设是要实现县域内的科学发展。通过科学发展来实现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目标。因此,在法治县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筹法治建设的全过程,最终确保法治目标的实现。
其他文献
一、尽量非犯罪化  (一)司法解释方面  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就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
期刊
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爱国知识的教育、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行为的引导等三个方面。应该说这三者都是主要的,相辅相成的,但爱国主义归根到底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中。今天,世界正在迅猛发展,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面向世界、面向祖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如果从小以爱国行为严格要求学生,长大后就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为祖国作出奉献。江泽民同志指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搞好爱国主义教育
期刊
摘 要: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监视居住的设置和执行等问题存在一定争论和争议,本文理性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对其加以改革完善,从而使这一制度发挥其在刑事诉讼中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监视居住;存在问题;完善    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是指侦查机关或者司法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或者妨碍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依法限定其
期刊
基层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队伍作为基层检察机关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肩负着基层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犯罪案件的现场保护,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提解、押送、看管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送达法律文书,死刑临场监督活动等任务,对于打击犯罪,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公共财产,打击和预防妨碍检察活动的违法行为,保障检察工作的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司法警察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办案、服务保障办案,是司法警
期刊
摘 要:刑事和解是国际上最新兴起的一种刑事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在我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以轻微刑事犯罪为对象的刑事和解制度的引入和推广,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有效手段。实践表明,刑事和解机制对于解决轻微刑事案件、妥善处理社会纠纷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如何使之在实践中更完善,并与现行刑事法律制度相衔接,是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重大课题。    所谓刑事
期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长期同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刑事司法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最终体现立法宗旨、实现司法价值的客观要求,检察机关作为监督机关和法律适用机关,应该将这一政策贯穿到每一项检察工作中去,审查起诉作为检
期刊
一、案情简介    2005年春节至2007年春节,某县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张某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益,先后六次共收受工程承包人郑某60000元人民币。2007年4月,张某所在规划建设局的另一名副局长王某因涉嫌受贿犯罪被检察机关查处,张某害怕收受郑某贿赂的事情暴露,退给郑某60000元。  2007年中秋节,郑某为感谢张某在工程上的关照,又送给张某10000元,张某见王某受贿案件已经被法院判决,自
期刊
摘 要:我国提出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以后,许多地方为贯彻落实这一刑事司法政策,在检察公诉环节积极探索了刑事和解,把它作为一种刑事案件的解决方式。刑事和解在保障人权,兼顾社会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各地的做法不同,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围绕检察环节实践刑事和解,谈谈个人对刑事和解的概念、条件、原则、程序、处理方式的看法。  关键词:检察;刑事和解;规范;建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构建社会主
期刊
摘 要: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以下简称“死缓制度“)是对应当判处死刑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所适用的刑罚执行制度。死缓制度作为我国刑法的独创,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本文拟从死缓制度的基本概况入手,简要分析对我国死缓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死缓;宽严相济;罪责刑相适应    《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
期刊
摘 要: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在检察工作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信访问题作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一直是检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涉检信访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一是要坚持全面把握的原则,这包括对外构建信访大网络和对内完善检察机关内部处理机制两个方面;二是对信访苗头性问题、初信初访问题、无理信访问题等做到区别对待;三是要严格执法,在依法办理涉检信访案件的同时全面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四是要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