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尖扎地区的“达顿”文化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O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全县6万余人,其中藏族约占68.8%。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以红色砂砾构成的“丹霞”景色而著称,园内有南宗寺、尼姑寺、南宗扎寺三大寺院,是中国赛艇、皮划艇高原水上训练基地,“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
  “达顿”为藏语音译,“达”意为箭,“顿”意指宴会、节庆,是箭宴、射箭节庆或射箭庆典之意,箭手们经过紧张、激烈的射箭技艺角逐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进行狂欢式的宴会。“达顿”是广泛流传于青藏高原藏区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创造及累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由于缺乏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达顿”流行于尖扎地区的具体时间。
  “达顿”的举办时间并不固定,通常在农闲或新年前后举行完射箭比赛后,由举办射箭比赛的两村商量后决定。“达顿”期间,竞技双方去除紧张、激动的情绪,共席而坐、共进美食、共赏歌舞、共增情谊。一般由以下几组形式构成:首先,由“喜哇仓”(宴会接待方)的姑娘们对“夏尼仓”(被接待方)提出唱“门歌”要求;其次,双方同时进行问候,并逐一敬酒,对唱角逐;接着,双方进行“则柔”表演、“颂箭”演说;最后,宴会在箭手们和姑娘们的颂吉祥中结束。
  其具体形式如下:
  唱“门歌”。“达顿”宴会的主导权由姑娘们掌握,参与人员尽情游戏、狂欢。夏尼仓的箭手们进到喜哇仓门之前会受到姑娘们的阻拦,姑娘们会对其提出要求唱“门歌”,若是不唱“门歌”,则不让入门。此时,夏尼仓会在箭手中选荐一位能歌善舞的唱“门歌”,随后在欢歌笑语中所有箭手进场就坐。
  问候。待夏尼仓的成员们入坐后,喜哇仓会对夏尼仓进行问候,向前屈身并伸出双手握手,向对方表示敬重之意。夏尼仓齐声答复表达他们的诚意、恭敬和愉悦。随后,喜哇仓的箭手捧起盛满美酒的龙碗唱着敬酒歌,依次向夏尼仓的“达环”及长者敬酒。
  歌唱。由夏尼仓中一名箭手唱开场歌,演唱结束后把手中的酒碗交给喜哇仓的姑娘们。自此宴会上的民歌对唱在夏尼仓的箭手们和喜哇仓的姑娘们之间展开,这是继双方射箭技艺比赛结束后集说、唱为一体的又一项竞技赛。对唱最看重谁的歌喉响亮、谁唱的歌多词美,双方都是有备而来的,不会轻易认输,除非一方无法接唱而败下阵来,不然可以唱到天亮。
  “则柔”。“则柔”名为“阿什则”,意为玩耍,是藏族民间的一种 歌舞表演。它以音乐、舞蹈、唱词相结合的形式赞颂山河、花草、鸟兽、英雄,描绘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先由喜哇仓的姑娘们进行表演,少则两人,多至十几人,从两面出场,或穿插,或对舞,或排成一个圆形,边唱边跳,场面随时变化。其后夏尼仓的六名箭手表演“则柔”,动作凸显刚性、奔放热烈、体态威武,表演呈现出独特的射箭文化。
  演说。演说种类繁多,有宇宙的形成、天地、茶酒、弓箭等。在喜哇仓和夏尼仓之间进行的演说中,说天、说酒和说弓箭是宴会演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喜哇仓演说结束后,接着夏尼仓的一名射箭手演说关于尖扎射箭的发展史,并赞美神箭。
  颂吉祥。最后,宴会在象征祈愿村落繁荣、五谷丰登、长寿安康、吉祥如意的“扎西”(祝福)中完美落幕。
  二
  “达顿”文化是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表达符号,是尖扎保持传统本色的重要基础、文化支柱和意义载体,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地方性、变异性及丰富性,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作为尖扎文化的典型代表,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达顿”文化伴随着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而产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藏族民众的行为习惯,在一代又一代中传承。通过集体的不断加工、补充和完善,在得到大众认可的同时还增强了民族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不仅是“达顿”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而且是“达顿”文化的被教化者和被规范者。作为青藏高原长期历史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达顿”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文化信仰,延续着古老的文明及人文精神。“达顿”文化蕴含着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展现出多项社会功能:
  文化功能。作为奠定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达顿”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渗透到民俗、礼仪、教化等诸多方面。
  维系功能。“达顿”宴会充分体现了藏族人热情好客的性格,把自己的射箭对手称为“夏尼”,不仅使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村落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和谐共处,还促进了地区的团结与稳定。
  调节功能。随着人类生活文化的不断变迁,人们从对物质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于精神的追求。“达顿”宴会成为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集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民俗活动,群众基础广泛,文化氛围浓郁。
  教化功能。宴会中人们尊敬长辈、热情好客、无私奉献、遵守伦理秩序,对规范民众日常行为、培养民众优良品质起到重要的模范作用。
  “达顿”作为尖扎藏文化的一种知识积累和文化基础,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异,在不同时代具有自己的特色。总体来看,它的变异性与地方性、历史性、实用性相关联。“达顿”文化服务于人们生活的需要,其活动形式十分丰富,既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性,又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牛角强弓和木箭受到强烈冲击,甚至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文化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达顿”甚少举办,其中歌舞、说唱、友好交往等节庆文化细节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2010年,尖扎县举办了首届“五彩神箭”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暨达顿文化节,使“达顿”以全新的姿态将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彰显五彩神箭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尖扎“五彩神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彩达顿”宴在秉承传统、保持原味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饮食的“绿、蓝、黄、黑、红”五种色调,映衬出藏民族美好的五色寓意。作为一种社会表征,它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展示和展演在社会之中,被大众感知,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2013年11月25日,尖扎达顿宴被青海省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顿”在藏区群众长期的生活演变中渐渐成为现代藏民族传统射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藏区尤其是尖扎地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传统延续的生命场,“达顿”是独具地方特色、文化多元融合、传统现代交织的文化共生系统。在五彩神箭赛事的契机下,“达顿”文化虽然以达顿宴的形式重归大众视野,但其文化性质却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有学者提出,“达顿”最核心的价值是和谐,让个体和集体同时在对抗中感受到友谊,这在当时不断发生草场、牛羊、财产等纠纷的部落之间是极为珍贵的。“达顿”文化中的歌唱、舞蹈、演说等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发生的。
  目前举行的达顿宴,其经费由传统民间募集转为由政府提供,宴会组织者也由民间过渡到了政府,原先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地方政府以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地区知名度为名,以传播传统文化为由,把握了活动的主办权。
  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都离不开自身所在的文化生态,新生要素的介入固然是无法抗拒的。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的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传统民族文化得以复兴和延续,但同时也会新生一些潜在性的危机,诸如组织角色的转换时,易出現消解“达顿”文化持有者的积极情绪等状况。政策因素促使传统民族文化成为为经济“唱戏”搭台的支撑,而是否能与既有的文化生态相融共生,是目前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自觉作为一种调适方法和手段,通过提高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增强民族的自我意识,来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保护和弘扬。只有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激励机制,才能切实维护、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在黄河下游泰沂山系西南麓,分布着汶、泗两条河流。它们从泰沂山脉发源,沿途汇入多条支流,呈纵横状分别流向今东平湖和南四湖,其流域大致北不过泰山,南不过微山湖,西至京杭运河一线,大约在今山东省泰安、济宁、枣庄三市范围内,就是今人所说的汶泗流域。古人所谓汶泗流域,指的是泰山以南,淮河以北,包括山东大部和苏北、豫东、皖北。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政府管理经常缺位,汶泗流域水旱灾害频仍,人民深受其害
期刊
帕斯卡尔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奥维涅(Auvergne)州的克勒蒙-菲朗(Clermont-·Ferrand)城;父亲艾基纳(Etienne Pa-scal)为克勒蒙城法庭庭长,以博学知名。帕斯卡尔八岁时,举家迁至巴黎。迁居巴黎后,艾基纳和当时社会上的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经常交往,也常携带帕斯卡尔参与各种学术集会。帕斯卡尔自幼生长在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并且受到他父亲的严格教育而没有受当时
期刊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鼎,溯其源,乃“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鼎部》)。它诞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最初鼎是华夏先民用于煮食烹饪的炊具馔器,其型态主要有三足圆鼎、四足方鼎两类,铸造材料有陶、青铜和铁等。鼎之研制开发使得古人拥有质量可靠、功用齐全、便于加工熟食的工具,它将古人的吃食由烧烤扩展至烹煮,属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极大地提升了上古人类的卫生健
期刊
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清末状元张謇先生,胸怀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宏图大略,创办了纱厂、内河轮船公司、实业银行等一大批民族工商企业,还以招股集资方式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在一穷二白的通海垦区建办了7所免费入学的堤校(初级小学)后,1920年秋又筹资10万银圆兴建一座三进两院的四合院,创立一所师资设备一流的高等小学校。史料显示,该校拥有教室、实验室及辅助用房等校舍113间,还配有农场
期刊
“震旦”(梵文Cīna-sthāna)与“支那”(梵文Cina)同为梵文舶来词,皆系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谓。梵文“Cina”本有“文物、思维、智巧”之意,而“sthāna”意为“地点、位置、住宅、住所”。故而在梵文本义中,“震旦”与“支那”词源相近,词义相似,皆带有对中国文明的赞赏。“震旦”传入中国后,被广泛用作超越各朝“国号”的中国“国名”。当代主要辞书与历史论著都将“震旦”解释为中国古称。然而,
期刊
广播剧  【故事梗概】  这是一部根据中国海拔最高的派出所那曲车站派出所警察的故事创作的广播剧。  田峰是一位武警出身的铁路警察,多年来从乘警到刑警再到派出所长全干过来了。深秋的夜晚,田峰带领战友们蹲坑守候,又抓获了一个盗窃团伙。然而,在行动过程中,实习民警华旦的疏漏差点让行动失败,田峰也因此受了伤。  繁忙的工作让田峰根本停不下来。在抽空治伤的病床上,他接到了组织派他去西藏那曲铁路派出所任职的通
期刊
豫西地区历史上有正月制作灯盏儿的习俗。光绪《宜阳县志》载:“俗用米磨粉加豆芽菜煮粥,曰‘打茶’。又添豆面做灯盏,蒸熟,燃同油烛……至二十三日,合家食元宵节所遗米粉豆面,打茶蒸灯。儿童歌云:‘正月二十三,打茶熘灯盏,老幼食之保平安。’”汝州同样也深受这一民间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送“灯盏儿”习俗。灯盏儿对汝州民众的生活、情感以及信仰等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灯盏儿的源流与制作  灯盏儿,汝
期刊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道理浅显而朴实,是中国民众希求平安、倡导和谐的基本诉求之一。解冤祈福的行为在民间流传已久,往往依附于各类佛教、道教信仰的祈祷形式之中。“解冤结”信仰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独立的偶像崇拜,应肇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佛教经典《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至北宋时基本形成了所谓的“解冤结菩萨”信仰,并一度出现相关造像龛窟。宋以后“解冤结菩萨”信仰逐渐流变,与道教、民间宗教相混融,逐渐退
期刊
随州祭坛岩画基本情况  随州市地处湖北省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南北通道,“随枣走廊”有“汉襄咽喉”之称,地跨长江、淮河分水岭,东连武汉,西接襄阳,北临南阳,南达荆门。近年来,随州市桐柏山区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岩画,可称随州岩画区。随州岩画区目前发现7处岩画点,分布于淮河镇、府河镇以及飞沙河水库等地。刻有岩画石面59个,岩画150余幅,凹穴符号个体近2000个,岩画以凹穴符号为主,占90%以上。伴有方形祭坛
期刊
一  社火,是中国农村在元宵节等岁时节日或庙会期间举行的,以村或社为基本单位,以迎春、祭神、接福、祈求、娱乐狂欢为目的的大型文艺游演活动。 人们称这一活动为“过会”,在井陉一带俗称“闹玩意儿”。据《井陉县志》记载,自正月十四、十五开始,祭天地、敬宅神,武术花会人员敲锣打鼓,沿庙撒腊。  桃林坪村隶属河北井陉小作镇,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桃林坪花脸社火属于武术社火,主要以表演古典名著中民众耳熟能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