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服务社会的历史考察分析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thcharg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服务社会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从大学发展的历史中去考察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对于正确处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大学服务社会;理念;实践
  
  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从其存在开始,就无法割断与社会的联系。广义的大学源远流长,在古代,虽然没有直接地论述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但前贤的教育理念,关于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和认识,对后世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黑格尔所言:“萌芽虽然还不是树本身,但在他自身中已有着树,并且包含着树的全部力量。”[1]
  
  一、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溯源
  
  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就可看出大学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提出教育应由国家组织,培养的各类人才应为国家服务,教育有明确的社会政治目的。“柏拉图所宣扬的社会本位主义的政治观印证了其高等教育理念的倾向:以培养精英为宗旨的高等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服务性。‘哲学王’是充满智慧、富有理性、关注时事、躬身实践的‘社会人’。这种积极的高等教育理念在其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中得到了落实。”[2]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论》中,也明确地提出“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物”。古罗马时期,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提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雄辩家”,就是服务社会的高级专门人才——律师。这充分体现他赋予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要求。因为“一个未来的雄辩家,一个必须生活于广大公众之中并谙熟公共事务的人,应当从童年时代起就习惯于见了人不致羞涩腼腆,也不应过着颓唐孤僻有如隐士的生活。”[3]“在中世纪,教会控制学校,他们也并不否认教育的社会作用,不过把教育的社会职能罩上了一件神学的外衣,涂上了一层宗教的色彩,把人间的统治与天国的统治结合起来。”[4]
  在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在价值取向上就是一种社会本位思想。很多大思想家、都是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教育影响最大的孔孟之道,提出的“修己安人”、“学而优则仕”、“明人伦”等教育理念与实践都把教育服务社会的着眼点放在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固上。如:儒家经典《大学》明确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具体为“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天下平。”《礼记•学记》提出的教育目标对社会在“化民成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礼运》的教育目标在实现大同世界。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一方面,使各学派之间相互交流、自由争论,起到了繁荣学术的作用;另一方面,关注时事,抨击时弊,服务于统治者,充分发挥了政治咨询作用,为齐国社会政治的强大做出重要贡献。
  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的教育目标在养成“以人安人,以义正我”(《春秋繁露•仁义法》)的君子。建议汉武帝创办“太学”以养仕,目的就在于培养高级人才为国家统治服务,成为历代统治者办高等学府的目标和导向。晋代的“国子学”、唐代的“六学二馆”……这些具有某些高等教育特点的学校,为封建政治巩固、文化繁荣一直发挥着服务社会(特别是政治、文化领域)的强大作用。
  对儒家教育理念与实践做出重要贡献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教育目标在个人方面是“复性”或“明明德”,在社会方面是“亲民”。二者是相依递进的关系:“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大学问》,《全书》卷二十六)个体的价值与社会是相融一体的。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历来重视教育目标的社会性,为国家统治者高度重视(最重要的高等学府都设在中央)。并且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的目标是相互贯通、统一融合的,不存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个人接受教育的价值(学识、修养、德行)重在对社会的贡献,特别是对国家的政治服务和社会道德教化,正如黄济所言:“中国古代教育家有关教育本质感和功能的论述,重在教育的社会作用,即使论述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时,也只是教育社会作用的折射或体现而已。”[5]
  从历史的溯源,可以看出古代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重在国家政治领域。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近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大学面向经济领域的服务开始不断增强(主要由新大学、地方大学承担);另一方面,对国家政治的服务也发挥着新的、更重要的作用(主要由研究型大学承担)。
  
  二、大学服务社会实践考察
  
  在西方,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始于中世纪,其标志是12世纪创建的5所大学。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在大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事务,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科班所言:“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他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为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所用”。
  文艺复兴以后,17世纪英国率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方国家相继进入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大学培养新型的人才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关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教育理念日渐凸显。资产阶级对大学的改革——“新大学运动”极大地推进了大学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
  18世纪末,德国的托马修斯批驳了传统大学空洞的学术研究,主张创立大学应面向社会需要,以实用的知识为教育内容。如:哈勒大学自创校始就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教育宗旨之一。
  19世纪,1827年英国成立的伦敦大学,面向世俗社会,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实用人才为理念,注重实科教育,传授现代自然科学,带动了如曼彻斯特欧文学院(1851)等更多的专门学院创办。法国也大量开办许多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一般认为,19世纪中后期美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出的《莫里尔法案》及后来范•海斯在任威斯康大学校长时(1903-1918)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即倡导“州立大学投身到解决州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是当今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正式形成的标志。从此大学服务社会的作用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受到重视和关注。
  20世纪以来,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不断深入发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弘扬国家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安全、服务国家经济和科技等。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侧重,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是大学扩大社会影响和获取社会效益的重大举措,是衡量大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英国,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古典大学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依然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而以伦敦大学为代表的大学与技术学院,仍然注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科学技术人才。1971年正式成立的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在招生上不受学生年龄、阶层及学历的限制,实施远程教学,为大学服务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范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德国的研究型大学依然延续着“洪堡传统”,突出着学术性,代表着国家文化精神。非学术性大学则注重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强调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使德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职业教育和科技人才。
  法国大学在20世纪上半叶发展不及其他发达国家,但也作出了调整和改革。1984年颁行的《萨瓦里法》,强调教育必须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加强了大学科研成果的及时开发与转化。
  美国三千多所高等教育机构中有二百多所研究型大学突出了其教育的学术性,更多的大学突出了“公共事业”性。大学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加强对社会各领域的服务。
  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其中强调“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50年代末,提出的“三结合”,即“教学、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大学服务社会实际和实践。后来文革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渐从国外介绍到中国,“大学服务社会”几乎等同于“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并且主要范围和着眼点都在经济领域。
  21世纪初,大学服务社会经济领域的贡献不断增大,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一些學者看到大学服务与经济领域越来越偏离大学的本质追求和自身的逻辑,有相当部分的学者提出质疑与批评意见,要求大学在更广阔的空间和高层次上服务社会多领域。
  
  三、大学服务社会的启示
  
  可以看出,大学产生以来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也在一直持续着、发展着。不同历史时期侧重点不同,如:工业革命的强大影响对大学教育培养人才服务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需求,引导了大学服务社会经济的作用凸显。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使大学服务社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更为宽广的领域,时代感也在不断的加强。还应注意,即使是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大学,由于肩负的使命各不相同,它们服务社会的理念和实践也各有特色,如:研究型大学更为注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考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地方大学和职业学院更注重直接针对本地区的服务。
  总之,大学服务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广义的概念。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也将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
  [2]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5。
  [3]昆体良著,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4][5]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8。
其他文献
摘 要:防火墙是指建立在内外网络之间的过滤封锁机制,用户的的数据会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复制,数据的安全性和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安全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本文着重论述了网络防火墙的基本概念、安全技术、主要技术特征及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关键词:防火墙;网络安全;策略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互联程度也随着扩大,Intemet已成为全球重要
期刊
摘 要: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反映了特定的民族艺术风格和习俗文化,反映出各民族同胞独特的审美观。云南民族服饰的艺术美对现代服饰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传统;造型;寓意    一、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材料的传统美    云南26个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既古老又神秘,它吸引着千千万万国内外旅游者。各民族优秀的人文景观,展示了云南边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环境,反映了特定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宗教文化。特别是各民族村寨的男女
期刊
摘 要:动物习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且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及其环境的差异,不同文化中的动物喻体的内涵及引起的联想也必定有所异同。本文拟对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动物喻体内涵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例子对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并分别提出了四种翻译方法:直译法、归化套译法、意译法、直译加解释法。  关键词:动物习语;喻
期刊
摘 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狱矫正相对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以其功能实现的人性化特色,成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制度的优先选择。但在我国现阶段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将从矫正主体和矫正项目两大方面对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体系提出设想。  关键词: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矫正主体;矫正项目    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如何预防和矫正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一定的信用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探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危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必须拥有严明的法律、加强信用管理、改善担保体系、充分实现信息对称、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等对策,以保证中小企业快速向前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信用经济;危机;中小企业    一、中小企业的信用危机    1、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误导消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亚洲货币合作已成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各个国家汇率制度安排进行梳理,进而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各国普遍缺乏汇率协调,这种情况不仅与经济全球化相违,也不利于区域内国家抵御外部冲击,稳定国内经济。为此,应积极的以中国为主导,加强区域内汇率协调并建立危机防范与救助机制。  关键词:汇率协调;区域合作    一、引言    大湄公河次区域(缩写GMS)是
期刊
摘 要:介绍了汽车氧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阐述了氧传感器失效的原因和检测方法,并说明了氧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氧传感器;失效;检测  1、前言  汽车尾气所含的有害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硫化物(SOX)以及微粒物质(铅化物、碳烟、油雾等)等。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这些有害物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此,发达国家从六、七十年代
期刊
摘 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蹲下身子与学生诚恳地交谈,这时你就是他最知心的“朋友”,而朋友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又让彼此无距离地倾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就能深刻剖析学生说谎究竟有什么心理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伸出援助之手及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健全心理。  关键词:说谎;沟通;诚信;心理健康    《衢州日报》2007年4月18日刊登了共青团江苏省委发布的《江苏省大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蓝皮书》。《
期刊
摘 要:发展经济、节约能源,要从过去不计成本挖地卖砖,转向把“低、小、散”的传统产业改造成上规模、上档次、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取代传统粘土砖势在必行。  关键词:墙材革新;建筑节能;资源节约    新型墙体材料是指在国家和省公布的目录范围内的具有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和改善建筑节能等特点的建筑墙体材料。传统的墙体材料粘土砖是用粘土通过烧结生产出来的。有关数据显示,
期刊
摘 要:科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和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我们应该把科学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科学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探究。  关键词:自主探究;动态课堂    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科学课的喜爱程度不低于语数外,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不亚于科学家的新奇。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