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怎样看“教育”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huo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1948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1969年被评为“乌克兰共和国功勋教师”,获一枚红星勋章、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他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涵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他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相关知识,解决了很多学校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仍然是当今教育思想宝库的魂宝。笔者阅读此书后,受益较大,略谈几点体会。
  一、看到的对象是“人”,不是学习的机器
  有人说:不看分数,(学生)过不了今天。但只看分数,(学生)过不了明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我们做教师的人,应该发觉到,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不仅是蕴藏着一个巧匠的天才,而是蕴藏着一个我们没有看到的大写的“人”。学生不应是学习的机器,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应着眼于培养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主动走出“白天加黑夜、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教育之路。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完整的儿童。要提高教学质量,唯有“课堂”优质,变“教材本位”为“学生本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天性,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体的创新精神,始终做到脑中有课标,能把握知识深度;胸中有教材,能掌控知识广度;眼中有学生,能服务于学生;心中有教法,能适应于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谈到教师上课所注意的中心点时,他指出教师并不是注意自己的讲述,而是要看到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情况,从学生的眼神里就能看出他们是懂了或者没懂,如有必要,就补充讲些新的事实。如果教师要等到上课结束后才去了解学生哪里懂了、哪里不懂,那么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他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的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在对待每一个学困生的态度上,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二、看到的是管理的思想,不是教条主义
  观念决定理念,思路决定出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要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热烈地爱科学、爱学习和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主要爱好和主要兴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一方面,在教学常规上,他认为,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无论如何不能把教科书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情况,是无法备好课的。而且,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因为听课的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身为教师,应深入而广泛地熟悉所教的学科,讲课过程中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要教的内容、机械的教条上,而是能看到学生是在怎样思考的。
  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上,他认为,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家庭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家庭给了孩子太多压力,他们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学生的“减负”,其实意味着父母要“增负”。父母不能凭长辈教育自己的经验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凭感性认识教育孩子,而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如果没有整个社会尤其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因此帕夫雷什中学开办了“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家长们在孩子入学前两年就要报名参加家长学校的辅导,在那里听课,直到他们的孩子从中学毕业为止。
  三、看到的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接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课堂学习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还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呢?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课堂学习时说:“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教师与学生最大的接触点在课堂,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是智慧启迪智慧、心理赢得心灵的港湾。他要求,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针对有的教师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是一味指责、批评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教师才能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苏霍姆林斯基严肃地批评一些学校只在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畸形的单方面性,即人的表现的唯一领域就是知识的评分,就是他能达到学校所规定的那个最高点的程度。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的、牢不可破的观点:一个人得了好的评分,那他就是好人,得了坏的评分,那他就毫无出息。新教育改革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说,学校教育质量的最大的体现不是帮助了最好的学生成长,而是帮助了那些最落后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而且关注到每一个心灵。教学生学,教学生会学,教学生学会学,在师生交往中注入和谐教育的因子,是教师的职责魅力所在。
  四、看到的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不是只关注教科书
  实现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智慧。智慧的背后,是支撑民族精神成长的阅读历程。据有关调查,犹太人人均每年阅读书籍65本以上,而第十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35本,阅读总量为6.74本。这样看来,学校教育关键的一点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学生终生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一旦离开学校,他们就可以自主阅读,飞得更远。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可以看他的阅读史。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
  当前,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理智和心灵,引发他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去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根据多年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好的阅读能力必将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他说:“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用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劳动)的兴趣。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苏霍姆林斯基将小学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定为:让儿童学会阅读、书写、思考、观察和表达思想。谁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维。借助阅读发展学生的智力,帕夫雷什中学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明确了学生应当阅读的书目。
  阅读,是养心的妙药,能提升人的品质,滋养人的心灵,润泽人的生命,促进人的成长!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与阅读终生相伴!
  注:苏联学校的小学为一至三年级,初中为四至八年级,高中为九至十年级。
其他文献
读好对话,有助于体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利于领悟文章情感主旨。因而,研究对话的朗读具有重要的意义。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对话,是朗读的难点,应加强指导。    一、王者说——君临天下,浩大  如潮。    君临天下、场面宏大的王者之说,说者为至高无上的君王,听者为成千上万的民众。孩子们缺乏在大场合说话的经验,难以把握威严、响亮、缓慢的语气。创设情境,使孩子们获得“现场感”是关键。  从 现 在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应用欧姆定律,学习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了解灯丝(钨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连接电路、测量及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兴趣。    二、学生分析    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学生产
期刊
内容提要:本论文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党的新的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说明和阐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是理论上指导思想,而且必须实现的战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    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类”是费尔巴哈在其人本主义哲学中最最提出的一个观点,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与动的本质区别在于
期刊
【摘要】:本文对哈萨克谚语以其民间谚语的来历发展、特点、种类及题材等几方面进行了具体地阐述,它充分表现了哈萨克人民的社会观、文化观、世界观、美学、道德及伦理标准。并以不同角度展现了谚语是哈萨克语言艺术中的丰富宝藏,说明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哈萨克谚语; 语言艺术; 宝藏    Talk about the proverbs of kazak  Abstract:This paper
期刊
【摘要】本文我将通过小学大队辅导员工作实践案例的分析,通过对“辅”“导”的理解,说明只有将二者相结合,只有用爱心、细心、耐心、进取心这“四心”搭建少先队工作平台才能做好大队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开辟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关键词】“辅”;“导”;少先队员;工作;实践;“四心”平台  爱孩子就要走入他们的内心,承载更多的责任与信任,犹如一名深具魅力的魔法师,使尽浑身解数变出花样繁多的“礼物”给孩子们带来
期刊
摘要:导数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工具,它为高中数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导数方法的基础工具性作用,凸现了它在整个教材和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导数是新课标下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主要是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和最值等,这些年来也是高考的重点.基于导数在高考大纲多项式函数中一元三次函数的重要地位,本文着重于对一元三次函数的图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函
期刊
语文老师=激情演说家  有一次在市里听演讲比赛,听到中途,有感而发,信手在记录上写下了:满腔的激情+明净的语言+新颖的内容=演讲的成功!当时只是觉得激情对于演讲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没有激情的演讲就像一块没有经过发酵的面包,一杯没有加入佐料的白开水,怎么能吸引人呢?  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让我感受到: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演说家,在课堂上以情感吸引学生,以情感打动学生,以情感激
期刊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句话强调了幼儿园所开展的活动本质上应该具有游戏的性质。而我深感,游戏是放松的智慧。  游戏是什么?在幼教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我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带给儿童快乐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而不是由教师规定的,或在其导演下的,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的活动。真正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带给儿童快乐,对
期刊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近年来,我校坚持“自主能动,快乐学习”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德育为先,聚焦人格教育,以“悦读”为抓手,深入推进“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人人参与自主阅读,班班践行特色班级创建,培养具有“自立、自信、自律、自强”的个性品质学生,让学生具有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在快乐阅读中健康成长。  一、实施背景  1、知识经济时代的互联网迅猛发展,但网络阅读削弱了我们的阅读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教师新接手班级要在班主任工作中抓好“第一次”,多创几个漂亮的“第一”, 培养出一个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的班级灵魂,对今后班主任工作打好坚实基础。以 “第一次成功的谈心会”“第一次成功家长会”“第一次成功越野赛”等事例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好头,筑好基,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关键词:把握开始 寻找契机 打好基础  有位教育专家说“一次成功的活动犹如生活中的浪花,记忆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