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渊明赏菊图 明
周 臣
设色纸本手卷
纵二十六厘米 横一百二十六厘米
出版:《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九月,第六十四期,第十号。《中国明清绘画鉴赏》,北京民族出版社,二○○一年,第四九页。说明:此画原为王已迁先生旧藏。王已迁题引首:松阴艺菊图。周东村名迹,王已千拜观,敬题于美东溪岸草堂。钤印:王季迁、已千翰墨、溪岸草堂。
本幅以东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为题,绘此杰构。画面融山水、人物为一体,采用抬高视点的取景方式,致使近景突出,景深不远。观者的注意力被画家概括在场景并不宏大的范围里,突出了采菊归来的陶渊明及其仆童。画卷可分三段,左段山石奔泉,山石上歪斜欹侧着杂树四株,夹叶着色或墨绿,或枯黄,或橙红,点出时令已然深秋。树隙间可见远处田垄阡陌和蜿蜒而去的溪流。中段野桥横于溪上,主人翁拂袖而行,悠然来归,飘飘然,意态轻漫潇洒;仆童刚从山后转出,怀抱盆菊,躬身气急而行,正待上桥,主仆二人一前一后,神态迥异。背景皆为平静水面,对岸丛树田舍尽被云雾掩去,中景一片开阔空灵,使主人翁更为突出。右段在一片苍松翠柏后隐着竹篱、茅屋、瓦舍,这便是五柳先生隐居之所了。竹篱间柴门半掩,山石丛林间有蜿蜒小径向画图右下角伸出,颇得曲径通幽之妙。画风明显继承了南宋李唐、刘松年一派。笔锋细劲,设色淡雅。人物虽小,但真实具体,各尽其态。山水景物皆以尖劲利落的细笔勾斫,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坚凝而沉着;树亦以小笔勾点而成,笔墨劲爽刚健、灵活秀润,无雕琢刻画与粗莽恣肆之弊,形成秀逸而不媚弱,清劲而不霸悍的格调。其墨彩的晕染,亦能随物象的向背虚实而起巧妙的节奏变化,给人以较强的真实感。
周臣,字舜卿,号东邨。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只知其大约卒于嘉靖中,寿八十余。山水、人物力追宋人,尤得李唐神髓,在成就上被认为可与戴进并肩。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仇英都出自他的门下。
《渊明赏菊图》落款:东邨周臣。钤印:东邨,舜卿。另有周亮工(一六一二——一六七二)鉴藏印一枚,曰:“亮工”白文印。
陶渊明(约三六五—— 四二七),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其宅旁种有五棵柳樹,故自号五柳先生。),江西宜丰人。原教科书认定是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现在有更多的资料说明他始家宜丰(在九江市修水县南)。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二十九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內)。五十二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在宜丰县东约十公里处)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齋、菊軒、东篱、洗墨池、藏书墩、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遗迹。
他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到六十二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的生活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可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传世。
读画感怀,追思古人,不觉吟成小诗一首:东篱野菊移盆栽,案头清供细赏来。轩外南山存高远,朝夕相与洗尘埃。
周 臣
设色纸本手卷
纵二十六厘米 横一百二十六厘米
出版:《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九月,第六十四期,第十号。《中国明清绘画鉴赏》,北京民族出版社,二○○一年,第四九页。说明:此画原为王已迁先生旧藏。王已迁题引首:松阴艺菊图。周东村名迹,王已千拜观,敬题于美东溪岸草堂。钤印:王季迁、已千翰墨、溪岸草堂。
本幅以东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为题,绘此杰构。画面融山水、人物为一体,采用抬高视点的取景方式,致使近景突出,景深不远。观者的注意力被画家概括在场景并不宏大的范围里,突出了采菊归来的陶渊明及其仆童。画卷可分三段,左段山石奔泉,山石上歪斜欹侧着杂树四株,夹叶着色或墨绿,或枯黄,或橙红,点出时令已然深秋。树隙间可见远处田垄阡陌和蜿蜒而去的溪流。中段野桥横于溪上,主人翁拂袖而行,悠然来归,飘飘然,意态轻漫潇洒;仆童刚从山后转出,怀抱盆菊,躬身气急而行,正待上桥,主仆二人一前一后,神态迥异。背景皆为平静水面,对岸丛树田舍尽被云雾掩去,中景一片开阔空灵,使主人翁更为突出。右段在一片苍松翠柏后隐着竹篱、茅屋、瓦舍,这便是五柳先生隐居之所了。竹篱间柴门半掩,山石丛林间有蜿蜒小径向画图右下角伸出,颇得曲径通幽之妙。画风明显继承了南宋李唐、刘松年一派。笔锋细劲,设色淡雅。人物虽小,但真实具体,各尽其态。山水景物皆以尖劲利落的细笔勾斫,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坚凝而沉着;树亦以小笔勾点而成,笔墨劲爽刚健、灵活秀润,无雕琢刻画与粗莽恣肆之弊,形成秀逸而不媚弱,清劲而不霸悍的格调。其墨彩的晕染,亦能随物象的向背虚实而起巧妙的节奏变化,给人以较强的真实感。
周臣,字舜卿,号东邨。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只知其大约卒于嘉靖中,寿八十余。山水、人物力追宋人,尤得李唐神髓,在成就上被认为可与戴进并肩。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仇英都出自他的门下。
《渊明赏菊图》落款:东邨周臣。钤印:东邨,舜卿。另有周亮工(一六一二——一六七二)鉴藏印一枚,曰:“亮工”白文印。
陶渊明(约三六五—— 四二七),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其宅旁种有五棵柳樹,故自号五柳先生。),江西宜丰人。原教科书认定是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现在有更多的资料说明他始家宜丰(在九江市修水县南)。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二十九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內)。五十二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在宜丰县东约十公里处)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齋、菊軒、东篱、洗墨池、藏书墩、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遗迹。
他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到六十二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的生活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可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传世。
读画感怀,追思古人,不觉吟成小诗一首:东篱野菊移盆栽,案头清供细赏来。轩外南山存高远,朝夕相与洗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