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教育出了很多问题,我们总结了很多原因,我们也找到了许多原因,可教育依然有问题,还有一个“罪魁祸首”没有被揪出来,那就是我们太喜欢——“图方便”。
小的时候:
孩子吃饭可能会打碎碗,图个方便,就把餐具全换成塑料的吧
孩子自己哪会记得调闹钟,图个方便,还是我每天叫他起床吧
孩子早上赖床赶不上校车啦,图个方便,就替他把鞋带系了吧
孩子搬这些玩具要来回跑三次,图个方便,我替他一次搬完吧
上学以后:
孩子思考问题等太长时间,图个方便,就找个好学生替他回答吧
下课孩子爱打闹,图个方便,就安安静静在桌上趴着休息会儿吧
春游秋游出去有不可预测的危险,图个方便,校外活动都取消吧
教了你多少遍还记不住搞不懂,图个方便,就全文抄写一百遍吧
回到家里:
孩子们洗碗洗不干净我还得重洗,图个方便,就替他洗了吧
孩子问了一堆问题我也不懂,图个方便,就给他报个班儿吧
周末想逛个街玩会手机,图个方便,就买个iPad丢给他吧
陪孩子时候不能刷微信,图个方便,就带他去商场游乐园吧
再大一点:
教育孩子需要自己先花时间学习,图个方便,就托人送他去个名校吧
高考多累竞争多激烈啊,还不一定能考上,图个方便,就送她出国吧
留学的事情大人也搞不太懂,图个方便,就请个贵一点的中介公司吧
出门旅行:
登山包太重,也不会洗衣服,图个方便,还是拖个大行李箱吧
火车多辛苦啊,还得取票,开得还慢,图个方便,就买机票吧
坐经济舱的话孩子可能举不动行李,图个方便,就买商务舱吧
去机场地铁还要倒一次车,可能坐过站,图个方便,就打车吧
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大人们不愿让孩子吃一点点苦头,面对一点点风险,不允许他们犯错。就这样,一次次替他们做了“图个方便”的决定,一点点剥夺了他们自我保护、自我修复以及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常常把自己当成阿拉丁神灯的家長们还喜欢试图用钱解决一切问题。
现在以各种名目设计的夏令营,游学,户外项目,希望学生们培养出可以面对挑战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大家在理念上都欢呼认同了,但当真实问题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又叶公好龙般的逃开了。试问哪个组织、学校、个人有通天的本事能保证你那个“唯一”的宝贝孩子100%不会有事啊?
教育现场,究竟哪些是应该完全避免的危险,哪些是可控可测且有教育意义的风险?一位有经验的教育者应该具备有效评估风险的能力,在风险和收获中得到最大公约数的能力。这件事没有绝对的标准或尺度,有时候靠直觉,有时候靠经验。以“取消春游和一切户外活动”为代表的校长免责式管理就是家长过度保护和无底线问责造成的因噎废食的严重后果。
其实安全问题不是一个向谁追责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孩子该如何长大的哲学问题。孩子们注定要在10岁跌的这个跟头,你非要等到30岁才让他跌,他就可能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在日本,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了伤,家长会带着孩子去学校对老师说:“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
我不敢奢望这个场景在中国发生,只是希望当家长们花钱购买教育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你要的是尽显尊贵的无微不至的伺候,一个能保证你孩子毫发无损的绝对安全环境,还是一个有可能让你孩子破皮、流血、跌倒、呛水,能培养孩子试错、应变、抗挫、排难等生存能力的匠心产品。而学校在选择家庭的时候,也需要在“风险承受度”上达成一个共识,不用试图互相说服,匹配同频就好。
我个人认为,长大这件事,跟上厕所一样,孩子们必须自己完成,无论你有多爱他们。大人们一厢情愿的,打着爱的旗帜去代劳、去操心、去过度保护,去敲打问责把孩子磕痛的地板,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旦当家长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的屁股上永远沾着屎。在“看护员”和“教育者”的角色中,我们应该选择后者,选择了不图这个方便。
小的时候:
孩子吃饭可能会打碎碗,图个方便,就把餐具全换成塑料的吧
孩子自己哪会记得调闹钟,图个方便,还是我每天叫他起床吧
孩子早上赖床赶不上校车啦,图个方便,就替他把鞋带系了吧
孩子搬这些玩具要来回跑三次,图个方便,我替他一次搬完吧
上学以后:
孩子思考问题等太长时间,图个方便,就找个好学生替他回答吧
下课孩子爱打闹,图个方便,就安安静静在桌上趴着休息会儿吧
春游秋游出去有不可预测的危险,图个方便,校外活动都取消吧
教了你多少遍还记不住搞不懂,图个方便,就全文抄写一百遍吧
回到家里:
孩子们洗碗洗不干净我还得重洗,图个方便,就替他洗了吧
孩子问了一堆问题我也不懂,图个方便,就给他报个班儿吧
周末想逛个街玩会手机,图个方便,就买个iPad丢给他吧
陪孩子时候不能刷微信,图个方便,就带他去商场游乐园吧
再大一点:
教育孩子需要自己先花时间学习,图个方便,就托人送他去个名校吧
高考多累竞争多激烈啊,还不一定能考上,图个方便,就送她出国吧
留学的事情大人也搞不太懂,图个方便,就请个贵一点的中介公司吧
出门旅行:
登山包太重,也不会洗衣服,图个方便,还是拖个大行李箱吧
火车多辛苦啊,还得取票,开得还慢,图个方便,就买机票吧
坐经济舱的话孩子可能举不动行李,图个方便,就买商务舱吧
去机场地铁还要倒一次车,可能坐过站,图个方便,就打车吧
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大人们不愿让孩子吃一点点苦头,面对一点点风险,不允许他们犯错。就这样,一次次替他们做了“图个方便”的决定,一点点剥夺了他们自我保护、自我修复以及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常常把自己当成阿拉丁神灯的家長们还喜欢试图用钱解决一切问题。
现在以各种名目设计的夏令营,游学,户外项目,希望学生们培养出可以面对挑战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大家在理念上都欢呼认同了,但当真实问题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又叶公好龙般的逃开了。试问哪个组织、学校、个人有通天的本事能保证你那个“唯一”的宝贝孩子100%不会有事啊?
教育现场,究竟哪些是应该完全避免的危险,哪些是可控可测且有教育意义的风险?一位有经验的教育者应该具备有效评估风险的能力,在风险和收获中得到最大公约数的能力。这件事没有绝对的标准或尺度,有时候靠直觉,有时候靠经验。以“取消春游和一切户外活动”为代表的校长免责式管理就是家长过度保护和无底线问责造成的因噎废食的严重后果。
其实安全问题不是一个向谁追责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孩子该如何长大的哲学问题。孩子们注定要在10岁跌的这个跟头,你非要等到30岁才让他跌,他就可能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在日本,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了伤,家长会带着孩子去学校对老师说:“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
我不敢奢望这个场景在中国发生,只是希望当家长们花钱购买教育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你要的是尽显尊贵的无微不至的伺候,一个能保证你孩子毫发无损的绝对安全环境,还是一个有可能让你孩子破皮、流血、跌倒、呛水,能培养孩子试错、应变、抗挫、排难等生存能力的匠心产品。而学校在选择家庭的时候,也需要在“风险承受度”上达成一个共识,不用试图互相说服,匹配同频就好。
我个人认为,长大这件事,跟上厕所一样,孩子们必须自己完成,无论你有多爱他们。大人们一厢情愿的,打着爱的旗帜去代劳、去操心、去过度保护,去敲打问责把孩子磕痛的地板,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旦当家长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的屁股上永远沾着屎。在“看护员”和“教育者”的角色中,我们应该选择后者,选择了不图这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