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阔天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bear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已经在小学语文教育界研讨很多年了,很多专家、学者期待着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的真思维,看到学生的生成。我想,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根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的“退”,这个“退”不是教师不作为,也不是教师故意无所作为,而是根据学情顺学而导上,给学生空间,用真问题撬动真思维,艺术地促其发展,真正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状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到了讲《狼牙山五壮士》的任务。试讲是紧紧围绕“从哪儿看出他们是壮士”这个主问题展开的。有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很清楚,这样的设计,教学环节清晰,学生会随着教师的引领,深入学习课文之后,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形象。但两次试讲下来,我总是觉得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班中只是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在展示,更多的学生由于生活离文本较远总是处于游离状态,特别是指导学生读口号的时候,更是一种只求气势,不求情感的嚷。学生这样的学习状态让我很心急。
  通过学习,我查阅到了崔峦先生在小语会的发言:“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解惑的过程,是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这是指导当前语文教学的一段精辟的论述,它就像一针强心剂,我找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开端。于是,我开始真诚地去了解学生接触文本之后的认知,并对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57%的学生能读懂五壮士很勇敢,恨敌人;
  32%的学生能读懂他们具有舍己为人的品质;
  47%的学生不懂他们为什么要跳崖;
  40%的学生不懂他们为什么要把敌人引上山;
  28%的学生不懂他们为什么要把枪砸碎;
  15%的学生不懂课文为什么开始称他们为战士,后来称为壮士;
  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大多数学生是可以自己读懂这篇文章的,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有一定的认识。学生的问题是有深度的,他们的问题都是围绕人物形象提出的,说明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是吸引他们的;他们的问题都集中于人物“壮”的表现,正好聚焦了我们教学的重难点。
  就这样,以学生认知为起点的新的教学设计渐渐清晰起来。上课伊始,我和学生回顾大家质疑的问题。
  师: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存在着这些问题,你认为哪个是最主要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它,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吗?
  学生1:解决跳崖这个问题,因为这个环节是最感动我的。
  学生2:解决称谓为什么从战士变为壮士,因为它包含了其他问题。
  学生3: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其他问题都和这个问题有关系。就是因为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才出现了跳崖的举动,他们才被称为壮士。
  学生4:我认为应该先解决他们把敌人引上绝路的原因,因为这个事件发生在前边。
  这个环节,我用了5分钟,这是一种各抒己见的状态,呈现出海阔天空的境界。不难发现,学生在发言中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有自己的思维逻辑推理,之后,我归纳提升:“我同意……因为你们通过对比每个问题,找出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这一节课,我的教学从学生梳理的几个相关问题开始,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感受深刻。
  课后,其他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这一环节赞许有加。夜晚静静思索,我发现这一环节成功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这一环节契合了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而主体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阅读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就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已有认知是认知的生长点,提出阅读的问题是激活认知、阅读兴趣的关键。北师大博导郑国民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提一些问题,教师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北京市教研部张立军主任也提出:“要用学生的真问题撬动真思维。”就是要求教师退到学生的身后,尊重学生的认知及真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是这一环节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现在的语文课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环节少之又少。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从众多问题中,找出主要问题,特别是引导他们通过对比每个问题,找出问题之间的联系,围绕主要问题,确定学习交流顺序,培养学生有感而发、有序思维、有据而论的科学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语文课程真正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其实质疑问难的环节并不稀奇,关键是教师敢不敢把学生的真问题当做教学的起点,敢不敢真实地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关注学生的真知与困惑,肯退一步,放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是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就能形成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则不同,学生容易混淆英汉语法概念。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把语法教学讲解得既生动活泼,又浅显易懂呢?我以现在进行时为例,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一、以形象感知来巩固语法  现在进行时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不易接受。教师在教学这一语法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形象感知,真实体会一些相关知识,不作任何要求。  如在教学I can sing时,引出 I can sing, I am sin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的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所以,在实际的科学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学生问问题,其本质就是学生主动性思维的训练,学习将更有效。  对学生进行问问题策略的教学,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课如果能够创设一种贯彻整个科学课的问问题的策略,那么将会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科学课程标准( 3—6年级)规定: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探究就要从观察开始。凡是经过仔细观察过的事物,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让学生学会观察,从观察中了解科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手段。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下,对于激发
2006年11月山南小学承担的市级课题《小学数学“互惠式”校本教研模式探究》经过开题论证进入研究阶段。  “互惠式”校本教研活动是系统利用学科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教师的合作研究。通过互惠和讨论,使教师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与心得,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一、“互惠式”校本教研内涵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特征。“互惠式”校本教研要求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突出教师的主体角色地位。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语文的本体——语言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在教学中,语言的资源无处不在,其实一个字也能有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去发挥想象。下面我结合几个教学片段来谈谈我的思考。  一、丰盈它,在想象补白中发展语言  教学片段:  “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选自《阳光》)  师:读一读,哪个字让你最有话
一名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许多跳蚤放到一个器皿中,用透明玻璃罩住。刚开始,跳蚤挣扎着往外跳,但都被玻璃碰了下去。一段时间以后,即使把玻璃取下,跳蚤也只能跳到器皿那么高。这些往日的“跳高冠军”就这样被定位在外界设定的蹦跳高度。实验证明:仅仅是一块小小的透明的“玻璃”断送了—批“蹦跳天才”。  由此,我想到了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一群活泼好动、充满朝气和创造力的孩子,无形中,我们又为他们设计了多少
设计意图  本设计意在抓住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突出四点:一是重视读的训练。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以自己感悟为基础,采取自由读、轻声读、默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落实“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二是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口头组词、口头造句、字形区别、词句理解、句式训练、说话训练、写字训练等。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培养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读书要求,它还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然而,要达到这些要求,仅靠课内的语文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那么,
课前学生期盼上英语课,在教学中,学生愿意倾听教师所讲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浓厚,课后主动复习旧知、预习新知,这种学习状态是很多英语教师的追求。现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对某一教师有好感,他们便会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并因而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兴化劳动号子的相关音乐文化知识。  (二)通过欣赏和演唱《山伯思想祝英台》、《小小渔船两头翘》《春耕》等号子,体验和分析兴化劳动号子的特点。  (三)通过对兴化劳动号子的体验和学习,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和分析兴化劳动号子的特色。  三、教学难点  分析兴化劳动号子中不同号子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和文化背景。  四、教具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