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作品中红娘形象的变迁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t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娘这一人物形象随着崔、张爱情故事的改写而不断丰富发展,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开始出现,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有了较大改动,再到王实甫创作的杂剧《王西厢》发展到顶峰。红娘的形象也在流变中逐渐独立、丰满起来。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下,最终形成了现在人们口中热情正义、乐于助人、机智果敢的典型人物形象,在民间流传甚广。
  关键词:红娘 《莺莺传》 《董西厢》 《王西厢》
  张生与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从相知到相爱,最终长相厮守的故事脍炙人口。而在崔、张感情发展的过程中,红娘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古往今来,更有文人墨客在诗文剧作中提及红娘,如“发彩已非前度绿,眼花休问何时赤。又谁能、月下待红娘,传音息”“我似张生情义重,中间谁个是红娘”等。直到现在,人们还将红娘视为帮助他人促成美好姻缘的代称,可见红娘这一形象在民间的传播之广、影响之深。
  红娘形象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一人物形象最早出现于唐代元稹所创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红娘充当女主人公莺莺身边一名普通的婢女,缺乏自我意识,仅为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服务。在崔、张感情开始阶段,她为男、女主人公沟通联络,促进二人情感升温。这一时期的红娘形象是单薄的、扁平化的,可以说仅仅是一个辅助角色(工具人)。作者在文中对红娘性格、心理、情感的刻画都极少,仅有故事开始时红娘听到张生诉说情感而显露出“惊沮,腆然而奔”,还有见到张生爬树,私入厢房,欲密会莺莺时的“惊骇而起”这两处。至于她的性情、她本身的生活、她在事件中所受的磋磨以及心境的变化等都未曾提及,隐而不书。
  从唐朝一直到宋朝,在该故事流传编写的过程中,红娘的地位都不曾发生较为明显的转变,直到金代戏曲家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通常称作《董西厢》)问世,红娘的形象才日渐丰满起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对红娘单独描写的语句,而最为典型的要数“虽为个侍婢,举止皆奇妙”“不苦诈打扮,不甚艳梳掠;衣服尽素缟,稔色行为定有孝”,这些语句使得红娘不再仅仅作为崔、张感情发展过程中起推动和辅助作用的工具人,而有了独立的形象和行为逻辑。同时,作者也在故事中大量增加了对红娘性情的表述,在张生“取金钗一只,以馈红娘”时,她“竟不受金,忿然奔去”,立时凸显出红娘不贪俗物、不为私利的高洁品行,与《莺莺传》中听信张生三言两语深情哄骗,就为愿意他出谋划策的扁平婢女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董西厢》里的红娘更鲜活、更生动,已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至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通常称作《王西厢》)则成为崔、张故事的集大成者,也是红娘形象广为流传的“成名”之作。这里的红娘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婢女,而与莺莺有了更为密切的情感关系,在文章开篇就借助老夫人的话语点出“又有个小妮子,是自幼伏侍孩儿的,唤作红娘”。至此,红娘成为崔、张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关键人物。在《王西厢》中,红娘出场的比例大大增加,在故事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更加突出,作者塑造的红娘形象也趋于复杂、立体、饱满、鲜活。红娘的出场对于整出戏的氛围、节奏和情节的营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崔、张故事的关键一笔。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行文中采用了以红娘作为第一人称的描写视角,让观看者更真切、更直观地感受到红娘是一个鲜活生动、复杂多变的真实人物。最典型的就是在张生与崔莺莺第一次私会时,红娘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如“我看那生和俺小姐巴不得到晚”“姐姐这湖山下立地,我开了寺里角门儿。怕有人听俺说话,我且看一看”,使观看者很容易便能从这些话语中感受到红娘的真实性情。作者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富有正义感、乐于成人之美,且胆大心细、不慕私利的红娘形象,在民间深入人心并流传至今。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在这一写作脉络之中,通过对每部作品中红娘出场情节占整部作品的百分比这一直观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就可以看出红娘形象的发展历程。首先,《莺莺传》的总字数是3554,这其中红娘出场部分的占比达到14.77%;到《董西厢》时,占比增加到了18.60%,但在这个时候也只能判定红娘是崔、张爱情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然而到了《王西厢》,这一占比则激增到41.70%,相较于前两部作品中红娘的出场比例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红娘已然成为其中的关键人物。
  红娘这一人物丰富发展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依然能找出其中的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文体自身的发展是造成红娘形象变化的重要原因。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技巧,势必会令原作中的人物更加丰满。唐传奇是以史传笔法描写奇闻逸事的小说体式,对次要人物省略细致的叙述和完整的刻画,就使得红娘的形象显得较为单薄。而到了元代,故事以杂剧的形式进行书写,从传奇小说到演绎剧本,表演艺术的需要让红娘的心态、情感、性格等诸多方面能够通过更加丰富的语言以及复杂的动作得以完整展现。
  其次,情节的变化也会影响红娘在剧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影响整体形象的塑造。随着小说内容的不断完善,崔、张故事中的诸多情节得以拓展,为使前后逻辑更加顺畅,红娘的出场频率自然也随之增加。故事中一个最为重要的转变就是红娘由怒斥张生无状,到为张生出谋划策促进两人感情发展。为使这一情节发生得更加流畅,需要做大量铺垫。在《莺莺传》中红娘仅被张生几次作礼、几句深情言语就哄骗去显然是生硬而不合逻辑的,因此在《董西厢》中作者就做了大量的情节铺垫,比如夫人阵前许诺,红娘拒不受礼,张生相思成疾,“莺通宵无寐,抵晓方眠”等,使得“红娘目之,不胜悲感。侵晓而起,以情告生”。作者对情节的改动直接影响到对红娘形象的塑造。而从《莺莺传》到《董西厢》,莺莺本身从理性克制到突破欲望,这中间势必要有一个人承担她原有的理智的一面,并进一步推动及促成完满结局,而红娘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作者的视线之中,“自觉”地承担起了这部分内容。
  在这三部作品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即红娘与崔莺莺的关系是愈加密切的。最初,《莺莺传》对红娘的描写是“崔之婢曰红娘”,这只是简单的身份说明,没有任何情感隐喻。而在《董西厢》中,关于莺莺和红娘之间的描写就丰富了很多。在最初出场时,红娘厉声呵斥张生“怎敢戏弄人家宅眷”,立时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董西厢》中的红娘“虽为个侍婢,举止皆奇妙……不苦诈打扮,不甚艳梳掠;衣服尽素缟,稔色行为定有孝”。作者塑造出了一个忠心为主、智勇双全的婢女形象,但与女主的亲密关系还是着墨较少,更多表现在对男、女主人公情感的抚慰上。而在《王西厢》中,作者在开头就巧妙设计了莺莺与红娘的关系,直接点出红娘是“自幼伏侍”莺莺之人,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了红娘对于莺莺的独特之处,她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可以被随意替代的婢女形象。
  红娘的人物形象由单一僵化到复杂饱满,出现独立描写,出场次数增多,感情愈发丰富,属于红娘自身的特质越来越多。她虽然是崔家的婢女,地位低下,却有着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充满正义感,且机智果敢、能言善辩、乐于助人,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促成了崔、张的美满婚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典型。
  参考文献:
  [1] 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3] 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罗贯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J].四川戏剧,2009(1).
  [5] 宋瑞斌.《西厢记》红娘形象流变浅说[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作 者: 王瀟萱,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莎士比亚《奥瑟罗》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Desdemona)经历了走出威尼斯、困于塞浦路斯、离开人世魂归天外三层“故事空间”的转换,分别反映了莎士比亚创作时代中女性对于爱情的幻想,即个人意识的解放;女性婚姻生活状况,即在婚姻家庭中从属被动地位的现实;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奥瑟罗》的悲剧揭示了个人意识觉醒后女性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奥瑟罗》 空间叙事理论 女性生存困境
期刊
摘 要:尼都、妮浩是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的两代大萨满,其形象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本文拟对两代萨满形象做细致分析,以加深对萨满巫师“神性”与“人性”相融的了解。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 萨满 形象分析  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发表于2005年,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是一部描写原始鄂温克族百年沧桑及生存现状的长篇小说。小说细致地叙述了各种各样的萨满教仪式以及与之
期刊
摘 要:徽州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地域,在徽州人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通过对收集的徽州歌谣的研究,我们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反映徽州地区独特民俗与农耕文化的歌谣,这些歌谣富含乡土意象,再现了徽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农耕生活图景,反映了徽州民间独特的风俗与信仰。  关键词:徽州民间歌谣 农耕文化 文化传承  古徽州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彩的文化成果,但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摘 要:庄子与王尔德虽相距两千多年且来自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但其幽默有着相通之处。二者均从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提出大量精妙悖论并通过与其他文本形成互文来构建独特的哲学幽默。除英国和爱尔兰幽默传统外,王尔德还采纳并吸收庄子的幽默及其思想,以英国人喜闻乐见的戏剧性方式将其带入英国社会。本文将通过对二者作品的比较研究与历史回溯,验证互为他者和看似对立的东西方文化间存在的共通性,探析东方元素在西方现代
期刊
摘 要:沈從文的小说《丈夫》中对时空艺术的描写极具特色,能够在狭窄的时空面中展现出更为深远的社会图景。在对时空的论述中,本文分别从以小船为描写面的空间扩展,以傍晚娱乐时间为基础的时间扩散进行探究,最后分析了沈从文在小说《丈夫》中这样处理时空的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 《丈夫》 时空艺术  时空是作家常见的审美的对象,离开了时空,一切生命都是虚无缥缈的艺术空壳,只有将艺术形象放在适宜的时空中,才能使
期刊
摘 要:“写实”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但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文学的“写实性”却受到了诸多挑战。本文以21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写实主义类型——“底层文学”作为研究对象,重探“写实”与“虚构”的重构关系。文章在追寻“底层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世间已无陈金芳》与《篡改的命》中的“现实表征”与主体偏差问题,并认为“底层文学”在处理当前中国经验方面,虽有一定缺陷,但亦能够为当下的文学
期刊
摘 要:美国诺奖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亨德森》讲述的是亨德森在遇到中年危机之后前往非洲寻求精神的救赎与复苏的故事,在这部充斥着隐喻、宛如“象征的森林”一般的长篇小说中,亨德森的冒险故事主线背后始终暗含着一条隐藏的线索——水。“水”作为原型在小说中以不同的形象始终伴随在主人公的身边。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简要分析这三处重要的水的意象,阐明了“水”的三次出现在整部书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主人公的精
期刊
摘 要:《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次女叙事”的独特视角不仅再现了小说中家族身份的特殊代际对称,更以谐洽的人物关系与灵逸的记叙笔调美化了农乡面貌。这一叙事笔法所反映的显在乡土情结,也进一步弱化了作家本人对回乡集体伦理与个体价值间的“认同悖论”。现代语境下的读者则将宗教精神日常化、乡土人情理想化的小说描绘视为补足现代话语中“价值虚空”的取鉴对象,此虽简化了马金莲复杂而深刻的“认同悖论”,却揭示出民
期刊
摘 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物色观”的理论原则,并从“随物宛转”“以少总多”“江山之助”等角度进行阐述。“物色观”的提出对山水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山水诗见长的王维,在创作中虽未提及“物色”二字,但他的炼字遣词、情景关系无不贯彻着“物色观”的精髓,营造出山水诗的绝美意境。  关键词:“物色观” 山水诗 物我合一 “意境”  《文心雕龙·物色》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期刊
摘 要:湘西的奇山异水孕育了朱雀城的野性与诗意。野性使人坚忍、勇猛、豁达、自由,而诗意使人含蓄、热爱生活、富有内涵。《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显现出那个时代湘西小城特有的源于自然的野性与文人雅致。野性中饱含诗意,诗意又因自然之野性而别具特色。野性与诗意相互交织,构成了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不同于沈从文作品的独特审美意蕴。  关键词:野性 诗意 侠客精神 文人雅致 审美意蕴  湘西书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