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理解音乐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vi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2日,太古地产于三里屯Village橙色大厅呈献了第15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都市系列——与音乐节朋友们的对话”音乐会。
  当晚,“中国摇滚教父”崔健、“华语流行乐教父”罗大佑、作曲家谭盾以及指挥家余隆四人不仅各自表演了自己的曲目,还一同合作了一曲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谭盾担任指挥,罗大佑演奏钢琴,崔健操起了老本行吹小号,余隆则拿起了30年未练的低音鼓棒,这可能是《4分33秒》迄今阵容最强的演奏版本。
  他们也谈及他们音乐生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怎么理解音乐?”
  这四人分属摇滚乐、流行乐、交响乐等不同领域,但对于音乐的理解却无界限之分。罗大佑认为音乐为人而作,崔健认为摇滚乐弘扬生命,余隆认为“音乐好比是水,人好比是容器”,谭盾则说“不是人听音乐,而是音乐听人”。
  
  余隆:音乐是水,人是容器
  音乐对于我来说,好比是水,每个人是容器,水流入容器会变成不同的形状,不要苛求把音乐听成什么样。一定要把音乐说明白是什么,也是很难的事情。那是你自己的想象力,你自己的私人的空间,是你自己心灵的对话。我认为摇滚也好,流行也好,现代也好,古典也好,不一定要区分出界限来,音乐本身就是音乐,只是形式的不同。
  罗大佑:音乐的创作都跟人有关系
  我女儿出生那一天正好是世界大战结束那一天,也是香港人登上钓鱼岛那一天。(女儿)这个作品,到目前为止,是我最重要的作品,这个作品自己会动,眼睛会眨。
  很多人应该有子女了,我是一个比较迟到的人,不过迟到总比不到好吧。我一辈子都从事音乐的创作,到今天才发现,所有音乐的创作其实都跟人有关系,因为它毕竟是人创作出来的。音乐都是写给人的,写给动物是很少的。
  有了女儿,终于让我有一个新的冲动,想再写歌,就像《恋曲2100·家》那首歌,回到最基本的家的感觉——三个人,一个家的感觉。我到最近才有了家,来得晚不晚?我真的来得很晚,但是我毕竟真的有家了。
  崔健:摇滚乐是为了弘扬生命
  音乐包罗万象,现在的摇滚乐还增加了一些文学的东西,说唱音乐还有超越文学的东西,比如说人的状态,自由说唱的人没有组织文字,而是自由地把自己所想的任何东西放在音乐里,音乐这个载体实在是太大了。
  我只能说我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除了节奏、旋律、和声和它里面深深的逻辑,每个人对音乐附加自己情感之外,还有我们从小被灌输到耳朵里面的音乐,像政治歌曲、革命歌曲等等,所以它里面有很多的可能性。
  自从我做了摇滚之后,我最关注的是摇滚音乐的能量。摇滚乐是你思考、忍受、学习、积累的所有情感,我的音乐创作期特别慢,平均三五年出一张专辑,不是我不想做东西,而是我宁可犯错误,也不愿复制自己,这是摇滚乐储蓄能量和释放能量的节奏。
  它所体现的一些东西,很多人会认为我们弘扬了体制,弘扬了国家,或者弘扬了我们的传统。我最近才搞明白,其实都错了,摇滚乐不是唱颂歌,也不是弘扬历史的,摇滚乐就是要弘扬生命,而且永远弘扬年轻人的生命和幼小的生命。
  所以我们摇滚乐才能找到始终跟大家接轨、跟大家产生共鸣的渠道,我们都是生命,而且我们生命能量越大,就越能够表示人的生命珍贵。
  很多人认为摇滚乐的能量是不是有点邪恶的东西,有点诡异或者不和谐。其实恰恰相反,摇滚乐里面出现的所谓的不和谐或者说一种反叛或者说噪音,恰恰说明了玩这些音乐的人是对生命有热情,有对生命的一种关注或者是一种崇拜。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摇滚乐和政治音乐不一样,摇滚乐是永远不会强加于人的,如果大家不喜欢可以转身就走,可以不用买票,摇滚音乐确实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变成了和平的载体。
  谭盾:不是人听音乐,是音乐听人
  刚才余隆讲水和容器,我觉得都说人听音乐是错的,其实应该是音乐听人。为什么人听音乐是错的?其实我们作为作曲家写音乐的时候,常常想这个音乐写出来,他是写什么样的人,写给什么样的人听,你最希望写到什么样的人心、人生。
  我做音乐的心理状态,你根本没有一个所谓要把这个归于摇滚,这个归于流行,那个归于古典,其实音乐没有界限,因为心没有界,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心界。
  我是“七八级”的,在我们中央音乐学院的宿舍中,有两件事特别特别令人难忘,一是它的脚臭味很重,因为那个宿舍里面“住了几条腿”——四川的郭文景,上海的叶小纲,还有贵州的瞿小松,还有湖南的我。我们当时就觉得写什么样的音乐,其实就是写什么样的人,写你自己,还是写你的朋友,写你的祖先,还是写你的兄弟姐妹。
  约翰·凯奇说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老子(李耳)也这样说。但是,所有的音乐,如果你没有把种子播下,在指挥棒下组织好的话,这不叫音乐。其实音乐听的是一种路数,一种节奏,一种思想,还有听到你自己的心境。
  当时我们四个人上曲式课,老师讲声音是人类心灵的镜子,当你有好的声音的时候,那不是人去听它,而是音乐去听人。音乐是水,人是容器,没有容器哪有水,没有水哪来的容器之说,所以心和音乐其实是一对孪生姐妹,是肉和血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最近一段时间,跨界娱乐和财经的最具话题性新闻,无疑是房地产大老板王石的离婚案。这条极具话题的新闻是在某个大风刮过刚刚降过温的深秋午夜,在网络上开始以一条极为隐秘的微博发布的。由于内容涉及王石、老丈人是高官、高额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净身出户和80后曾经出演过《后宫甄传》 的女演员……而迅速在网络间弥漫以致成为最热新闻。  由于此条消息发布的时间太晚,那些习惯早睡早起的人就错过了这条消息最初的发酵期,
期刊
为什么时尚圈中人士都疯狂地热爱Miuccia Prada?从时装秀到广告图册,几乎每一个人都争先恐后想要拥有与Prada有关的一切事物。一句“衣服不是最重要的。”经典名言使得Prada不屈于大流成为先锋派。要知道,Prada女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  永远又文艺又嗲的Prada请来著名时装插画家Richard Haines合作“IL Palazzo”项目,以时装插画的形式来表达其2012秋冬
期刊
英国是个最分裂的国家——最优雅与最癫狂;最保守与最前卫;贵族范儿与亚文化......今年10月,两个最受关注的英国作家对此做了一次淋漓尽致的现身说法。英国最畅销的小说家J.K.罗琳放下了奇幻的《哈利.波特》系列,转去写一部批判写实的成人小说,里面少不了粗口、性交、死亡还有政治。这个因为电影的推波助澜而把影响力扩散到全世界的女作家,不甘于畅销和儿童作家的标签,开始为自己的严肃文学之路开辟疆土。  另
期刊
吴君秀波,帝都人士,少时与傅彪刘蓓同辈学于中央戏剧学院 。同学知其能,皆善待之。某次其病,傅彪善言相慰:会当一日,达君达己。其为人也良,宜知想象。  所谓良人运厄,古今同辙。及壮,吴君秀波陡遇坎坷,一时未能展平生之所学。或驻唱于秦楼瓦肆,或当垆贩酒,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虽贫,人也淡然:善因困而为福,转阻力而为动力,贵轻重,慎权衡。未及不惑之年,时来运转。目下,国内一线男星,或无出其右者。  笔者
期刊
查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  帕拉尼克在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去当柴油机技工,第三部小说《搏击俱乐部》其实是针对出版社退稿的发泄之作,却被大卫·芬奇拍成电影史上的经典。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在改编成电影的《骏马》出版之前,麦卡锡哪部作品的精装本销量都没有超过2500本。他喜欢离群索居,不演讲,不讲学,科恩兄弟改编了他的《老无所依》让他走红
期刊
每每到了晚秋和早冬的交替时节,保暖又拒绝臃肿的外套类服饰就成为了大家竞相追逐的必备单品。斗篷则是之中的佼佼者,不仅备受女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很多男生也不顾旁人的目光昂扬走起了斗篷范儿。斗篷包裹下的女生增添了几分处处惹人爱的感觉,夸张的貉子毛领和毛袖装饰是女生们最最青睐的款式。男生则大多选择了保守的纯黑色,紧抓服饰百搭法则,绅士气质陡增,英伦气质平添。在斗篷的热度下,看来又是一场年轻男女的大对决。潮人
期刊
漫步在伦敦骑士桥布朗普顿路,一排闪亮的橱窗上演了一个个童话故事,今年哈罗德百货(HARRODS)的圣诞橱窗将展示设计师笔下的公主。时尚界的一些大腕设计了他们自己想象中仙女Icon们的礼服。每一件礼服都是根据一位经典迪士尼公主形象特别设计与制作,而这些公主形象橱窗还被赋予了精心打造、具有魔法色彩的迷幻布景。在这些橱窗中我们能看到十位迪士尼公主形象,包括 《小美人鱼》、 《睡美人》、 《白雪公主》、
期刊
伊能静作为电影《铜雀台》的主演,她受邀和导演出席纽约电影节。之前,她对《铜雀台》充满期待,但看过首映后,不免失望。因为自己的很多戏份被剪掉了,以至于很多评论称她演的福后“只留了情色”。对此,她一方面很无奈,一方面也表示理解。毕竟这还是一部以男人为主线的戏。  所以,当穿着红色礼服的她,站在纽约电影节主会场林肯中心的红毯时,她仍然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对她来说,只要承诺的工作,一定要全情投入。因
期刊
堂吉诃德的形象已经成为疯狂和自由的LOGO,不管是出现在动画片,电影还是舞台剧,都能以极大的感染力去影响观众。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在全球40多个国家巡演之后,今夏首度来到中国并且在中国招募了一些演员共同出演。由于观众反响非常好,二轮演出将于11月28日开始,持续到1月份。自诞生之日起,《我,堂吉诃德》就引起巨大轰动,首轮演出长达5年多达2329场,一举囊括含最佳音乐剧、最佳导演、最佳男
期刊
马海德:  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是惟一在红军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西方人;也是第一个被批准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  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出生在美国。193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到上海,先后在上海广慈医院和来斯特医院工作,后参加了路易·艾黎等人在上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与埃德加·斯诺一起到陕北保安访问。访问结束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