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八卦掌八形二十四小势—狮形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系程氏八卦掌法,由程廷华→刘斌→王文魁→白玉才→张铁生一脉相传。现住在北京长辛店的白玉才先生为王文魁先生的亲传大弟子,现为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当年与恩师王文魁先生同在一个单位工作,拜师得艺后,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练功,现虽已年近八旬仍每天练功三四个小时。除白先生外,王公的传人还有其次子王正亭、婿夏云标,徐州张树华、马兴元、涿州寇景瑞、内蒙古康启龙等。
  本文所述程氏八卦掌八形二十四小势,以往少有批露,今征得白玉才师爷同意,整理出来介绍给广大武友。
  本门所传之二十四势均有定势、活势、变势三种练法,今整理出来的均为定式练法。
  八形二十四小式内容分为:乾卦-狮形、坎卦-蛇形、艮卦-熊形、震卦-龙形、巽卦-凤形、离卦-鸡形、坤卦-麟形、兑卦-猴形。八形取意于八种不同的动物,每形练法不同,所得的劲力也不一样;八形二十四小式定式练法为八卦掌走桩的基本功,通过八形定式掌不同掌式的练习,逐渐使肩关节得到充分放松,使得气息下沉,逐渐沉到脚上,使得下盘更加稳固沉实,手臂变得更加灵活,能在任何部位皆可发力。
  在练习走圈时,由无极式开始,头顶项竖,肩部要松沉,呼息绵绵,气要自然下沉;走转时腰尽量向圈内拧旋,身体要直,坐胯松腰,曲腿磨胫,两膝相合,循圈迹走转;换式时手脚相随,周身协调,劲力不断,浑厚沉实,双脚不要出圈,在圈上换式。
  本文仅对狮形先做一介绍。
  雄狮其物最烈,性勇猛,能服虎豹,有抖毛之威,取其纯刚之势以应乾卦之纯刚。
  狮子扑球势:
  动作分解说明:
  1、练功者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并步站立于西北乾卦方位,头顶项竖,沉肩坠肘,周身松静自然,两眼平视前方或内视,凝神聚气,默默站立几分钟,使之逐渐进入练功状态(见预备式图)。
  2、重心下移,两腿屈膝,左脚抬起离地面寸许,缓缓向前伸出,松肩松腰,左脚平落于圈上;同时,腰向左向圈心内旋,双手掌同时由体侧慢慢抬起至与肚脐平,两臂微屈,掌心向下,掌指微屈,两掌间相距约20厘米,两臂似弯非弯,沉肩坠肘,眼平视圈心或极远处(如图1)。
  3、动作不停,腰继续向内向圈心旋,重心缓缓移至左腿,左脚五趾抓地,右脚抬起擦左脚内侧踝骨处向前趟出,脚略作内扣平落于圈上,两手位置不变,随腰而动,两眼平视圈心或极远处(如图2)。如此左右脚交替走转十圈或数十圈换式。
  4、动作不停,当转至西北乾卦方位时,右脚内扣落于圈上,成丁字步,重心移至右腿膝微屈,腰向左转,左腿抬起,脚掌离地面5厘米左右;同时,双手自然下垂于两跨侧,指尖向下,此时两肩松沉目视前方(如图3)。
  5、动作不停,左脚继续上抬,同时,双掌上提于腰间同时外旋腕,使手背摩腰再向前向上穿出与眉同高,掌心向外,掌背距头月20厘米(如图4);动作不停,左脚向前迈出一大步成弓步,同时,双掌向前下方扑按于左膝前约80厘米处,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力达双掌心,目视双掌。(如图5、附图5)
  6、动作不停,双掌继续向前扑按,将右腿抬起,右脚擦左脚踝骨内侧向前缓缓直迈而出平落于圈上,两掌随右脚前落腰向右旋而旋向圈心,两眼平视圈心或极远处(如图6)。如此两脚交替向右转圈。换势与左势相同唯方向相反。
  要点说明:
  1、走圈时要求里脚尽量直迈,外脚内扣落于圈上,但无论是直迈还是内扣均要求脚平落于地,这样平落利于足心含空,涌泉穴也与地面相摩。
  2、注意走圈时,上身应是松松的,腰部活活的,下身稳稳的。
  3、扑球势双掌十指自然弯曲要有合力,手下假想有个球漂在水上,双手扑按于上面,球既不能下沉又不能浮出水面。只有肩部放松,才能体会出若即若离的力来。
  4、换势时动作要连贯,上下协调,左脚落步与双手扑出定要同时完成形成一个劲。
  5、双掌由腰间上穿至与口同高,再翻掌向前扑出,摩腰上穿掌时,身应弓,胸应含,落步扑出时身腰挺直,胯要松沉,劲力完全扑出,力量便整。
  6、走圈转掌是八卦掌的基础功夫,要勤加练习,细心揣摩,认真研习,多下功夫。这八个定势也正是用于练习转圈的基本掌式,走圈时拧腰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向圈心找,功夫到了自然腰内旋。走转时定要少换多转,那样才出功夫。另一方面,实践证实,于强身健体有很大帮助,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机能,提高和增强身体免疫力,强健脾胃,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平心降压,缓解胫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症。
  7、在走圈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一个放松状态、肩部放松、头正项顺,走圈的大小完全靠外脚的扣步,扣的大圈则小,扣的小圈则大,那么这个圈究竟应该多大合适呢?比较来说,正常人走路的步子十二步为一圈为宜。圈小则紧易僵,圈太大则松懈。
  狮子抱球势:
  动作分解说明:
  1、练功者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并步站立于西北乾卦方位,头顶项竖,沉松坠肘,周身松静自然,两眼平视前方或内视,凝神聚气,默默站立几分钟,使之逐渐进入练功行拳状态(如图预备式)。
  2、重心下移,两腿屈膝,左脚抬起离地面寸许,缓缓向前伸出,松肩松腰,左脚平落于圈上;同时,腰向左向圈心内旋,左臂屈肘向上抬起使左小臂横于腹前,左掌心向上,掌指向右,置于左腹部,右臂随之屈臂向上抬起高与肩平,环抱保于胸前,右掌心斜向下,小指无名指微微内拢,如同抱球状,双肩放松,眼平视圈心或极远处。(如图7)。
  3、动作不停,腰继续向内向圈心旋,重心缓缓移至左腿,左脚五趾抓地,右脚抬起擦左脚内侧踝骨处向前趟出,脚略作内扣平落于圈上,两手位置不变,随腰而动,两眼平视圈心或极远处(如图8)。如此左右脚交替走转十圈或数十圈换式。
  4、动作不停,当转至西北乾卦方位时,右脚内扣落于圈上,成不丁不八步,重心移至右腿膝微屈,腰向左转,左腿抬起,脚掌离地面5厘米左右;同时,双掌抱球翻转,右掌向外向下翻至右腹前,高与胯平,掌指向左前方;同时,左掌向左向上翻至右肩煎,与肩同高,距右肩约20厘米,掌心向下,掌指向右,此时两肩松沉目视左前方(如图9)。   5、动作不停,左脚向前迈出一大步落于圈上,成左弓步,左脚尖略外展,同时,随左脚下落身体左转,左掌向左前上方翻架,掌心斜向外,拇指向下,力达掌外缘,高与头平;同时,右掌随转身向左前方穿出,掌心向上,高与腰平,力达指端,目视右掌(如图10、附图10)。
  6、动作不停,身体继续右转,重心逐渐移至左腿,右脚向前上一步落于圈上成右弓步,脚尖略外展;随身体右转向内旋,左掌向内向前撑出,高与肩平,掌心向下,力达掌外缘,右手位置不变,目视左掌(如图11)。
  7、上动不停,重心前移至右腿,抬左脚擦右脚踝骨内侧向前缓缓直迈而出平落于圈上,脚尖微向内微扣,腰向内旋;随腰内旋右掌略外旋,小指一侧向内拢劲回抱球状。右掌位置不变,双眼平视视圈心或极远处(如图12)。如此两脚交替向右转圈。右侧换势与左势相同唯方向相反。
  要点说明:
  1、走圈时要求里脚尽量直迈,外脚内扣落于圈上,但无论是直迈还是内扣均要求脚平落于地,这样平落利于足心含空,涌泉穴也与地面相摩。
  2、注意走圈时,上身应是松松的,腰部活活的,下身稳稳的。
  3、抱球势就如同抱一个大的篮球在腰的一侧一手上托,一手在上向内拢抱,抱球时,球在腰的一侧既不能抱紧又不能太松懈。只有肩部放松,才能体会出若即若离的力来。
  4、换势时动作要连贯,上下协调,抱球不散,左脚落步向外掰步与左手翻架右掌穿出同时完成形成一个劲,力道浑厚。
  5、右脚前上步向内旋腰落步时,右脚抓地要稳,劲力达左掌外缘。狮子抖球势:
  动作分解说明:
  1、练功者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并步站立于西北乾卦方位,头顶项竖,沉松坠肘,周身松静自然,两眼平视前方或内视,凝神聚气,默默站立几分钟,使之逐渐进入练功行拳状态(如图预备式)。
  2、头上领,重心下移,两腿屈膝,左脚抬起离地面寸许,缓缓向前伸出,松肩松腰,左脚平落于圈上;同时,腰向左向圈心内拧转;随左脚前迈双掌缓缓由体侧向前向上抬起,外旋腕使掌心向前(外),拇指向下,高与肩平,两臂环抱于胸前,掌指相对,如同胸前抱球一般,肘尖向外,双肩松沉,两眼平视前方或极远处(如图13)。
  3、上动不停,腰继续向内向圈心旋,重心缓缓移至左腿,左脚五趾抓地,右脚抬起擦左脚内侧踝骨处向前趟出,脚略作内扣平落于圈上,两手位置不变,随腰而动,两眼平视圈心或极远处(如图14)。如此左右脚交替走转十圈或数十圈换式。
  4、动作不停,当转至西北乾卦方位时,右脚内扣落于圈上,成不丁不八步,重心移至右腿,膝微屈半蹲,同时,身略左转60度,左脚抬起寸许,脚尖朝下,双掌上抬至与头同高,略做内旋使双掌心斜向上,目视身体左侧(图15)。
  5、动作不停,身体继续左转,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落于圈上,成左弓步;随左脚下落的同时双掌向前方撞出,右掌在上与头同高,肘尖向上,掌心向前,掌指向下,左手腕高与肩平,肘尖向下曲尘。掌心向前,掌指向上;双掌指尖相对,双掌指尖相距20厘米,力达双掌心,两眼平视前方(图16)。
  6、上动不停,重心前移至左腿,右腿抬起向前迈出一大步落于圈上,成右弓步,脚尖略外展;随右脚前落,右臂外旋,左臂内旋,使双掌横向环抱于胸前成抱球式,势不停随腰向右拧向圈心,双掌向圈内撞出,力达双掌心。目视双掌(如图17)。
  7、将左腿抬起,左脚擦右脚踝骨内侧向前缓缓直迈而出平落于圈上,脚尖微向内扣,腰向内旋;随腰内旋双掌姿势不变向圈内旋,拇指向下,力达双掌心及右臂外侧。双眼平视视圈心或极远处(如图18)。如此两脚交替向右转圈。右侧换势与左势相同唯方向相反。
  要点说明:
  1、每动之间,要圆转自如,衔接紧密,肢体要协调,注意肩松臂沉,力达梢节。
  2、双掌撞出,两臂略曲,劲力一定要顺达,力达双掌心及掌根,肩松劲力整透。
  3、动作6上右步时,脚尖略外展,脚趾抓地,重心下移,胯向下沉,双掌向圈内撞出,右臂含有向右扫拨之意。
其他文献
总 序  女性,相对在力量上、胆量上是个弱势群体,也是容易被袭击的群体。但女性可通过简单、实用的动作,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你知道吗?时髦女性喜欢穿高跟鞋,带胸针、发卡等有棱有角的尖锐物品,这些都可以作为自己很好的保护用具。而且你出行总会带的包包内,一定会有钥匙、口红、摩斯发胶……,这些平常之物如果使用得当,同样也能让敢于来犯的歹徒大吃苦头。  另外,女人在遇到危险情况时,首先,不要慌张,保持冷
期刊
今年6月10日,笔者在邯郸会见了庞大明等几位好友。大明先生赠予我《杨式简化13势太极拳》,他指着第28页的“捋”字谈开了。庞先生说:“必(扌履)”意为“手”和“足”的组合,其内涵是使用手拿对方的臂,用足踝蹬地,使手足合力将对方撅出。现在有的书中将这个字用“捋”来代替,此举不妥,因为“捋”与“抹”相同,武术中在对方某一部位“抹”一下有什么意义?所以说不宜用“捋”字代替“(扌履)”字。  庞大明先生对
期刊
内家拳自古讲究师承,学拳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找到一位好老师。弟子仰赖师父,依靠师父修行证果的经验方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上提升,师承的重要性就在于此。想学拳的人比比皆是,但要找到一位名师已非易事,若要拜得一位名副其实的明师更是难上加难。从这点上讲,我拜师的机缘堪称殊胜——自打学拳的第一天起,我就十分幸运地得到了内家拳大师肖力行先生的指点。承蒙肖师厚爱,亲自传授我“凌氏水浪拳”,从此与内家拳结缘。在师父
期刊
“纪念北京武协螳螂拳研究会成立20周年暨前任会长马雷逝世五周年”活动于7月19日上午10点在北京西御园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著名武术教练、北京市武协螳螂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彬,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武协有关领导以及北京市吴式太极拳、八卦掌、通臂拳、形意拳等拳种门派代表和北京文化文艺界人士共约13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会议由北京武协螳螂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士勇先生主持。  名誉会长吴彬先生在发言中指出:
期刊
子午门功夫又称“梁山功夫”,是根植于齐鲁大地梁山一带的中华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一大流派。史载北宋宣和年问,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梁山一带揭竿而起,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武松、鲁智深、燕青、林冲等在除暴安良、抗击辽人之余,经常到梁山北部的六工山建福寺与主持圆通禅师切磋武功,经反复研习形成了子午门功夫的雏形。在南宋绍兴元年正式命名为子午门功夫,武松为第一代掌门人。子午门功夫创立至今已经八百多年。  梁山功
期刊
临敌之际,进步先进前步,而退步先退后步。是八卦掌功夫独特之功法,与其他拳种进步先进后步,退步先退前步恰好相反。然,这种鲜为人知,只有八卦掌功夫独有的步法因为独到,所以施展出来奥妙无穷。  《周易·系辞传上》曰:“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八卦掌讲究、注重、应用变化于搏击中。“变化”是什么?“变化”是技击时刚变柔或柔变刚的过程,也就是进攻与防守的转换过程。进攻为刚,防守为柔。“进退”是什么?“进退”是刚
期刊
综合格斗(MMA)作为史上发展最快的一种运动,像暴风席卷一般风靡西方世界,近年也在中国悄然兴起。其技法和中国武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说它的鼻祖就是中国武术为之骄傲的功夫之王——李小龙,这种搏击运动和中国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截然不同的区别,有许多现代武术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2013年2月的锐武百万争霸决赛,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综合格斗的最高水平,汇聚了国内这个项目的顶尖高手,如:赵子龙、袁
期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凭借四部半的电影,奠定了国际功夫巨星的地位;他凭一身真功夫,尤其是那出神入化的腿法,开创了功夫电影的新纪元;他将“kung fu(功夫)一词写入了英文词典,将中国的武术文化传播到西方;他改变了中国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增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他,就是李小龙。  1940年,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旧金山),据说他父亲李海泉希望他长大後能够名震三藩市,就给他起名叫“震
期刊
我和张全亮先生都是吴式太极拳大家王培生先生的弟子,我比全亮先生大十岁,但他是我的师兄。今年7月13日有幸聆听张师兄谈太极文化之道,感悟颇多,略记如下:  全亮师兄谈到练拳时往哪一站,要求“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这句话我从他编写的《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十三刀》这本书里也看到过,觉得他对身体上中下三盘选用了“融为一体”的那个“融”字,实在称得上是“精到,妙绝”!  “拳术之道,尤宜先立基础,故初学,以
期刊
(接上期)  向外缠绕训练是指双方双缠推手时,防守方根据进攻方的动作,初次接手时由内接向外开始,继而以螺旋缠绕的运行轨迹,以双手为主同时加上腿、脚、腰、胯、肩等全身内外各部位的协调配合,化解对手进攻、再反攻而反复练习。练习缠绕的接触部位主要是腕部前臂、肘部上臂或部位之间的位移互换,也可以称为缠腕或缠肘。接手时按部位分内接腕与内接肘,在运行过程中双方悉心体会粘黏连随、顺化避害、不丢不顶、随曲就伸等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