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书写与世界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ca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灵(若无),1964年生于江苏张家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日中友好美术馆(日本)、何香凝美术馆等举行“朱永灵书法艺术展”。出版有《谭以文朱永灵书画集》、《朱永灵书法艺术》等。
  对汉字的解读特别能引起人们对它背后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和想象。以“六书”的观点看,造字的起源和功能与它作为指认世界的方式有关。而当我们坐在电脑前,用各种拼音输入法不假思索地敲着键盘看着汉字一个个在面前蹦出来的时候,几乎都忘了“仓颉造字”的故事,从未想过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神圣和神秘的起源。数码和全球化时代带来交流方式的便捷,对几千年来以汉字为中心的中华文明的传递提出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朱永灵通过对汉字字体形象的理解、文字内容的把握和对当代生活的积极介入,用书法的方式重建了文字与世界的关系。
  一、朱永灵的造字术
  《旧约》故事说上帝为阻止世人造通天塔(又称“巴别塔”),让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来造成交流上的障碍。艺术家徐冰在对他作品《地书》的解释中谈到,“地球村”的今天巴别塔的意义才被真正激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度里,尽管在不同时期都有全国通行的官话,尽管今天的现代化—特别是超越地理空间分界的现代传媒—已经把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语音所带来的语言界限仍顽强存在。但中华文化能够把各方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出现的原因,首先要得益于共同使用的汉字,它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形成具体形象的过程中相似的历史背景以及约定俗成的使用规范。在他的另一作品《析世鉴》(又称《天书》)中徐冰追问汉字的不可能性,他把书写用作当代思想的一种语言方式,借以掘进到汉字的底部,于荒诞中流露出掩盖不住的失望。之所以在解读朱永灵的书法时谈徐冰,因为两人熟识已久,对他的创作情况徐冰相对比较熟悉。其次,在当代艺术中,徐冰以文字为媒介所进行的工作非常具有典型性,而朱永灵在书法界也算是个异类。他们在理解书法上的错位,有可能为在一个更大范围内讨论当代书法提供不同寻常的思路。对当代艺术家徐冰而言,书法的问题和文字—至少是汉字—是分开的,它被放在徐冰本人所称许的朱永灵的行草大条幅中。
  徐冰说:“永灵的行草大条幅,我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都喜欢。”这些行草大条幅体现了一位优秀书法家所具有的对传统书法技法的运用和表达能力,如果朱永灵沿着这条路走,最好的结果可能是获得一个“某某之后几人而已”的凤尾荣誉称号。朱永灵有很好的传统书法功底,但我看经他手变出来的似隶非隶、似篆非篆的“歪歪扭扭”的字,更多地是来自书法中文字学的营养。他把汉字中对于世界形象的原初指认方式,以书写的形式改造后表现出来,但又不同于一般结字的概念。我们所熟悉的“乾嘉学派”的工作,也是通过追溯具体字形和读音的关系,展示隐藏在它们身后的文化历史的变迁。这种状况,在朱永灵的少字作品系列中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应物象形是他书法的第一个要求,有时“看”来如同“读”一幅画,隐约可见文字代表的原事原物的面貌,他通过对文字、词语背后故事的不断发掘,找到表达他本意的可识别的形象方式;同时,他的体验又与书法的要求有关,不断加进个人对文字意向的理解。比如说在《大悲心》中,对“悲”字的处理,就融合了文字作为象形和会意的两种造字方法。酷爱飞白的朱永灵,有更多表现干笔皴擦的自由空间,使书写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本身成为重要的书法语言。它们都通过朱永灵对书法的理解和处理方式表现出来,唤醒了文字在当代生活中的形象和内容两者本不可分离的意义。
  朱永灵临写各家碑帖的目的是希望从最根本上承袭书法作为文字书写的系统化表达方式,同时又能够跳出来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客观观看。分析这些少字作品,仍可以看出汉魏碑刻特别是普通的民间书写对他的影响,在“歪歪扭扭”的面貌下追求一种古拙之趣。他为书法界所熟知的流畅连绵的草书,最终也受到他在书迹和文意之间探索的影响,笔墨之间的连带转为迟缓或凝滞。然而,这种影响还仅在于表面,仍未抵达气象丰富的作品的核心,或许情境不同,需要稍微改变一下介入的方式。
  清醒的书法家都明白书法在今天面临的困境,书法界内部也曾做过很多努力,如书法主义、现代书法等,当代艺术中也有一些以书法为元素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但是,前者和现代水墨一样都走入了一个死胡同中。而在后者的实践中,书法只是一个借用的符号,本质上与其关系不大。朱永灵把书法作为文字表层最本质的东西来追问,为书法注入文字意象化的内容,与一般搔首弄姿以变求变的江湖路数不可同日而语。以《大风》为例,吸收了现代平面构成中对于虚实对比和传统书画中气韵的形成两种东西,是书法家对于风在自然界作为气象和它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对象的历史关系的理解。其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甚至和阅读庄子《逍遥游》所产生的豁然开朗有相似相通之处,这或许和朱永灵本人好禅有关。“大风”文字本身的意象,在适当的时候提示你关于这一意象的历史传承、文化积累,从而区分了书法艺术和书法技术、当代艺术三者的不同。《一唱雄鸡天下白》、《吃茶育佛心》等都属于这个方面的作品。朱永灵曾谈到:“传统和现代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在艺术上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展现方式。书法进入现代,要对‘书’和‘法’的精神内涵进行转换,不见‘书法’的创作只是水墨画符。”
其他文献
薛永年,1941年11月生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部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会员书画碑帖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访美所见书画录》、《书画史论丛稿》、《横看成岭侧成峰》、《江山代有才人出》、《晋唐宋元卷轴画史》、《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华嵒研究》、《王履》等。  朱京生,1962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北京联大文法学院、首都师范大学
期刊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把诗歌的境界分为三个层面,即物境、情境、意境。这个提法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影响十分深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艺术“境界”推到了一个更高更重要的位置,他将诗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解释为:“有我之境,物皆著我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分也。”王氏所指的“无我”境界是指人与自然或万物之间所达到的一种高度和谐融合的精神
期刊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家成中英1935年11月8日生于南京,祖籍湖北阳新。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3年创办《中国哲学季刊》(英文)哲学杂志,1975年创办国际中国哲学学会,1985年创办国际《易经》学会,同年在檀香山创立远东高级研究院(FEIAS)。成中英每年都要多次往返夏威夷和中国内地,或趁着假期
期刊
创作感言:  书法绘画流传至今,代有名家。余更爱“锺王”,十年如一日,于“锺王”多有用功,今读陶渊明《桃花源记》,完全沉醉在世外桃源之中,有创作之冲动,欣然欲书,遂成此作。沧浪论诗有“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余以为作书亦然。“锺王”应是楷之宗祖,取之亦为“最上乘”也,心追手摹,感其法、悟其理。我于“锺王”之外,亦在褚遂良、倪瓒、黄道周、祝枝山上下过功夫。坚持走自己的路,修自己的日课,必能窥
期刊
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传统的滋养,重新发现传统、解读传统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和紧迫。吴悦石先生对于中国画的传统、中国画史有独到的研究和领悟。他对于山水绘画的风格流派的梳理十分清晰,观察角度独特,提出了宋代院画家有很大的创作自由,对于后世的绘画影响巨大。清初“四王”绘画并非是中国画衰落的标志,相反,恰恰是清初文化在绘画上的深刻体现。吴悦石先生对于古意的理解着重于作品气象方面,引人深思。他认为“写生”和
期刊
宾老乃画学宝藏,道史文书诸学、笔墨水色诸法靡不完备,探其一隅者即为名手。智程兄弟浸淫黄学,登堂入室,探微索隐,入山既深,蒐集又广,世罕其匹。兼以遍参名家,广采他山之石,行万里路,搜尽天下奇峰。处子脱兔自是名将规模,厚积薄发便是大家气象。智程兄弟与余游学有年,故乐为之记。  —范扬  李文亮  润格:花鸟 15000元/平方尺手机:18921778881  张 宇  润格:楷书 20000元/平方尺
期刊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生态的产物,它和西洋画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画知之不多。在国内,它日益向西方绘画靠拢。20世纪以来,中国画在衰落。这不是画种的问题,是人本身的问题,人们觉得这种艺术形态不够好,所以就想改造它。近百年来对中国画的改造,使它的特色日渐消失,它的传承体系被破坏,它的评价标准出现了混乱,它本应发挥的文化影响力与中国古文明大国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现在,我们可以冷静下来想想问题
期刊
先师徐堇侯先生是一位地道的旧式文人。他出生于乡绅之家,家底殷实。他父亲富有爱国热情,很重视教育,兴办新学,曾出资一万两白银捐建1908年孙诒让创办的温州师范学堂,轰动一时,传为佳话。先师幼承庭训,聪慧好学,兴趣广泛,被邻里称为“神童”。稍长跟陈黻宸、刘绍宽、朱鹏等大家习文史、诗词,从蔡履平学弹三弦,从刘之屏、池仲霖、杨伯畴学习中医,从汪如渊学画。先生博学多才,有“东瓯才子”之誉,结交皆一时俊彦,如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是全国著名的文博单位,其收藏古代书画以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而著称。就书法而言,其收藏以宋后为主,具有覆盖面广,流派纷呈、精品林立、内容丰富等特点,今将其部分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作以简要论述,以飨同仁。  一、苏轼“二赋”  宋代书法以行书为最,能在晋唐名家之外另辟蹊径。苏、黄、米、蔡号称四大书家,其中苏轼(1037—1101)书法最有代表性。黄庭坚《跋东坡墨迹》曰:“东坡道人,少日学
期刊
创作感言:  生长于江南,在新金陵画派的滋养孕育下,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宋、元、明、清及金陵钱、亚、宋、魏的优秀艺术传统。我从传统中汲取百家之长,大胆取舍,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中国传统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欣赏绘画的能力不断提升,更多希望看到既有传统根基又有新时代面貌的作品。我从金陵画派以及吴湖帆的绘画中吸取更多新的营养,作品大部分采用没骨法,色彩亮丽,并应用西画的特征使我的画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