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ereo案看新传播技术与广播组织权利的冲突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x_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ereo是一家技术公司,位于纽约。2012年Aereo开始使用流媒体技术通过因特网向用户提供无线广播电视的直播和时移流媒体节目(time-shifted streams),并向订购该服务的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
  2012年,美国一些广播组织向纽约州南部地区法院起诉Aereo公司侵犯了其著作权,并提出临时禁令的动议,要求Aereo公司停止通过互联网传播其电视节目,但该动议遭到否决(ABC v. Aereo)。后该案的原告向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就该否决裁定提出上诉。2013年4月,第二巡回法院支持了地区法院的裁定,认为Aereo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公开表演(WNET v. Aereo)。该案原告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2014年6月25日美国最高法院以6:3的多数意见裁定Aereo败诉,认为其公开表演了上诉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同年6月28日,Aereo宣布破产。
  Aereo案再次把技术创新与传统法律,特别是与著作权法交汇所产生的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知道,法律相对于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科技创新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该如何调整与平衡技术与法律之间的张力,既要保护技术创新的热情又要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个问题依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Aereo的技术服务流程
  Aereo的服务系统包括服务器、代码转换器、以及成千上万个硬币大小的天线;这些设备都集中在一个仓储中心。
  Aereo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服务流程如下:首先,用户从Aereo网站提供的本地无线电视节目单中选取正在播出的节目;其次,Aereo的服务器选择一个天线,专门(且只)为该用户接收并播放选中的节目;天线接收广播信号后,代码转换器将其转成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数据;第三,数据并非直接发给用户,而是存放在Aereo硬盘中专门为该用户建立的一个文件夹里,即Aereo的系统针对用户选中的节目创建了一个该用户的“私人”复件;第四,广播节目被储存几秒钟后,Aereo的系统就开始以流媒体技术把储存的节目通过互联网串流(stream)给用户(用户也可以在稍后的时间指示Aereo的系统把节目串流给他们),使其可以在电脑、平板、手机、互联网电视或其他可以与互联网连接的设备上观看节目。
  在庭审答辩中,Aereo特别强调,其系统串流到每个用户的数据来自该用户的私人复件,且该复件是用分配给该用户的特定天线接收的广播信号制作的。不同用户在Aereo系统各自文件夹中的数据之间不发生传输。即使两个用户想要观看同一个节目,Aereo的系统也会激活两个不同的天线,并在两个不同的文件夹中保持两份不同的复件。然后,系统会通过两次不同的传输,分别从用户的私人复件把节目串流该给用户。
  Aereo之所以做出以上强调,是为了证明其传播技术不同于广播组织的传播技术,从而其传输广播组织电视节目的行为不构成美国著作权法101条关于公开表演的定义,因此不侵犯原告的公开表演权。
  Aereo案法律争议的焦点:对传输条款的理解
  Aereo案经过了地区法院、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审理,引发了审理法官和各界利益相关主体对著作权法特定概念与规定的不同解读。这几轮审理中的法律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Aereo传输作品的行为是否构成对作品的表演;第二,接收Aereo传输作品的观众是否构成公众。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判断Aereo是否实施了向公众表演原告版权作品的行为,从而确定其是否侵权。
  美国著作权法第101条对公开表演的定义如下:(1)在向公众开放或聚集有大量的家庭圈成员及其社交对象以外的人群的场所表演;或(2)借助任何装置或方法向公众或者在第(1)项规定的场所表演或展示作品的行为,不论有能力收到播送内容的公众是否同时或在同一地点接收到播送的内容。其中第(2)款又被称为“传输条款”(transmit clause),是国会在1976年修改著作权法时专门增加的规定,目的是使当时的著作权法适应新的有线传播技术,把有线电视公司也纳入广播组织的范围,使其利用电缆向订户点到点传输节目信号的方式,虽不同于无线广播组织点到多的传输方式,也被认定为向公众传播。
  第二巡回法院支持地区法院的判决,认为Aereo的行为构成表演,但不构成向公众表演;依据就是传输条款。该院认为Aereo借助其服务设备为特定用户所做的每个特定的传输都是一次独立的表演行为,但该行为不同于广播组织对作品的公开表演,而是私下的表演行为。至于对传输条款中 “公众”这个词的理解,该院认为公众是指特定传输行为的受众(在本案中指单独接收特定节目的个人)而不是作品或表演作品的受众(指所有看到传输节目的人),从而否定了原告广播组织提出的公众包括所有接收广播节目的受众和特定传输受众的说法。基于这样的判断,第二巡回法院判定Aereo行为不是公开表演,不侵犯原告广播组织的公开表演权。
  最高法院对该案持有不同的看法。同样基于传输条款,该院以6:3的多数意见裁定Aereo的行为构成了表演且构成公开表演。以布莱耶大法官为首的多数意见认为,著作权法没有明确界定仅仅提供设备供别人实施表演的行为是否构成表演,因此需要从立法历史和国会的立法意图中寻找答案。他们认为国会之所以在1976年修改著作权法并专门增加了传输条款,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当时伴随着有线传播技术而出现的有线电视组织身份的问题。最高法院在当时的有关判例(Teleprompter和Fortnightly)中,曾经认为有线电视组织仅仅把广播电视节目输送给观众的行为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表演。为了推翻这种决定,国会特意对美国1976年著作权法第101条做出了补充,指出:“… …表演是指以任意的顺序放映影像或者使得伴音能够被听见”;同时制定传输条款,把有线电视公司纳入表演者的范围,使其输送无线广播组织电视节目的行为也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表演行为。根据多数意见,由于Aereo传播节目的方式与有线电视传播技术类似,因此也应该认定Aereo的行为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表演。至于表演是否公开的问题,多数意见指出,虽然著作权法没有就“公开”这个词做出明确界定,但是第101条第(1)款的用语表明“公众”应该包括家庭成员和朋友圈以外的大量观众,并据此推断Aereo的受众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公众。因此多数意见认为Aereo的行为侵犯了上诉人版权作品的公开表演权。以斯卡利亚大法官为首的少数意见则认为Aereo的行为根本不构成表演。他们把Aereo比作复印店,认为Aereo只不过给用户提供了一些设备,最终还得由用户自己决定是否使用Aereo的设备选择并观看有关节目。这种观点体现了技术中立原则的精神。少数意见不同意把Aereo与有线电视组织进行类比,认为二者的传播技术存在根本不同。有线电视公司是主动不间断地向受众传输节目,而Aereo的传播技术特征是由特定用户在特定的时间主动要求Aereo传输特定的节目。基于此,少数意见认为,虽然Aereo的技术和行为有可能违反著作权法,但是也应该用侵犯公开表演权以外的其他标准问责,而这正是当前著作权法存在的漏洞。
  Aereo案的性质与遗留的问题
  Aereo案看似一个普通的侵权纠纷,它实际上反映出传播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打破了传统著作权法框架下的利益平衡。新传播技术主体与传统广播组织之间,以及新传播技术主体与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利益格局面临重新调整。除此之外,法律还需要考虑这场利益博弈对消费者的影响。Aereo的两头分别是播放版权作品的传统广播组织和消费者。第二巡回法院对Aereo的支持体现了司法系统鼓励创新的意图,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可以通过更多便捷的方法享受更好节目服务的利益。而最高法院对传统广播组织的支持体现了法律对稳定性和一贯性的追求,同时也表明司法系统对传统利益格局的变化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在最高法院的审理过程中,足球联盟、美国娱乐业代表等法庭之友都提出了支持传统广播组织的法律意见,甚至威胁说要把版权节目完全撤出无线广播网,仅通过有线方式播出。这无疑会对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损害。从另一方面看,Aereo的败诉也使其他使用类似传播技术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节目的公司,像Hulu、Netflix和Amazon等新型传播组织处于法律上不确定的状态,从而挫伤传播技术创新与发展的热情与积极性。从《罗马公约》以来,邻接权的权利保护总是与传播技术联系在一起。及至后来的Trips协定和WPPT(WIPO邻接权公约,但没有涉及广播组织的权利保护问题)也都沿用了技术方式决定权利保护的方式。考虑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和法律制定与修改的滞后性,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这种由技术决定权利保护的方式是否依然可行。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影响是世界性的。中国目前推行的三网融合计划所面对的著作权法与邻接权法问题与美国面对的问题大致相同。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多普达公司因在其生产的智能手机上链接了央视新闻被诉侵权而宣告破产的案例听上去与Aereo何其相似。虽然我国广播组织的行为并未完全向市场开放,有些纠纷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协调解决,但是技术发展带动传播业商业模式变化的力量不容小觑。传播领域亟待新的法律来调整新出现的法律关系和利益冲突。这些问题正在考验着各个国家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智慧。
其他文献
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知识产权咨询工作以来,接触了大量的企业客户,如果不负责任地为知识产权咨询的客户分类,我想大概可以分为两类:(1)已有相当的知识产权积累和经验的大型企业,对这种企业而言,咨询公司可以作为IPR的一种补充,起到节约时间和成本的作用;(2)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意识、但还没有更多的积累或在某一方面没有实战经验的企业。  第二种客户绝大多数是带着问题而来的,甚至很多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透过
期刊
随着创客时代的到来,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创业者热情澎湃地希望用互联网改造每一个传统行业。  然而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商标申请时都相对盲目,碰到的商标代理人无法把握企业的商业前景,导致最终注册的商标未能起到保护企业商业安全的作用。本文从企业的品牌标识类型入手,一一分析每一类品牌标识申请商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针对互联网时代的商标商品选择进行探讨,最后给出一些商标注册的小tips。  任何一家公司,其品牌
期刊
2014年5月31日起生效的新《商标法》首次确立了商标先用权规则,如《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商标注册人申请商标注册前,他人已经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先于商标注册人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该使用人在原使用范围内继续使用该商标,但可以要求其附加适当区别标识”。商标在先使用权问题引起业界热议。同时,新《商标法》关于商标侵权赔偿责任的新规定亦尤其
期刊
人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偶然,偶然的失败,偶然的错过,偶然的相遇,许许多多的偶然也带来了很多机会,也许就会成就不一样的人生。现任中国风电领军企业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的时良艳可能对此深有体会。对她来说,最大的偶然莫过于误打误撞的进入了知识产权圈。在她看来,自己古道热肠的性格本应该学习新闻类专业或者法律类专业,但由于高考发挥不理想,只能遗憾选择工科院校(名牌大学紧俏专业招录理科生数额极少)。尽
期刊
法国政府促进建立并采用了一套保护网上知识产权的公平贸易准则,成功地使互联网平台上的假冒侵权现象持续减少。这里要介绍的方案,无需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所有希望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更为安全可靠的数据环境、促进商标所有权人与互联网公司间更加公平公正的合作、并最终在互联网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公司,都可以采纳使用。  解决了对消费者和经营者都至关重要的问题  2008年,法国政府将打击网上假冒侵权行为列为
期刊
商标法第五十条规定:注册商标被撤销、被宣告无效或者期满不再续展的,自撤销、宣告无效或者注销之日起一年内,商标局对与该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注册申请,不予核准。  该条规定由原商标法第四十六条修改而来,相比原来,增加了注册商标“被宣告无效”后一年内同类相同或近似商标的注册申请不予核准的规定,以适应商标法修正案中新增宣告无效这一导致注册商标自始无效的情形。  在对该条进行理解与适用时,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期刊
“因乐而动,为乐维权”,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与音乐相关;去年主题“电影一全球挚爱”与电影有关。现如今,电影与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电影和音乐的生活绝对无法想象。以电影和音乐入手,宣传与提倡知识产权保护,更容易深入人心,调动起全民的热情,也可以更全方位的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升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  但最初看到这两年的主题时,不禁觉得知识产权日的主题越来越专注于版权了,颇有忽视专利、商标
期刊
众所周知,欧洲专利局因其检索能力著称,也对其特有的检索系统引以为豪。  但是,最近欧洲专利局决定开始利用其他专利局的检索报告,并将其作为特定发明相关技术领域的现有技术和/或信息的补充资料。  因而,若某个欧洲专利申请要求享有在先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人应同时提交在先申请的受理局所做出的检索报告的副本。此类检索结果应与欧洲专利申请一并提交;若该欧洲申请是基于PCT的申请,则应在其进入欧洲阶段时提交。如
期刊
四月历来是中国知识产权圈的旺季,因为以中国为主要发起人之一设立的世界知识产权日定在每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历来在这一天发布重磅报告《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年度白皮书,政府或民间举办的各类大小IP会议通常也在这个黄金时段遍地开花。仅笔者所知,四月份在一二线城市召开的百人以上规模的IP研讨会至少有十数场,众多中国IP界的精英大拿们正忙着穿梭在大江南北,不是在会场里端坐,就是在奔赴会场的飞机
期刊
近期,上海高通诉美国高通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一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部分讨论。表面上看,尤其是从相关商标的权利状态来看,原告手中握有以汉字“高通”为核心的注册商标专用权,被告似乎显得比较被动。然而,笔者赫然发现,原告所主张的与企业字号相关的诉讼请求显得比较突兀,不无疑虑。为此,本文拟从原告的相关诉讼请求出发,就被告的企业字号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提供另一评判视角。  一、原告的相关诉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