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好”问题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不等同于一般读者自由欣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课堂应当是思维的碰撞。读者(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中,理解的文本内涵,是通过文本的“对话”,得到不断扩充和丰富,不断完善和深刻的。如何对话呢?设疑与提问无疑是语文教学中对话的“桥梁”,它是促进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推动教学流程迅速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诱发积极思考,培养思维,启迪智慧,也能训练表达能力。以文本为出发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富有潜在量的问题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呢?可以看问题是否“有的放矢”,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能否“一石惊起千层浪”,人人有话说?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一个问题为切入口,层层深入地思考、解读文本?也就是目的明确,启发性、包蕴性强。所创设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推动他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问题里包含了真正深刻的和具有启发性的东西,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可以生发出许多新的思想或问题。
  作者在必修三杜甫诗歌《咏怀古迹(其三)》的教学中设计了几个不同问题的导学方案,并就几个方案在不同的班尝试,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在对几个方案的反思中探究如何巧设问题。
  【方案一】从诗歌的几处矛盾入手解读诗歌。
  1.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3.历史上的王昭君被称为“大义和亲”的女英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什么杜甫笔下的王昭君却充满怨恨?
  反思:设计问题的初衷是抓住矛盾来设置问题,问题很新颖,可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一个问题是对首联的深入理解,并对后面情感起铺垫作用;第二个问题就昭君的遭遇设问;第三个问题就杜甫写这首咏史怀古的目的设问。但课堂上学生虽然对问题感兴趣,但经常脱离文本,扯的很远,对问题的探究也不深入。一节课下来没有达到学习目标,效果不理想,主要是问题设置有些游离文本,比如昭君从后宫做一位宫女,到远嫁“朔漠“封为阏氏,为什么还感到不幸和怨恨,这涉及到很多方面文化背景,难度大,学生不易回答,关键是与首诗关系不大,脱离了文本。
  【方案二】以诗歌歌咏的内容为问题的切入口。
  1.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 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 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反思:问题设计很常规化,面面俱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对诗歌做了较全面的赏析,但学生讨论第二、三问题的时候有交叉,整个问题呈发散状态,学生觉得就像在做诗歌作业,问题较多,耗费的时间较多,学生的兴奋度不够高。
  【方案三】以题目咏怀诗为问题设置的切入口。
  1.诗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昭君形象?
  2.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结合诗句和写作背景,你从中读出什么情感?
  反思:在第一个方案的基础上,化繁为简,从咏物诗的鉴赏方法上提出二个核心问题即咏古和抒怀。定位在咏史诗的阅读上,弄清楚古人,并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读出作者寄托的情感。整堂课效果教好,学生之间有不同的碰撞,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探讨出的昭君形象很分散,有大义和亲勇敢无畏、思念汉宫等形象,也有学生联系王安石的诗歌,说到昭君出塞胜与徒留宫中。至于读出的情感也是五花八门,有赞美、惋惜,也有作者的愤懑等老师意想不到的思考。上课时学生很容易偏离文本,老师不停的引导,虽然说“诗无达诂”,允许学生多元化地解读诗歌,但诗歌中昭君的核心形象和诗人咏古抒发的主要情感还是要明确。所以觉的问题设置目的明确,学生也还是很活跃,但问题设置显有点“大”和“空”,不适合学生层次较低的班级。
  【方案四】抓“诗眼”即抓“怨恨”二字解读全诗。
  1.找出全诗的诗眼,并分析全诗是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
  2.诗人写王昭君“怨恨”有何用意?(写王昭君有何用意?)
  反思:学生很快读出全诗的诗眼即“怨恨”二字,确定了全诗朗读的基调,在低沉、哀叹的调子中反复朗读,让学生从诗中读出昭君在怨恨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读出远嫁大漠,思乡怀汉,美不得宠的幽怨。在弄清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杜甫的生平,引导学生读出杜甫借古要抒发的情怀,去体会咏史怀古诗“借古人的酒杯浇心中的块垒”的写作特色。整堂课不枝不蔓,学生能紧跟问题进行探讨,效率较高,效果较好。个人觉得最后这个方案设计的问题在问题的指向性、包蕴性上都比较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看到的“山峰”又有不同,好问题,就如同一个好导游,引领学生登上山峰“一览众山小”,收无限风光于胸中。
其他文献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已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在《美术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教师要尽可能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美术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
期刊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
期刊
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即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将是21 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将创新教育应用于物理教学中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解放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重视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教育的思想,思想领先了,才能
期刊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
期刊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A.A.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是高中数学学习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  数学语言主要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式语言,它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记录数学知识的工具,学生要理解数学知识,必须要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思维。数学语言与其他的学科语言相比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政治、道德涵盖的内容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无论世事怎样变迁,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爱国主义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主题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江泽民总书记说:“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
期刊
【摘 要】“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二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新课程要求我们既要注重“体育传承”,又要注重“健康促进”。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让每一个学生不仅“体育好”,而且“身体好”,实现“体育”与“健康”在教学效果上和谐、完美的统一。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体育;健康;内涵;关系  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健康就是幸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出:“体育与健
期刊
学始源于思,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问,问是创新的开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拟就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创设生动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习的创造性源于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完善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的要义和宗旨。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性课程,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道德文化素养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今的小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与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想就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小学语文教学
期刊
古人喜欢登高望远,借高处之境来遣情抒怀。小楼栏杆,在古诗中有着重要地位,凭栏也因此成为古诗词中一个经典的意象。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阑,门,遮也,从门柬声。”常写作栏干,栏杆,槛杆,它的本意是“纵横交错的样子”,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玉容寂寞泪栏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