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平衡中坚守与突围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档案
  陆其勇,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镇江市润州区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学语文名师成长工作室领衔人,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副校长。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10多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出版专著《创意新课堂》,主编《(2011版课标)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等著作10多部。
  【摘 要】语文教学改革有时即使迈出一小步也非常艰难,语文教师能做的就是要学会平衡,在平衡中坚守与突围。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坚守学科身份与边界。言语形式正是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自觉。发现、关注、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就是语文教学主要的任务。语文教学不能机械,不能僵化,不能固步自封,时时需要我们在壁垒森严中主动突围。
  【关键词】语文教师;创意课堂;坚守;突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4-0060-03
  【作者简介】陆其勇,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江苏镇江,2120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笃行:源于对语文的热爱
  我工作至今已有23个年头,由于区域教育工作的调整,先后服务过四所不同的学校。经纶世事,环境改变,唯一不变的是我对于语文教育的热爱,对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反思,对唤醒学生母语潜能的执着追求。带着对语文教育的坚定守望,我提起手中的钝笔畅叙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对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鸣。我认为,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厚重的文学功底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只有具有开阔高远的眼界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高屋建瓴,从而启人心智。我说过:“一桶水与一杯水的比喻已不恰当,语文人要如涓涓细流,汇集江河,形成波涛壮阔的文学海洋,才能为师,才能对得起‘先生’这个尊号。”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博客,就语文教学与真正意义上的育人相脱节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有个教师给我回复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思维活跃了,而考试却不过关,所在班级学生考不过那些反复操练试题的学生,于是歇菜。”这个教师道出了很多教师的无奈,社会的发展要求减负增效、搞教学改革,可升学的压力丝毫不减,教师不得不以单一的训练和机械的应试来对付一次次考试。这样的现实捆住了课堂教学的手脚,使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说过:“不要说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即使在我这样的位置,都感觉到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教学改革有时即使迈出一小步也非常艰难。”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要学会平衡,在平衡中坚守与突围,既提升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整体素养,又要让学生考好试。毕竟面临选拔,还没有找出比考试更好的办法。
  慎思:坚守学科的身份和边界
  坚守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坚守学科身份与边界。而言语形式正是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途径。王尚文先生说:“语感的对象就是言语形式。”而发现、关注、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就有了边界。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廓清了语文的边界。“形式”的秘密,需要“语文的慧眼”去揭示。从这个“独当之任”出发,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要坚守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也常常问自己,语文教学应该坚守些什么?应该是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看似很好的概括,就像我曾经问过一位实习生:语文素养是什么?他说,听说读写。其实听说读写只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它还包括语文兴趣、方法、情感、习惯、品质等。根据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描述,也可见语文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为:思想感情、积累、语感、思维、方法、习惯、能力、修养、情趣、人格等。当然,语文素养绝不是这些被肢解的要素,它是我们在长期的语文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言语活动经验的总和。
  我教《人琴俱亡》时,本来我觉得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情节起伏,趣味性强,文中涉及的一些文言词汇和用法经典而又实用。文中主人公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但在说到子敬死、子猷掷琴、恸绝良久后,“月余亦卒”。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本不该有的警醒:知音难求、手足情深、生离死别后痛苦、绝望乃至殉情。这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吗?在失落和悲痛中,在经历生离死别时,人在其中,不可自拔,当然可以理解,但是像子猷一病不起,直至死亡,让人感到的已不再只是感动,而是一种凄凉和悲哀。临下课时我对学生说,我们会有知音,也会有生离死别,当我们在以后经历分别和告别的痛楚时,请你们也要学会走出,找到排遣恸绝的方式,找到生命自信的出口。因为,对于你们尤其要记住,灵魂的高贵也是基于生命,源于生命。
  2.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从学生的语文实际出发。
  过去语文教学知识化倾向脱离语文实践,现在文本的解构往往也脱离学生的语文实际。教学内容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常常导致语文教学之路日益逼仄。我认为,从学生语文实际出发,教学切实的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为例。我在课堂上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鲁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哪个更幸福?二是你的童年和鲁迅的童年相比,谁更幸福?三是你的读书生活和鲁迅的读书生活相比,谁更幸福?这三个问题激发了学生联系生活、阅读文本的热情,学生在课堂上争论、辩解,并逐步深入推进,最终形成共鸣。学生后来总结:鲁迅眼中的百草园是幸福的,三味书屋是单调的;鲁迅的童年有和自然无限亲近的乐趣,我们的童年只是“学校与家”二点一线,当然,我们有更开阔的视野和通讯的便捷;鲁迅的读书“只读书”,我们读书的形式则要丰富得多;教师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寿老师也许可能就没有文学家鲁迅。听后我不由得赞叹:多有智慧的解读呀,但愿每一篇课文都能像这样融合多元的价值追求,从而达成育人目标。   3.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注重启发式。
  观照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是站在游泳池的边上听教师讲游泳的方法和技巧,就是不下水去试一试,看似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点、能力点,实则完全是接受式教学,教学方法的单一往往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和深入。
  语文教学的方法选择还是要注重启发式。季羡林先生曾提到他的一段语言学习的经验,“我学俄文时,教师只教我念了念字母,教了点名词变化和动词变化,立即让我们读果戈理的《鼻子》。天天拼命查字典,苦不堪言。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调动起来了。一个学期,就念完了《鼻子》和一本教科书。”所以,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悱”正是学生求通而未通、想说又不明的关键状态。一直以来,对这句话的理解仅局限于一种求通求明的教学方法,近来在苏州听了北师大肖川教授的报告,才明白,这里还包涵着教学的时机、内容和效果,遥想孔子当年,与弟子游泗水上,观奔腾水浪,亦能参透德行、情义和善施教化。原来启发教学是在恰当的时机,教学适切的内容,达成预期的效果。
  明辨:在壁垒森严中主动突围
  语文教学不能机械,不能僵化,不能固步自封,时时需要我们在壁垒森严中主动突围。我的教学主张是在与学生共读共写的基础上建设“两活”创意语文课堂。“两活”是指活动充分、思维活跃。我把活动分为体验感悟活动、质疑探究活动、平等对话活动,即创意实践活动。在充分活动中构建“学、讲、想、练”课堂教学范式,在强调感性语文的同时兼顾理性,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荡情感。语文教学理应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个性和共性的交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相互转化。
  1.师生共读。
  师生共读是指教师在自己阅读、理解、体验、感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生共读,既分享个性的解读,又关注主流的大众阅读,形成阅读的共性和个性的融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着中考、高考指挥棒发挥的作用愈演愈烈,标准答案,教师的分析,模式化的解读逐渐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就像鱼直接烧好了端上来就吃,更不要谈如何捕鱼和烹调鱼的过程了。这也是导致语文学习失去活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师生共读就有效地避免了在语言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背答案的现象。
  至于教学过程中的过深分析和过度发挥,既有教师的“掉书袋”和卖弄之嫌,更是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经验,冲击了学生自身揣摩、体验和领悟的空间,有害无益。这里的过深分析和过度发挥,并不是为实际教学中的肤浅、低俗做辩解,适度的分析和发挥,特别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点和思想感情的激发点,深入浅出,由浅入深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比如在教《幽径悲剧》时,我在自己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再查阅相关的研究成果,为的是在与学生对话时能成为学生的知音、文本的知音。学生了解到季羡林是语言学泰斗、国学大师,平时大都赏读的是文中用词的典雅,句式的谨严,布局的精巧。然而在师生反复的共读中,学生发现这个语言学泰斗说话有时也俗语频出,也平淡、反复,在情绪激荡时甚至有口不择言的表达。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大俗即大雅,随性见真情的表达,恰是散文的特质。
  2.师生共写。
  在写作指导中,如果教师缺乏写作经验,一般就不大可能了解学生的写作过程,也就很难对学生写作进行有效指导。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教师的写作示范。因而教师应该把写作能力当做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培养,教师的写作经历也会成为学生写作和思考的借鉴。我曾布置过一个作文题“我的这个冬天”,要求学生注意观察,选取新鲜的素材,在写人记事中结合描写,然后我们师生共写,师生共赏。未料想,我写的文章的开头对学生影响很深,甚至在以后很多次写作中,学生都模仿。
  有一次作文课,我和学生交流我对“写作状态”的认识。我认为写作就是有表达的需要,并且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来,那可能就是最好的写作状态。有一篇学生谈写作的文章,语言虽显稚嫩,却耐人寻味。开头一段让我甚是感动:“曾经的我,每次上作文课,总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字。可现在的我,只要稍微想一下,文章便如流水般从我的笔下倾泻出来,我想,我大概是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了吧。”她还谈到自己的写作体验:“怎样体会到写作之乐?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就是让自己身临其境。就像在写夏天时,想像自己正处在盛夏当中,烈日当空,整个人就像是被关在一个大蒸笼里,热气腾腾,像要被煮熟了似的。这么想过之后,就能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也会让读的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一个学生真实的表达,虽寥寥数语,却让我感受到了她喜欢上写作的真情实感。
  语文,是我和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生活需要我们的坚守,生命需要我们去突围。
其他文献
在分析多构件机构传统的传速比计算公式基础上,借鉴有限元法思想,提出了传动单元和传动节点的概念.经过将多构件机构中的传动形式归纳为两种传动单元,推导出用传动单元法计算
“题海”成了我们的主要教学手段,考试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选择题型”成了我们课堂的重要特征,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学科文化没根了。这种现状实在让人焦虑。  怎样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地结合,是当今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  本文的呼唤希望引起共鸣。  一、因为那个答案涵盖了53个民族  1977年恢复高考,大约10年后,有人发表文章说:高考命题越来越难了。第一年最容易,从各个知识点
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将对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度革命"。应对高考改革的新趋势,高中教育的学科教学必须要摒除改革的表层化现象,走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实现"建构知识
高速网络中网络流量具有自相似特征,这种自相似性特征和混沌现象的吸引子有着密切联系。基于相空间重构理论,用网络流量混沌时间序列重构与原网络动力系统等距同构的相空间,通过
作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与江阴市教育局合作的“优质学校工程”的项目学校,江阴市璜土中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体现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对教育的辩证思考和
文本的个性解读是文本阅读的必然结果。文本意义的形成是文本中的“隐在读者”和“召唤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个性介入的文本阅读本身是不存在的。但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意
<正>【教学目标】1.吟唱感知,体会幽美凄凉的整体氛围。2.推敲斟酌,感受平易精准的遣词功力。3.形象诠释,理解含蓄真诚的古典情怀。【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诗词主体的形象化诠
文章就如何建立垂直发射武器的火力散布体模型及如何判断火力交叉的发生进行了研究。采用四元数方法建立了垂直发射武器的弹道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定性分析了不同误差因素对于
众所周知,地理这门功课的知识结构具有文理互通的双重性。这种强烈的“跨界”属性,使它即便在正统的课堂授课制下,也出现了定位上的某种“失衡”(比如中学设之为“文科”,而大学相反),具体反映到教学上,学生的适应、理解、运用和转化能力等,都面临不小的挑战。  比如自然地理课,很是让人头疼。那些由扭曲的等高线组成的地形图,那些岩石的分类判断和循环,以及内外力、气候、洋流,犹如高度抽象的立体几何、流体物理和演
课程基地的建设应该和教改实验相得益彰,基地建设为课改提供契机、搭建平台,而课改则促进基地建设的深度发展。我校基地建设有效地丰富了教育资源,改善了学习方式,促进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