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以习题为媒介,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密切相关。那么,教师应该设计什么样的习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
一、重视习题情境设置,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學生的思维方式单一,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遇到“拦路虎”很容易放弃。学生不喜欢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更不用说完全理解抽象的课文了。然而,学生有具象的思维,他们的共同思维和好奇心很强,对于数学习题,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时设计探索性练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数学思想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十进制加减法》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符合本章关键知识点的教学情境,即建立学生在商场购买学习用品的场景,然后以学生的书籍、文具、练习本、文具等为商品,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同时,提出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1元,5元,10元,50元各一张,你会选择买什么商品?”“如果你想买这些商品,你应该付多少钱?”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指导,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想要购买不同的文具用品,所以支付给销售人员的钱也是不同的,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学生逐渐理解了问题中包含的一系列数学思想,也懂得如何利用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采用不定型开放题,提升思维深刻性
在问题解决的进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实际情形结合起来,对问题的分析坚持从不一样的角度实施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形成结论,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一课时,学生往往会对分数所表示的“分数率”和“特定数量”感到困惑,从而导致解决问题时知识点上的错误。虽然教师一再指出他们的不同之处,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分数应用题学习后,学生被要求做这样一个练习:“有两根长度相同的绳子,第一根绳子断了[910],第二根绳子剪了[910]米,剩下哪根绳子长?”问题提出后,有学生积极发言说长度一致,也有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对这些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生的意见一个接一个发表出来,经过辩论,渐趋统一。两根绳究竟是怎样的长度还不能确定,必须知道原来的绳长,才能确定剩余绳长。经过充分讨论,其结论是:
(1)从长度来衡量,倘若1米的长度绳子出现时,这根绳子就是[910]等于[910]米,因而这两根的绳子剩下的长度是一样的;
(2)绳子的长度比1米长,第一绳[910]大于[910]米,第二绳的剩余长度长;绳子之长度比1米小,而比[910]米大时,第二绳长度短。绳的长比[910]米小时,此问题不成立,因为不可能从第二根绳子上切断[910]米。
这些训练使学生对“分数率”与“特定数量”差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巩固了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三、设计多向型开放题,培育思维的广阔性
对于同一问题,多方向开放问题可以有多种思维方向,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纵向和横向联想,激发学生解决多个问题,思考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一个问题多种变化的设想等,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例如,A队和B队要建成长1500米的一条公路,要求在20天内建成。建成后A队和B队相比,A队多建了100米,35米是B队每天建的量,问每天A队建多少米?考虑的角度不同,解也会不一样。
(1)找出B队20天的修建情况,根据总长和B队20天修建数,找出A队修建20天的数,然后求A队每天修建数。公式为(1500-35×20)÷20。
(2)找出B队20天的修建情况,根据B队20天的修建情况和A队比B队多100米的修建情况,将A队修建之20天情况找出来,继而对A队每天修建的数字求出来。公式为:(35×20+100)÷20。
(3)可以将两队每天一起修建多少米求出来,继而再将A队每天修多少米求出来。公式是:1500÷20-35。
(4)可以知道A队每天比B队要多修建多少米,然后求A队每天修建多少米。公式是:100÷20+35。
(5)假设B组和A组修建数量与A组一样多,则20天两队修建(1500+100)米,然后求A队每天修建数。公式为:(1500+100)÷20÷2。
(6)假设B队和A队的修建次数与A队一样多,则两队作业20天(1500+100米),然后求A队20天修建数,再求A队每天修建数。公式为:(1500+100)÷2÷20。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分析需要学生找出最简单的方法的种类和思维最简单的类别。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获取最大,进行问题的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四、运用余缺型开放题,培育思维的灵活性
干扰因素强的数学题目,如多余的公开问题、有用的条件和无用的条件糅合在一起,容易造成理解和解答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解决方法局限于解决问题思维的封闭性,造成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如果进行思维拓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对有用的条件充分利用,对那些无用条件坚决摈弃,对那些有干扰判断的因素及时清除,使学生的识别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8米,第二次用12米,这条绳子比原来短多少米?因为受到解决问题封闭性思维习惯的影响,学生经常会产生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即在解题过程中将所有条件都用到。这一道题目,如果不仔细分析问题,错误的表述是:25-8-12或25-(8+12)。其实,解答这一问题,在解题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图画分析法来探究,使学生明了,和原先的绳子相比所少的米数,实际上就是说两次用了多少米,题目中出现的25米的条件和问题的解决没有关系,正确的公式应是:8+12。
再如,在一个面积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中,切一个最大的圆圈,多少平方厘米是切圆的面积?按照传统的思维方法,对圆的面积的求法,可先求圆的半径,据问题看,圆的半径为一半的正方形边长,然而按照问题中罗列的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计算出结果。解题中我们可以把切圆的半径设为r,然后正方形的边长是2R,正方形的面积是(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 3.14×3=9.42(平方厘米)。也可以这样想:用四个小正方形替换原先的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切圆的半径,用r设圆之半径,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也是r2,原正方形的面积是4r2,r2=[124],剪切圆的面积是3.14×(12÷4)=9.42(平方厘米)。
分析这样的一类问题,学生只有对问题给出的条件认真甄别,在眼花缭乱的条件中辨明是非,找出要运用的条件,强化批判性思维,辨别虚假事物、提高识别真实事物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有效培养,对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极大。对于开放类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决模式,在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答案的不确定性随处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这类习题中,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在习题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追求习题的数量,而应仔细筛选习题,注重方法和技巧,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高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吴磊)
一、重视习题情境设置,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學生的思维方式单一,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遇到“拦路虎”很容易放弃。学生不喜欢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更不用说完全理解抽象的课文了。然而,学生有具象的思维,他们的共同思维和好奇心很强,对于数学习题,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时设计探索性练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数学思想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十进制加减法》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符合本章关键知识点的教学情境,即建立学生在商场购买学习用品的场景,然后以学生的书籍、文具、练习本、文具等为商品,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同时,提出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1元,5元,10元,50元各一张,你会选择买什么商品?”“如果你想买这些商品,你应该付多少钱?”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指导,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想要购买不同的文具用品,所以支付给销售人员的钱也是不同的,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学生逐渐理解了问题中包含的一系列数学思想,也懂得如何利用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采用不定型开放题,提升思维深刻性
在问题解决的进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实际情形结合起来,对问题的分析坚持从不一样的角度实施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形成结论,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一课时,学生往往会对分数所表示的“分数率”和“特定数量”感到困惑,从而导致解决问题时知识点上的错误。虽然教师一再指出他们的不同之处,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分数应用题学习后,学生被要求做这样一个练习:“有两根长度相同的绳子,第一根绳子断了[910],第二根绳子剪了[910]米,剩下哪根绳子长?”问题提出后,有学生积极发言说长度一致,也有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对这些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生的意见一个接一个发表出来,经过辩论,渐趋统一。两根绳究竟是怎样的长度还不能确定,必须知道原来的绳长,才能确定剩余绳长。经过充分讨论,其结论是:
(1)从长度来衡量,倘若1米的长度绳子出现时,这根绳子就是[910]等于[910]米,因而这两根的绳子剩下的长度是一样的;
(2)绳子的长度比1米长,第一绳[910]大于[910]米,第二绳的剩余长度长;绳子之长度比1米小,而比[910]米大时,第二绳长度短。绳的长比[910]米小时,此问题不成立,因为不可能从第二根绳子上切断[910]米。
这些训练使学生对“分数率”与“特定数量”差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巩固了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三、设计多向型开放题,培育思维的广阔性
对于同一问题,多方向开放问题可以有多种思维方向,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纵向和横向联想,激发学生解决多个问题,思考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一个问题多种变化的设想等,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例如,A队和B队要建成长1500米的一条公路,要求在20天内建成。建成后A队和B队相比,A队多建了100米,35米是B队每天建的量,问每天A队建多少米?考虑的角度不同,解也会不一样。
(1)找出B队20天的修建情况,根据总长和B队20天修建数,找出A队修建20天的数,然后求A队每天修建数。公式为(1500-35×20)÷20。
(2)找出B队20天的修建情况,根据B队20天的修建情况和A队比B队多100米的修建情况,将A队修建之20天情况找出来,继而对A队每天修建的数字求出来。公式为:(35×20+100)÷20。
(3)可以将两队每天一起修建多少米求出来,继而再将A队每天修多少米求出来。公式是:1500÷20-35。
(4)可以知道A队每天比B队要多修建多少米,然后求A队每天修建多少米。公式是:100÷20+35。
(5)假设B组和A组修建数量与A组一样多,则20天两队修建(1500+100)米,然后求A队每天修建数。公式为:(1500+100)÷20÷2。
(6)假设B队和A队的修建次数与A队一样多,则两队作业20天(1500+100米),然后求A队20天修建数,再求A队每天修建数。公式为:(1500+100)÷2÷20。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分析需要学生找出最简单的方法的种类和思维最简单的类别。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获取最大,进行问题的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四、运用余缺型开放题,培育思维的灵活性
干扰因素强的数学题目,如多余的公开问题、有用的条件和无用的条件糅合在一起,容易造成理解和解答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解决方法局限于解决问题思维的封闭性,造成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如果进行思维拓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对有用的条件充分利用,对那些无用条件坚决摈弃,对那些有干扰判断的因素及时清除,使学生的识别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8米,第二次用12米,这条绳子比原来短多少米?因为受到解决问题封闭性思维习惯的影响,学生经常会产生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即在解题过程中将所有条件都用到。这一道题目,如果不仔细分析问题,错误的表述是:25-8-12或25-(8+12)。其实,解答这一问题,在解题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图画分析法来探究,使学生明了,和原先的绳子相比所少的米数,实际上就是说两次用了多少米,题目中出现的25米的条件和问题的解决没有关系,正确的公式应是:8+12。
再如,在一个面积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中,切一个最大的圆圈,多少平方厘米是切圆的面积?按照传统的思维方法,对圆的面积的求法,可先求圆的半径,据问题看,圆的半径为一半的正方形边长,然而按照问题中罗列的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计算出结果。解题中我们可以把切圆的半径设为r,然后正方形的边长是2R,正方形的面积是(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 3.14×3=9.42(平方厘米)。也可以这样想:用四个小正方形替换原先的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切圆的半径,用r设圆之半径,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也是r2,原正方形的面积是4r2,r2=[124],剪切圆的面积是3.14×(12÷4)=9.42(平方厘米)。
分析这样的一类问题,学生只有对问题给出的条件认真甄别,在眼花缭乱的条件中辨明是非,找出要运用的条件,强化批判性思维,辨别虚假事物、提高识别真实事物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有效培养,对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极大。对于开放类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决模式,在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答案的不确定性随处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这类习题中,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在习题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追求习题的数量,而应仔细筛选习题,注重方法和技巧,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高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