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embl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唯物史观的前提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讨论了关于人的解放问题,概括出唯物史观的某些理论,虽然这当中呈现的唯物史观原理并非十分完整和全面,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发展以致产生不同的反响,如今它的当代价值正不断地被人们所挖掘。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216-03
  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讨和传播过程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论证了唯物史观理论的可行性和借鉴价值,区别于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错误观点,并领会到追求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艰难历程和美好前景,这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唯物史观的诞生具有标志性的价值。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前提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①,这阐明了“现实的个人”就是唯物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是与物质生产和交往实践相联系的,并非指单纯的、单一的个人,这与费尔巴哈强调的“类”以及施蒂纳回答的“唯一者”等唯心主义者的观点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对社会历史的错误理解中指出,物质条件的生产发展决定着人的目的性的发展方向,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最基本的条件,这说明了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主要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起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即构成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确证着人的本质,又决定着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②人不受自己主观意识的任意干涉与干扰,总是以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为制约条件,离开了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我们这些现实中的个人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不能割裂个人与物质的关系,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以物质为条件的,现实的人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所以,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的个人就会有不同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不同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个人。
  (二)关于人的解放问题
  青年黑格尔派认为人完全处于意识的统治之下,受到意识压迫,这也只能说是青年黑格尔派把“人”理解成为抽象化概念化的人,这是不会推动人的解放的。只有在当前现实的社会中,通过变革各种复杂关系和矛盾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所必需的条件的时候,使人的生产发展不受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解放并不仅仅是实现意识形态上的解放,它是受社会历史现实发展状况所调节的,即解放是历史发展过程上的发展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人的解放”的观点,青年黑格尔派只是在一片喧嚣吵嚷中玩弄文字游戏,大谈人的解放,但只是词句语言上的解放,而不是真正的解放。唯物主义者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哲学家的使命不仅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他们的立场是坚持革命实践。费尔巴哈用感性的直观、单纯的感受以及形而上学的方法来对感性世界和德国现实世界进行解释,虽然有些类似的观点也立足于现实世界,谈人类解放问题,强调现实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制约性,但只是领先的猜测,不懂感性活动的意义,没有看到感性世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 ,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③。所以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不能成为解释和改造这个世界的哲学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现存的感性世界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社会发展、物质生产的产物,是基于现存世界而产生的,生产方式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而“现存的感性世界既是指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也是指现存的一定的社会形态”④。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理论的科学阐述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存在第一性,认为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是随着人的出现和存在的,是社会的衍生物,意识是对人的生产和交往的反映,意识顺应着自然界的发展,受自然界制约,而不能主观地对自然界进行改变和限制。
  首先,现实生活的发展进步对意识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⑤。人们在现实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意识观念,是围绕着自己生活活动的范围,依据自己的生活轨迹而产生。其次,物质实践推动着社会意识的产生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要从实践出发来解释意识观念的东西,也只有把它放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去考察,才能辨别它的真伪。最后,意识是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每个人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意识,并且这受到现实的物质发展水平的制约和牵绊。在整个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意识的反映就如照相机中的倒立成像、视网膜上的倒影,这种直观的反映是受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活动方式所制约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科学阐述给予唯心主义历史观者以沉重打击,是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关键,只有始终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才能消耗错误思想观念,确立科学的思想观念。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
  “一定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⑥,而对于生产关系这个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定下来,而有时采用“市民社会”,有时采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所有制形式”或“所有制关系”,有时也会称“生产关系”,不难看出,其内涵已基本形成。马克思认为生产发展是以交往为前提的,而交往采取的形式则是由生产和发展需要所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的选择必须与生产力的进步相适应。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某种制约作用。生产关系是伴随着生产力的演变和发展而存在的,除非它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桎梏,否则不会消灭。同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处理好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就不会使生产力获得完全的解放或发展。   2.经济基础(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還进一步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一定程度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某种界定,并论述了市民社会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随着对市民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解和感知,市民社会与生产关系是完全可以对等的,它是整个历史发展的起点,更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然而生产关系的总和便是经济基础了,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理论的产物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必须从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上来阐明和寻找他们发生的进程。“在阶级社会中,国家和法的存在,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中产生出来的物质权利的表现”⑦。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了“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着整个社会历史的进程,是各种冲突斗争产生的起源。可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表明了只有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类奋进的美好蓝图,实现未来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简要地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光景,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共产主义运动创造了物质的动力和发达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以及全球范围内人们联系的日益密切加快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但也揭示了由于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矛盾和弊病不断暴露,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坟墓,因此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将成为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之所以采取革命的方式,一是因为自身能力的有限,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自身还存在着某些缺点和不足。革命的发生不是凭空的、任意的、无条件的,它不仅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参与。在诸多条件的共同配合下,无产阶级将共产主义变为现实不再是一种空想、理想、道德要求,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理论已经日渐成熟与完备,为我国整体进步与发展提供借鉴,它的当代价值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今社会,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哪个层面,都注重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理解的“现实的个人”以及认为“现实的个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等论述交相呼应。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现实作用和主体力量,人民的主观感受以及人民的整体性进步与发展都不能轻易忽视,这甚至直接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存在或颠覆。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发挥与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从总体上来讲是对等的,在我国“现实的个人”逐步演化为以人为本,人民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人民的主观感受关系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因此,我国高度关注人民发展方向和诉求,注重人民的切实需求,这是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强调,是对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当代诠释与现实理解。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依旧存在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在相互斗争着,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矛盾运动,更要抓住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认识当今社会层次不同的矛盾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肯定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积极作用和生产力是第一要素,推进社会发展。而在当代中国也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只有掌握了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和强度,才使国家日益强盛。为加强生产力发展,解决我国现阶段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和广度,用改革来扫清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促进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则为其提供了最原始、最基本的指标和方向。
  最后,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远大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不是空洞缥缈、没有任何现实根据的,它是一定会实现的、人类共同向往的世界。可是,要理性地看到当前发展的现实状况,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并不是轻松的、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代又一代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共产主义必定会取代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才是社会历史的最终阶段。因此,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认清我国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局势,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为之作出坚持不懈的奋斗。当前的社会现状并不都是艰难曲折的,在某些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发展进步的曙光,所以我们更应该满怀信心,以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信念,而不仅仅只是把它看作一个幻想,同时要具有共产主义的德性和德行,严格要求自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而团结奋斗。
  注释:
  ①③④⑤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② 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4.
  ⑦林常清,王海平.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奉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李建萍,刘艳君,马成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
  [4]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林常清,王海平.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奉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
  [6]王巧玲.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J].法治与社会,2008(2).
  责任编辑:孙瑶
其他文献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推广,现在已经有很多量测设备可的主动配电网得到了应用,让分布能源接入问题得到了解决.本文结合分布能源接入总结了主动配电网的意
教材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一种媒体。正确解读教材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纲要》,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理解的深度、广度,能否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渗透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这靠的是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怎样才能更扎实、高效呢?现结合课本素材
对面的人儿看过来,这里的魔术真精彩!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有钱捧个钱场,没钱就给点儿掌声!最强读心术即将来袭,想学者速来呀!这天上课,教数学的胡老师突然笑眯眯地说要教我们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推动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了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周期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的系统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已告别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的阶段,进入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相对稳定的、较长时期的新阶段。那么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座谈会上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在新的世纪,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求对这项重大的经济社会
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的主编寄语以及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数学新课程的特点是:数学是自然的:学数学能提高能力;数学是清楚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教师应有人本理念。数学教学应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企业拥有的债券资产,根据企业债券投资的目的和持有时间,可将企业债券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他们的会计核算有很大区别.该文仅从会
[摘要]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关键字]激发:兴趣:有效:学习    注意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教师长久以来所追求的,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可以愉快、有效的获得知识呢?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