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三分之二的区域为山区,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多为贫困地区。开展农民教育的难度较大。但这些贫困山区的农民急需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走上致富路,因而探索山区开展农民教育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河北省张家口市和承德市均属冀北山区,海拔500~2800米,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占河北省的40%。两市6200多个村庄,650万农业人口,21个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占到17个,按常规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工作所需资金较多。该区域80%以上的村庄虽有有线广播(大喇叭),但受大山的阻断与影响,调频广播农村基本收不到,中短波信号微弱,且噪音大,很难正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有线广播仅限于通知喊人、播放戏曲,利用率低。为充分利用农村这些广播资源,两市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利用体系优势,从本世纪初开始,积极探索贫困山区农民远程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培训机构
在贫困山区开展农民教育工作难度大,建立能与社会各界进行协调的培训管理机构,显得尤为重要。2002年,根据河北省农业厅的要求及农民科技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张家口、承德两地先后经当地政府同意并经编委批准,建立了市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2003-2004年,各县区也普遍成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使该区域形成了相互衔接、上下贯通、_齐抓共管的培训网络和管理机制,加大了山区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力度。
二、实施“千村科技教育大喇叭工程”
1、制定规划
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或方案,使目标明确,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2003年,中央校在承德举办了“农村广播工作座谈会”,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广播工作的开展。2004年,张家口市根据广大农村现有的广播条件,决定在已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10个县中,每县选择有积极性的10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具备有线广播条件的村庄各10个,分三年实施(2004-2006年),在全市共建1000个村级科技广播站,简称“千村科技教育大喇叭工程”。平均每年建站300多个,到2006年可覆盖全市农村的四分之一,使该市利用农村有线广播网络每年对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人数达到85万人次。
2、先在有条件的村建站
张家口市80%以上的村庄虽具备广播条件,但没有节目来源,村委会资金都很困难,无力投资购买农业科技磁带,初步概算建1000一个村的农村广播站就需资金30万元;另外,还需召开启动会、制作标牌、维修更换线路、设备等,约需资金50万元。为使工作落到实处,该市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市校拿_点、工作方法改变一点等办法,千方百计将这项工作开展起来。2004年春,张家口市校将“千村科技教育大喇叭工程”的规划分别向河北省校和中央校作了汇报,首先取得了省校3万元启动资金和中央校1万盘科技磁带的支持:随后,又向市财政争取资金5万元,市校从学费收入中拿出4万元,共计12万元,基本满足了工作开展初期的需求。首批开播的乡村要求必须具备领导重视、线路良好、设备可扩大播放等条件,这样既可保证工作持之以恒进展,又可减少播放设备的投资,减轻工作开始资金的压力。为此,该市对申报农村科技广播站的852个村庄认真审核筛选,将暂不符合条件的332个乡村放到以后开展,最后确定首批开展工作的乡村为520个。既保证了建站质量,同时也解决了缺少资金的难题。
3、与“千村科技广播电视教育工程”启动会议相结合
2004年8月,张家口召开了由各县、区农业局局长、农广校校长和典型乡(镇)村参加的张家口市“千村科技广播电视教育工程”启动大会,邀请中央农广校、河北农广校领导到会讲话,市农业局局长具体部署了这项工作,并向首批开展工作的乡(镇)村支助发放了科技音像带1万盘及播放设备,现场参观了农村科技播放站典型实例。这次启动会议引起了各县领导对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开展农民教育的重视,各县纷纷把这项工作列入本县农民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具体措施来抓,到2004年年底,全市建乡(镇)广播电视教育管理站38个,村级农业科技广播站482个。遍及全市18个县区,超额完成“千村科技教育大喇叭工程”规划中的年度任务。当地电视台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农村报道》节目也对此事向全国进行了播报。
4、与光盘相接合
利用广播进行农民教育,存在着不直观、有时难于理解和不能人户的缺陷。张家口市有60%的村庄具有线闭路和无线差转电视接收条件。但由于资金困难,设备有限,播出频段单调,大多为娱乐性的电视剧,农民想看的农业节目没有,中央台七频道农村节目大部分村庄接收不到信号。为此张家口农广校又利用农村有线电视、乡镇电视差转台、村委会和农户中的VCD等现有媒体设施设备,在建农村科技广播站的同时,投资发放与中央校《致富早班车》录音节目相对应的农业科技光盘及播放设备,以乡(镇)为主建立农业科技音像资料库和发行体系,在有闭路电视网络条件的乡、镇、村和有VCD播放设备的村委会及农户建立“科技光盘播放站”。这样,既通过广播向农民播放农业科技知识的音频,还可通过电视播放科技致富的视频,形象直观,与录音节目形成互补,使广大农民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庭院炕头都能够收听、收看到科学技术的栏目,不仅增加了农民培训的覆盖面,还提高了科技培训的效果。截至2008年,张家口在全市建乡(镇)光盘播放站52个,通过有线无线网络覆盖村庄530个,加上遍布全市山区的农村广播站582个,共计利用广播电视媒体覆盖行政村1112个,约占张家口农村的四分之一,每年可培训农民80万人,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了一件实事。
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农民远程教育
在山区开展农民教育,受地形和交通的限制,培训的盲区大、死角多,故需采取各种形式互补,增加培训覆盖面。
1、与“科技大篷车”、“科技培训直通车”相结合
为进一步搞好农民教育,让没有建播放站的乡村也能听到、看到农业科技的音视频节目,张家口市校投资5.4万元购置了数字投影机、便携式银幕、扩音机、大喇叭以及移动式供电设备等装备到一辆中型面包车上,组建了一辆“科技大篷车”。从2001年开始,就活跃在张家口的山村寨堡、农贸集市,偏远乡村搞培训、赶科技大集,被广大农民誉为“流动的科技播放站”。2004年张家口日报对“科技大篷车”开到农民家门口进行了宣传报道。承德市校利用中央校配发的“科技培训直通车”活跃在山村,开展流动培训,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2、与MP3播放机相结合
为了创新农村科技广播的培训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开展农民教育。张家口市校还在各县推广应用“MP3播放机”建音频工作站。利用MP3机可存储播放的特点,从网上下载农业科技音频节目,然后通过大喇叭广播出去,也可以根据区域特点进行录制。该方法可及时传递最新农业技术与信息,也可录制农民需要的节目。为农民教育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及时快捷的培训方式,改善了过去磁带传递信息速度慢的方法,且音质好,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为进一步增加培训覆盖面,张家口市农广校还在怀来、阳原、崇礼、蔚县等县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中央校《致富早班车》和《农广天地》等广播、电视节目,其信号覆盖达干家万户,进一步为山区的农民搭起了致富的桥梁。
李顺
河北省张家口市和承德市均属冀北山区,海拔500~2800米,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占河北省的40%。两市6200多个村庄,650万农业人口,21个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占到17个,按常规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工作所需资金较多。该区域80%以上的村庄虽有有线广播(大喇叭),但受大山的阻断与影响,调频广播农村基本收不到,中短波信号微弱,且噪音大,很难正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有线广播仅限于通知喊人、播放戏曲,利用率低。为充分利用农村这些广播资源,两市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利用体系优势,从本世纪初开始,积极探索贫困山区农民远程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培训机构
在贫困山区开展农民教育工作难度大,建立能与社会各界进行协调的培训管理机构,显得尤为重要。2002年,根据河北省农业厅的要求及农民科技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张家口、承德两地先后经当地政府同意并经编委批准,建立了市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2003-2004年,各县区也普遍成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使该区域形成了相互衔接、上下贯通、_齐抓共管的培训网络和管理机制,加大了山区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力度。
二、实施“千村科技教育大喇叭工程”
1、制定规划
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或方案,使目标明确,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2003年,中央校在承德举办了“农村广播工作座谈会”,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广播工作的开展。2004年,张家口市根据广大农村现有的广播条件,决定在已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10个县中,每县选择有积极性的10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具备有线广播条件的村庄各10个,分三年实施(2004-2006年),在全市共建1000个村级科技广播站,简称“千村科技教育大喇叭工程”。平均每年建站300多个,到2006年可覆盖全市农村的四分之一,使该市利用农村有线广播网络每年对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人数达到85万人次。
2、先在有条件的村建站
张家口市80%以上的村庄虽具备广播条件,但没有节目来源,村委会资金都很困难,无力投资购买农业科技磁带,初步概算建1000一个村的农村广播站就需资金30万元;另外,还需召开启动会、制作标牌、维修更换线路、设备等,约需资金50万元。为使工作落到实处,该市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市校拿_点、工作方法改变一点等办法,千方百计将这项工作开展起来。2004年春,张家口市校将“千村科技教育大喇叭工程”的规划分别向河北省校和中央校作了汇报,首先取得了省校3万元启动资金和中央校1万盘科技磁带的支持:随后,又向市财政争取资金5万元,市校从学费收入中拿出4万元,共计12万元,基本满足了工作开展初期的需求。首批开播的乡村要求必须具备领导重视、线路良好、设备可扩大播放等条件,这样既可保证工作持之以恒进展,又可减少播放设备的投资,减轻工作开始资金的压力。为此,该市对申报农村科技广播站的852个村庄认真审核筛选,将暂不符合条件的332个乡村放到以后开展,最后确定首批开展工作的乡村为520个。既保证了建站质量,同时也解决了缺少资金的难题。
3、与“千村科技广播电视教育工程”启动会议相结合
2004年8月,张家口召开了由各县、区农业局局长、农广校校长和典型乡(镇)村参加的张家口市“千村科技广播电视教育工程”启动大会,邀请中央农广校、河北农广校领导到会讲话,市农业局局长具体部署了这项工作,并向首批开展工作的乡(镇)村支助发放了科技音像带1万盘及播放设备,现场参观了农村科技播放站典型实例。这次启动会议引起了各县领导对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开展农民教育的重视,各县纷纷把这项工作列入本县农民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具体措施来抓,到2004年年底,全市建乡(镇)广播电视教育管理站38个,村级农业科技广播站482个。遍及全市18个县区,超额完成“千村科技教育大喇叭工程”规划中的年度任务。当地电视台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农村报道》节目也对此事向全国进行了播报。
4、与光盘相接合
利用广播进行农民教育,存在着不直观、有时难于理解和不能人户的缺陷。张家口市有60%的村庄具有线闭路和无线差转电视接收条件。但由于资金困难,设备有限,播出频段单调,大多为娱乐性的电视剧,农民想看的农业节目没有,中央台七频道农村节目大部分村庄接收不到信号。为此张家口农广校又利用农村有线电视、乡镇电视差转台、村委会和农户中的VCD等现有媒体设施设备,在建农村科技广播站的同时,投资发放与中央校《致富早班车》录音节目相对应的农业科技光盘及播放设备,以乡(镇)为主建立农业科技音像资料库和发行体系,在有闭路电视网络条件的乡、镇、村和有VCD播放设备的村委会及农户建立“科技光盘播放站”。这样,既通过广播向农民播放农业科技知识的音频,还可通过电视播放科技致富的视频,形象直观,与录音节目形成互补,使广大农民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庭院炕头都能够收听、收看到科学技术的栏目,不仅增加了农民培训的覆盖面,还提高了科技培训的效果。截至2008年,张家口在全市建乡(镇)光盘播放站52个,通过有线无线网络覆盖村庄530个,加上遍布全市山区的农村广播站582个,共计利用广播电视媒体覆盖行政村1112个,约占张家口农村的四分之一,每年可培训农民80万人,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了一件实事。
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农民远程教育
在山区开展农民教育,受地形和交通的限制,培训的盲区大、死角多,故需采取各种形式互补,增加培训覆盖面。
1、与“科技大篷车”、“科技培训直通车”相结合
为进一步搞好农民教育,让没有建播放站的乡村也能听到、看到农业科技的音视频节目,张家口市校投资5.4万元购置了数字投影机、便携式银幕、扩音机、大喇叭以及移动式供电设备等装备到一辆中型面包车上,组建了一辆“科技大篷车”。从2001年开始,就活跃在张家口的山村寨堡、农贸集市,偏远乡村搞培训、赶科技大集,被广大农民誉为“流动的科技播放站”。2004年张家口日报对“科技大篷车”开到农民家门口进行了宣传报道。承德市校利用中央校配发的“科技培训直通车”活跃在山村,开展流动培训,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2、与MP3播放机相结合
为了创新农村科技广播的培训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开展农民教育。张家口市校还在各县推广应用“MP3播放机”建音频工作站。利用MP3机可存储播放的特点,从网上下载农业科技音频节目,然后通过大喇叭广播出去,也可以根据区域特点进行录制。该方法可及时传递最新农业技术与信息,也可录制农民需要的节目。为农民教育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及时快捷的培训方式,改善了过去磁带传递信息速度慢的方法,且音质好,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为进一步增加培训覆盖面,张家口市农广校还在怀来、阳原、崇礼、蔚县等县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中央校《致富早班车》和《农广天地》等广播、电视节目,其信号覆盖达干家万户,进一步为山区的农民搭起了致富的桥梁。
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