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_vis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认真领会课文内容,切实把握好感情基调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要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
   二、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之中,与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摒弃“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如《斑羚飞渡》一课,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当你看到斑羚被狩猎队所追杀,“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你能不为人类(狩猎队)的不光彩行为感到惭愧吗?你能不为斑羚的命运担忧吗?当你看到老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为年轻斑羚架起生命的桥梁的时候,你能不为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受到强烈震撼吗?好的课文和动人的场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不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没别的原因,只能说明教师自身没情趣、没品位、没水平;如果是这样,教师就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培养自身的感悟能力,在赏析课文中产生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从而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三、搞好阅读教学,品位优美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语文教师从事的是汉民族语言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无疑会影响学生,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课堂上的讲析,还是课文的朗读,都要饱含情感,不仅要干净利落无杂质,还应当简洁优美有磁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拿起语文书就瞌睡,听到写作文就头痛。我想,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而要从自身找原因,看自己是否具备了一个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自己的语言是否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语文不可能,但我们至少可以让他们不觉得语文面目可憎,令人讨厌,至少可以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愿学、乐学语文。要做到这点,我们不妨用几节课作示范,由教师充分地、滔滔不绝地讲,投入地、声情并茂地讲,将教师的水平发挥到极至,让学生佩服,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十分独特,不同凡响,从而永久性地记住你。要使学生感受到,有这样的语文教师上课,他们的语文学习有希望、有奔头。
   四、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结合表情动作,加深文章理解
   表情动作又叫态势语。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衣着打扮乃至于每一种眼神,都可以表现、传达丰富的情感,这种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口语所不能取代的。当教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说声“上课”时,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十分亲切,这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回答问题犹豫不决时,教师用鼓励、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学生会觉得这个老师很慈祥,对自己特别关心;当学生上课调皮、做小动作时,教师不是大声斥责,而是轻轻摇一摇头,学生会想到:老师已经很给自己面子了,我不能再这样做;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时,教师以热烈的掌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需要借助教师的态势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此,作者完成了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塑造,使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这部分时,如果能够辅以传神的动作,将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理解。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当教师的感情与课文交融的时候,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
  
其他文献
《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本专题内容丰富,头绪繁多,特别是涉及到地理、生物、气象等知识,有一定的跨学科性,初次接触者可能不知从何处着手。本人对这一专题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
期刊
小院里种了一棵常绿树,父亲管它叫菩提,可对它为何叫菩提,父亲只字未提,为这,我好长时间一直“耿耿于怀”。可这个心结并没阻挡我对这个伟岸伙伴的喜爱之情。因为他陪我度过了内容并不丰富的童年,在他的庇护下乘凉,嬉戏,读书,发呆,幻想。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现在离开故土在外谋生的我,心被淅淅沥沥的春雨涮的索然寡味,百无聊赖中,来到还不曾走遍的校园,去寻找熟悉的生命气息。   空旷的校园,飘着五颜六
期刊
一、灵活运用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开放性原则: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克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语文教学对象是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存在于网络上的活生生的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生活言语。   创新性原则:语文创新性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动脑筋发现、分析、解决教学中的新
期刊
小说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生动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并以程度不同的虚构想象为创作基础的文学体裁。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金人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这段话用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的密不可分关系上最适合
期刊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棒喝。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
期刊
一、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批改的现状   1.消极应付。批是批了,改也改了,但只是浮光掠影地写上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语;有指导,有讲评,但往往是隔篇进行;浏览一遍,打一个分;两本作文本交替使用,打作文批改的持久战。显然这些做法还是停留在消极应付这个表面。   2.面批难以推广。由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老师教学时间紧张,面批只能个别进行,在实际中很难做到,更谈不上推广。   3.精批细改一部分,其他略批,
期刊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录音、录像、图片资料等以声传情,以形达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配乐朗读结合录像的方式。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一句句优美的语句缓缓而出,一幅幅优美的画
期刊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使课堂多一些“语文味”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在认真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立足语文课堂,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有效训练。   1、关注语言表达,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教学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它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但这个环节常常只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紧接下来的“怎么写”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
期刊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认为: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
期刊
一、时间问题   看看学生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就知道,学生一天里学习,生活快节奏,一周没有星期六,甚至难有星期日。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正如学生顺口溜所写的:“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学生没有自由的天地,没有闲暇的时间,课外阅读从何谈起?   二、兴趣问题   初中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