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n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录音、录像、图片资料等以声传情,以形达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配乐朗读结合录像的方式。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一句句优美的语句缓缓而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一大片一大片的嫩草使人心旷神怡,一朵朵鲜花使人心花怒放,一阵阵轻风使人温馨甜蜜,一缕缕细雨使人心醉神迷,一个个孩子充满活力。聆听着美妙的配乐朗诵,欣赏着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爱意(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进而他们也理解了为什么作者能把春天写得这样美。是呀,春天太美了!我好像看到了孩子们在翘首以待,春天什么时候来临呀。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春天描写得这样美的?有的说:用了生动的词语。我要求学生找出来,我教给他们赏析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模仿赏析。有的说: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我再让他们找出来,并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还有的说: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我及时地赞美学生,并启发学生去寻找事物的特点。学生在我的鼓励之下发言踊跃,朗读声情并茂,表达流利畅达。整个一堂语文课学生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音画一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相当难的,因为诗歌语言精练,诗中有画。传统的语文教学根本不能解决诗歌形象化这一难点,学生无法想象诗歌中的情景,无法理解诗歌里蕴涵的感情,而多媒体集音画于一体的特点解决了这一难点。
   我在教夏完淳的《别云间》时,我配了一首纯音乐——《英雄的黎明》。一边播放这首乐曲,一边朗诵这首诗,一边播放相关的画面。随着低缓哀愁的乐曲声起,学生悲从心起,体会到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为了抗清大业所遭受的种种辛酸与苦痛。“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自己(夏完淳)追随父亲坚持抗清斗争三年,到如今身落敌手又成了阶下囚,怎能不叫人悲痛?“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自己决心以死来捍卫大明基业,以死来激发爱国志士坚持抗清斗争,但想到家中孤寡的母亲(父亲已经殉国),家中怀有身孕的妻子,心中又有无限的不舍。“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随着高亢的乐曲声起,学生心中的悲愤化为了力量,化为了为了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力量,化为了坚信胜利一定会到来的强大力量。“人生几许春秋,岂可留遗憾?未惧雪霜扑面,哪恐群魔乱吼?决心收复河山,豪气充破云天。满腔热血男儿,何惧流血汗?手握长剑向天啸,血染沙场终无憾!”当我在要结束这节课朗诵了上面的歌词的时候,学生激动万分,一个个踊跃发言,畅谈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对人生的思索。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诗人高大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生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荡,诗人坚定的信念在孩子们的脑中萌长。
   三、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人却本末倒置。
   他们往往借助多媒体往往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只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超技术。殊不知,这正暴露了他们的缺点。他们的一堂课容量大,图片资料多,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跟着图片走,跟着音像走,学生完全没有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轰轰烈烈,仔细一想什么也没学到。
   我们只有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长。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实现多媒体的价值。
其他文献
一、爱比责任更重要   我觉得爱是一切的原动力!如果你对一样东西连兴趣都没有,即使每天都在强调责任如何重要,你虽然有改进,但很难做到用你的大部分精力去思考,去研究。只有当你爱上一样东西的时候,才会调动你一切的积极和能量去做好它。对学生的爱含义很广泛,比如说:严格是爱,理解、宽容是爱,尊重、信赖、鼓励也是爱,当然还有许多方面爱的不同形式。   除此之外,我觉得理解、宽容、鼓励也是爱的表现。下面,
期刊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或构建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谈谈我在“单元知识建构”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秋天》等都是精美的写景抒情的诗文,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是本单元最重要的教学要求之一,为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我首先对本单元的
期刊
一、多向训练,锻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出发点,从各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使问题的解决显得新颖独特。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打破常规,不会拘泥于固有的方式方法,使问题解决更加顺畅。当然,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有强化思维的训练,这也是由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也使我们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很多思维障碍。有的学生思
期刊
一、语言美    语文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多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不同体裁的文章,其语言各具独特的艺术色彩。教学中,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对那些表情达意、深含哲理的语句一定要细心揣摩品味,悟出其美妙之处,是提高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例如朱自清的《春》写了“嫩嫩的,绿绿的”的春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春花,“带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的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的春
期刊
《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本专题内容丰富,头绪繁多,特别是涉及到地理、生物、气象等知识,有一定的跨学科性,初次接触者可能不知从何处着手。本人对这一专题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
期刊
小院里种了一棵常绿树,父亲管它叫菩提,可对它为何叫菩提,父亲只字未提,为这,我好长时间一直“耿耿于怀”。可这个心结并没阻挡我对这个伟岸伙伴的喜爱之情。因为他陪我度过了内容并不丰富的童年,在他的庇护下乘凉,嬉戏,读书,发呆,幻想。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现在离开故土在外谋生的我,心被淅淅沥沥的春雨涮的索然寡味,百无聊赖中,来到还不曾走遍的校园,去寻找熟悉的生命气息。   空旷的校园,飘着五颜六
期刊
一、灵活运用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开放性原则: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克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语文教学对象是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存在于网络上的活生生的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生活言语。   创新性原则:语文创新性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动脑筋发现、分析、解决教学中的新
期刊
小说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生动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并以程度不同的虚构想象为创作基础的文学体裁。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金人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这段话用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的密不可分关系上最适合
期刊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棒喝。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
期刊
一、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批改的现状   1.消极应付。批是批了,改也改了,但只是浮光掠影地写上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语;有指导,有讲评,但往往是隔篇进行;浏览一遍,打一个分;两本作文本交替使用,打作文批改的持久战。显然这些做法还是停留在消极应付这个表面。   2.面批难以推广。由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老师教学时间紧张,面批只能个别进行,在实际中很难做到,更谈不上推广。   3.精批细改一部分,其他略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