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探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6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等都发生了变化,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呈现出广泛性、渗透性、潜隐性和无意识获得性等特征,因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德育功能。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入手,进而分析出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并对应这些特征提出了隐性课程实施方案。
  文化多元化 职业道德教育 隐性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制度的转型,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化思潮扑面而来,在这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等都发生了新变化。而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职业素养成了各个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是阻碍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最大难题,而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才是他们的“软肋”。职业技能可以速成,但职业道德素养却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因此,如何在这种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校教育中又一项重要内容。
  国内学者在进行中外职业道德教育比较时,都认为与国外相比,我国职业道德建设不足的一个方面是职业道德教育中缺乏足够的隐性课程参与度。按照权威性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提法,“所谓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或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就是指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没有做出明确的职业道德教育规定,但事实上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产生影响的课程。
  一、职业道德教育中隐性课程的特征
  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体系了道德品质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因而具有更加丰富的道德教育功能。
  (一)广泛性
  高校中的隐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仅覆盖了学科专业课程和活动的一些领域,同时也涵盖了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校园环境中所蕴含的多种职业道德教育因素。可以说,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的发生范围十分广泛。
  隐性课程一般包括知识性的隐性课程、活动性的隐性课程、以环境为载体的隐性课程以及以制度为载体的隐性课程。尤其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这种隐性课程的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很随机的,并且比较隐蔽。但是,这种隐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却是影响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课程。
  (二)渗透性
  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主要是以各种方式来间接地、渗透地影响学生。这种潜藏在显性课程背后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教育载体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受教育主体,使之能够自觉接受并内化未来职业所需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所以,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的渗透性也非常强。
  (三)潜隐性
  隐性的职业道德课程能够把学生的一些外在的因素转换为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道德个性品质,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它更多地潜隐在显性课程的背后,将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隐含在各种环境中,以内隐的、潜在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和道德素质。
  (四)无意识获得性
  无意识“是指人的现实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即是未经过思想加工整理过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定势。”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正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而发生作用的。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显性课程的影响更为强大,覆盖面更为宽泛,受教育者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道德上深刻的影响与感化。
  二、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实施
  (一)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专门的、有计划的、正规的、显性的学习任务获得,如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但学生可能会从这些课程中获得与课程色滑稽者和传授者所预期不同的结果。另一种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知识,它以无形的方式间接地作用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大多是通过专门的理论课形式进行的,在专业课教学中普遍缺乏职业道德内容的渗透,造成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分离。然而,实践证明,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与各学科、各专业业务是紧密相联的,各门学科或专业课在本学科发展中总是提醒了某种道德和职业道德精神。一个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一名优秀的带班师傅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学生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专业技术,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就为他树立“敬业、勤业、创业”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专业课教师还可结合本专业发展的历史,列举杰出人物在专业领域内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敬业奉献精神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建筑类、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应考虑其工作的社会和伦理的影响;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学生要考虑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问题。
  专业课教师应准确找出自己所教课程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在讲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针对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结合典型的案例,培养其相应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责任、职业道德纪律等,使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区,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精神的洗礼。
  (二)增加各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活动
  各种专门的活动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有其预定的目的、内容和作用,但是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所获得的可能是预期的结果,也可能是与预期的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果。除此之外,学生还可能从各种非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如日常学习、生活、闲暇活动中获得道德成长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欧美学校体现得尤为明显。现代欧美学校除了通过如公民、道德等知识性德育课程和宗教活动、学校仪式等活动性教育课程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外,更多地是通过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各种校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或使学生受到自我教育,学生是在这些日常活动中学会社会生活、获得职业道德成长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看起来“无道德”的欧美学校实际上是处处皆渗透了德育的“泛德育”。   隐性课程中的活动,主要是指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由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组织的,由主体自主参与的,具有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岗位职业需求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双重功能的现实的、感性的外部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泛,要遵循大学教育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服务社会、创新创业、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可以把专业课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纳入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队伍,并制定可操作的制度进行管理。
  比如,可以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等活动。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深入到工厂、农村、偏远山区开展科技扶贫、科技服务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参加者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国情、民情,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通过社会服务,参加者的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增强,在作奉献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干,促进了成长。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状况,并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既检验了自己的能力,又为当地解决了实际困难,不仅创造了社会效益,而且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了教育,陶冶了情操,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还可以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具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影响力,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社团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个性发展需求,可以有效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目前,全国各高校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方面己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社团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如理论学习型社团、科技文化艺术型社团、社会公益型社团等。
  除了社会实践活动外,许多高校借鉴国外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的理论和经验,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长效机制,而不局限于四年级才开展择业指导教育。比如,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每年都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各种就业指导系列讲座,邀请优秀校友作报告;在暑期还组织学生深入广东一些乡镇农村进行学习、调研,建立健全了社会实践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工作体制;同时还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建立起“预约——面谈——测评——咨询——回访”一系列专业化工作流程,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职业兴趣、价值观及能力特征,使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目标更明确,就业期望值更合理,为开始职业生涯提前作好准备。
  (三)构筑职业道德隐性课程环境
  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环境,从广义上讲,指的是影响隐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开展的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隐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实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处的内部小环境。这里所指的是学校隐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内部小环境,是教育者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创造和设置,并由教育者加以调控的对受教育者产生感染、激励、鼓舞、促进等教育作用的内部环境。按其内容划分,隐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l.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班级教室设计以及各种自然景观、人文物质景观等因素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隐性作用。校园内的各种物质景观都蕴含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都默默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正是由于校园物质、自然景观的象征性、隐喻性、激励性,造就了其巨大的隐性教育效能。
  在进行校园物质环境的设计时,要注重赋予各种建筑景观以深刻的文化意蕴,以丰富校园化的内容,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如师范院校、医学院校等可考虑进行适当的雕塑、艺术精的建设,增加某些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医学家的雕塑和画像,等等。
  2.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主要是指校园风气、学校气氛、传统精神、价值体系、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心理影响以及班级的心理环境等。隐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发挥德育功能来源于深刻的心理机制,它对学生的影响方式主要是感染、暗示、模仿等。由于学校文化环境是通过学校成员的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它所传载、倡导的道德观念和校园文化已经渗透和附着在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学校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深受影响。如良好的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极大地促进学生认知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同时,和谐的、健康的班级心理环境有利于缔结学生积极向上、友谊合作的同伴关系。
  3.加强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建设
  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考评制度、行为规章等。应该看到,制度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是极为复杂的,表现诸多因素的不可预期性,甚至出现恰恰相反的效果,它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产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制度形态上的隐性教育因素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制度建设首先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制度,使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度既要体现青年一代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其次,制度形态的建设应逐步和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在正确的舆论氛围和相互监督中,努力实现他律和自律的有机统一,并不断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有机统一,并不断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再次,强化制度的执行。制度是学校的法规,是要求人人都要遵守的准则,只有认真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在校园中真正营造一种正义、公平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促使大家共同来遵守和维护学校的各项制度,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时刻地牢记应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遵守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表现也是学校各种教育综合之后所形成的结果。所以,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我们必须注意发挥多种教育活动的功能,而不仅限于专门的德育课程。隐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在课程活动设计时应注意隐性课程的特征,对社会需求状况的信息、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信息进行充分地收集、掌握,才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大学生们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经受住考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让自己的职业道路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 屠春飞,朱淮泽,陈洁.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与隐性课程开发[J].文教资料,2007,(6).
  [2]王芳.论“隐性课程”在职业学校人格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3]齐贵云.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4).
  [4]袁力,秦斌.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38(1).
  [5]李涵.职业道德修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张海辉.现代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职业道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其他文献
摘要: 数学是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基础文化课,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好专业理论课、实践技能课是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职业院校的数学应呈现出学以致用、化难为简的特点,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恰恰相反,职业院校的学生感觉最难、最不想学的就是数学课,而且大多学生还对数学课产生抵触心理。因此,为了让学生学好数学,并促进数学在职业院校中顺利开展,就必须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数学教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新课改为美术鉴赏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开拓学生个人的视野,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课程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生学习基础为根本,发展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课本为主线,细心解读课本内容,但应多注重以学生为主,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导入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以英语语言文化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处世态度,做人方式。在21世纪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而英语这门语言在世界的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学内容要比其他学科丰富得多。因此,我们应切实提高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自主创新  有人说学语文没什么技巧,就是要较多地识记背诵。当然,这说的一点没错。一定要有识记背诵之功,才能学好语文。但这种说法太不全面,识记背诵,这是基础的、低层的。小学生学好语文较多得力于这个方面,高中生学语文就远远不只是这样了,
在化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学”到“愿学”到“会学”“乐学”。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借助各类实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需要注重联系生活,激发探究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习兴趣;作业类型多样化,巩固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需求和渴望。  初中化学学习兴趣实验教学课外活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好化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
非英语专业的成人英语能力普遍较差,而且由于年龄、记忆力、社会实践经验的不同,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开展何种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及预期的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针对目前情况,利用现有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帮助成人学生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成人英语 课堂教学 语言交流能力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成人学习外语大都习惯于在课堂上依赖教师,
大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工作的时效性,是我国高校开展稳定工作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怎样构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心理危机排查预警机制,及时针对具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预警与援助,防止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并弱化其影响,是所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工作主体,做好心理危机排查工作,能够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对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人格健全
在语文教學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巧用导语“兴趣是最好的
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弱点等方面的影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比较严重。如何预防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增强他们勤奋好学、善于面对困难、
结合实际临床教学经验,提出了耳鼻咽喉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实习带教中,应重视临床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临床医学实习生掌握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加强临床基本操作的训练,培养临床实习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耳鼻咽喉科教学 临床实习 临床带教  一、前言  耳鼻咽喉科学作为一个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以及儿科学平行的临床二级学科,在教学方面存在诸多特点:课程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目前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