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在薄弱的办学条件下,从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一教学模式被广大中小学校推广运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哪一个更重要?洋思中学的方法是:教师设计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指导”自己学,以学定教。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先实施“兵”教“兵”——学生补充、更正,而后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a教师的“导”是关键,“导”的重点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把握“会则不导、难则重导、适时点拨”的原则。教多教少、教深教浅、以何种方式教,均取决于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对学校硬件又没有特殊要求,确实是一种适用领域很宽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1998年起,“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就开始在全国教育界尤其是在一线的教师中开始宣传、培训,教师们对其环节已烂熟于心,并且在一些省、市、县进行了教育教学实验研究。按理说为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可是有些学校实践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会则不导、难则重导、适时点拨”等理念基本上只存在于文字中。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具体如下:
1 “让学生自己学”成为空谈。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洋思教学模式又提出让学生自己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教育教学环节中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地位,真正将课堂教学的安排权、学习时间的支配权、学习行为的选择权归还学生,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任务。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间过于集中,有的甚至超过20分钟,整个课堂冷冷清清,让人感觉不到任何学习气氛。这样做,使学生的兴奋度降低,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因为他们根本还不具备作为一名学习主体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培育这种素质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破除他们被动学习的习惯,帮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2 教师角色转换困难。
洋思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导”,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协助者,由课堂主宰者转换成课堂的引导者、评价者、监督者、调控者,教师不仅对每节课的知识、设计胸有成竹,还要对这几种身份的灵活运用了然于心,同时还要有应付突发状况的心理与技能。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先学后教”的目的,要么按自学指导应付性地提问一下就开始讲解,剥夺了其他学生补充、更正的机会;要么整堂课由学生的练习贯穿始终,完全没有了教师的讲解。
3 没有领会“洋思模式”的实质。
有的领导者没有认清“洋思模式”的优势,把它当做上级下达的硬性任务,做不到结合实际来深化。于是,课堂上,教师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最终哪一步都没学成,反而丢掉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洋思模式”的优点没学来,却丢掉了自己的优势,真成了贻笑大方的邯郸学步。当务之急,决策者应先领会这一模式实质,抓住一方面先让教师真正落实,否则,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强制学习,只会加重师生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笔者建议:只学其可学之处,不要把它当做什么模式,若将其当成课堂教学改革会更灵活;要持之以恒,否则很有可能是轰轰烈烈地开始,悄无声息地结束。实际上,对一线教师来说,没领会某个教学模式实质的学习,还不如不学。学习“洋思模式”,首先要学的是课堂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学生会的不教”。做到这一点了才能考虑进一步的学习,否则,会适得其反。对历史课教学来说,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讲解要点化、板书结构化、标记重点化,就都是毫无争议的好方法。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特定的作用,即明确的针对性。正如没有包治百病的医药处方一样,在教学活动中,同样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所有课堂、对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的万能模式。在运用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既要透彻理解其理论原理,又要掌握其要领。如果逾越教学模式的运用领域、适用范围,就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同时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困惑就放弃成长的可能,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停变革、而不停地得到丰富、创新、生长。一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原有基础上能不断得到创新与完善,否则它就会被逐渐淘汰。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自己的路,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真正成长,才能真正成为姿态优美的“邯郸人”。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哪一个更重要?洋思中学的方法是:教师设计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指导”自己学,以学定教。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先实施“兵”教“兵”——学生补充、更正,而后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a教师的“导”是关键,“导”的重点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把握“会则不导、难则重导、适时点拨”的原则。教多教少、教深教浅、以何种方式教,均取决于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对学校硬件又没有特殊要求,确实是一种适用领域很宽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1998年起,“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就开始在全国教育界尤其是在一线的教师中开始宣传、培训,教师们对其环节已烂熟于心,并且在一些省、市、县进行了教育教学实验研究。按理说为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可是有些学校实践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会则不导、难则重导、适时点拨”等理念基本上只存在于文字中。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具体如下:
1 “让学生自己学”成为空谈。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洋思教学模式又提出让学生自己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教育教学环节中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地位,真正将课堂教学的安排权、学习时间的支配权、学习行为的选择权归还学生,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任务。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间过于集中,有的甚至超过20分钟,整个课堂冷冷清清,让人感觉不到任何学习气氛。这样做,使学生的兴奋度降低,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因为他们根本还不具备作为一名学习主体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培育这种素质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破除他们被动学习的习惯,帮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2 教师角色转换困难。
洋思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导”,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协助者,由课堂主宰者转换成课堂的引导者、评价者、监督者、调控者,教师不仅对每节课的知识、设计胸有成竹,还要对这几种身份的灵活运用了然于心,同时还要有应付突发状况的心理与技能。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先学后教”的目的,要么按自学指导应付性地提问一下就开始讲解,剥夺了其他学生补充、更正的机会;要么整堂课由学生的练习贯穿始终,完全没有了教师的讲解。
3 没有领会“洋思模式”的实质。
有的领导者没有认清“洋思模式”的优势,把它当做上级下达的硬性任务,做不到结合实际来深化。于是,课堂上,教师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最终哪一步都没学成,反而丢掉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洋思模式”的优点没学来,却丢掉了自己的优势,真成了贻笑大方的邯郸学步。当务之急,决策者应先领会这一模式实质,抓住一方面先让教师真正落实,否则,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强制学习,只会加重师生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笔者建议:只学其可学之处,不要把它当做什么模式,若将其当成课堂教学改革会更灵活;要持之以恒,否则很有可能是轰轰烈烈地开始,悄无声息地结束。实际上,对一线教师来说,没领会某个教学模式实质的学习,还不如不学。学习“洋思模式”,首先要学的是课堂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学生会的不教”。做到这一点了才能考虑进一步的学习,否则,会适得其反。对历史课教学来说,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讲解要点化、板书结构化、标记重点化,就都是毫无争议的好方法。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特定的作用,即明确的针对性。正如没有包治百病的医药处方一样,在教学活动中,同样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所有课堂、对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的万能模式。在运用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既要透彻理解其理论原理,又要掌握其要领。如果逾越教学模式的运用领域、适用范围,就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同时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困惑就放弃成长的可能,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停变革、而不停地得到丰富、创新、生长。一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原有基础上能不断得到创新与完善,否则它就会被逐渐淘汰。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自己的路,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真正成长,才能真正成为姿态优美的“邯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