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美术课程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效的美术课堂质量是学生投入到美学艺术的关键,教师要对美术教学手段、内容、方式等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进行创新探究。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实践 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也越来越受重视,教师要摒弃以前传统教学实践模式带来的弊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才能使教学实践有很快很好地提升。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利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播,启迪学生学习的智慧.诱导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比如在《变废为宝》的教学实践中,我就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中有哪些闲置废弃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这些东西可以经过怎样的艺术再创造,尊重学生奇思妙想的过程,培养他们对闲置物的合理搭配使其重新具有使用欣赏价值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那些闲置物可以怎么利用的结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产生实践体验和感受。这比学生还在懵懂无知的状态直接抹杀掉学生的创造过程有意义的多。学生的自主权利即是指自主探索发现的权利,也是自主提问、质疑的权利。我们的传统课堂往往是老师一股脑的各种知识理念的灌输式教学,而学生也是全部照搬吸收,优秀的成绩而缺少创新的能力,这也是我国教学长期被诟病的地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反问问题,就是能够对问题提出意见,这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思维发散的引线,实现进步的导向。以前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自学质疑课到结束都收不到多少学生的问题反馈。一方面学生不敢提出疑问,这是由于传统的教师威严思想导致的后果,另一方面是学生问题意识不强,没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对待,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并认真解答他们的问题,以此来调动他们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给学生拓展实践的机会
实践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美术课堂的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美术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兴趣到特长的转换提供了有力的契机。美术的实践活动范围不仅指需要动手实践的课内活动,还包括广阔的课外活动。对校园里的学生艺术长廊进行装饰更新、对校园雕塑、植被标识的制作补充,对各种节庆民俗活动时进行艺术装扮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美术实践的良好机遇。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研学契机对有重大美学价值的事物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普及。美术是生活中的艺术,把生活资源与美术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感受美的存在,享受美带来的精神喜悦,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以《小产品巧创意》的教学为例,标志作为商品社会的产物,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对标志设计和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就会对各种商品的商标加以留心观察。使学生在生活中领略美术意境的过程中主动亲近美术,品味美术的无处不在和博大精深,还可以尝试进行标志的艺术创作。
三、给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美术作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艺术家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印痕和个人的思想意识.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既要知道艺术作品的表面现象,也应该知道艺术作品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研究表明,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更高的专注程度和学习兴趣,美术教学应尽量体现跨学科讲课的方式。例如在《方寸之间》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印章在中国绘画当中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那就要从印章的起源、特点、制作过程和发展历史综合起来讲解,这其中汉字的发展史,文人墨客的绘画书法著作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历史、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旁征博引,贯穿古今的讲解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美术视野,也展现了美术老师的人格魅力,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美术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可以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热门话题相联系;也可以与历史、地理、宗教、科技直接相关;美术已渗透于人类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美术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既能做到对美术学科内容的合理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不至于延伸太广,脱离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初中美术课堂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研究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密切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确保教学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整体能力,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多维学习与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发展的学习机制探讨 [J]. 陈佑清.教育研究.2011(01).
[2] 初中美術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及体会[J].王高珍.美术教育研究.2014(22).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实践 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也越来越受重视,教师要摒弃以前传统教学实践模式带来的弊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才能使教学实践有很快很好地提升。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利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播,启迪学生学习的智慧.诱导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比如在《变废为宝》的教学实践中,我就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中有哪些闲置废弃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这些东西可以经过怎样的艺术再创造,尊重学生奇思妙想的过程,培养他们对闲置物的合理搭配使其重新具有使用欣赏价值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那些闲置物可以怎么利用的结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产生实践体验和感受。这比学生还在懵懂无知的状态直接抹杀掉学生的创造过程有意义的多。学生的自主权利即是指自主探索发现的权利,也是自主提问、质疑的权利。我们的传统课堂往往是老师一股脑的各种知识理念的灌输式教学,而学生也是全部照搬吸收,优秀的成绩而缺少创新的能力,这也是我国教学长期被诟病的地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反问问题,就是能够对问题提出意见,这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思维发散的引线,实现进步的导向。以前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自学质疑课到结束都收不到多少学生的问题反馈。一方面学生不敢提出疑问,这是由于传统的教师威严思想导致的后果,另一方面是学生问题意识不强,没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对待,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并认真解答他们的问题,以此来调动他们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给学生拓展实践的机会
实践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美术课堂的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美术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兴趣到特长的转换提供了有力的契机。美术的实践活动范围不仅指需要动手实践的课内活动,还包括广阔的课外活动。对校园里的学生艺术长廊进行装饰更新、对校园雕塑、植被标识的制作补充,对各种节庆民俗活动时进行艺术装扮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美术实践的良好机遇。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研学契机对有重大美学价值的事物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普及。美术是生活中的艺术,把生活资源与美术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感受美的存在,享受美带来的精神喜悦,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以《小产品巧创意》的教学为例,标志作为商品社会的产物,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对标志设计和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就会对各种商品的商标加以留心观察。使学生在生活中领略美术意境的过程中主动亲近美术,品味美术的无处不在和博大精深,还可以尝试进行标志的艺术创作。
三、给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美术作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艺术家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印痕和个人的思想意识.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既要知道艺术作品的表面现象,也应该知道艺术作品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研究表明,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更高的专注程度和学习兴趣,美术教学应尽量体现跨学科讲课的方式。例如在《方寸之间》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印章在中国绘画当中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那就要从印章的起源、特点、制作过程和发展历史综合起来讲解,这其中汉字的发展史,文人墨客的绘画书法著作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历史、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旁征博引,贯穿古今的讲解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美术视野,也展现了美术老师的人格魅力,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美术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可以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热门话题相联系;也可以与历史、地理、宗教、科技直接相关;美术已渗透于人类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美术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既能做到对美术学科内容的合理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不至于延伸太广,脱离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初中美术课堂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研究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密切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确保教学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整体能力,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多维学习与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发展的学习机制探讨 [J]. 陈佑清.教育研究.2011(01).
[2] 初中美術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及体会[J].王高珍.美术教育研究.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