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美学角度切入,与本研究相关的题旨有两个。首先是媚俗审美风格。作为当时代视觉艺术普遍的审美风格,是现代性典型的审美形态之一。与机械复制、消费娱乐和大众媒介等概念密切相关。其次是视觉艺术现代性。作为现代性人文主体心性的现实化活动之一,它充分体现了现代性形塑审美主体并赋予其新质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媚俗审美风格
周宪先生在其著作《审美现代性批判》中,以现代性问题史为起点,对现代性的概念给予跨学科视野的科学辨析。先生在区分现代性为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同时,以两种现代性的冲突为切入,从文化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肯定启蒙现代性的前提下,研究了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补救和纠偏的作用。在现当代现代性的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但是笔者认为,艺术作为审美现代性的表意实践活动,在对现代性的反省与辨析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幸的是,在艺术对于社会、文化反思的同时与其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殊途同归,即艺术无法反思自身。商业性的介入导致了艺术在批判与反思的过程中,被其批判与反思的对象所同化,形成了一种具有现时代特有的审美风格——媚俗审美风格。因此,美国文学理论家马泰·卡林内斯库说“媚俗艺術作为一种广泛的历史风格,被视为现代之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
从艺术发展逻辑来看,艺术自古典至现代一跃而演进后现代,当代艺术的基本内涵应由后现代所开启。虽然当代文化本身尚处于整合与发生之中,未有定论,但是其思想内核应是对后现代精神主旨的继承,一言以蔽之,即对自身的无止境批判与超越。但事与愿违的是,当艺术名利场与商品交换的逻辑侵占了艺术领域,艺术成为了与一切皆流的“类无”。在艺术市场经济交换的语境下,这一表意实践活动丧失了抗拒同一性、颠覆同一性的积极作用,失去了阿多诺“艺术要从现实强加给它的同一性模式中解放出来”的精神价值。
当然,笔者不是说艺术不可以商业化,也并不是说所有商业化了的艺术都具有媚俗审美风格。在此,我想以当代艺术家的部分作品为例,试作剖析。博伊斯在创作《七千棵橡树》之时,广泛发动公众出资参与这一创作计划,每棵橡树约五百马克,参与者将会获得一张捐款证明和一份由博伊斯签发的植物证书。经历五年,在公众集体的协助下,已故的博伊斯最终实现了他生前的计划。这七千棵橡树将会不断的呼吁人对自然生态的关怀。大众的金钱后盾使《七千棵橡树》具有不可否认的商品属性,但我并不认为商品属性使得《七千棵橡树》具备了媚俗审美风格。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巍然崛起之时,其艺术却内在要求了艺术与生活的弥合,而非享乐主义虚假意识对于生活的逃离的“审美谎言”。除博伊斯外,伊姆斯的艺术设计同样称得上是纯粹意义的商品,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廉价的商业实用。作为日常生活产品人们司空见惯,对其置若罔闻,但是这微不足道的日常用品确实是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实现了功能价值的实用原则——即“善”的原则,也具备了日常座椅合规律的设计原则——即“真”的原则,而且还推广了极简主义的审美理想——即“美”的原则,是马克思以美引真、以美引善的集规律、目的相统一的“美的形式”的自由显现。
通过分析,我们不妨将上述案例与马泰·卡林内斯库对于媚俗艺术的定义进行比较。马泰·卡林内斯库在其著作《现代性的五幅面孔》中关于“媚俗艺术与文化的工业化”的分析中称“一件艺术作品完全出于商业目的而被工业化复制,仅仅是这样一种意识就能使其形象媚俗化。”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未免过于武断。媚俗艺术或艺术所呈现出的媚俗审美风格,不能以“商业目的”、“工业化”来加以评判。因为,自杜尚“喷泉”以降,“艺术”早已突破传统架上框架,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公共雕塑、装置、日常生活的设计产品等均可统称为当代艺术作品。例如上述《七千棵橡树》与伊姆斯的产品设计,称这种充满现实关怀与符合马克思“自由形式”的艺术为“媚俗”显然不合适,可见“媚俗”不是商业、机械复制形塑的结果。在笔者看来,媚俗艺术与媚俗审美风格之所以蔚然成风,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解构。当今之时代,真、善没落,美孤立繁荣,使审美与思想的内在关系未能得到合理的建构。创造力(并非狭义的感性形式的创作力,而是思维方式的创造力)的丧失不仅使艺术这一审美现代性表意实践活动丧失了与启蒙现代性相对抗的根本活力,同时也使艺术自身丧失了反求诸己的本然之善,最终导致了具有媚俗审美风格的当代艺术。
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思维的创造力?现代化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同时改造了人的自然心性。因此,这时借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讲那就是“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所以以艺术思考切入中国哲学的探索轨迹兴许是诸多可能性之一。
天人之际作为中国哲学的精神议题,其理论特征就是天人合一。“天人之际的关切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的问题。儒家明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理论命题。关注人的存在和价值问题,强调人的价值在于以有限的生命,不断的向内超越,自强不息,以完善心性。与现代性指向未来不断前进的直线矢量构成有效的互补性。因此,在笔者看来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当代美学及现代性予以会痛,从而使审美现代性及其表意实践活动——艺术自身的反思和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反思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译林出版社,马泰·卡琳内斯库著,顾爱彬 李瑞华译。
[2] 《逻辑与心性:当代语境下架上绘画的自识与反思》[M].九州出版社,那新宇。
[3] 《审美现代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周宪。
作者简介:吕田田(1999.10)女,辽宁省梅河口市,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7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饰品方向。
朱奕安(1998.4)女,河南省唐河县,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7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针织方向
张薛(1999.7)女,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视觉传达专业数字与交互设计方向。
黄静(1999.5)女,江西省上饶市,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7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饰品方向。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媚俗审美风格
周宪先生在其著作《审美现代性批判》中,以现代性问题史为起点,对现代性的概念给予跨学科视野的科学辨析。先生在区分现代性为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同时,以两种现代性的冲突为切入,从文化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肯定启蒙现代性的前提下,研究了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补救和纠偏的作用。在现当代现代性的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但是笔者认为,艺术作为审美现代性的表意实践活动,在对现代性的反省与辨析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幸的是,在艺术对于社会、文化反思的同时与其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殊途同归,即艺术无法反思自身。商业性的介入导致了艺术在批判与反思的过程中,被其批判与反思的对象所同化,形成了一种具有现时代特有的审美风格——媚俗审美风格。因此,美国文学理论家马泰·卡林内斯库说“媚俗艺術作为一种广泛的历史风格,被视为现代之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
从艺术发展逻辑来看,艺术自古典至现代一跃而演进后现代,当代艺术的基本内涵应由后现代所开启。虽然当代文化本身尚处于整合与发生之中,未有定论,但是其思想内核应是对后现代精神主旨的继承,一言以蔽之,即对自身的无止境批判与超越。但事与愿违的是,当艺术名利场与商品交换的逻辑侵占了艺术领域,艺术成为了与一切皆流的“类无”。在艺术市场经济交换的语境下,这一表意实践活动丧失了抗拒同一性、颠覆同一性的积极作用,失去了阿多诺“艺术要从现实强加给它的同一性模式中解放出来”的精神价值。
当然,笔者不是说艺术不可以商业化,也并不是说所有商业化了的艺术都具有媚俗审美风格。在此,我想以当代艺术家的部分作品为例,试作剖析。博伊斯在创作《七千棵橡树》之时,广泛发动公众出资参与这一创作计划,每棵橡树约五百马克,参与者将会获得一张捐款证明和一份由博伊斯签发的植物证书。经历五年,在公众集体的协助下,已故的博伊斯最终实现了他生前的计划。这七千棵橡树将会不断的呼吁人对自然生态的关怀。大众的金钱后盾使《七千棵橡树》具有不可否认的商品属性,但我并不认为商品属性使得《七千棵橡树》具备了媚俗审美风格。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巍然崛起之时,其艺术却内在要求了艺术与生活的弥合,而非享乐主义虚假意识对于生活的逃离的“审美谎言”。除博伊斯外,伊姆斯的艺术设计同样称得上是纯粹意义的商品,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廉价的商业实用。作为日常生活产品人们司空见惯,对其置若罔闻,但是这微不足道的日常用品确实是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实现了功能价值的实用原则——即“善”的原则,也具备了日常座椅合规律的设计原则——即“真”的原则,而且还推广了极简主义的审美理想——即“美”的原则,是马克思以美引真、以美引善的集规律、目的相统一的“美的形式”的自由显现。
通过分析,我们不妨将上述案例与马泰·卡林内斯库对于媚俗艺术的定义进行比较。马泰·卡林内斯库在其著作《现代性的五幅面孔》中关于“媚俗艺术与文化的工业化”的分析中称“一件艺术作品完全出于商业目的而被工业化复制,仅仅是这样一种意识就能使其形象媚俗化。”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未免过于武断。媚俗艺术或艺术所呈现出的媚俗审美风格,不能以“商业目的”、“工业化”来加以评判。因为,自杜尚“喷泉”以降,“艺术”早已突破传统架上框架,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公共雕塑、装置、日常生活的设计产品等均可统称为当代艺术作品。例如上述《七千棵橡树》与伊姆斯的产品设计,称这种充满现实关怀与符合马克思“自由形式”的艺术为“媚俗”显然不合适,可见“媚俗”不是商业、机械复制形塑的结果。在笔者看来,媚俗艺术与媚俗审美风格之所以蔚然成风,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解构。当今之时代,真、善没落,美孤立繁荣,使审美与思想的内在关系未能得到合理的建构。创造力(并非狭义的感性形式的创作力,而是思维方式的创造力)的丧失不仅使艺术这一审美现代性表意实践活动丧失了与启蒙现代性相对抗的根本活力,同时也使艺术自身丧失了反求诸己的本然之善,最终导致了具有媚俗审美风格的当代艺术。
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思维的创造力?现代化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同时改造了人的自然心性。因此,这时借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讲那就是“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所以以艺术思考切入中国哲学的探索轨迹兴许是诸多可能性之一。
天人之际作为中国哲学的精神议题,其理论特征就是天人合一。“天人之际的关切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的问题。儒家明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理论命题。关注人的存在和价值问题,强调人的价值在于以有限的生命,不断的向内超越,自强不息,以完善心性。与现代性指向未来不断前进的直线矢量构成有效的互补性。因此,在笔者看来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当代美学及现代性予以会痛,从而使审美现代性及其表意实践活动——艺术自身的反思和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反思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译林出版社,马泰·卡琳内斯库著,顾爱彬 李瑞华译。
[2] 《逻辑与心性:当代语境下架上绘画的自识与反思》[M].九州出版社,那新宇。
[3] 《审美现代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周宪。
作者简介:吕田田(1999.10)女,辽宁省梅河口市,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7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饰品方向。
朱奕安(1998.4)女,河南省唐河县,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7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针织方向
张薛(1999.7)女,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视觉传达专业数字与交互设计方向。
黄静(1999.5)女,江西省上饶市,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17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饰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