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曲《弄臣》是李斯特根据威尔第的同名歌剧改编而成的一首乐曲。本文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进行了艺术分析,探索他在改编曲中,以鲜明的钢琴语汇展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高难度的技巧对乐曲进行装饰和润色,以及对歌剧的器乐化处理等方面的钢琴特色,体现了作曲家丰富的个性和人格魅力。这首乐曲在展现了李斯特传承原作经典的同时,也诠释了他自己的革新理念,开辟了钢琴领域中新的钢琴语汇,极大地发挥了钢琴在舞台表现中的辉煌效果,完美地体现了钢琴的特色。
关键词:艺术分析 钢琴特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李斯特一生创作了700多首钢琴改编曲,在他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他的钢琴改编曲有几大类:有对其他器乐曲的改编,有对交响乐的改编,有对歌曲或歌剧的改编。钢琴曲《弄臣》,就是李斯特在1859年根据威尔第的歌剧《里戈莱托》(rigoletto)中一段著名的四重唱《赞美你,爱情的女神》为材料,重新组织改编而成的。这部歌剧是威尔第1851年创作的,他在这幕四重唱中,描述了弄臣里戈莱托(rigoletto)计划在小客栈将欺骗了他宝贝女儿的花花公爵刺死,当里戈莱托带着女儿吉尔达在杀手家门时,发现公爵在与杀手妹妹调情,而吉尔达听见公爵对别人说那些曾经在自己面前说过的花言巧语,伤心欲绝的场景。李斯特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钢琴的独特表现手法,将歌剧进行了大胆改编和创新,写成了这部成功的、富有戏剧性色彩的钢琴作品。这部钢琴作品在充分表现其器乐化特点的同时,将歌剧中的戏剧性表达得更加热烈、淋漓尽致。
一 《弄臣》的艺术分析
音乐的引子部分(Preludio),引用了歌剧中杀手妹妹马德琳娜对公爵的嘲讽的乐句为素材,在低音区以低八度强音开始,与吉尔达的唱段在高音区以八度次强音作为呼应,一边是轻佻妩媚,一边是善良纯洁。音区的一低一高,力度的一强一弱,在音乐的一开始,就形成了典型的戏剧性对比。两次对比重复后,经过3个短小的缩减,E大调属七与#c小调属七相并置,引出一段模仿竖琴音响的华彩乐段,并用马德琳娜与里戈莱托重唱乐句进行改编,#c小调属七在华彩段中转调至bA大调属七,并引出乐曲Audanto部分。
乐曲第一部分在保持原作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将歌剧中著名的四重唱的场景进行了改编。这一段既是歌剧中的高潮,也是整个器乐作品的主要旋律。音乐由公爵的独唱咏叹调开始,随后马德琳娜唱段在高音区八度出现,立刻引入吉尔达愤怒、伤心、哭泣的旋律,并以六度音程进行对唱。对于里戈莱托的角色处理,李斯特将其放在低音区和弦织体中,浑厚的和弦低音,以及16分音符的紧迫感,显示了里戈莱托仇恨、愤怒的内心。调式由bD转换到bF或E大调。此后,马德琳娜、吉尔达、里戈莱托的三重唱开始不断延伸,重复四次后,缩减成2个短句,以半音上行层层推进,将压抑而愤怒的情绪推向高潮。最后,双手小六度以半音下行的形式交替,如急风骤雨般地将乐曲带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引入公爵的唱段为低音的主要旋律,高音区以八度跳音形式,引出了马德琳娜的素材。第54小节,通过和弦织体以及16分音符的紧张感,将里戈莱托仇恨的声音表现了出来。这段的三重唱,背景增加了快速的装饰性音群,仿佛是吉尔达伤心而飘忽的心情。可见,李斯特在写作时,将这些唱段看似随时、任意地重组中,又体现了他安排的精心、巧妙。在经过第68小节,双手快速交替的华彩乐句后,音乐进入全曲的高潮,也是公爵、里戈莱托、吉尔达和马德琳娜的四重唱。第69小节至76小节,出现了对吉尔达的旋律的八度处理,而77小节至84小节,则是在重复吉尔达旋律第一遍的基础上,将八度节奏作了进一步的变化,增强了乐曲的紧张感,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第85—88小节,低音区半音级进bD—D—bE—E—F—bG回到bD大调主音,将音乐从属到主,李斯特对音乐进行补充、升华,然后逐渐走向回归的过程。第89至91小节,用公爵、马德琳娜、吉尔达的音乐片段,再现了三重唱。最后的结尾,通过双手八度,以辉煌的音响效果将音乐推向结束。
二 改编曲《弄臣》的钢琴特色
李斯特一生写过许多钢琴改编曲,在众多以歌剧为主题的改编曲中,《弄臣》最为出色。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部作品,主要是因为李斯特在创作改编曲时,并不只是机械地把别人的作品加以改编,使之成为钢琴曲而已,而是抓住原作中的核心,把不同作曲家、不同体裁的作品创造性地加以改编,这样既推广了其他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使他们更加地深入人心,又体现了他辉煌的钢琴技巧和高超的艺术才华,使他所创作的乐曲都具有非凡的钢琴特色。
1 以鲜明的钢琴语汇展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作者在主题部用优美流畅的中声部旋律,富于歌唱性地将花花公子向女子大唱情歌的形象表现出来。第34小节起,在高声部出现的八度轻巧跳音,描写了马德琳娜对公爵的轻蔑和嘲笑,紧接着是吉尔达在高音区痛苦的抽泣、强烈的愤怒。对两个女人的不同性格塑造所作的处理,在强弱上和音区上,就是通过如此鲜明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第39小节左手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和弦上方,隐藏了一条层层向上推进的旋律线,在下方音程的配合下,力度不断蓄积上升,与里戈莱托复仇的心情也是十分吻合的。
由此可见,用不同音色、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的音乐上的处理等鲜明的钢琴语汇,来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姿态,体现了李斯特在钢琴改编曲方面的突破传统,独树一帜。同时,乐曲在“横向上(乐句过程及相互对比上)有鲜明的变化,在纵向上(同时发声的若干不同层面)都要各自运用不同的指触,弹出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意义”——这样既能接近原作演奏载体的音响特色,描摹出原作的体系结构,又能适应新的演奏载体表达的可能性,构建出理想的框架,这也是李斯特的高明之处。
2 以高难度的技巧对乐曲进行装饰和润色
在第33小节,用了八度轻巧跳音,随即第34小节以六度音程的重音连续下行,来强调吉尔达悲愤的旋律,使音乐在演奏时,既对双音跨度变化有精确的要求,又在强弱上对二位性格迥异的女人进行了巧妙的润色。音乐在如此的处理下,显得既有技巧,又用音乐表现不同人物的趣味。另一方面,在全曲的结尾处(从69小节—84小节),我们看到了大量快速八度、双手轮流快速交叉弹奏、远距离音程的快速跳跃的音乐表现,将歌剧中简单的旋律,以如此丰富的“音块”和复杂的高难度技巧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并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利用响亮的、最大的瞬间力量,从钢琴上追求管弦乐式的音彩效果”。
3 对歌剧原作的器乐化、钢琴化处理
整个作品中,利用公爵的唱段为全曲的主线,在和声、材料、音乐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空间上的重新组合。既忠实于原作的基本意图,又增添新材料、新乐思,通过钢琴的特色,将乐曲在改编中进行了钢琴化处理。如第47小节,左手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将公爵的唱段在低音区歌唱般地表现了出来,而在高音区,李斯特将大量的分解和弦以16分音符的华彩形式加入了进来,并且这个分解和弦以6个音为一组,非常具有钢琴化的特点。
把这种带炫技成分的华彩与旋律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拉宽了旋律空间的同时,在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内填充了丰富的音乐。这既是音乐情感的宣泄,也是李斯特将自己的革新理念编织进他创作的钢琴改编曲的鲜明体现。通过钢琴特点,将音乐变现于形式结构统一,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4 体现作曲家丰富的个性与人格魅力
李斯特的改编曲既保持了原作的音乐精髓,又藉由他丰富的阅历和多变的音乐织体形式,为原作锦上添花,透露出他自身丰富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李斯特曾在中青年时期周游列国,举行音乐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同时,他广交朋友,挚友之中不乏当代文学家、哲学家,在思想交流中颇受影响。他的中期作品中,就开始出现在精神上的思索和追求,《弄臣》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斯特对这部歌剧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李斯特在创作过程中的创作能力和精神诉求。如他对表情术语的运用,就下了大功夫。一开始的a capriccio(“随想”),就有带领听众一起享受整个音乐过程的随意情趣,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个性和风格。中段重复时第60小节的traiguillo(安静地,平静地)似乎又在让整个音乐安静下来,进入思考。同时也在为后面高潮的爆发作积淀,带有理性的处理。整首作品处处可以看到李斯特的巧妙用心,“连最微小的细节都是一丝不苟地忠实反映出原作的精神”。
另外,从李斯特的作品高潮的演奏技巧本身,可以看出他具有强烈征服欲望的个性,在音响中倾诉自己命运的秘密,在音乐中诠释内心的感悟。李斯特不仅能娴熟弹奏如此难度,又能游刃有余地诠释自己内心的音乐,这足以显现他独特的才华。因此,高难度的音乐技巧、丰满的音乐语汇、钢琴化的作品处理,是李斯特的丰富个性和人格魅力的鲜明体现。
三 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斯特的这首《弄臣》改编曲,是在歌剧中四重唱的基础上,抓住每位人物角色的内心和性格,用钢琴不同的语汇方式、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层次及音乐上的处理,来鲜明地再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歌剧情景。乐曲中既保持了原作的音乐精髓,又创新地将人物角色进行重组、对比。同时,也使人们在钢琴音乐中,既看到了歌剧中人物间的相互冲突,也感受到了人物间性格的相互对比。另一方面,整首乐曲从构思上、音色上、技巧上和精神上,都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既是一首完整、统一、新颖的钢琴独奏曲,又是一部展示李斯特辉煌钢琴技巧和非凡创作才华的力作。他将自己的革新理念编织进新创作的钢琴改编曲中,并用全新的钢琴语言——歌剧中管弦乐语汇移植到键盘上来,在钢琴上奏出了声势浩大、织体复杂、和声丰富的音响,极大地扩展了钢琴的表现领域与技术领域,创造出立意明确、表达直白、情感外露的显示性音乐。
李斯特的这部《弄臣》改编曲以原作主题作为核心,然后赋予其灿烂的炫技和丰富的情感,并用他丰厚的知识阅历和博学的音乐素养,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钢琴音乐中加入了多变的音乐织体形式、高超的弹奏技巧,为原作在内容和情感方面锦上添花,透露出他自身丰富的个性和人格魅力。他成功地使这首乐曲完成了从声乐艺术到钢琴艺术的形象转化,使音乐既有诗画一般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作曲家内在情绪和精神的表现;既有出神入化的高超技巧、寓意深长的情感体验,又有对原作那显现或隐含的诗意及对音乐内涵的思考。
总之,李斯特用全新的钢琴语言将声乐艺术作品改编为钢琴艺术作品,不仅把声乐作品中单一的旋律变化为声势浩大、织体复杂、和声丰富的音响,又极大地扩展了钢琴的表现领域与技术领域,创造出立意明确、表达直白、情感外露的显示性音乐;他既传承了原作歌剧的经典,又创造了新的钢琴语汇,极大地发挥了钢琴在舞台表现中的辉煌效果,完美地体现了钢琴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3] 侯颖君:《论钢琴改编曲的音响、和声、材料和结构重组》(七),《钢琴艺术》,2007年第11期。
[4] 邵义强译:《钢琴技巧指导法》,全音乐谱出版社,1983年版。
[5] 古·扬森编,陈登颐译:《舒曼论音乐和音乐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6] 布鲁斯·莫里斯,赖慈芸译:《李斯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 李斯特,俞人豪译:《音乐文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8] 约瑟夫·克尔曼,杨燕迪译:《作为戏剧的歌剧》,《歌剧艺术》,1991-1992年。
作者简介:李晶,女,1981—,浙江萧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工作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艺术分析 钢琴特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李斯特一生创作了700多首钢琴改编曲,在他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他的钢琴改编曲有几大类:有对其他器乐曲的改编,有对交响乐的改编,有对歌曲或歌剧的改编。钢琴曲《弄臣》,就是李斯特在1859年根据威尔第的歌剧《里戈莱托》(rigoletto)中一段著名的四重唱《赞美你,爱情的女神》为材料,重新组织改编而成的。这部歌剧是威尔第1851年创作的,他在这幕四重唱中,描述了弄臣里戈莱托(rigoletto)计划在小客栈将欺骗了他宝贝女儿的花花公爵刺死,当里戈莱托带着女儿吉尔达在杀手家门时,发现公爵在与杀手妹妹调情,而吉尔达听见公爵对别人说那些曾经在自己面前说过的花言巧语,伤心欲绝的场景。李斯特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钢琴的独特表现手法,将歌剧进行了大胆改编和创新,写成了这部成功的、富有戏剧性色彩的钢琴作品。这部钢琴作品在充分表现其器乐化特点的同时,将歌剧中的戏剧性表达得更加热烈、淋漓尽致。
一 《弄臣》的艺术分析
音乐的引子部分(Preludio),引用了歌剧中杀手妹妹马德琳娜对公爵的嘲讽的乐句为素材,在低音区以低八度强音开始,与吉尔达的唱段在高音区以八度次强音作为呼应,一边是轻佻妩媚,一边是善良纯洁。音区的一低一高,力度的一强一弱,在音乐的一开始,就形成了典型的戏剧性对比。两次对比重复后,经过3个短小的缩减,E大调属七与#c小调属七相并置,引出一段模仿竖琴音响的华彩乐段,并用马德琳娜与里戈莱托重唱乐句进行改编,#c小调属七在华彩段中转调至bA大调属七,并引出乐曲Audanto部分。
乐曲第一部分在保持原作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将歌剧中著名的四重唱的场景进行了改编。这一段既是歌剧中的高潮,也是整个器乐作品的主要旋律。音乐由公爵的独唱咏叹调开始,随后马德琳娜唱段在高音区八度出现,立刻引入吉尔达愤怒、伤心、哭泣的旋律,并以六度音程进行对唱。对于里戈莱托的角色处理,李斯特将其放在低音区和弦织体中,浑厚的和弦低音,以及16分音符的紧迫感,显示了里戈莱托仇恨、愤怒的内心。调式由bD转换到bF或E大调。此后,马德琳娜、吉尔达、里戈莱托的三重唱开始不断延伸,重复四次后,缩减成2个短句,以半音上行层层推进,将压抑而愤怒的情绪推向高潮。最后,双手小六度以半音下行的形式交替,如急风骤雨般地将乐曲带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引入公爵的唱段为低音的主要旋律,高音区以八度跳音形式,引出了马德琳娜的素材。第54小节,通过和弦织体以及16分音符的紧张感,将里戈莱托仇恨的声音表现了出来。这段的三重唱,背景增加了快速的装饰性音群,仿佛是吉尔达伤心而飘忽的心情。可见,李斯特在写作时,将这些唱段看似随时、任意地重组中,又体现了他安排的精心、巧妙。在经过第68小节,双手快速交替的华彩乐句后,音乐进入全曲的高潮,也是公爵、里戈莱托、吉尔达和马德琳娜的四重唱。第69小节至76小节,出现了对吉尔达的旋律的八度处理,而77小节至84小节,则是在重复吉尔达旋律第一遍的基础上,将八度节奏作了进一步的变化,增强了乐曲的紧张感,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第85—88小节,低音区半音级进bD—D—bE—E—F—bG回到bD大调主音,将音乐从属到主,李斯特对音乐进行补充、升华,然后逐渐走向回归的过程。第89至91小节,用公爵、马德琳娜、吉尔达的音乐片段,再现了三重唱。最后的结尾,通过双手八度,以辉煌的音响效果将音乐推向结束。
二 改编曲《弄臣》的钢琴特色
李斯特一生写过许多钢琴改编曲,在众多以歌剧为主题的改编曲中,《弄臣》最为出色。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部作品,主要是因为李斯特在创作改编曲时,并不只是机械地把别人的作品加以改编,使之成为钢琴曲而已,而是抓住原作中的核心,把不同作曲家、不同体裁的作品创造性地加以改编,这样既推广了其他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使他们更加地深入人心,又体现了他辉煌的钢琴技巧和高超的艺术才华,使他所创作的乐曲都具有非凡的钢琴特色。
1 以鲜明的钢琴语汇展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作者在主题部用优美流畅的中声部旋律,富于歌唱性地将花花公子向女子大唱情歌的形象表现出来。第34小节起,在高声部出现的八度轻巧跳音,描写了马德琳娜对公爵的轻蔑和嘲笑,紧接着是吉尔达在高音区痛苦的抽泣、强烈的愤怒。对两个女人的不同性格塑造所作的处理,在强弱上和音区上,就是通过如此鲜明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第39小节左手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和弦上方,隐藏了一条层层向上推进的旋律线,在下方音程的配合下,力度不断蓄积上升,与里戈莱托复仇的心情也是十分吻合的。
由此可见,用不同音色、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的音乐上的处理等鲜明的钢琴语汇,来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姿态,体现了李斯特在钢琴改编曲方面的突破传统,独树一帜。同时,乐曲在“横向上(乐句过程及相互对比上)有鲜明的变化,在纵向上(同时发声的若干不同层面)都要各自运用不同的指触,弹出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意义”——这样既能接近原作演奏载体的音响特色,描摹出原作的体系结构,又能适应新的演奏载体表达的可能性,构建出理想的框架,这也是李斯特的高明之处。
2 以高难度的技巧对乐曲进行装饰和润色
在第33小节,用了八度轻巧跳音,随即第34小节以六度音程的重音连续下行,来强调吉尔达悲愤的旋律,使音乐在演奏时,既对双音跨度变化有精确的要求,又在强弱上对二位性格迥异的女人进行了巧妙的润色。音乐在如此的处理下,显得既有技巧,又用音乐表现不同人物的趣味。另一方面,在全曲的结尾处(从69小节—84小节),我们看到了大量快速八度、双手轮流快速交叉弹奏、远距离音程的快速跳跃的音乐表现,将歌剧中简单的旋律,以如此丰富的“音块”和复杂的高难度技巧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并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利用响亮的、最大的瞬间力量,从钢琴上追求管弦乐式的音彩效果”。
3 对歌剧原作的器乐化、钢琴化处理
整个作品中,利用公爵的唱段为全曲的主线,在和声、材料、音乐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空间上的重新组合。既忠实于原作的基本意图,又增添新材料、新乐思,通过钢琴的特色,将乐曲在改编中进行了钢琴化处理。如第47小节,左手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将公爵的唱段在低音区歌唱般地表现了出来,而在高音区,李斯特将大量的分解和弦以16分音符的华彩形式加入了进来,并且这个分解和弦以6个音为一组,非常具有钢琴化的特点。
把这种带炫技成分的华彩与旋律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拉宽了旋律空间的同时,在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内填充了丰富的音乐。这既是音乐情感的宣泄,也是李斯特将自己的革新理念编织进他创作的钢琴改编曲的鲜明体现。通过钢琴特点,将音乐变现于形式结构统一,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4 体现作曲家丰富的个性与人格魅力
李斯特的改编曲既保持了原作的音乐精髓,又藉由他丰富的阅历和多变的音乐织体形式,为原作锦上添花,透露出他自身丰富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李斯特曾在中青年时期周游列国,举行音乐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同时,他广交朋友,挚友之中不乏当代文学家、哲学家,在思想交流中颇受影响。他的中期作品中,就开始出现在精神上的思索和追求,《弄臣》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斯特对这部歌剧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李斯特在创作过程中的创作能力和精神诉求。如他对表情术语的运用,就下了大功夫。一开始的a capriccio(“随想”),就有带领听众一起享受整个音乐过程的随意情趣,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个性和风格。中段重复时第60小节的traiguillo(安静地,平静地)似乎又在让整个音乐安静下来,进入思考。同时也在为后面高潮的爆发作积淀,带有理性的处理。整首作品处处可以看到李斯特的巧妙用心,“连最微小的细节都是一丝不苟地忠实反映出原作的精神”。
另外,从李斯特的作品高潮的演奏技巧本身,可以看出他具有强烈征服欲望的个性,在音响中倾诉自己命运的秘密,在音乐中诠释内心的感悟。李斯特不仅能娴熟弹奏如此难度,又能游刃有余地诠释自己内心的音乐,这足以显现他独特的才华。因此,高难度的音乐技巧、丰满的音乐语汇、钢琴化的作品处理,是李斯特的丰富个性和人格魅力的鲜明体现。
三 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斯特的这首《弄臣》改编曲,是在歌剧中四重唱的基础上,抓住每位人物角色的内心和性格,用钢琴不同的语汇方式、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层次及音乐上的处理,来鲜明地再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歌剧情景。乐曲中既保持了原作的音乐精髓,又创新地将人物角色进行重组、对比。同时,也使人们在钢琴音乐中,既看到了歌剧中人物间的相互冲突,也感受到了人物间性格的相互对比。另一方面,整首乐曲从构思上、音色上、技巧上和精神上,都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既是一首完整、统一、新颖的钢琴独奏曲,又是一部展示李斯特辉煌钢琴技巧和非凡创作才华的力作。他将自己的革新理念编织进新创作的钢琴改编曲中,并用全新的钢琴语言——歌剧中管弦乐语汇移植到键盘上来,在钢琴上奏出了声势浩大、织体复杂、和声丰富的音响,极大地扩展了钢琴的表现领域与技术领域,创造出立意明确、表达直白、情感外露的显示性音乐。
李斯特的这部《弄臣》改编曲以原作主题作为核心,然后赋予其灿烂的炫技和丰富的情感,并用他丰厚的知识阅历和博学的音乐素养,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钢琴音乐中加入了多变的音乐织体形式、高超的弹奏技巧,为原作在内容和情感方面锦上添花,透露出他自身丰富的个性和人格魅力。他成功地使这首乐曲完成了从声乐艺术到钢琴艺术的形象转化,使音乐既有诗画一般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作曲家内在情绪和精神的表现;既有出神入化的高超技巧、寓意深长的情感体验,又有对原作那显现或隐含的诗意及对音乐内涵的思考。
总之,李斯特用全新的钢琴语言将声乐艺术作品改编为钢琴艺术作品,不仅把声乐作品中单一的旋律变化为声势浩大、织体复杂、和声丰富的音响,又极大地扩展了钢琴的表现领域与技术领域,创造出立意明确、表达直白、情感外露的显示性音乐;他既传承了原作歌剧的经典,又创造了新的钢琴语汇,极大地发挥了钢琴在舞台表现中的辉煌效果,完美地体现了钢琴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3] 侯颖君:《论钢琴改编曲的音响、和声、材料和结构重组》(七),《钢琴艺术》,2007年第11期。
[4] 邵义强译:《钢琴技巧指导法》,全音乐谱出版社,1983年版。
[5] 古·扬森编,陈登颐译:《舒曼论音乐和音乐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6] 布鲁斯·莫里斯,赖慈芸译:《李斯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 李斯特,俞人豪译:《音乐文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8] 约瑟夫·克尔曼,杨燕迪译:《作为戏剧的歌剧》,《歌剧艺术》,1991-1992年。
作者简介:李晶,女,1981—,浙江萧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工作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