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安妮·泰勒通过刻画《补缀的星球》中巴纳比这样一个孤独、痛苦、迷惘的“病态”青年形象自我放逐及获得救赎的身心历程,揭示了个人自由与家庭幸福的矛盾关系与和平衡之道。
关键词:放逐 救赎 个人价值 家庭和谐
一、引言
安妮·泰勒是美国当代享誉文坛的女作家、评论家,以文笔细腻和语言幽默著称。约翰·厄普代克曾赞扬她是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认为其小说“幽默风趣,语言清新,结构精致,细节引人入胜”。 1998年, 她的第十四部小说《补缀的星球》(A atchwork lanet )出版,随之引起广泛关注。《出版者周刊》上一个评论者说:“泰勒用幽默和伤感的笔调写了这部小说,而这些技巧在她过去的小说中也可见一斑。她对家庭生活中有怪僻之人和行为独特之人继续进行观察,而这种观察是颇有特色。”
本文在剖析《补缀的星球》中主人公形象的同时融入对人类的生存思考,体现小说家力图在作品中表达的期望----在这个对自我和自由充满敌视的世界上,人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爱是人仅有的为数不多的防卫武器之一。
二、放逐
《补缀的星球》的主人公巴纳比·盖特林是一个二十九岁的叛逆散漫的男青年。此人出生于巴尔的摩一富贵之家,人自小聪明,却缺乏成年人的责任感。十几岁时,他便养成了观淫癖,后因闯入别人房间偷看信件和随便翻阅人家相册被抓。他父母通过花钱保释,使他免去囹圄之灾,可是他却自此与父母关系疏离尴尬。小说题目“拼缀的星球”在文中仅提及过一次,主人公巴纳比的一个顾客曾利用一块一块的碎片,拼缀了一床一个外形似地球的百衲被。与此相呼应,巴纳比也曾一直认为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个个碎片,家庭失败,婚姻破碎。
现实世界常常让巴纳比困惑不已,因为在天性、家庭观、为人处世等方面与现行社会的道德标准、伦理标准、处世哲学存在着不同, 巴纳比成为了不被一般人所理解的少数派。为了求得自身的存在价值,他“放逐”自己。放逐是一种主动的姿态,自动撤离中心地带,从凡俗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的自由状态。这种放逐不一定要离开家园和土地,主要特征是精神上的放逐,在一种隐喻的放逐环境中,把自己与某种文化的特权、荣誉、关系疏远,成为身在其中的局外人。
作者把他这种因无法认清社会而仿徨无从的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众人眼中的“败类”,作者笔下的“畸人”,他一方面厌恶现实, 逃避现实,自我放逐;另一方面拼命想‘抓’住现实,在放逐的道路上成长,最终实现救赎的初衷。
三、救赎
巴纳比的生活恢复正轨而获得救赎之路经历了“天使的幻灭”和回归家庭两个阶段。自我放逐与自由追寻在他身上是统一的,而放逐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救赎。巴纳比虽出自富裕家庭,可却远非幸福安宁的幸福之家。他与父母、前妻和女儿之间大多感情疏远、淡漠,因而他感到孤独寂寞、烦恼不堪。从小没在关爱的环境中长大,加上跟前妻的婚姻失败,加剧了他渴望幸福家庭的愿望,可他的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幻灭。
巴纳比在一次火车上偷看时看见了优雅体面的索非亚,深深地被她吸引,同索菲亚的交往使之竟然觉得自己正一步步立足在这个世界上,他希望通過与天使般的索菲亚结合,获得救赎。而故事的结尾处完成“天使”救赎的是巴纳比身边的朋友马汀。她教会他现实,回归自我。正是马汀这样真诚、正直的朋友真正地理解他,愿意相信他,并始终在困境中帮助他,使得逐渐成熟的他终于有勇气去重新审视与父母、家庭的关系,并最终达成和解。巴纳比找到了使生命具有意义的生存方式,因而也就找到了自我,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四、结语
安妮·泰勒通过细致刻画巴纳比这样一个孤独、痛苦、绝望,虚无的青年借助爱与交流重返家庭的身心历程,揭示了普通生活的掩映下的复杂性,普通人的渴望和弱点,以及现代美国社会人与人间 疏离、隔阂的关系。她的作品中对个人价值和婚姻家庭的观照,反映了小说家对当今美国社会的关注,对后现代社会中个人身份危机的担忧。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她的观察细致入微,她独特的童年经历造成了一种氛围,支撑着她对事物深度挖掘的偏好。她对家庭生活的成功描写是不可否认的,《补缀的星球》正是这其中值得深度挖掘的之一。
参考文献:
1.Bail,aul. Anne Tyler:A Critical Comanion: Greenwood Press:26
2.至清.安妮·泰勒发表新作[J].当代外国文学,1998:45
3.李美华.安妮·泰勒在美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地位[J].当代外国文学,2003:145-148
4.余嘉祺.迷失与回归——《麦田里的守望者》与《拼凑而成的星球》主题对比分析[硕士论文],2012
5.Alice Hall Petry. Understanding Anne Tyler,Columbia,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ress:9
6.至清.安妮·泰勒发表新作[J].当代外国文学,1998:45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关键词:放逐 救赎 个人价值 家庭和谐
一、引言
安妮·泰勒是美国当代享誉文坛的女作家、评论家,以文笔细腻和语言幽默著称。约翰·厄普代克曾赞扬她是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认为其小说“幽默风趣,语言清新,结构精致,细节引人入胜”。 1998年, 她的第十四部小说《补缀的星球》(A atchwork lanet )出版,随之引起广泛关注。《出版者周刊》上一个评论者说:“泰勒用幽默和伤感的笔调写了这部小说,而这些技巧在她过去的小说中也可见一斑。她对家庭生活中有怪僻之人和行为独特之人继续进行观察,而这种观察是颇有特色。”
本文在剖析《补缀的星球》中主人公形象的同时融入对人类的生存思考,体现小说家力图在作品中表达的期望----在这个对自我和自由充满敌视的世界上,人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爱是人仅有的为数不多的防卫武器之一。
二、放逐
《补缀的星球》的主人公巴纳比·盖特林是一个二十九岁的叛逆散漫的男青年。此人出生于巴尔的摩一富贵之家,人自小聪明,却缺乏成年人的责任感。十几岁时,他便养成了观淫癖,后因闯入别人房间偷看信件和随便翻阅人家相册被抓。他父母通过花钱保释,使他免去囹圄之灾,可是他却自此与父母关系疏离尴尬。小说题目“拼缀的星球”在文中仅提及过一次,主人公巴纳比的一个顾客曾利用一块一块的碎片,拼缀了一床一个外形似地球的百衲被。与此相呼应,巴纳比也曾一直认为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个个碎片,家庭失败,婚姻破碎。
现实世界常常让巴纳比困惑不已,因为在天性、家庭观、为人处世等方面与现行社会的道德标准、伦理标准、处世哲学存在着不同, 巴纳比成为了不被一般人所理解的少数派。为了求得自身的存在价值,他“放逐”自己。放逐是一种主动的姿态,自动撤离中心地带,从凡俗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的自由状态。这种放逐不一定要离开家园和土地,主要特征是精神上的放逐,在一种隐喻的放逐环境中,把自己与某种文化的特权、荣誉、关系疏远,成为身在其中的局外人。
作者把他这种因无法认清社会而仿徨无从的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众人眼中的“败类”,作者笔下的“畸人”,他一方面厌恶现实, 逃避现实,自我放逐;另一方面拼命想‘抓’住现实,在放逐的道路上成长,最终实现救赎的初衷。
三、救赎
巴纳比的生活恢复正轨而获得救赎之路经历了“天使的幻灭”和回归家庭两个阶段。自我放逐与自由追寻在他身上是统一的,而放逐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救赎。巴纳比虽出自富裕家庭,可却远非幸福安宁的幸福之家。他与父母、前妻和女儿之间大多感情疏远、淡漠,因而他感到孤独寂寞、烦恼不堪。从小没在关爱的环境中长大,加上跟前妻的婚姻失败,加剧了他渴望幸福家庭的愿望,可他的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幻灭。
巴纳比在一次火车上偷看时看见了优雅体面的索非亚,深深地被她吸引,同索菲亚的交往使之竟然觉得自己正一步步立足在这个世界上,他希望通過与天使般的索菲亚结合,获得救赎。而故事的结尾处完成“天使”救赎的是巴纳比身边的朋友马汀。她教会他现实,回归自我。正是马汀这样真诚、正直的朋友真正地理解他,愿意相信他,并始终在困境中帮助他,使得逐渐成熟的他终于有勇气去重新审视与父母、家庭的关系,并最终达成和解。巴纳比找到了使生命具有意义的生存方式,因而也就找到了自我,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四、结语
安妮·泰勒通过细致刻画巴纳比这样一个孤独、痛苦、绝望,虚无的青年借助爱与交流重返家庭的身心历程,揭示了普通生活的掩映下的复杂性,普通人的渴望和弱点,以及现代美国社会人与人间 疏离、隔阂的关系。她的作品中对个人价值和婚姻家庭的观照,反映了小说家对当今美国社会的关注,对后现代社会中个人身份危机的担忧。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她的观察细致入微,她独特的童年经历造成了一种氛围,支撑着她对事物深度挖掘的偏好。她对家庭生活的成功描写是不可否认的,《补缀的星球》正是这其中值得深度挖掘的之一。
参考文献:
1.Bail,aul. Anne Tyler:A Critical Comanion: Greenwood Press:26
2.至清.安妮·泰勒发表新作[J].当代外国文学,1998:45
3.李美华.安妮·泰勒在美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地位[J].当代外国文学,2003:145-148
4.余嘉祺.迷失与回归——《麦田里的守望者》与《拼凑而成的星球》主题对比分析[硕士论文],2012
5.Alice Hall Petry. Understanding Anne Tyler,Columbia,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ress:9
6.至清.安妮·泰勒发表新作[J].当代外国文学,1998:45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