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化学科学角度的概括,是在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系统的有关物质化学运动规律及本质属性。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人们对物质发生变化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
化学概念是构成中学化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概念学习和掌握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概念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的重要途径,是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基础所在。
1 当前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情形: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而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学生依旧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常常不明白概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尤其在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概念学习中,如化学平衡、等效平衡、胶体等。并且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教学,他们简单地把中学化学的学习转化为“学概念、用概念”。他们认为中学化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会不会解题,会不会用他们传授的“经验”进行解题。学生也很少考虑这些问题,他们常觉得化学书本很容易学。书本上的概念很少,内容也不多,要识记的概念很少,要识记的笔记却有很多。对于解题,只有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在目前的中学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然后是所谓的理解概念,即从概念的定义语言中讲清概念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凭教学经验告知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举例、讲解相关习题。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语言信息进行讲解,是从语言的角度构建概念的意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实质是语言学习,而非真正的概念意义的构建。
2 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的理解
2.1 教师需要了解化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的理论依据。根据同化理论的教学原则,概念的形成主要依据同化机制,根据同化的两个前提(新学习的概念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前位概念)组织教学。如果我们把化学概念看成一个图式的话,构成化学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通道。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化学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化学概念。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2.2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化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心理障碍。概念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如学习“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概念时,老师要选择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也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每个概念的关键之处。
2.3 化学概念教学应该考虑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因素。对高中学生而言,从注意特征来说,有意注意已经成为主要记忆方式,但又很不稳定,极易受到学科局限、学习环境、个人好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脆弱的心理因素,又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周围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胶体、原子轨道、杂化等概念。
2.4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仅依靠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有时是不够的。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思维加工。在分析感性材料时,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现象与物质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变化等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换句话说,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包括实验直观、语言直观和多媒体课件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注意运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要指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图式来学习新概念;注意概念教学的层次性,不断深化和发展概念。
最后,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笔者提出如下教学策略:①灵活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使学生获得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知识;②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③前后衔接,温故知新,实现概念同化;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和发展原有概念,建立对新概念的认识;⑤突出强化对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⑥横向联系,纵向梳理,建立概念知识网络;⑦优化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
化学概念是构成中学化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概念学习和掌握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概念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的重要途径,是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基础所在。
1 当前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情形: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而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学生依旧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常常不明白概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尤其在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概念学习中,如化学平衡、等效平衡、胶体等。并且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教学,他们简单地把中学化学的学习转化为“学概念、用概念”。他们认为中学化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会不会解题,会不会用他们传授的“经验”进行解题。学生也很少考虑这些问题,他们常觉得化学书本很容易学。书本上的概念很少,内容也不多,要识记的概念很少,要识记的笔记却有很多。对于解题,只有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在目前的中学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然后是所谓的理解概念,即从概念的定义语言中讲清概念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凭教学经验告知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举例、讲解相关习题。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语言信息进行讲解,是从语言的角度构建概念的意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实质是语言学习,而非真正的概念意义的构建。
2 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的理解
2.1 教师需要了解化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的理论依据。根据同化理论的教学原则,概念的形成主要依据同化机制,根据同化的两个前提(新学习的概念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前位概念)组织教学。如果我们把化学概念看成一个图式的话,构成化学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通道。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化学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化学概念。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2.2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化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心理障碍。概念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如学习“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概念时,老师要选择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也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每个概念的关键之处。
2.3 化学概念教学应该考虑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因素。对高中学生而言,从注意特征来说,有意注意已经成为主要记忆方式,但又很不稳定,极易受到学科局限、学习环境、个人好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脆弱的心理因素,又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周围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胶体、原子轨道、杂化等概念。
2.4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仅依靠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有时是不够的。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思维加工。在分析感性材料时,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现象与物质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变化等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换句话说,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包括实验直观、语言直观和多媒体课件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注意运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要指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图式来学习新概念;注意概念教学的层次性,不断深化和发展概念。
最后,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笔者提出如下教学策略:①灵活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使学生获得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知识;②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③前后衔接,温故知新,实现概念同化;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和发展原有概念,建立对新概念的认识;⑤突出强化对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⑥横向联系,纵向梳理,建立概念知识网络;⑦优化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