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语用的语文教学,教学目标指向何处?实现语用的教学目标,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除却阅读教学课堂体现语用,教师还应采取哪些配套措施?本文认为,语用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指向“得法”,语用的基础是“涵泳文字”,语用的出路是“从课堂学习走向课程学习”。
关键词:语用; 目标; 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64-001
语文教学,需要立足语言教学这个中心,特别是加强语言的运用即“语用”,已越来越成为广大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识。
专家指出,要扣住“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提高人文素养”两个要点,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学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一、得法,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高效教学的首要保证。一堂课的教学,直至一门课的教学,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课程(课堂)目标。正确的课堂目标,应当立足“语用”来设定,指向“得法”;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得读写之法。关照这样的理念,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文,该设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呢?
按照传统的做法,当然是通过朗读课文,深刻领会田老师的教学艺术、对“我”的教诲之恩,领会“我”对教师的崇敬之情。延伸开去,再积累一些尊师重教方面的名言诗句、阅读一些尊师重教的文章。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剧情消费式”的语文教学,合上书本,情绪消散,学生往往一无所得。
“得法”,“得读写之法”,应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标;阅读教学,是为着引导学生掌握读写规律,教会学生学会读写。语文教学的不可替代性、学科价值,体现在它对语言现象、语言规律、语言方法的着重关注。教学设计,应以文本包含哪些特别的语言现象、包含哪些语言方法为目标;而非以文本内容本身为目标。
二、涵泳,语用的根基与途径
叶圣陶有云:“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于是,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语用课堂:打着“语用”的旗号,分割文本,挑筋拣肉,抛却语言学习“熟读、内化、涵泳、体悟”的基本路径。正确地传达知识,不等于教学有效;教学,需沟通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换言之,语用,必须建立在充分有效阅读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抛开符合语文逻辑和学习心理逻辑而单独存在的写法训练。
教学《师恩难忘》一文,我从“恩”字入手,让学生充分讨论,究竟什么是“恩”。随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课文只是详写了田老师的一堂课、所讲的一个故事,怎么就称得上“恩”呢?学生在反复研读、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1.田老师的故事讲得生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后经过等都具体详细,读来让人身临其境;2.故事把那首小诗巧妙地融合进去,让人一读就明白诗句的意思;3.故事还包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深刻的道理不露痕迹,让人容易接受。这个层次的阅读,让学生从“如何把事例写生动”的角度,深刻领会如何详细叙事、巧妙叙事,对表达方法进行第一个层面的认知。然后,继续深挖为什么称得上“恩”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阅读文本,找出相应的原因。学生通过再读文本,体会到“我”的表现,侧面烘托了田老师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继而体会到概括的介绍和具体的事例相互印证、相映成趣。
从“恩”入手,为的是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逻辑,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巧妙设疑,激发进一步的探究行为。从找原因入手,是为了符合语文学科逻辑,通过熟读精思、涵泳文字、还原意象、体悟文本,继而感受写法的恰当与精妙。而这,才切实达到了本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学习表达的方法;也走对了进行“语用”的路子——立足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方法,认识语文现象,解决语文的问题。显然,若要用得出,需先读得进、读得充分、读得深入、读出文本应有之义。深入有效的读,是语用的根基。
三、从课文学习走向课程学习,语文学习的最终出路
方法,从认识它,到熟知它,到掌握它,到熟练运用它,其中的历程漫长而充满变数。语文的方法尤其如此。因此,除了要根据文本特点设定目标,还要强调一课一得、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种语言现象、一个表达方法,只有通过多个“相似块”反复重叠、融合,才会更容易形成真正的积淀。否则,“语用”仍将难免流于形式。语用需要关注,语用需要回归,语用需要凸显,然而,愿望和方法不能划等号,方法和效果也不能简单划等号,多方努力、多维力道,才可能成就真正的语用。高效的语文学习,势必需要从课堂学习走向课程学习,从一篇走向多篇,做到精读与多读相结合、阅读与表达相结合。这样才可能将语用落到实处。
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我们当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数字诗,积累尊师名言诗句;而更重要的,应当是多阅读几篇以例写人的文章,看看如何用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特点,如何做到具体描写与概括叙述相结合;基本掌握了这一方法,还要趁热打铁,及时运用这一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人,在真切的历练中提高、积淀。为此,在学完《师恩难忘》一文后,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配套的“阅读空间”,含《华老师,你在哪儿?》《难忘的一课》等六篇选文。学生自读前还布置阅读提示:补充阅读和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写法?从这些写法中你有什么收获?并用一课时的时间,开了一节“专题读书会”,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随后习作1的教学,学生有了对“用事例写人”、“具体概况相结合”等的充分认知,因而很好地运用了这一表达方法。
我们在为一篇课文的教学方法煞费苦心时,却往往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读写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历练出来的。试问,历史长河中灿若晨星的文学大家,他们的语文老师是谁?他们的语文老师是如何煞费苦心教导他们的?可以断言,超凡的语言能力真正的来源应是足量的语言实践。
将语文教学的目标转到“语用”上,将“语用”建立在充分“涵泳”语言材料的基础之上和过程之中,将“用”的能力建立在大量读写综合实践之上和过程之中,语用才更容易用得其所。
关键词:语用; 目标; 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64-001
语文教学,需要立足语言教学这个中心,特别是加强语言的运用即“语用”,已越来越成为广大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识。
专家指出,要扣住“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提高人文素养”两个要点,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学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一、得法,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高效教学的首要保证。一堂课的教学,直至一门课的教学,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课程(课堂)目标。正确的课堂目标,应当立足“语用”来设定,指向“得法”;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得读写之法。关照这样的理念,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文,该设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呢?
按照传统的做法,当然是通过朗读课文,深刻领会田老师的教学艺术、对“我”的教诲之恩,领会“我”对教师的崇敬之情。延伸开去,再积累一些尊师重教方面的名言诗句、阅读一些尊师重教的文章。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剧情消费式”的语文教学,合上书本,情绪消散,学生往往一无所得。
“得法”,“得读写之法”,应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标;阅读教学,是为着引导学生掌握读写规律,教会学生学会读写。语文教学的不可替代性、学科价值,体现在它对语言现象、语言规律、语言方法的着重关注。教学设计,应以文本包含哪些特别的语言现象、包含哪些语言方法为目标;而非以文本内容本身为目标。
二、涵泳,语用的根基与途径
叶圣陶有云:“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于是,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语用课堂:打着“语用”的旗号,分割文本,挑筋拣肉,抛却语言学习“熟读、内化、涵泳、体悟”的基本路径。正确地传达知识,不等于教学有效;教学,需沟通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换言之,语用,必须建立在充分有效阅读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抛开符合语文逻辑和学习心理逻辑而单独存在的写法训练。
教学《师恩难忘》一文,我从“恩”字入手,让学生充分讨论,究竟什么是“恩”。随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课文只是详写了田老师的一堂课、所讲的一个故事,怎么就称得上“恩”呢?学生在反复研读、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1.田老师的故事讲得生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后经过等都具体详细,读来让人身临其境;2.故事把那首小诗巧妙地融合进去,让人一读就明白诗句的意思;3.故事还包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深刻的道理不露痕迹,让人容易接受。这个层次的阅读,让学生从“如何把事例写生动”的角度,深刻领会如何详细叙事、巧妙叙事,对表达方法进行第一个层面的认知。然后,继续深挖为什么称得上“恩”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阅读文本,找出相应的原因。学生通过再读文本,体会到“我”的表现,侧面烘托了田老师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继而体会到概括的介绍和具体的事例相互印证、相映成趣。
从“恩”入手,为的是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逻辑,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巧妙设疑,激发进一步的探究行为。从找原因入手,是为了符合语文学科逻辑,通过熟读精思、涵泳文字、还原意象、体悟文本,继而感受写法的恰当与精妙。而这,才切实达到了本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学习表达的方法;也走对了进行“语用”的路子——立足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方法,认识语文现象,解决语文的问题。显然,若要用得出,需先读得进、读得充分、读得深入、读出文本应有之义。深入有效的读,是语用的根基。
三、从课文学习走向课程学习,语文学习的最终出路
方法,从认识它,到熟知它,到掌握它,到熟练运用它,其中的历程漫长而充满变数。语文的方法尤其如此。因此,除了要根据文本特点设定目标,还要强调一课一得、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种语言现象、一个表达方法,只有通过多个“相似块”反复重叠、融合,才会更容易形成真正的积淀。否则,“语用”仍将难免流于形式。语用需要关注,语用需要回归,语用需要凸显,然而,愿望和方法不能划等号,方法和效果也不能简单划等号,多方努力、多维力道,才可能成就真正的语用。高效的语文学习,势必需要从课堂学习走向课程学习,从一篇走向多篇,做到精读与多读相结合、阅读与表达相结合。这样才可能将语用落到实处。
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我们当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数字诗,积累尊师名言诗句;而更重要的,应当是多阅读几篇以例写人的文章,看看如何用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特点,如何做到具体描写与概括叙述相结合;基本掌握了这一方法,还要趁热打铁,及时运用这一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人,在真切的历练中提高、积淀。为此,在学完《师恩难忘》一文后,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配套的“阅读空间”,含《华老师,你在哪儿?》《难忘的一课》等六篇选文。学生自读前还布置阅读提示:补充阅读和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写法?从这些写法中你有什么收获?并用一课时的时间,开了一节“专题读书会”,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随后习作1的教学,学生有了对“用事例写人”、“具体概况相结合”等的充分认知,因而很好地运用了这一表达方法。
我们在为一篇课文的教学方法煞费苦心时,却往往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读写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历练出来的。试问,历史长河中灿若晨星的文学大家,他们的语文老师是谁?他们的语文老师是如何煞费苦心教导他们的?可以断言,超凡的语言能力真正的来源应是足量的语言实践。
将语文教学的目标转到“语用”上,将“语用”建立在充分“涵泳”语言材料的基础之上和过程之中,将“用”的能力建立在大量读写综合实践之上和过程之中,语用才更容易用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