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言语生长插一根攀爬藤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2005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言:“语文课,即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本里的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特级教师高林生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建构与发展,这是语言教学的需要,也是思维发展的需要。”教师普。遍重视言语实践,但忽视观察其内在规律,并遵循规律,找到适合儿童言语生长的最佳途径,对于学生言语生成内在规律的关注、观察、研究,是言语教学中的盲区。尽管言语生长过程仍然是神秘的,借一朵“言语之花”作为言语范式加以观察研究,以此为途径,儿童的言语生成将会从神秘变得有可能。
  言语教学中借范式探寻内在规律
  一、流动律——言语在流动中生成
  “言语是流动的,在一组相邻近的句子中。言语总是互相关联在一起的,像连环套一样,甲会影响乙,乙会影响丙,反过来丙也会影响到乙,乙会影响甲。”要促成言语流动互生,语文课堂应该是“倾听”“互惠”“示范”的。
  1.倾听:把耳朵叫醒。“普遍的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倾听与对话,而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和教学。”课堂倾听众多误区中,教师精神失聪现象不容乐观,要进行学生言语范式研究,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倾听者。
  2.互惠:把心灵激醒。“互惠学习是指彼此贡献见解,求得互惠与善意的学习。学习,应当发展为合作学习,实现‘互惠学习’。”笔者认为“互惠学习”理论,能指引我们、找到学生突破表达难点的途径,即通过“互惠学习”,来掌握言语表达的“范式”。教师灵敏地捕捉言语的“生长点”“增长点”,言语就会在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利互惠,在学生的心田流动起来。
  3.示范:把眼睛唤醒。“凝视式”视觉主义把眼睛看的功能无限制地挖掘放大,教学中,教师要把“眼睛”唤醒,唤醒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唤醒通过视觉对于语言形式进行观察、判断、分析等的心理体验。习作课《换同桌》,教师抛出了话题:如果换同桌,你换不换,为什么?写前,师出示创作范例,有演讲稿、现代诗、生活镜头串稿、常见语串联成篇,鲜活的样式,醒目的文题,给学生有益启示。果然,学生边模仿边产生了新的创作形式,如新闻采访式、四个“小外号”串联成文,对语言范式的迁移令人惊叹!
  二、生长律——言语在生长中攀升
  2011年市会课比赛,笔者执教五年级《月光启蒙》,其中一个教学环节让我深切地领悟要给学生“生长”的语文。
  1.在每个年段得到“应有的生长”。课后练习:体会“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中第二个“长”字的含义。开始设计:“两个‘长’字,分别是什么意思?”试上时,甚至改成:“第—个‘长’字是什么意思?体会到什么?第二个‘长’字是什么意思?又体会到什么?”课堂实施极不尽如人意。
  评课中,两位学科带头人给了我启发: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将两个“长”联系起来阅读感悟的语文能力。我顿悟:这不就是五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普遍意义上的原点吗?于是,设计修改为:先分别说说:“两个‘长’字是什么意思?”再引导:“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又体会到什么?联系上下文,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说说你的体会。”果然精彩在课堂生成,学生把家乡土地贫瘠但是人们精神生活却丰富结合起来谈感受,阅读感悟丰富立体,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较为成功地“掏”出了学生的思维。“掏”出了学生的思想,“掏”出了学生的语言。
  2.在某个年段得到“最佳的生长”。青年教师区会课,我执教四下《云雀的心愿》。初案中,课后练习用“可以……可以……也可以”来说话作为言语训练的点。如下设计:
  请用上“可以……可以……也可以”来说一说,森林还有什么作用?
  试上后,发觉此设计只能起到帮助学生罗列知识点的作用。再次解读文本,课文中把森林比作大水库、巨大的空调器,独有的形象化描写令我眼前一亮,重新设计了学生言语表达的范式:
  森林是一座大水库,可以保土蓄水,为大地送来一片诗意;
  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可以冬暖夏凉,为大家带来一份舒适;
  森林是___,也可以___。
  李维鼎先生曾特别指出:“‘言语’是什么?作为‘行为’,是‘言’与‘意’的转换。作为‘作品’,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转换后的成品。”在课文的行文思路中,学生累积了意——即对于森林作用的认识,在意向言转换的过程中,开始只是用“可以……可以”这样的旬式作了知识点的罗列,经过修改后,将课文中的范例“森林水库”“巨大的空调器”进行了意义的构建,生得到“言”“意”“法”统一,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一道坚固的防风墙”“土地的保护神”“天然的氧吧”……这一“言语范式”的学习,学生得到“最佳的生长”。
  三、体验律——言语在经历中习得
  不仅要给学生例子去模仿、学习,更需要让他们经历“范式”生成的过程。经历言语生成应当是教学的基本姿态。
  《设立一个节日》习作准备中,一个学生写着写着,突然委屈地哭出了声。原来,他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询问原因后,我鼓励他提出“班级维权日”的建议。这个“班级维权日”的想法,拨动了我的心弦,也让同学们都产生了兴趣,连班主任也认为利用“班级维权日”,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来商量班级里出现的现象,解决班级管理的问题,是值得尝试的创新做法。
  在笔者教过的几届四年级中,本次教学最为成功,学生面对“节日”设计,不再无所适从、无话可写。此设计在《七彩语文》主办的“创意作文设计”比赛中还荣获了优秀奖。
  言语教学中为学生插—根攀爬藤
  言语之花要遍地开放,就要在坚守梦想的同时,为它插上一根攀爬的藤。依据儿童言语生成的内在规律,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养成言语范式呢?
  一、采撷文本范式。养言语之“内”
  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在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发言说,一定要从范文中吸纳语词语料,积累言语范式,积累多了自然就会说了。
  积累文本范式,最重要的途径无外乎阅读。大多学生的阅读仍停留在“散兵游勇”状态,怎样让阅读更具系统性?笔者的做法是打造学校精品社团——“小浪花”文学社。2009年,笔者创立学校“小浪花”文学社,以著名作家父女葛冰、葛竞题词“小浪花变成大海洋”为活动宗旨,全校各年级组建“小浪花”文学社分社。每学期隆重举行“小浪花”阅读文化节,以“一起走进阅读的世界”为主题,各年级共读一本书、进行精彩片段分享朗读、开展班级读书会。三年来,笔者带领语文教师编制各年级阅读书目,着手编写校本阅读手册,致力于整体构建学生阅读体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采撷文本范式加以诵读、玩味,滋养言语之“内”。
  二、熟练迁移范式,得言语之“形”
  捕捉文本言语范式,以及学生口头言语范式的“形”,指导学生迁移运用,熟练掌握,并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得到言语的创生,如《换同桌》一课,学生对于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迁移,再如特级教师林莘《东施效颦》一课,有效指导学生将汉乐府《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美貌的写法进行迁移来描写东施效颦的情景等。
  三、系统实践范式。练言语之“本”
  重视实践,更重视系统化的实践,依据“生长”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着力有序培养,致力于综合运用。
  1.低年级——掌握基本句式。学生言语发展的初始阶段,给予基本句式示范,给学生一根“拐杖”,让其“随课文习范式”,采用灵活方式,激发兴趣,填一填、说一说、写一写,逐渐清晰“句”的概念,熟练掌握一些基本句式,跟言语变得亲近起来。
  2.中年级——学会修饰言语。中年级选文有众多的比喻、拟人句,不仅为课文增添了许多情趣,而且是学习修饰言语的“例子”和“引子”。“小河清澈见底,像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成熟的石榴高兴得笑起来,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常常被我挂在嘴边,以致于学生谈感受时、习作时,都会很自然地用上这些修辞手法:我曾经到果园,看到成熟的葡萄仿佛一颗颗紫水晶;草莓在绿叶的衬托下,探出红红的小脑袋……
  3.高年级——走向个性表达。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建构言说话题,寻找阅读支点,搭建言语实践的综合平台,进行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多向互动对话,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得到高质量的语言熏染,学习能量得到高度的释放,自主、积极、自由地进行个性化表达。
  从语言到言语,张志公认为:“看来,这里需要一种过渡性的办法,乃至需要一种桥梁性的学科,把这两端联结起来。”李海林教授认为这里的“桥梁性的学科”,就是指关于语言运用的学科。对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我们不可能去建立这样的学科,但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一些科学的实践和思考,用一种理性的眼光,以一份诗意的情怀去探索,总有一天,言语之花会开满心田。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一、由一特例引出的一个话题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官员、专家赴我国东南沿海某地考察基础教育情况,并深入学校听课调研。对其中一课,他们提出了不少质疑,大意为:这节课上,究竟谁是教师,谁是学生?如果教师是教师,怎么教师什么都不懂,都要问学生;如果学生是学生,怎么学生对教师的问都能对答如流?既然学生什么都懂,那还要上这节课干什么?……也许,这只是个特例,但这特例留给我们的思考余地很大
期刊
教材中都有,都是同学们学过的、熟悉的。这一细节给笔者一个最真切的感受是这些命题离课本近了,与教材“亲”了。现在很多地方的语文试题都在有意无意地回归教材、回归课本,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也预示着未来高考试题命题的一种新趋势。高考具有强大的导向性,高考命题(尤其是阅读材料)不来源于课本,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注重读课本,老师不重视教课本,教材被弱化,经典课文受冷遇。因此,高考试题命题材料回归教材、选自教材,是
期刊
据说有抬头纹的人特别聪明,也听说有抬头纹的人特别显老,老尤才刚过知天命之年,但大家喊老尤倒有十多年了。这位老尤就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崇宁路实验小学校长尤靖希。  喊老尤,是因为他亲切。老尤是最没有架子的校长。他待人随和、周到,不管是谁到他学校,他总会亲自给你倒上一杯清茶;不管他手头有多忙,他总会停下来,和你细细寒暄;他热情细致,学校里的教师谁教学上有问题、谁生活上有困难、谁业务上要晋升。他
期刊
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儿童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阅读契合儿童心性的儿童诗,可以滋养儿童的心灵,为儿童的生活抹上一层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了多首儿童诗,它们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下面以《听听,秋的声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营造理想的童诗课堂。  一、融情于境——在本真的意蕴中浸润  感情
期刊
在作文课上该如何让孩子体验生活,使真情流露?又---该如何让孩子的作文再现生活?  一、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攫取素材  据权威统计,学生在一年中,除去学校正规教育外,有170多天是在家中和社会上度过的,他们游戏、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创造性思维得到启发,智慧之花得以开放。  所以,我们需要在课堂中提供给孩子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放飞》这
期刊
一、图文转换题分析  语言运用题是历届高考语文倍受关注的热点题目,而“读图写作”则是近年高考语言运用题的宠儿,命题人连续几年在高考试题中命制读图写话题。这类题目最大的特点是常考常新,在2011年全国高考试卷中表现出一定的新变化,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不但要重视这类题目,适当地训练,更要了解趋势,有方向地训练。  二、读图写话趋势分析  1.取材广泛,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  读图写话这类题,呈现的类
期刊
他,五十开外,两鬓已白,前额上还有几条深深的抬头纹。虽然刚过知天命之年,但大家喊他“老尤”已有十多年了。一个“老”字,喊出了亲切、喊出了信任、喊出了尊重、喊出了发自内心的敬佩。他就是一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校长尤靖希。  老尤说校长要能放大教师的优点。他把学校工作分解为20个条块,落实到班子每个成员,确保有职有权,并提醒大家做事要有预案,勉励大家做好自己的事对学校、对家庭、对个人
期刊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兴趣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这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殊不知,学习的主体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只有把学生的问题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要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很大程度上就要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学生喜欢上课,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到课堂的意境中,还何愁效率不高。  学生最头疼的作文课是否也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并由此唤起他们写作
期刊
古人刘开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今人陶行知也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是的,问题是打开思路的最佳方式。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更是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对于一堂课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美国教育家卡尔汉是这样说的:“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期刊
建国后几十年来,教育界对古诗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上的古诗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继续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求高中古诗文教学要“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但从古诗文教学实施现状来看,高耗低效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的,但其中十分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