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直节上青云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hao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有抬头纹的人特别聪明,也听说有抬头纹的人特别显老,老尤才刚过知天命之年,但大家喊老尤倒有十多年了。这位老尤就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崇宁路实验小学校长尤靖希。
  喊老尤,是因为他亲切。老尤是最没有架子的校长。他待人随和、周到,不管是谁到他学校,他总会亲自给你倒上一杯清茶;不管他手头有多忙,他总会停下来,和你细细寒暄;他热情细致,学校里的教师谁教学上有问题、谁生活上有困难、谁业务上要晋升。他总是主动关心,不厌其烦地帮助解决;他貌不惊人,也不盛气凌人,作为一校之长,一般人认为,这首先就失了领导的威仪。也正因如此,跟没有威仪的校长讲话不必字斟句酌,也不怕冲了“龙颜”,容易亲近,教师也都愿意把知心话告诉他。可见老尤的亲和力。
  喊老尤,是因为他精明。也许真的是有抬头纹的人特别聪明,许多办学上、教学上的困难,他能团结领导班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上级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把一些在别人那里像一座难翻的山似的困难,变成一条易过的沟。崇宁路实验小学地处无锡城中繁华区域,在老尤的治理下,颇得天时、地利、人和,社会声誉越来越好,满足了社会、家长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热望。
  喊老尤,是因为他幽默。老尤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靖江引进的教育人才,他说的普通话有浓重的靖江地方口音,语音、语调颇为奇特。他语言幽默,学生都喜欢听他的课,一堂课可以从开头笑到结尾。他上课,往往采用启发式,不紧不慢地讲课,恰到好处地提问,时不时插一些延展性知识,让学生乐于学习、学而生智。碰到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他也是循循善诱,春风化雨,从不呵斥学生。
  喊老尤,是因为他稳重。学校碰到一些困难,要和社会打交道的事,往往就让他去解决。因为他做事极有分寸,既能心平气和谈问题,又能寸土不让讲原则。他原则性强,言出必行,管理学校很严。他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多要求,但严而有度,他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教师。他一步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们在他的“抢、逼、围”下,师德、师风都得到了提升,业务水平也上了几个台阶,特别是一批年轻教师,在崇小的教育岗位上脱颖而出,不仅成长为学校的骨干,而且在全市学科界也渐渐有了名气。语文学科的王铭波、数学学科的范敏丽、音乐学科的任晓慧……都是在老尤的悉心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怪才老尤
  老尤是个怪才。现在的校长特别忙,忙学校建设、忙教师发展,忙教育质量提升,忙各种检查验收,还忙离退休和现职教师的吃喝拉撒。中小学校长总是学校里到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个,老尤当校长也不例外,也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老尤有个长处,能团结人,凝聚人。学校事务多,教师工作忙,磕磕碰碰的事情少不了,但只要老尤当校长,总是能见到学校教师一团和气、领导班子干劲十足。
  老尤会用人,也敢担责任。别人当校长,恨不得一人说了算;老尤当校长,把手中的权力全部分给班子其他人员,谁管党务,谁管德育,谁管教学,谁管总务后勤,都一一明确。班子其他成员都能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把事做好。老尤讲民主。学校里的重大决策,他总是拿出来讨论,形成决议后才执行;教师在教学上碰到问题,也能随时到校长办公室讨论解决;教学业务上的问题,他也总是能和教师相互讨论。平时,只要他在学校,一定在校园里转。他说,学校要办好,校长要掌握全局,要熟知学校的事情,这样,碰到问题,才会知道症结在哪里。
  老尤才思敏捷,善于归纳总结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学校繁忙的工作中,他每年还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大量管理方面和教学方面的文章。据初步统计,他发表在省级刊物的论文有五十余篇,参与编写了《汉字学习与生态环境》《有趣的中外名人故事》等书籍,主编出版了《新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心灵放歌》《教学实践与感悟》《学生百科知识宝库》等,撰写出版的作品有:《小学语文学习指导》《课程改革浅涉》《小学生学习指导》《课堂教学技能》等。
  奇才老尤
  老尤是个奇才。他教学业务好,从普通教师到无锡市名教师直至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作为教师已具备了鲜明的教学风格。作为校长,他具有创建和谐集体的凝聚力,学校在他的带领下获得了多项荣誉: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德育科研百所名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
  老尤的奇还奇在他教学之余喜欢练书法。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并能将书法精神的内涵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中。
  老尤从小喜爱书法,并且坚持不辍,从唐楷人手,后研练“二王”,再临习米芾及其他人范帖,进而学习隶、魏篆,广临博览,每天坚持不懈,精神可嘉,毅力可赞,他现在已是位从小学校园走向全国的书法家。
  老尤说,书法不仅仅是他的一种爱好,还是从事教育的充实剂,是他由技而艺、由艺至道,把学习书法作为强化自身素质以及对美的追求的内在要求。他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他的楷书,神韵十足;他创作的“朱子家训”,欧体为主,参渗柳书风骨;其团扇楷书,开合自如,气象动人;“岁寒三友”,米体风韵浓郁;从行草书中可看出,临摹作品一丝不苟,或欹或正,俯仰入度,韵味十足,长于布局用笔,富有画意,精气饱满,蓄力深厚;他书写的对联,结构平稳,形态各异,神采飞扬,意味深长;隶篆作品,读准了其精神,他临的曹金碑,神形相得益彰;临写的石鼓文,无论从用笔、结体还是章法都形神兼备,透析出其对古代碑帖的领悟与汇通。
  学习书法需要技法的积淀。每天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他总是在书画室挥毫,长年累月,从不间歇。有时兴之所至,他甚至通宵达旦。学习书法也需要创作的灵性。灵气并非浅薄如柳絮轻飘,而是出自热血和浩气,以及胸襟和灵府,只有有了厚重的积累和沉淀,才能托举灵气的升腾与灿烂。他与千千万万书法家一样,不仅有着对于书法之道的热爱,而且有着数年孜孜以求的努力,以及对书法理解的灵气。近年来他发表在全国、省、市级报刊上的书法作品三十余幅,参加过多次各级书法作品展,出版专集有《尤靖希书法作品集》《尤靖希书风》。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因为长期受书法气韵的濡染,形成了他当校长、做教师的独特风格。2008年11月8日,在古老的崇安寺钟楼举办了“古韵晴风”尤靖希个人书法展,共展出他个人创作的百余幅作品,行楷隶篆草,全面而风格独特。
  有人把他的名字戏称为“有惊喜”,殊不知这“喜”的背后蕴藏着多少智慧和勤奋,谦虚和奋斗呀!有一首诗《咏竹》最能展示他的风范——
  身负盛名常守节,
  胸怀虚谷暗浮烟。
  寒霜暑热毫无谓,
  春夏秋冬四季妍。
  老尤也许就是这一枝“招得风来与众分,虚怀直节上青云”的竹子吧。
其他文献
现状思考  作文是生命的言说。反观当下作文教学,生命缺失依然是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职。笔者认为,呆板、单一、模式化是使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命成长的主要因素。  1 单调性。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禁锢于课堂中,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教师命题,学生面壁而作,奉旨下笔,闭门造车。以为给一道作文题,提几点要求,批一个分数,读几篇佳作,送几句点评,就是作文教学。殊不知,这种僵化呆板、闭锁式、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使写
期刊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颁奖词:善行无疆!你们用滚烫的心,热情的手,扶危济困,雪中送炭。你们崇高的利他精神,是流淌在中国人身上的血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标志。你们的善行善举,如和煦春风,温暖着亿万人民的心。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颁奖词:含己为人!你们,面对危难和死神,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用瞬间的选择,维护正义,担当道义,舍生取义,书写了自己的壮丽人生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在天地之间奏响了
期刊
聚焦语文课堂的“课堂失语症”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令人尴尬的“课堂失语”现象:  镜头一:下课时,学生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可是等到上课铃声一响,他们都像变了个人似的,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变得不爱说话。遇到老师提问,很多人更是低眉垂目,低头沉思,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任凭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就是无动于衷,不开金口。老师在讲台上豪情万丈,学生却如一潭死水,全然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期刊
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这是宋运来的追问。语文意味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语文?语文课该怎样上?这些既取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也取决于它跟人的成长的关联度。但契合点何在呢?  人是唯一追问并追求生存意义的动物,人们普遍不喜欢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混沌状态,人们的追问和追求总是在寻找基本的事实和相应的策略,其中包含着更为重要的基本的价值指向。语文有其工具性这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有其人文性这也是没有争议的,语文教学
期刊
“舍本逐末”的误用  舍本逐末she ben zhu m6  “舍本逐末”,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语本《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意思是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后用来指舍弃根本的、主要的,追求枝节的、次要的,形容轻重倒置。例如晋·葛洪《抱扑子·勗学》:“舍本逐末者,谓之勤修庶几;拥经求己者,谓之陆沉迂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
期刊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爱森纳赫(Eisenach)的音乐世家,其家族七代人中出了六十多个职业音乐家。1723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的唱诗班领唱。他的生活平淡无奇,性格亦无可圈可点之处,亲朋好友的回忆也少有留存。  1.不知名的好心人  巴赫年轻的时候总是不畏艰险地去汉堡偷听管风琴大师雷因肯的演奏(那些老前辈们总是害怕别人学到自己纯熟的技巧)。有一次他在汉堡逗留的时间太长,结果要回
期刊
杨宪益去世前一个多月,小侯带着我和几个朋友去探望了这位“老顽童”。在北京后海银锭桥边胡同深处的一所住宅里,95岁的杨宪益思维敏捷,烟不离手,屋内的摆设十分简单,墙上挂着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的照片,桌上摆着当天的报纸,杨宪益告诉我们自己的身体没什么大毛病,每天看报纸没什么问题。杨宪益嗜酒,医生对他有禁酒令,可他却笑呵呵地说:“喝几杯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那天,小侯说起想给杨宪益添置一台新的DvD
期刊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广大学校和教师的关注点。而预习——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就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付诸实践,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预习的实效性。  对于当下的课前预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放养型。教师在新授课文前,布置一项作业:预习课文。对于预习些什么,怎样
期刊
一、由一特例引出的一个话题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官员、专家赴我国东南沿海某地考察基础教育情况,并深入学校听课调研。对其中一课,他们提出了不少质疑,大意为:这节课上,究竟谁是教师,谁是学生?如果教师是教师,怎么教师什么都不懂,都要问学生;如果学生是学生,怎么学生对教师的问都能对答如流?既然学生什么都懂,那还要上这节课干什么?……也许,这只是个特例,但这特例留给我们的思考余地很大
期刊
教材中都有,都是同学们学过的、熟悉的。这一细节给笔者一个最真切的感受是这些命题离课本近了,与教材“亲”了。现在很多地方的语文试题都在有意无意地回归教材、回归课本,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也预示着未来高考试题命题的一种新趋势。高考具有强大的导向性,高考命题(尤其是阅读材料)不来源于课本,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注重读课本,老师不重视教课本,教材被弱化,经典课文受冷遇。因此,高考试题命题材料回归教材、选自教材,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