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的那一片白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张慧谋的诗,如看天地间翱翔的鸥鹭,鸣声在耳,翔影在前,上下蹁跹灵动,穿插,衔接,弧线,祥光,由灰白而渐白,而终于与白云融为一体……多么神奇、神秘。欣赏鸥鹭的目光被牵引着,由近而至远,飘逸,杳渺,悠然神往,内心却留下了鸥鹭飞过的划痕……那是一片白,永远定格在天地间,那是一种玄妙的感悟,打开生命境域的层级维度。
  读张慧谋的诗歌的时候,眼前便会闪现他的身影:清癯,儒雅,温和,满身的书卷气息,却又平和如水,安稳似岳。在我看来,他是一个老派的人,骨子里是儒生、士子,行止间则有着出尘的味道。仿佛他是从民国穿越而来的,是穿一袭青布长衫的书生,是从城里流落到乡野的绅士。我曾经忖度:他是如何做到如此这般举重若轻的呢?他是活在俗世中的,却又和俗世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在他的诗歌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距离,一种表达技艺的距离,诗歌境界的距离,一种诗歌世界的距离。
  慧谋有自己的诗歌天空,他建构了自己的诗性世界。
  以诗描白、述白,何其素洁、干净;让天地成此一色,则尽显自然、安详、苍茫之道,于辽阔、萧疏、清寂之外,又有了慈悲的色调。需要注意的是,他营造“白”意象的诗,表现的对象都是大海,面对大海,诗人感受到的偏偏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蓝”,诗人偏偏不去写“蓝”,而是专写“白”,不仅仅是浪花的“白”,而且整个海洋的世界,包括晨光、鸟、月亮、渔人等等,都是白色的,泛着光泽,透出光明。这是慧谋诗歌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诗歌一个极其鲜明的特色。在《白鹭还乡》中,诗人构造了三个维度的世界。
  在第一维度里,诗人慧谋及他营造的世界是平静、安宁、祥和、飘逸的,是自然生态的王国。
  在第二维度里,诗人的面容开始疲惫,憔悴,凝视的眼睛不再清澈,可以看见他袒示的心灵是愁烦的、忧伤的,那是悲苦的、苍老的世界,是“风不断吹拂着/直到把苍老,吹进内心”(《芦苇》),这样的世界,不再是轻灵、飘逸的世界了,而是黏稠的、发暗的、令人神伤的魔界。法国诗人瓦雷里曾自嘲:“我请你不要叫我诗人,不论大小,我不是个诗人,而是一个感到惆怅的诗人。”人生太多烦忧之事,一个真正的诗人,他敏感的心,就是易碎的玻璃,不会总是阳光浪漫的,心灵总有感到悲凉的时候,总有愁苦的一面。
  在第三维度里,诗人慧谋和他的世界焕然一新了,和前面的两个维度所构造的世界完全不同了。这是一个哲学的世界,真正诗性的世界,一个两仪的世界。它是“无”和“有”交缠融会的世界,“无”中蕴“有”,“有”中含“无”,如同两仪交缠相合,进而成为混沌的世界,最终成为通透的世界、白光灼灼的世界,天地之间,上下一体,但有所见,皆是白光、祥和之光。所以,“白”是最初的所见、最直接的感受,也成为最终的意象、最后的境像。在慧谋的诗中,“白”是最基本的元素,最根本的基调,也是最核心的意象。由“静”而“白”,由“白”而“静”,其中串起来一系列的元素符号,简约、朴素、真诚、自然、平静、清寂、恬淡、雅致、空灵……等等,等等,都共同构筑了慧谋诗歌之美,建构了慧谋的诗歌美学,建构了慧谋独具风格的诗性世界。
  张慧谋诗写的景物,集中于诗人家乡的,大抵是两大类,一是大海,是诗人伫立于岸上,对海洋的眺望和想象。二是村庄和田园,是诗人对乡情和亲情的审视和记忆,是淡淡的乡愁,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情怀。诗人写海,笔触清淡空灵,基调平和恬然,是冲淡清和的美学旨趣。诗人写农事,笔触单纯朴拙,基调平缓静雅,是真挚透彻的美学旨趣。诗人的伤痛和忧郁,怅惘和忧伤,如山溪细流,蜿蜒而清泠。我国古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此一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玲珑之美,于慧谋诗歌来说,亦是恰好的评价。
  慧谋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不仅举手投足流淌着士子的风韵,而且对诗歌的理解和追求,也是深受儒、释、道对外界和人生及心灵认知的影响,对诗歌表现技艺的运用,也深深烙上了书画墨韵的痕迹。譬如,留白、空灵、虚实的转换,心灵和外物的相互投射,等等。在传统文化中,儒家讲“敬”,释家崇“净”,道家求“静”,三者言说有异,但实则源同一脉,义理同归。道家谈“坐忘”,释家谈“觉空”,都无非了悟生死,得喜乐于行知之间。所谓“清静为天下正”,所谓“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说的并非外物,而是人的心灵、人的欲望。人以淡泊之心察物,以淡泊之心行止,那么,所見的就是单纯的、端正的事物,所做的就是正直的、能称为楷模的行为。
  在岭南文化里,一直有一条隐隐存在的传统,即对“心”的极端重视,一方面是对“心”的力量迷信,另一方面是对“心”的探究、拓展和展示,相信心灵是相通的,相信默契,相信顿悟,相信点到即止、以少少胜多多的奇异的感受力。从六祖慧能,到大儒湛若水、陈白沙,无论禅学宗师还是理学大师,概莫能外。这种“心学”的传统,崇单纯,崇朴直,崇清雅冲淡,崇温润恬然。它是人生的智慧、文化的智慧。平静之下,是深流,简单之外,是宏阔。
  诗人慧谋的文化滋养里,我相信是承继了宋一脉的传统和岭南“心学”的血脉。他诗歌创作的追求,走的是极简主义的一路,是纯色的、线条式的简约、朴素、自然,但其中的丰盈、浩瀚、苍凉,那多层维度的世界,是否所有的阅读的心灵都能颖悟得到呢?在我看来,慧谋的每一首诗,不论长短,表面看来都不繁复宏大怪诞歧义旁生。不繁复则容易去芜杂,不怪诞歧义旁生则易清雅隽永。慧谋的诗歌,如一道清溪,或者一条大河,流淌得那么清澈,那么不动声色,平缓的如同安稳的岁月,如同日升和月落。但是,这小溪和河流的方向,将目光延伸看过去,看到的却是辽阔、浩瀚的大海!
  三只白鹭在水边/圣人在水边/无字的纸在水边。//三只白鹭,三张白纸/又飞来三只。依然落在水边/现在是六只,六张无字的纸在水边/圣人不在水边,风却来了。//风吹皱水边的六张白纸/吹乱六只白鹭身上的羽毛/这是我独享的黄昏/南村只给我六只白鹭/六张水边无字的白纸/我不要圣人,只要风/风指给我看,白鹭的白在白里。   ——(《白鹭还乡·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
  这是长诗《白鹭还乡》的第一节。整个是素描的画风,简笔勾勒,纯线条的运用,着色上的黑白对比,对数字的着意强调,对颜色“白”的渲染,以及像是风中的自我吟哦,水边的低声慢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看似简单直接、干净自然,实则清雅灵秀、迂回隽永的美好效果。“白鹭的白在白里”这一句,似乎很简单,是一句大白话,但结合起前面一句“风指给我看”时,却感到技巧的老到,简直是大巧若拙的功力,用心极深。没有一双慧眼,没有一颗敏锐的心灵,是断然看不见也感受不到的。没有优雅、精致的心灵,也吟哦不出这些如瓷器一般的诗句。
  慧谋写诗,很重视诗歌的形式,他的形式感非同常人,常常具有仪式般的神圣意味。这首《白鹭还乡》在慧谋的诗歌里算是长诗了,全诗7节,每节开头标上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作为该节诗歌的引领,让诗浸于节气时令的氛围,并与其蕴意相契合。这样,节与节相衔接,环环相扣,自成体系,让每一节看上去都是独立的,自然的,是随意的叙写,诗句的触须都是向外伸张的,但整首诗一回顾,却感受到了全诗是回环自洽的,成一个首尾通连的圆。诗人借此形式,写下了自己对自然、岁月循环的体认,对生命循环的体认。
  大雪无雪,田园空寂/今日白鹭不来,我替白鹭还乡。//怀抱娘的骨盒,从数百里外款款而归/学白鹭的样子,回到家门外的水田。//我学习白鹭迈着轻盈小步/从水田这边到那边,走一圈/再走一圈。像白鹭那样/伫立水田中间往四周观望。//护城河边上/有人挑着木桶在菜地上浇水/多像我娘,二三十年前的模样。//我无法学白鹭起飞/这个黄昏,只能原地行走/像白鹭那样轻盈,走一圈/再走一圈,绕着水田/直到暮色四合。
  ——(《白鹭还乡·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
  因为节气的运用,这首诗有了传统文化的痕迹,有了返璞归真的韵味,那种炊烟屋瓦市井生活的气息,暮合四野中草民孑立的况味,泠泠然拨动读者的心弦。面对至亲者的死讯,庄子是鼓盆而歌,陶潜是悲怆中托体山阿,而诗人慧谋是归来的赤子游魂的经忏,默无声息的点滴过程,是至大的悲恸。在诗中,景象与故事交替,简单与繁复对应,让诗歌于无声处酝酿波澜。在诗的结尾,诗人张目远望,所见是“天地苍茫。南中国海红树林湿地上/五只白鹭,一行走动的诗”“落日把黄昏带走,暮色把村庄带走/五只白鹭飞向青天,带走一海的苍茫”。由诗开头近景精细的勾勒,到结尾此刻的苍茫,诗人的察看和眺望,岂只是眼中之所见,都是诗人心中的另一個世界啊。
  海德格尔说:“诗是存在的神思。”每个人都存在着,每个诗人都在思索,但每个诗人的世界又是多么的不同。美国作家索尔·贝娄说:“要打动一个现代读者混乱的心,或许是更为困难了,但穿过喧嚣到达宁静的地带还是可能的。”这段话仿佛是专为慧谋而说的。的确,我读慧谋的这本诗集,感到了一种特别的宁静,一种外表清雅、淡然、安详,而内里忧郁又忧伤的宁静。这是诗人慧谋建构的诗性世界,以奇异的风格,立在纸上,立在海边,立在我们目光所及的天地之间,像一片祥光,引领着我们。
  附:张慧谋的诗
  白鹭还乡(节选)
  6
  (白鹭的白还给羽毛,寺灯的白还给僧人)
  比雪地更早的是雪粒。比寒冷更早的是瓦上霜
  比春天更早的,是含在茉莉花苞里的香气
  比黑夜更早的,是黎明前的那抹鱼肚白
  比一只字更早的是纸。比池水醒得更早的
  是睡莲。比秋风来得更早的是蒲公英
  白鹭的白还给羽毛。渔火的白还给风灯
  夜来香的白还给叶子。浪尖的白还给大海
  寺灯的白还给僧人。瓷片的白还给柴火
  汉白玉的白还给那个朝代。闪电的白还给天空
  最初的白。也是最早的白
  露水贴着梨花的唇边说,你是最早的
  卷帘对着竹影下的月色说,你是最早的
  白骨对着青山说,你是最初的
  乡愁对着炊烟说,你是最初的
  7
  (五只白鹭,一行走动的诗)
  天地苍茫。南中国海红树林湿地上
  五只白鹭,一行走动的诗。
  这行诗,平实,洗尽铅华,不考究韵律
  这行诗,寓于高远旷达的意境中
  这行诗,大师们捻断数根胡须也挑不出毛病
  这行诗,是活了几千年的五只字,野趣盎然
  走动着,时而小立,时而交换位置
  它是古今最耐读的五言佳句。
  落日把黄昏带走,暮色把村庄带走
  五只白鹭飞向青天,带走一海的苍茫。
其他文献
秋风路过家门  门前柳树  忽然沉下脸色  晾衣杆上  妻子那一件薄薄的衬衫  被秋风鼓荡了几次  就更加地空空荡荡  一片未站稳脚跟的树叶  “呀”的一声,一头栽入地下  就再也没有爬起来  秋风路过家门  鸟的叫声,稀薄了人影的密度  推荐语  在秋天的门外,秋风像一个过客,经过诗人的家门。眼前是一片忧郁的柳色,零落的树叶和一声比一声稀薄的鸟鸣。被秋风鼓荡的妻子的衬衫,更加地空空荡荡。诗人像一
期刊
1  近日雾霾爆表,不宜出行,窗外亦无风景,于是翻出旧书,读苏轼闲文。苏轼的文章好读。先生一生蹉跎,虽有一肚皮的华章经纬,放逐于乡野僻荒之地,那些庙堂之上高大上的官样文书,与他没有瓜葛。屡遭贬谪,浪迹江湖,游走了不少地方。读他的闲文,如同与君子同行,且行且乐。观山游水,得其妙语,难得的好事。我退休后,也常在各地讲学访友。可惜現代生活,基本格式化快捷化了,说是行走江湖,其实多在机场与机场,酒店与酒店
期刊
诗人昌耀离开我们快二十周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诗格人品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脑海里显现。多少次,我都会想起他瘦弱孤绝的样子走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任凭高原风吹起他的衣角,将他那突兀奇崛的诗思吹上他所到达的高峰。多少次,我都会捧着他的诗集,进入他与他的那个时代,他迥异闪亮的形象与他伟岸光辉的诗歌像一面镜子,照着我继续在诗歌的道路上咄咄前行。多少次,我都会在不同的诗歌活动场所介绍他和他的诗歌,希望诗人朋友们能
期刊
在诗歌创作与鉴赏过程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诗歌的话语方式。四十年来,汉语新诗经过朦胧诗的崛起、“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反叛、九十年代的沉寂、21世纪貌似繁荣的复兴这几个阶段的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下半身、垃圾派、新诗代、第三极等诗歌流派的纷争令人眼花缭乱,几乎所有的纷争首先论及的是诗歌的语言,而2006年的“梨花体事件”,更是令汉语诗歌以一种奇异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导致人们对诗歌产生诸多误解。因而透过
期刊
在比喻中获得安全感  “真正的船是造船者。”  “当一个人的心灵和品格熟睡,才会看清他的服饰。”  “爱情是兴致勃勃的外来客,是外来的自我。”  这些耳目一新的句子,是美国思想家、作家爱默生的名言与教导。  “名言与教导”都很乏味,好为人师、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但这三个句子打动了我,因为拥有诗的品质——意外,简劲,准确。  好的思想家应该有诗人的品质,比如孔子,谈论光阴的时候以河流作为比喻:“逝者
期刊
数年来,山鸿专注落叶这一抒写意象,写了一系列诗,先后在有限的平台发布后,如石击水,涟漪不断。他的诗被称为“落叶诗”,作者被称作“落叶诗人”。下面就从诗的美学力量、精神涵养及其必然性论述其价值。  一  诗歌的美学性是诗歌的艺术性,它主要体现在作者、文本、读者的关系上,是创作灵感、语言呈现、阅读觉知形成的感应和生机。只有作者与书写对象相互唤醒,才能创作出美的意象和意境,只有美的意象和意境,才能唤醒阅
期刊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组成部分,宁夏诗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以下,笔者从人物叙事、历史陈述、乡村书写三个方面浅析宁夏诗歌的地域性。  人物叙事  在人物叙事上,宁夏诗歌对于当地民歌的汲取与借鉴十分突出,此种风格的诗歌以朱红兵的《沙原牧歌》和王世兴的《莲花滩》为代表,其特点是诗句末端押韵,语言直白易懂,采用西部民间的日常语言,凸显宁夏地域风貌和人的社会生活。  朱红兵的《沙原牧歌》创作于50年代末,吸收
期刊
宁静之心  读李少君的诗始于论坛时代,记得有一次跑进他的博客,还曾大谈了一通浙东山水诗人大小谢。当时我发现,在对世界的统摄能力上,小谢胜于大谢,谢朓的语境具有史事与世事整合的景观,心灵的涵盖力不仅在自然和人生直接经验的维度上,还在另一维度,即吸纳社会生活之后的时空之思,这就给了我启迪。  《尼洋河畔》显示出李少君诗歌的一个创作特色,在事物之中,又在智慧之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场景的
期刊
广西诗坛的“独行侠”  广西诗坛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扬子鳄”“自行车”和“漆诗歌沙龙”为代表的民间诗群,“相思湖诗群”“南楼丹霞”等高校诗群纷纷亮相诗坛,他们或是强调诗的本土性,或是以给生活“上漆”的态度,拒绝浪漫抒情与粉饰生活,或是以高校为阵地,聚集广西诗歌的新生力量,探索新的诗语……盘妙彬在此背景下进行创作,但却始终游离于诗歌群体之外,他因极具个性的创作风格而被称为广西诗坛的“独行侠”
期刊
1  在川渝两地的诗人中,蒋雪峰其实是一个充满幽默感的机智的青年。他滔滔不绝的口水常常通过那部酒醉后被他摔来摔去的小灵通猛烈地灌向全国各地——很多倾听的耳朵灾情严重;很多写诗的夜半鬼哭狼嚎。而蒋雪峰的玩笑总是从自己开始,那些促狭的话语和酒醉后的豪情,带给兄弟们的除了欢乐还有悲凉:首先,江油并非天涯,它亲切而温暖;然后,江油堵满了伟大的寂寞,因为它无法承担诗人蒋雪峰的巨大孤独。  我所能够勾画的场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