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大类招生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而且我国已经在一些重点大学进行试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同时一些地方的农业类院校也在积极探索、试行这一招生培养模式,參考重点大学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符合本类院校的教育发展模式。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管理模式
大类招生是指高等院校或学院的招生方式,在招生初期并不确定研究方向及专业,在学生入校初期先经过通识教育培训和基础学科的教育,经过这样的教育1- 2年之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对各类课程的了解,结合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更深度、更细致的学习。大类招生避免了学生进行单一的教育,实现了学生接受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了解学科上的交叉以及知识层面的拓展,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报考志愿时降低了报考的盲目性,增加了选择的范围以及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拓宽了教育的口径。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大类招生过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专业的兴趣力量以及社会对专业的需求量来选择自己的专业,能够有助于推动教育方式的革新,增强学生、教师、专业、工作等方面的互通,加强专业建设的创新。
地方农业院校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有的高校取得很好的实施效果,而有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以失败告终。这些高校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都表明,地方农业院校在招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没有做好准备前,不要盲目推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必须自身做好准备的同时坚持一定的原则逐步推行。
(一)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招生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科进行大类招生,学生在学院内同一学科范围选择专业;二是学院进行大类招生,学生在全院范围选择专业;三是跨学科或组建学院进行大类招生,学生在组建学院范围内选择专业。在这三种模式中,第三种模式需要高校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目前只是在国内少数知名高校实施,但它代表着大类招生未来的发展趋势。前两种招生模式是高校大类招生普遍选择的实施模式,更是地方农业院校进行大类招生改革的首选模式。
(二)结合学科综合能力进行招生
地方农业院校在进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在学科分类招生上,不能所有学科都进行大类招生,一定要考虑学科综合实力。对于专业性强的专业,要特殊对待。还有一些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条件不健全的弱势专业,不合适大类招生的专业,若要强行推进,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反而降低学生的专业水准。
(三)整体优化资源整合进行培养
合理有效利用学校或学院多学科整合优势,是地方农业院校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在整合过程中,要坚持学科整体资源优化原则,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能够有效专业的覆盖面,加强专业间联系,构建科学完善的学科、教学和课程体系。
(一)专业框架设置是否合理
专业框架的构建是否合理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地方农业院校要明确大类招生培养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专业框架。地方农业院校应分析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结合学科的实际教学管理资源,要通过分析学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设置招生口径是按照一级、二级学科进行招生,还是按照相关学科进行招生。这直接关系到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的设置。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是否合理
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是否合理是推进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地方农业院校要坚持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需求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首位,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需要;要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符合学院及学科的实际情况;要坚持确保学院及学科的教学管理资源有效利用。
(三)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是推进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中心环节。地方农业院校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整合。要将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相结合,既要保证学科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学科分流培养的发展方向。课程体系在设置过程中,应将学科基础课打通,专业课精炼,选修课程增加比重。
(四)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否合理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否合理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针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要做出适当的调整,要采取灵活的、弹性的教学管理机制,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为确保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取得好的效果,还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大类招生”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部分地方高校改革的趋势,转变了原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分流培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理想选择,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在实施期间,地方农业类的院校要遵循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学校或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及相应的硬件条件,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计划,这就要求要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有效的制定出符合本校的培养计划,所以,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进行大类招生要有严谨的考虑。
[1]李娇娇.“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
[2]张晓明.深化实施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 62-63.
刘春雷(1983年—),女,回族,博士,讲师,吉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发酵工程。
李翠兰(1972年—),女,汉族,博士,副教授,吉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土壤学。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大类招生的资源环境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编号:GH170251)。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管理模式
大类招生是指高等院校或学院的招生方式,在招生初期并不确定研究方向及专业,在学生入校初期先经过通识教育培训和基础学科的教育,经过这样的教育1- 2年之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对各类课程的了解,结合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更深度、更细致的学习。大类招生避免了学生进行单一的教育,实现了学生接受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了解学科上的交叉以及知识层面的拓展,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报考志愿时降低了报考的盲目性,增加了选择的范围以及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拓宽了教育的口径。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大类招生过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专业的兴趣力量以及社会对专业的需求量来选择自己的专业,能够有助于推动教育方式的革新,增强学生、教师、专业、工作等方面的互通,加强专业建设的创新。
一、地方农业院校大类招生坚持的原则
地方农业院校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有的高校取得很好的实施效果,而有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以失败告终。这些高校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都表明,地方农业院校在招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没有做好准备前,不要盲目推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必须自身做好准备的同时坚持一定的原则逐步推行。
(一)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招生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科进行大类招生,学生在学院内同一学科范围选择专业;二是学院进行大类招生,学生在全院范围选择专业;三是跨学科或组建学院进行大类招生,学生在组建学院范围内选择专业。在这三种模式中,第三种模式需要高校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目前只是在国内少数知名高校实施,但它代表着大类招生未来的发展趋势。前两种招生模式是高校大类招生普遍选择的实施模式,更是地方农业院校进行大类招生改革的首选模式。
(二)结合学科综合能力进行招生
地方农业院校在进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在学科分类招生上,不能所有学科都进行大类招生,一定要考虑学科综合实力。对于专业性强的专业,要特殊对待。还有一些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条件不健全的弱势专业,不合适大类招生的专业,若要强行推进,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反而降低学生的专业水准。
(三)整体优化资源整合进行培养
合理有效利用学校或学院多学科整合优势,是地方农业院校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在整合过程中,要坚持学科整体资源优化原则,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能够有效专业的覆盖面,加强专业间联系,构建科学完善的学科、教学和课程体系。
二、地方农业院校实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关注的问题
(一)专业框架设置是否合理
专业框架的构建是否合理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地方农业院校要明确大类招生培养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专业框架。地方农业院校应分析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结合学科的实际教学管理资源,要通过分析学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设置招生口径是按照一级、二级学科进行招生,还是按照相关学科进行招生。这直接关系到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的设置。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是否合理
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是否合理是推进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地方农业院校要坚持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需求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首位,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需要;要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符合学院及学科的实际情况;要坚持确保学院及学科的教学管理资源有效利用。
(三)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是推进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中心环节。地方农业院校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整合。要将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相结合,既要保证学科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学科分流培养的发展方向。课程体系在设置过程中,应将学科基础课打通,专业课精炼,选修课程增加比重。
(四)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否合理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否合理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针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要做出适当的调整,要采取灵活的、弹性的教学管理机制,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为确保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取得好的效果,还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结语
“大类招生”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部分地方高校改革的趋势,转变了原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分流培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理想选择,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在实施期间,地方农业类的院校要遵循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学校或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及相应的硬件条件,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计划,这就要求要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有效的制定出符合本校的培养计划,所以,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进行大类招生要有严谨的考虑。
参考文献:
[1]李娇娇.“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
[2]张晓明.深化实施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 62-63.
作者简介:
刘春雷(1983年—),女,回族,博士,讲师,吉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发酵工程。
李翠兰(1972年—),女,汉族,博士,副教授,吉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土壤学。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大类招生的资源环境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编号:GH17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