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奈保尔《米格尔大街》反讽叙事的美学意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271724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维·苏·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是一部很奇特的小说:有明显的回顾性叙事风格,通篇由17个小故事组成,并使用第一人称,备显亲切。而反讽效果明显是《米格尔大街》的一大亮点,在作品的小故事里,主人公的言行举止都带有特定的意味,细细品茗能营造出不一样的喜剧效果。本文将通过了解奈保尔的经历,来探析《米格尔大街》中的反讽叙事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维·苏·奈保尔 《米格尔大街》 叙事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不同的作家有自己的风格,维·苏·奈保尔也不例外。《米格尔大街》是一部具有强烈反讽意蕴的小说。这种反讽主要来自于叙述内容和叙述语言的对比,换句话说,就是叙述内容对叙述语言的一种颠覆,甚至扭曲,在文本的作用下,显现出一种类似突兀的言语紧迫感,彰显出文字的另一种解读和印象,给读者营造一种“此言非此意,此言即彼意”的意象。奈保尔将浓郁的怀念味道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融入其中,效果明显。整部小说里的各个故事看似独立存在,但在中心主题的牵引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事短小精悍,寓意非凡,耐人寻味。本文将深入奈保尔的生平,重温《米格尔大街》这部经典之作,探究反讽叙事的美学意蕴。
  二 奈保尔和《米格尔大街》
  维·苏·奈保尔(V.S.Naipaul),著名英籍印度裔作家,1932年出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受父亲影响,自幼喜欢文学,并表现出惊人的天赋。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55年在英国结婚并定居。1993年成为英国大卫·科恩文学奖首位获奖者,该奖旨在表彰“尚在人世的英国作家一生的成就”。2001年,因“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创作力旺盛,语言辛辣有力,多元复合的文化背景,使其在东西方两大文化间徘徊,作品意蕴深刻,直指人心。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1959年获毛姆奖),长篇小说《自由国度》(1971年获布克奖)、《河湾》、《抵达之谜》,以及非虚构作品《印度三部曲》等。
  《米格尔大街》是奈保尔的成名作和处女作,由17个自成一体又彼此相关的短篇组成,以旁观者“我”的视角描述、回忆了与西班牙港毗邻的特立尼达岛一条大街上的众生相。小说呈现出回溯的特点,用第一人称这种叙事模式来进行回顾性叙述。这种叙述模式,和其他回顾性叙述模式相比,突出的一点是“我”这个叙述者极力想将自己拉回过去的回忆中,同时用儿童的口吻和视角来阐述和记录事情。由于孩子童言无忌,天真无邪,所有复杂的事物在他們眼中都变得单纯简单,所有平淡的事物在他们心目中都变得有趣新奇,因此小说中的故事以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来叙述,不仅角度新颖独特,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同时也能更好地观摩米格尔大街以及特立尼达的整个社会面貌。《米格尔大街》语言以短句为主,明快简洁,结构缜密,脉络清晰。整部作品节奏有张有弛,风格突出,标识性强。
  三 《米格尔大街》的反讽叙事的美学意蕴
  1 标题语调式反讽
  文章的题目应该是点睛之笔,是一部作品的灵魂。《米格尔大街》由很多故事组成,每篇小故事的标题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一个标题就是一个故事,这些精心设计的标题,能很好地体现出文章的叙事风格以及小说的反讽意味。《米格尔大街》里的各色标题大部分都显现出对主人公或事件的评判和判断,它们或是与故事相呼应,或是与故事相背离,或是与故事相对立,这样突出的对比能产生强烈的反讽效果。总而言之,这17个标题包含的言语反讽,实际上是整篇小说的叙事风格的反映和延伸。反讽,顾名思义,就是用相反的语气语调来描述一件事或一个故事,比如一个悲伤的故事,按照人们的固定思维,应该会用同样悲伤的笔调来叙述,但是为了突出对比,有的作者往往会用一种调侃轻松的语调,表面上是淡化了这种悲伤的氛围,实际上,在这种诡异的氛围中,这种悲伤被渲染得更为严重,在戏剧化的加工中,我们能觉得悲伤的感觉无处不在。
  《他的职业选择》是《米格尔大街》里比较有名的一篇小故事。一个名叫伊莱亚斯的小孩,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但他充满梦想,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改变境遇。三年过去了,伊莱亚斯成为了垃圾车司机,他的命运朝着朋友玩笑般的预言一一实现,命运就是这么的无情。但是故事的结尾却与文章标题十分矛盾,伊莱亚斯在职业上根本就没机会选择,尽管他努力地想要打破宿命,顽强而勤奋,但这些根本就没办法改变什么,他的命运从开始到现在都朝着预定的轨道徐徐前进。出生于贫民窟,有一个不求上进、经常酗酒打老婆的父亲,这就是伊莱亚斯所处的社会现实。更为恶劣的是当时他所处的大环境:英国对所属殖民地进行文化统治,强制人们学习英文和英国文学。伊莱亚斯面对的是一个动荡变化的社会,他想选择自己的命运,但命运却连机会都没给他,他一次次的努力换来的只有一次次的失败。无奈之后,伊莱亚斯只能对命运妥协,对现实妥协。《他的职业选择》这个标题既讽刺了伊莱亚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职业,同时也是对殖民者疯狂行径的反讽。通过伊莱亚斯的个人悲剧,作品表达了殖民地人民短时间内无法摆脱被殖民的命运,反抗就注定失败的主题。故事的结局与标题看似矛盾,却有着深刻的反讽意味,表达了作者对殖民地人民命运的同情和思考。
  2 克制陈述式反讽
  克制陈述指的是一开始把话说得轻描淡写,但是通过不同的语境,展现出文字的厚重感和沉重感。在奈保尔的很多文章里,反讽都是一种技术手段,克制陈述都表现为语境比较轻柔,用词比较随意,但每一个词都不随便,每个断句都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都有作者的意图在里面。但是这种使用方法往往具有间接性,反讽效果更加明显,也更加突出和强烈。反讽造成的语境往往是一种自然的幽默感,但这种幽默感是残忍的,是刻意为之的。在某种程度上,克制陈述式反讽这种写作方式,很多时候是一种荒诞的喜剧,喜剧效果越明显,悲剧气氛也更加浓厚,披着喜剧的外衣,内核却是悲伤的种子。在《米格尔大街》这部作品中,很多故事都是走的喜剧路子,但表达的却是与喜剧没有关系甚至是相悖的情感。奈保尔想用喜剧的幌子来折射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从而深刻地剖析处于底层的人们的困苦生活和精神上的贫瘠。笑声不一定代表快乐,眼泪也不一定代表悲伤,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各种痛苦无奈,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体会到。   《米格尔大街》中的第八个故事《花炮制造者》就是克制陈述的最好例子。故事的主人公摩根是一名喜剧演员。在日常生活中,他举止乖张,行为怪诞,与一般人不同。除此之外,他还有两个怪癖:第一个是他喜欢看别人微笑,为此,他每天都在琢磨怎么让身边的人发笑,他经常扮丑,也经常出洋相,但他一点不在乎,逗別人笑是他的乐趣。第二个就是他喜欢制作花炮,他希望别人能喜欢自己制作的花炮,也期待自己制作的花炮能在盛大的节日里绽放在夜空中,即使只是绚烂几秒,也曾经努力地盛开过,就已足够。这个故事充满喜剧的喜感,但奈保尔的喜剧色彩显然不是这种,他是通过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行为方式来表达一种荒诞的喜剧。这种喜剧的形成,与文字的克制陈述反讽密切相关。在《花炮制造者》中,作者用刻意的轻松的语句来描述摩根为了让别人发笑做出的各种滑稽的动作。摩根不计后果的搞笑的确能给人制造快乐,但快乐之后,却是抑制不住的悲伤。这个小人物的两个爱好是多么渺小,一个是取悦别人,一个是取悦自己。两个结合起来都是希望别人能认可自己的能力,无论是职业上的,还是兴趣上的。黑格尔曾经这么形容过他眼中的喜剧人物:无论生活处于怎样的境地,喜剧人物都应该像不倒翁一样,无论人们怎么打趣揶揄,都可以貌似不在乎顽强地一次次站起来。但是遭到致命一击,不倒翁也会倒下的,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这样,摩根终于燃放了自己的花炮,他自己也在这极致的美景中倒下了,他也让周围的人笑了几声,他的两个愿望也算完成了,但是在这一刻,读者感受不到快乐,而是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包围着。
  3 夸张陈述式反讽
  夸张陈述反讽指的是故意用夸张的方式来叙述,但要表述的故事却是相反的。这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就是夸大与夸张,用这种方式来强调某个故事,或是某个人物的某种特点,让这种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夸张叙述是反讽的一种形式,故意给我们营造一种看似瑰丽或复杂的情调,但这种与本来事物相背离或相差很大的叙事给人造成的落差也是巨大的。原本就平庸无奇的事物,如果用夸张的手法,就能描述成富丽堂皇,这就是夸张。某些平庸平淡的事物也可以刻意地营造出一种恢弘的气势来。这种夸张陈述的反讽,能够让卑微与崇高,琐屑与伟大,粗俗与高雅相互干扰冲突,从而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在夸张陈述反讽中,情景反讽是运用较为频繁的形式,能表现出一种整体化的效果;同时,同一部作品中的相互对立性也更加明显和突出,小说里的主人公的命运与现实社会形成的反差也更加触目惊心,情节的发展也朝着与读者相反的方向迅速发展着。不同场景也不再是相互呼应,小说的主人公的行为、言语、思想都与常规下的人们所想的不一样,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米格尔大街》中的《蓝色马车》,描述了一个名叫埃多斯的男孩的故事。埃多斯是米格尔街上的所谓的“贵族”,在他的身上,有着很多传奇故事,如他注重自己的穿着,生活自由自在,很有异性缘;他在生活上有点矫情,刷牙要刷好久,一根红把的牙刷总是跟他形影不离。这样的男孩是“我”这个小孩所羡慕的,很多时候都会在学校不自觉地模仿他。埃多斯很注意自己的穿着,衣服笔挺,皮鞋锃亮,戴着一块金光闪闪的金表,在“我”的心目中,这样的男孩子才是能获得女生青睐的人。但实际上,埃多斯只是一名垃圾清洁员,他常常在每个清晨开着一辆蓝色的马车挨家挨户地清理垃圾。而对于这份工作,埃多斯并不觉得丢脸,相反,他很喜欢,他喜欢把各种人家不要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收集起来,还喜欢拿着这些东西在别人面前炫耀,在跟人讲述的时候,常觉得自己非常伟大。奈保尔用这样的语调叙述,让人感觉到埃多斯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让人在认识这个人物时有一种强烈的错位,这就是奈保尔常用的反讽手段,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 小结
  维·苏·奈保尔小说《米格尔大街》中的很多故事产生的情感都是真实的,给人的感受都是极具震撼的,但他在表述的时候,却常常用一种风淡云轻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言语上的漠视,以及作者刻意用一种漠不关心的口吻来阐述的方式,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深沉的情感,而这种反讽的形式,也恰恰是作者睿智的体现。奈保尔在《米格尔大街》中,经常故意错开某些情节或是某些场景,通过错置来加速情节的节奏,让读者在极大的夸张中撕开虚伪的外衣,看透现实的欺骗与不真实。生活的各种丑陋面也由此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展开,让人不寒而栗,瞠目结舌,而这就是反讽的效果和威力。《米格尔大街》是一部沉重的作品,也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奈保尔用一种反讽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一种思考,一种反省,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审思,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嘲讽。我们可以在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一种人世的沧桑感和疏离感。
  参考文献:
  [1] 李珂:《〈告诉我要杀谁〉中流亡者的困境》,《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2] 赵祥凤:《从〈抵达之谜〉中的失望主题看奈保尔的世界意识》,《学术交流》,2006年第11期。
  [3] 裴爱民:《童稚的眼光 复杂的世界——赏析〈没有名字的东西〉》,《写作》,2003年第1期。
  [4] 罗小云、维·苏·奈保尔:《从〈曼曼〉看奈保尔的短篇小说艺术》,《名作欣赏》,2003年第11期。
  作者简介:王怡菲,女,1981—,江西九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对一年到头总是很忙碌的明星来说,度假、旅行成为了奢侈的愿望。过去的那个夏天,他们终于有了一个悠长假期。在异国的街头散步、在阳光海滩享受日光浴……一个人惬意,两个人
多发性大肠腺瘤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姐弟三人同患多发性大肠腺瘤病,并先后发生癌变的病例,并追踪随访了三年,因国内较少报道,故介绍如下。病历扎要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作品,艾略特作为女性作家,本身拥有反传统的一生,她冒天下之大不韪与乔治.刘易斯过着非传统婚姻生活,并且不陪同父亲去教堂做礼拜。艾略
Fashion 的魔力无边界。每一期,Easy 为你搜罗了15件来自东京、首尔、纽约和巴黎的新鲜小物,当季最完全的流行元素,成就超人气时尚,让你做个最 IN 的潮人。 Fashion’s mag
演讲题目中国装备工业发展展望演讲题目:中美两国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制造经济主要内容:武德会长将探讨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AMT)的会员公司如何在中国寻找合作和贸易机会。此
摘要 拉康认为人生就是主体不断被他者阉割的过程,自我在本质上是虚幻和分裂的;拉康式哲学构成了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的结构框架。主人公亨利接受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能指链而建构主体,在意识到能指链的断裂时,主体分裂。亨利的成长过程就是接受他者的过程,也是被阉割的过程。作家海明威的参战经历是其独特的人生体验:战争阉割了海明威,造就了他拉康式的哲学观。海明威小说中虚拟人物的人生轨迹,就是其
在狄更斯的诸多文学作品中,《艰难时世》(以下简称《艰》)与其他大部分小说相比,无论在情节上,还是人物设置上都更简洁。这部小说主题严肃,气氛阴郁,在文学领域一直有褒贬不
作为新新人类的你,是不是运动让你好不容易瘦下来的身材,因为你的馋嘴而功亏一篑呢?那么看看下面你是属于哪种饮食族?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个吧,这样即使你再爱美食,也能边
Lolita is written by an American of Russian writer Vladimir Nabokov, who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book is heatedly disputed
怎样喝,喝什么才不会变胖?就让 Easy 来告诉你,鲜菜汁常常能解除体内堆积的毒素和废物,因为鲜果汁或鲜菜汁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后,会使血液呈碱性,把积存在细胞中的毒素溶解,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