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peop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012-03
  
  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化”,即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环境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居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适应城市特点和要求的人工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是在更高社会层面上展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城市生活,是城市社会成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能否成为诗意的生活环境,文化成为主要因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市文化的本质所在。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实力。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可以牵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城市的文化生活与人文精神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实际影响。文化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是城市的一种“力”,也是一个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是支撑城市发展并可不断传承的精神支柱。城市文化渗透在城市个性与魅力之中,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建设,成为一种软实力,而这种实力积淀、积累、传承到一定程度,就会放射出巨大的张力,成为市民普遍认同并努力践行的核心价值,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城市文化是重要的社会资本,支撑和决定着城市发展进程,代表着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城市文化的提升则是城市发展的最终任务。
  
  一、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在一个社会系统内,文化与经济不是天敌,也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铁轨,文化与经济是共生互动的。特别是工业经济的成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崛起,使长期存在的文化与经济隔离发展的状态消除,困扰人类的文化的经济贫困和经济的文化贫困现象缓解。各国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避免市场经济对文化的负面效应,使文化与经济在双赢格局中共同进步。文化的经济自觉和经济的文化自觉成为世界潮流。作为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其创造的产业价值是巨大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很明显的,这种动力又会对城市及其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城市经济活动无不体现着城市文化的内涵。除文化产业本身之外,没有任何的文化不是同经济连在一起的,城市文化渗透在城市经济的各个领域,从政府经济政策,到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到消费服务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文化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新特点、新趋势。城市文化不仅是种精神活动,它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财富,促进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融入经济活动之中,可以提升经济的价值和品位,以形成行业特色,可增强吸引力,推动消费,增加经济的总值,这是被许多实践所证明的。从某种意义上,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基础。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吸引力与辐射力扩大的基础,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而且,就城市的经济发展而言,文化因素能为其提供深层次、宽领域、强势头的动力,更能从经营管理理念层面上保证城市发展的制度连续性、规划合理性和建设系统性。无论哪个城市,哪一时期的城市发展都需要文化的支撑。
  城市文化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文化导向赋予经济发展以价值意义;二是城市文化赋予城市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三是城市文化赋予城市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经济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神,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形神兼备,城市将散发无穷魅力。
  
  二、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塑造形象和提高品位
  
  城市是国家的核心,是科技、教育、市民素质、观念意识等构成的文化的象征。城市是有气质的,构成一座城市的全部魅力,核心在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即城市文化。城市文化虽然是无形的,却比有形的物质设施影响更深远、更广泛。城市文化不仅可以创造城市经济价值,还可以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味。城市形象是一种文化感知,是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的公众印象,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城市形象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城市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力。对民族而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根;对城市而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文化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是城市面貌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统一。一个城市形象的“软件”部分,即那些生气勃勃的、最能够感染人影响人的部分,主要就是表现在城市的文化方面。美国城市文化学家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有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够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形象所凝聚的是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其演进的文化、传承的精神和延续的历史。几乎每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都实实在在地浸透着这座城市乃至国家的历史,展示着这座城市乃至祖先的辉煌,体现着这座城市乃至民族的精神,折射着这座城市乃至地域的文化情趣和象征着这座城市乃至公众的生活品位。如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乡,罗马是古典文化集萃的城市等,这些城市的文化定位为城市形象的塑造赋予了美好的品质。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的形象和内涵,而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无疑是最有文化魅力的城市。城市形象和这种特色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只有当文化与城市处于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时,城市的个性魅力才能够光芒四射。城市发展需要文化,文化塑造城市,提升城市品味,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文化建设,塑造城市标志性文化,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塑造城市精神和风格,提升城市文化力,不断增添城市发展的文化含量,提高城市内在文化品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为城市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城市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城市形象和品质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辐射力吸引力的大小。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文化展示着城市的风格特征,体现着城市的管理理念,代表着城市的科学教育水平,标志着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反映着城市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城市内部将各种力量统一于一个共同发展方向上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生产力。城市正是因为有了文化,才能不断地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三、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条件
  
  特色是城市内在的、恒久的生命力。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无论国内国外,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都是有个性的特色城市。吴良镛曾在《城市特色美的认知》一文中指出“一般人往往会有类似经历:某些具有特色的城市,曾经在某方面给自己留下难忘的印象”。城市特色蕴于城市文化中,不同的城市文化之“根”,衍生出不同的城市特质。城市特色的形成有其漫长的过程。城市随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表现出各种属性与文化特征。城市的历史形成与发展阶段不同,呈现出的文化底蕴也不同。在欧洲,那些发展得相对完善的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城市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城市特色,设计充满了情感,提高了城市整体环境文化水平。如维也纳,一个极小的城市,因配套有齐全的音乐设施如金色大厅等,以及浓厚的音乐气氛和源远流长的音乐历史,而成为世界的音乐之都;法国的嘎纳,一个偏僻的海滨小城,年旅游收入上亿美元,它的繁华来自于它的文化—嘎纳电影节,一个充满情感的节日。
  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特色,脱离城市文化的城市特色建设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本质,而城市特色则是城市文化在城市的某个方面呈现于世人面前的表象。城市文化是滔滔的源,城市特色则是涓涓的流。城市文化形成了它的城市特色,并在城市发展中得到加强。不同城市之间,城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可以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由于有不同的风气、风格和风俗习惯,才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城市格局。城市作为文化的集聚点,以积留、汇聚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为天职。文化是城市的“精”、“气”、“神”,缺少文化的城市是残缺的、畸形的、粗俗的;一个没有特色文化的城市,只具有躯壳,却不具有灵魂。城市特色,城市个性,城市魅力,本质上都是一个文化问题。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主要来自文化,没有文化的浸润和洗濯,城市不可能形成个性,形成特色,也不可能形成诱人的魅力;没有文化的浸润和洗濯,城市就“活”不起来。纵观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有特色的城市,都是以吸纳人类文明成果,海纳百川而著称的。恩格斯当年在评价法国巴黎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城市里,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汇聚了整个欧洲历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时间,从这里发出震动世界的电击。”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代,作为闻名遐迩的世界级城市,总是凝聚了当时世界文明的成果。文化的全球交流和文化民族特色的强化是不可消失的两个方面,必然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因而,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会缩小、更不会消失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相反,城市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恰恰是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必要条件。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曾在《西方的没落》中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她的生命的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城市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一经形成,便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质的、精神的,无所不包。城市特色以城市文化为依据,植根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城市风格。
  
  四、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增强辐射力和整合力
  
  城市文化是一种超地域、融汇多种地域文化的复合性文化。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居民地域来源多源化和城市社会阶层多层化以及商业广泛流通、辐射功能所造成的。任何一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其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整合力。从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看,一个文明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城市会对外部资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城市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而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是通过城市文化的聚集和辐射逐步形成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吸引力与辐射力扩大的基础,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城市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使得城市理念、价值观以及城市经济辐射力、文化影响力、政治作用力向周边地区渗透和扩散,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如果说,在古代及漫长的中世纪,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已经关系到城市形象的确立(如雅典文化的深远影响);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就更显重要。随着城市文化的价值及其独特魅力的日益凸现,它已不单单是文字记录的一切成果,也不仅仅是吃、穿、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构成每一个人及每一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展现出特殊的地位和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城市整合力看,通过发挥城市文化凝聚市民、引导市民的作用,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使市民从价值观、城市意识、城市特色等方面去认识城市、了解城市、热爱城市、建设城市,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文化,是创新性与传统性的统一。它既有创新的视角,又有注重传统的眼界;既有广泛吸纳世界各国优秀成果的广阔胸襟,又有坚持民族独立的坚定立场;它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媚外。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中,城市文化辐射力的强弱关系到该城市能否以平等的地位、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潮流。
  
  五、城市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城市竞争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所独具的、使城市能在一个行业(产业)或城市的其他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所依赖的关键性的能力,它是能将城市的独特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组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而非城市所拥有的资源和禀赋的本身。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为,而是具有历史的积淀性。特别是文化的积淀性,主要包括城市长期以来秉承的发展特色和城市的人文精神,要不断的积累、超越和升华。城市文化是城市“关键性的能力”的源泉。人类的城市演变史表明,没有文化的城市如同没有灵魂,也没有美好的未来。优秀的城市文化是城市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关键性力量。因此,一个城市是否有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的是看它的文化力,即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和潜力。在城市资源要素系统中,文化资源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有自身独特性的资源要素系统。城市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所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城市的文化资源是构建城市形象的独有的资源,是蕴育城市精神的母体和根基,是塑造城市文化个性和独特文化身份的稀有珍品,也是城市给人以丰富的文化想象和文化期待的重要载体。它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为城市的今后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文化营养。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区域城市的文化资源存量转变为城市资本增量,完成城市资源的质变过程,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此,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早有精辟论断。他说:“一个贫困的国家,即使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在文化资源上肯下大的投资,也是可以发展起来的。”
  商业时代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文化的竞争已经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最终的竞争是文化竞争,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城市。城市文化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城市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比任何产业都能创造出一座有质量、品格与品位的出色城市。如果一个城市文化发达,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尊重创造,发扬科学精神,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就大有希望。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智慧的因素、知识的力量、人力资源会越来越突出,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对我们进入信息社会后的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将起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整个人文环境会得到新的改善和优化,对市民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激发市民热爱城市、发展城市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增强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亲和度和凝聚力,进而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集聚社会资源的城市竞争力。城市文明发展实践表明,凡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结合并发扬光大的时候,城市就出现兴旺繁荣;反之,则会走向没落衰败。一般说来,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文明程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创造力、凝聚力、核心价值与集体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总之,一个城市能够延续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延续。哲学家爱默生曾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每座城市的人都有自己的记忆。城市的记忆正是这些独特的城市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形成难以抹灭的符号。这些符号的形成、变化和演进过程中留下的历史轨迹和印痕,是一个城市生生不息的象征。因此,城市发展,应重视城市文化的发展。我们要用先进的城市文化理念引导城市今后的发展,不断丰富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找到属于城市自己的文化发展路径,努力创新和发展属于城市自身的城市文化,使城市永葆鲜明的特色、永葆鲜活的灵魂,永葆蓬勃的生机。
其他文献
摘 要:眼下,微博风暴正席卷中国,迅速成为国内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焦点话题。尤其在2011年的春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微博打拐”行动,将微博推上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风头浪尖。通过“微博打拐”,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比起论坛、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微博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对话平台,甚至是“草根阶层”也能“通过参与种种议题设置,逐渐介入了社会事务的处理当中。”仿佛“电子乌托邦”就在不远的前方,令众
期刊
摘 要:媒体是社会公器,起着上传下达的载体作用,是社会公共领域构建的重要力量。所以,如何和媒体更好地互动,如何在互动中构建自身具有特色的品牌是值得NGO去思考和努力的。因為,品牌能够带给NGO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NGO;蓝丝带;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062-03  
期刊
摘 要:以现在流行的网络传播现象“微”为出发点,对网络微传播过程的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主要从它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与方式、传播对象切入逐一研究分析,概括出每一个构成要素中 “微”的含义、特点及其社会影响力,最后从浅层面上总结了微传播对每一个“社会个体”以及整个“社会传播体系”所形成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微传播;微内容;微媒介;微受众   中图分类号:G206.2
期刊
面对电视这个浩淼如烟的海洋,我只是一粒小小的贝壳,如果没有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到沙滩上,我永远不可能看到这么美好的阳光。感谢偶然的海浪,感谢注定的阳光。    编者按:一个从三千年前的古城墙里走出来的女孩,带着秦砖汉瓦的潮湿气味,穿过黄土高坡的嘹亮民歌,嗅着热腾腾的甑糕的香气,在兰花素布门帘后面听着婆姨们羞涩的笑声长大,长成一个沉默、害羞、爱幻想却又执着、勇敢、不服输的女子。她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
期刊
编者按:《唐都学刊》自1985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25个春秋。回顾艰难历程,编辑部同仁不胜感慨,其中有不少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它伴随着文理学院的成长,由西安师专到西安联合大学到西安文理学院,始终把学术质量视为第一生命,因而在学术界赢得一席之地。近年来,学术质量不断攀升,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料中心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唐都学刊》在全国综合大学学报中分别排名为79名﹑70名﹑57名﹑5
期刊
主持人:王延河  (今传媒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主持人语:不断追求理论的创新、普及和实践,以理论的创新指导实践,用实践创新理论的发展,是理论工作者的终极目的。在新时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是泥泞和崎岖的,成绩更是来之不易。这其中不乏有很多典型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一次次的华丽转身后,这些优秀传媒人摸索出的珍贵经验,给学界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研究样
期刊
编者按: 当前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不仅维系着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而且文化产品的输出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潮流。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必须顺应大势,择机而上。作为传统报业来说,在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中正引发着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如何在做强报业主业基础之上抓住传媒变革的新机遇,如何积极发挥文化产业在创新发展中迅速提高自身竞争力打造新报业,实施报业转型发展战略
期刊
主持人语:网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经济社会的全面革新。网络所引爆的企业革新,更是带来商业行为的新变化,腾讯与奇虎360争夺用户桌面的战争正是这一变革带来的一大事件,他们的网战还在弥漫着滚滚硝烟,是非论战还在充斥整个互联网,各大互联网公司亦纷纷站队,形成两个庞大的阵营互相对抗。本期“传媒大讲坛”我们邀请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范以锦教授与其硕士研究生袁端端,北京大学新
期刊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23-03     今年11月3日腾讯公司《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下称《QQ公开信》)中说:“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这就意味着腾讯给数亿QQ用户下达的最后通牒:必须立即在QQ和360之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腾讯QQ负责人称“这是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围绕房地产的相关报道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上层出不穷。通过对这些报道研究发现,正面报道居多,负面少之又少。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以《大河报》8月份房地产报道为蓝本进行分析,发现媒体守望功能严重缺失,呼吁大众传播媒体发挥大众传媒守望功能,建构公共话语平台。  关键词:《大河报》;房地产报道;守望功能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