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句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是……的”句式是动词谓语句的一种,主要是由“是……的”前呼后应构成的,突出强调与动作相关的某个成分。本文根据自建小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中级汉语水平的在华留学生作文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学生在“是……的”句式上造成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并提出在教授此类句式时应采取情景教学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是……的”;偏误分析;中介语语料库
  
  “是……的”句式是动词谓语句的一种,句子主要是由“是……的”前呼后应构成,突出强调与动作相关的某个成分。一般语法书的解释对本族人来说尚有难度,而对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则更加困难。本文通过对中级汉语水平的在华留学生作文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学生在“是……的”句式上造成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并提出在教授此类句式时应采取新的教学技巧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适当减少学生使用时采取的回避和省略策略。
  (一)偏误类型及诊断
  本文所选语料均来自于笔者根据自己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经验所建立的自建小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这些语料来自于汉语水平为中级的在华留学生的书面练习和考试作文。通过分类整理,留学生在“是……的”句式上所造成的偏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漏用“是”“的”或“是……的”
  这类偏误是留学生在本应该使用“是……的”句式的地方漏用“是”“的”或者“是……的”而造成的。其中漏用“是”和“的”的情况居首位,而且这些偏误具有群组性的特征。
  (1) *如果没有秃鹫,就【是】不可能的。所以藏民把秃鹫也叫“神鸟”。
  (2) *黄龙也【是】很美丽的地方,黄龙比九寨沟很小,和九寨沟差不多,从九寨沟到黄龙需要3个小时。
  (3) *虽然身体累,但是【是】有意义的。
  (4) *总共,我觉得物质条件(除了最起码的要求以外)不是重要【的】。
  (5) *给男女起名习俗是不一样【的】。
  (6) *但是我的房子里面的人,宠物,气氛与东西是较容易想象【的】。
  (7) *依我来看,为了变成一个有仁的人这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修养这是因为修养最基本的条件【是】不需要正式教育或学习来发现【的】。
  以上(1)到(3)句是漏用“是”,(4)到(6)是漏用“的”,(7)是漏用“是……的”造成的偏误。从“是……的”句式与词类的组合来看,其中“主+是+动+的”这种格式最为常见,例如(1)(3)(6)(7),在这种格式中,学生容易发生遗漏造成偏误;而(4)(5)句则为“主+是+形+的”格式的偏误,(2)为“主+是+名+的”格式的偏误。
  2.误用“是……的”
  (8)*我还是没去过的地方很多。(正:我没去过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9)*火把节是在暑假的时候有的。(正:火把节是在暑假的时候举行的。)
  (10)*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人,一个这样的是郑和。(正:郑和就是这样的一种人。)
  在以上例句中,学生由于在应该使用“是……的”句式的地方错误地使用而造成了偏误。例如在(9)中,学生没注意到在此句式中,动词的选用是为了强调动作。(10)中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是……的”句式达到表达效果。
  3.多用“是”“的”或“是……的”
  (11)*戒烟是越早越好。(正:戒烟越早越好。)
  (12)*这个帽子就是有点像印度人穿的那种帽子。无论是男的或者女的他们都是带这个帽子的。 (正:无论是男的或者女的他们都戴这个帽子。)
  (13)*在房子里目之所及颜色和家具,适当的选择是赏心悦目的。(正:适当的选择令人赏心悦目。)
  例句(11)到(13)是学生使用中过多使用“是……的”句式造成了表达累赘而形成的偏误。
  (三)偏误原因探究
  学生在学“是……的”时,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留学生在使用中常常发生相似的偏误。根据偏误分析理论,母语负迁移所造成的偏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占优势,而从本文所选语料来看,学生汉语水平为中级的目的语知识负迁移逐渐替代母语负迁移占据优势,这也是学习者内化规则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而学习者进入中级阶段之后也会因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而产生偏误。从上文所引的语料来看,学生在使用“是……的”句式时,最常使用的学习策略是简化,如例(1)到(7),这是因为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的冗余部分,或者将带状语、定语成分的复杂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同样,学习者也通常采用回避的交际策略,尽量避免使用他们没有把握的句式而造成语法或语用上的偏误,如例(11)到(13)。
  (四)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对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可以看出“是……的”句式是学生掌握的难点,需要教师讲解时对具体用法进行强调,同时更需要教师采取更加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完全明白这种句型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本文提出使用情景引入法引入和操练语法点的方法对“是……的”句式进行讲解,将问答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例如在讲解这个句式时,老师以“父母来中国”为情景进行会话引出语言点。
  1.教师跟学生进行情景对话,引出语法点
  教师:暑假你回国了吗?
  学生:回去了。
  教师:你是哪天回去的?
  学生:我是8月10号回去的。
  教师:(你)怎么走得那么晚?
  学生:我的父母来中国了。
  教师:他们是来看世博会的吗?
  学生:他们是来看世博会的。
  教师:他们来成都了吗?
  学生:来了,我们还去了九寨沟呢。
  教师:九寨沟很好看,夏天的九寨沟更漂亮。
  学生:对,我们很舍不得离开。
  教师:你们是怎么回来的呢?
  学生:我们是坐飞机回来的。
  教师:你父母在成都住了几天?
  学生:住了3天,就去北京了。
  教师:他们是从成都回国的?
  学生:他们不是从成都回国的,是从北京回国的。
  2.教师将体现语法点的句子板书在黑板上
  ①我是8月10号回去的。/②他们是来看世博会的。/
  ③我们是坐飞机回来的。/④他们不是从成都回国的,是从北京回国的。
  3.教师总结
  “是……的”句式①是用在某一动作已在过去实现完成的句子;②用来强调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目的等;③其否定式是“不是”;④“是……的”句式是一种表示强调的句型,要强调的部分放在“是……的”的中间。
  以上是我们对中级汉语水平的在华留学生书面表达中使用的“是……的”句式的抽样调查,发现偏误现象可以分为漏用、误用和多用几类,而其中“主+是+动+的”的格式偏误率最高,其次是“主+是+形+的”的偏误,“主+是+名+的”的使用偏误较低。接着分析了偏误的原因,认为学生在中级阶段造成词类偏误的主要原因在于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以及在学习中采取的省略策略,在交际中采取的回避策略。此外我们提出了通过情景教学法将问答引入情景便于学生理解语法点来教授“是……的”句式这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虽然关于对留学生“是……的”句式偏误分析的文章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在教学技巧上的研究仍需要深入。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作为文化工业的主要产品和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既需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以赢得用以开展再生产的资本,同时还必须关照现实生活、准确地捕捉和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本文以《西风烈》为例,通过分析该片对西部类型片元素的运用和改良,来探视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中商业和文艺联姻以及类型混合化的明显趋向。  关键词:西部片;《西风烈》;中国化     一、《西风烈》的西部片类型元素分析    媒体曾将2009年戏
期刊
周云龙,《家春秋》栏目制片人,主任编辑,先后主持或协助主持《新闻故事》《新闻地理》《钟山夜报》和《家春秋》等栏目的管理工作。参与策划的多部新闻专题作品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奖,有数十篇电视随谈发表于《中国青年报》《中国记者》《中国广播影视》《南方电视学刊》等。    一场亚运会开幕式,两个版本的解说词。对受众而言,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而对央视而言,这是又一次新的尝试——电视语态的改变。  2010年1
期刊
第二十一章毕摩神咒  “司主农时节令的神,向你献酒啊。过了些日子,到耕种的季节。但愿坳上的庄稼不遭风灾,坝上的农作物不缺雨露。地边不让蛇来蟠伏;田边不让鼠来打洞。保护庄稼的神,望你好好保护,使庄稼茂盛,不遭虫害;看守庄稼的神,望你好好看守,雀鸟见到有谁看守,它就不敢来害庄稼。大田稀株莫费秧.以免插秧手的腰部发疼。禾苗长起来就出穗.出穗就结籽。结籽就成实。收割要遇晴天,扬干簸净要顺风行的方向。大仓小
期刊
摘要:戴望舒是现代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受西方象征派、现代派的影响,又融汇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养分。戴望舒对于“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的追求,使他的一些诗作具有一种综合性的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种艺术特色。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结合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解读方法,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借鉴意义四个方面探讨此诗,希望对现当代诗歌创作和欣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戴望舒
期刊
摘要:长篇小说《芙蓉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既严峻真实又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诚如作者所说“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胡玉音,她勤劳善良、性情柔顺、坚强不屈……这种朴素的人性美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给文学创作留下了一个成功的艺术范例。  关键词:《芙蓉镇》;人性美;胡玉音;艺术形象    《芙蓉镇》发表于《当代》
期刊
摘要:綦江课改作为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初、高中衔接教学改革,开设选修课程,教师绩效考核“给力”等措施使綦江课改呈现生态性表征,实现了课堂教学理论的还原与重建。  关键词:主体性;还原;教学相长;生态视域;綦江课改    被称为“綦江模式”的綦江课改,始于2004年。六年后,丰富了中国教育“重庆现象”内涵的“綦江模式”因其可持续发展性备受人们关
期刊
摘要:文学意象是一种较为隐秘的审美心理活动,它通过作品中具有感情色彩的客观事物来实现作者情感的表现。因此,凡是文学意象都应是一种内涵丰富、匠心独特的高层次形象,有一定的寓意和寄托。《高原上的探戈》中“T鹰”这一文学意象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传情内涵及不同的寓意,为作品中人物内心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完善作用,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角度出现的意象“T鹰”进行心理解读,也
期刊
摘要:巴金的《随想录》被称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史”。作者通过自我批判,传达对社会的深刻批判。《随想录》的最大价值在于重回五四精神,坚持和弘扬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  关键词:随想录;创作动机;五四精神    一、《随想录》的创作动机    巴金从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随想录》,共计42万字,历时8年。《随想录》是年届八旬的作者对“文革”作出的反省与忏悔。  《随想录》有
期刊
摘要:不同于传统上升型成长道路,《残龙笔记》的主人公的主体成长表现出萎缩、甚至后退的倾向,如主人公所认同的“我是一条虫”的成长宣言那样,表现出反成长的倾向。反成长虽然另类,却也是成长的一种。主人公小雨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想象的父亲”之爱的缺乏,而导致主体向“父亲之名”成长过渡的受阻。小雨的自我不断逃逸,从现实到网络,再从网络到梦境,只为寻找自我的镜像(理想自我)。小雨的镜像自我(理想自我)通过恋爱
期刊
摘要:影片《画皮》虽根据小说《聊斋志异》改编,通过莎士比亚式的戏剧手法,阐释的却是现代人所遭遇的感情困境。《画皮》以唯美的爱情为主线,和着人鬼殊途同归的人性救赎观念,以一曲凄美的音乐,将“带着脚镣歌舞”的境界刻画得如痴如醉,实现了对传统“鬼片”和同类型题材改编的嬗变。  关键词:《画皮》;内涵;音乐变奏    一片笑靥,情深深几许?  一句承诺,忠贞真多久?  一生轮回,携手守千年。  看尽世间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