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南县第一中学 云南 广南 663300)
新教材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本在于引导。数学课本例题的代表性、启迪性、典型性、示范性,决定了例题引导的重要性。当例题出示后,教师一讲到底,一牵到底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独立思考,共同探究,就老师牵入了教材或教师设计的思维轨道,学生思维被束缚,很少有别出心裁,奇思妙想的出现,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出来的不会学习。只有科学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才有助于学生勤于思考,取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1. 引导学生在情景活动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设计情景活动,不仅可以让学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学生自己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时,设置一个学生亲身体验过的情境:问同学们挑过东西了吗?同学们油然而生想起问题,便回答“挑过”。大家挑过,但是否想过怎样才好挑呢?同学们使回答:“要使左右两边重量相等。”我们可把这样的方法用一种数学式来表示,这种数学式叫什么?如果你觉得还再想多挑一些怎么办?反之,如果东西太重又怎么办?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都兴奋不已,思维被激活。又如在学习认识事件的可能性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的概念,我特意在讲台桌上分别摆放三个装有乒乓球的纸盒:1号盒(全为白球),2号盒(全为红球),3号盒(有白球,红球)。然后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派人反复去摸(规则:摸后放回),并指定小组作好统计。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一组摸到的全部是白球,二组摸到的全部是红球,三组摸到的既有白球,又有红球。接着验证,我分别打开三个纸盒,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从三个纸盒摸出不同颜色乒乓球的原因以及“从纸盒中摸出一个乒乓球,是白色乒乓球”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诱发学生自主对问题解决创造了新的动机。
2.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课本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再创造活动,才能纳 入其认知结构中,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1】。例如,在学习角与角的度量后,为了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去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让学生做一个能转动时针和分针的小钟。事先我让学生准备好制作工具:硬纸板、剪刀、胶水、图钉、直尺、量角器等。要求: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美观,比一比看谁做得有创意。经过了近二十分钟的制作比赛,学生们居然制作出各具特色的小钟。更让我惊讶的是,有的小钟还涂上了颜色,有的小钟还配上了秒针,有的小钟还装上了底座。接着让学生们选最好的小钟,并让学生表述自己的制作过程,最后向学生们提出思考问题:一昼夜时针和分针重合几次?几点钟时针和分针刚好是构成直角?几点钟时针和分钟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学生们又忙开了,转动自己小钟的指针,主动努力寻求答案。这样,一节课学生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枳极思考,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的,也只有把数学课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学习数学应用调配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初269班和270班的人数。269班有53人,270班55人。如果要使两个班的人数相等,那么需从270班抽调多少人到269班呢?如果使270班人数是269班人数的2倍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体会,主动寻求答案。又如在学习数据与图表后,把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初中生最喜欢参加体育活动项目训练”为课题,开展了一次课题调查。引导学生确定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要求学生收集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并绘制成统计图,最后让每组学生根据统计图介绍调查的情况,说出一两条结论和建议,然后写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这次调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查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学生主动学习得到领悟。
4.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数学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讨论也能很好地体现这一过程。在课堂讨论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自主探索,达到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要求解方程组 17x+23y=57
23x+17y=63
大部分同学一来用加减消元法,通过学生间讨论,有的学生尝试用两式相加便得x+y=3。于是又有的同学用两式相减便得x-y=1,然后再用两个结果,相加得出方程的解。多新颖的解法啊,真是意外的收获。又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后,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有SAS、ASA、AAS及SSS四种方法,有学生就问“老师,SSA一定不全等吗?我没有直接回答他,”好吧,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好吗?我深深知道,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探究性的问题。为此,还特别组织了一次“SSA一定不全等吗?”的课堂讨论。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按排了组长,专门负责活动记录,并作总结陈述,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间合作,相互交流,自由讨论。最后逐步安排了四个问题:①满足SSA的两个三角形一定不会等吗?请画出图形说明。②在△ABC和△A/B/C/中AB=A/ B/ ,AC=A/C/,∠B=∠B/=120°,试问两个三角形全等吗?③其它条件不变,∠B=∠B/=90°,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④其它条件都不变,若∠B=∠B/=锐角时,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通过课堂讨论,最终解决了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主动地解决了问题。
总之,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自主探索,再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利于培养自主探索的中心所在。
参考文献
[1] 孟庆亚,孙朝全仁有效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建构视角【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初中),2008【7】34-35
[2] 吴增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3):20-23
新教材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本在于引导。数学课本例题的代表性、启迪性、典型性、示范性,决定了例题引导的重要性。当例题出示后,教师一讲到底,一牵到底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独立思考,共同探究,就老师牵入了教材或教师设计的思维轨道,学生思维被束缚,很少有别出心裁,奇思妙想的出现,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出来的不会学习。只有科学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才有助于学生勤于思考,取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1. 引导学生在情景活动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设计情景活动,不仅可以让学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学生自己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时,设置一个学生亲身体验过的情境:问同学们挑过东西了吗?同学们油然而生想起问题,便回答“挑过”。大家挑过,但是否想过怎样才好挑呢?同学们使回答:“要使左右两边重量相等。”我们可把这样的方法用一种数学式来表示,这种数学式叫什么?如果你觉得还再想多挑一些怎么办?反之,如果东西太重又怎么办?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都兴奋不已,思维被激活。又如在学习认识事件的可能性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的概念,我特意在讲台桌上分别摆放三个装有乒乓球的纸盒:1号盒(全为白球),2号盒(全为红球),3号盒(有白球,红球)。然后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派人反复去摸(规则:摸后放回),并指定小组作好统计。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一组摸到的全部是白球,二组摸到的全部是红球,三组摸到的既有白球,又有红球。接着验证,我分别打开三个纸盒,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从三个纸盒摸出不同颜色乒乓球的原因以及“从纸盒中摸出一个乒乓球,是白色乒乓球”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诱发学生自主对问题解决创造了新的动机。
2.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课本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再创造活动,才能纳 入其认知结构中,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1】。例如,在学习角与角的度量后,为了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去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让学生做一个能转动时针和分针的小钟。事先我让学生准备好制作工具:硬纸板、剪刀、胶水、图钉、直尺、量角器等。要求: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美观,比一比看谁做得有创意。经过了近二十分钟的制作比赛,学生们居然制作出各具特色的小钟。更让我惊讶的是,有的小钟还涂上了颜色,有的小钟还配上了秒针,有的小钟还装上了底座。接着让学生们选最好的小钟,并让学生表述自己的制作过程,最后向学生们提出思考问题:一昼夜时针和分针重合几次?几点钟时针和分针刚好是构成直角?几点钟时针和分钟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学生们又忙开了,转动自己小钟的指针,主动努力寻求答案。这样,一节课学生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枳极思考,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的,也只有把数学课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学习数学应用调配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初269班和270班的人数。269班有53人,270班55人。如果要使两个班的人数相等,那么需从270班抽调多少人到269班呢?如果使270班人数是269班人数的2倍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体会,主动寻求答案。又如在学习数据与图表后,把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初中生最喜欢参加体育活动项目训练”为课题,开展了一次课题调查。引导学生确定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要求学生收集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并绘制成统计图,最后让每组学生根据统计图介绍调查的情况,说出一两条结论和建议,然后写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这次调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查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学生主动学习得到领悟。
4.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数学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讨论也能很好地体现这一过程。在课堂讨论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自主探索,达到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要求解方程组 17x+23y=57
23x+17y=63
大部分同学一来用加减消元法,通过学生间讨论,有的学生尝试用两式相加便得x+y=3。于是又有的同学用两式相减便得x-y=1,然后再用两个结果,相加得出方程的解。多新颖的解法啊,真是意外的收获。又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后,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有SAS、ASA、AAS及SSS四种方法,有学生就问“老师,SSA一定不全等吗?我没有直接回答他,”好吧,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好吗?我深深知道,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探究性的问题。为此,还特别组织了一次“SSA一定不全等吗?”的课堂讨论。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按排了组长,专门负责活动记录,并作总结陈述,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间合作,相互交流,自由讨论。最后逐步安排了四个问题:①满足SSA的两个三角形一定不会等吗?请画出图形说明。②在△ABC和△A/B/C/中AB=A/ B/ ,AC=A/C/,∠B=∠B/=120°,试问两个三角形全等吗?③其它条件不变,∠B=∠B/=90°,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④其它条件都不变,若∠B=∠B/=锐角时,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通过课堂讨论,最终解决了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主动地解决了问题。
总之,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自主探索,再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利于培养自主探索的中心所在。
参考文献
[1] 孟庆亚,孙朝全仁有效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建构视角【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初中),2008【7】34-35
[2] 吴增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