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搞好学校建设,必须加强和谐教研组团队建设,凝聚教研组向心力,增加教师职业素养和荣誉感,加大教研力度,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培训,给教师予职业成长;制订各种工作制度,削减教师之间的矛盾,形成合作关系,推动教研组团队的教学教研力量;平时的生活,搭建各种平台,加强教师间关系的沟通,促进情感的交流,构建和谐教研组团队。
关键词:职业素养;和谐教研组;团队建设;有效途径
搞好学校建设,提升课堂质量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和谐教研组团队建设,凝聚教研组向心力,增加教师职业素养和荣誉感,加大教研力度,为实现学校强校工程目标作出贡献。本文对和谐教研组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的探索和实践作阐述。
一、让教研组成为学习和研究团队,实现教师自我成长和价值
教研组是教师平常工作、生活中最主要的学习型组织,在这里,每个教师秉持专业成长的意愿,围绕共同的目标营造出一种开拓进取、勤奋学习、民主开放、合作共享的教研环境和氛围,使之成为一个能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温暖而舒畅的场所,形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首先,教研组长要提高自身素养,做好团队的头,做好教研组计划和目标,全面负责团队各项目标的实现,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作为团队的头,不仅要用平和之心客观公正地对待团队的每件事和每个人,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的凝聚力 魅力、魄力、眼力和执行力”。教研组长是校本教研的组织者,是教学实践的引导者,还应是教师专业学习与成长的促进者,所以,教研组长不但要有独立的学科钻研能力、创新能力,还要有主动参与教研的工作热情;不但要有不断我提升教育素养的意识,还要有交流和共享的精神,不但要有组织、协调工作的能力,还要有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比如为生小孩的教师送上组上的慰问和衣物、糖,关心生病同事并帮助其课程进度等,具备这些条件的教研组长才能很好地承担“家长”的职责,以自身良好的专业精神感染并带领整个团队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不断探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其次,设立教研组书柜,购买专业书籍,使每位教师的理论知识不断得予充实、更新,提升教学理念;建立“师带徒”制度,实行拜师,平时指导备课、上课,磨课,汇报课,使青年教师善于学习,更快成长,同时促进骨干教师、老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促进和谐团队建设。促进学习的另一个途径是集体备课,而要达到高效备课,我们需要走出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更多去到先进地区和名校学习和上同课异构课,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高效集体备课,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和理论水平,促进整个团队良性竞争和发展。
二、制订制度,打造和谐教研组团队的精神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是成员尽心尽力的意志和作风,是成员思想、心态的高度整合,是团队成员行为的高度协调”。“无规矩不成方圆”,故教研组建设,要以发展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应教师发展的空间,需要制度的保障。集体备课制度,公开、示范课、赛课制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师带徒”制度,通过教研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意识和行为,实施教研制度下的有效管理,引导老师把精力集中到教育科研和教学上来,然后让教研组进入“我要听课”、“我要研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等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状态,这样教研活动就不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负担,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观念和理念全面发展的一个捷径,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制度----习惯这一转换呢?
把教研活动中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提升为可操作的制度。教师以往存在为了完成每学期规定的听课节数而听课的被动情绪和应付式的大一统的评课方式,通过建立公开课和评课制度,把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整合为“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骨干教师示范课”和“校本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经过几轮活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经验能够自觉地融入备课---听课---评课的过程,研课的习惯的形成,活动的效果和活动方式得到教师的一致认同。关于公开课的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不断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制度,为教研组的建设和持接性发展提件有力的保证。这些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活力的源泉,只有制度科学,设置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灵活,才能有效吸引师积极参与,乐于参与、从中体验教学与研究的乐趣。教研组重视并开展集体备课、导学案研究和校本课题研究,系统化地持续开展下去,使教师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集体的互动和交流,使教研活动不至于停留在“低水平重复”境地而无趣,从而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也避免教师间相互推诿、质疑,增加教师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和谐教研组团队的建设。教师也乐于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再由对实践的不断反思中获得教学技能的日愈精湛,获得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从而对教研组有了归属感和责任感。
学校实施教研组的捆绑式评价制度,把教研组的评价保留一份独立性,变教师的个体评价为教研组团队的捆绑式评价,设立先进教研组、优秀备课组等表彰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团队评价方式促使教师个体在参与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工作中不断反思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及时地调整专业前行的目标和节奏,跟随课改的理念实现自我理论水平的提升。
三、搭建课余生活和情感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和谐教研组团队的有效促进
生活有时就是工作,和谐团队的交流和沟通,包括工作建议、理论知识、课堂评价、情感交流等,往往在课余生活的环境中更能有效促进教师团队关系,促发灵感,提升工作热情。如教研组开展的周末或校庆日烧烤活动,为使活动顺利进行,必须进行分工协作,带上家人,放松心情,合作包饺子、烧烤等,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沟通和交流平时工作的心得、知识理论和如何提升高效课堂等,提供了教师间的了解合作平台,提升了认识,交流了感情,重新蓄积能量到下阶段的工作。这样的平台还包括组内自助游,周末校教工俱乐部的K歌互动,购买组服组建本组足球队进行组内和校内足球赛等,这无一不促进了教师生活的热情,促进了组内的有效交流,形成高效互动、积极向上的和谐关系。
要把学校建成强校,教研组就是这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加强和谐教研组团队的建设,搭建起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锻炼的氛围,才能引导、激励每一位教师向专业成长的目标挺进,增強教师个体生活和工作的沟通和对教研组的归属感,才能把每个教师融入整个教研组团队,创设和谐关系,使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团队精神》2004年11月版,作者:李慧波
关键词:职业素养;和谐教研组;团队建设;有效途径
搞好学校建设,提升课堂质量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和谐教研组团队建设,凝聚教研组向心力,增加教师职业素养和荣誉感,加大教研力度,为实现学校强校工程目标作出贡献。本文对和谐教研组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的探索和实践作阐述。
一、让教研组成为学习和研究团队,实现教师自我成长和价值
教研组是教师平常工作、生活中最主要的学习型组织,在这里,每个教师秉持专业成长的意愿,围绕共同的目标营造出一种开拓进取、勤奋学习、民主开放、合作共享的教研环境和氛围,使之成为一个能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温暖而舒畅的场所,形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首先,教研组长要提高自身素养,做好团队的头,做好教研组计划和目标,全面负责团队各项目标的实现,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作为团队的头,不仅要用平和之心客观公正地对待团队的每件事和每个人,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的凝聚力 魅力、魄力、眼力和执行力”。教研组长是校本教研的组织者,是教学实践的引导者,还应是教师专业学习与成长的促进者,所以,教研组长不但要有独立的学科钻研能力、创新能力,还要有主动参与教研的工作热情;不但要有不断我提升教育素养的意识,还要有交流和共享的精神,不但要有组织、协调工作的能力,还要有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比如为生小孩的教师送上组上的慰问和衣物、糖,关心生病同事并帮助其课程进度等,具备这些条件的教研组长才能很好地承担“家长”的职责,以自身良好的专业精神感染并带领整个团队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不断探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其次,设立教研组书柜,购买专业书籍,使每位教师的理论知识不断得予充实、更新,提升教学理念;建立“师带徒”制度,实行拜师,平时指导备课、上课,磨课,汇报课,使青年教师善于学习,更快成长,同时促进骨干教师、老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促进和谐团队建设。促进学习的另一个途径是集体备课,而要达到高效备课,我们需要走出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更多去到先进地区和名校学习和上同课异构课,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高效集体备课,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和理论水平,促进整个团队良性竞争和发展。
二、制订制度,打造和谐教研组团队的精神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是成员尽心尽力的意志和作风,是成员思想、心态的高度整合,是团队成员行为的高度协调”。“无规矩不成方圆”,故教研组建设,要以发展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应教师发展的空间,需要制度的保障。集体备课制度,公开、示范课、赛课制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师带徒”制度,通过教研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意识和行为,实施教研制度下的有效管理,引导老师把精力集中到教育科研和教学上来,然后让教研组进入“我要听课”、“我要研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等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状态,这样教研活动就不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负担,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观念和理念全面发展的一个捷径,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制度----习惯这一转换呢?
把教研活动中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提升为可操作的制度。教师以往存在为了完成每学期规定的听课节数而听课的被动情绪和应付式的大一统的评课方式,通过建立公开课和评课制度,把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整合为“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骨干教师示范课”和“校本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经过几轮活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经验能够自觉地融入备课---听课---评课的过程,研课的习惯的形成,活动的效果和活动方式得到教师的一致认同。关于公开课的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不断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制度,为教研组的建设和持接性发展提件有力的保证。这些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活力的源泉,只有制度科学,设置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灵活,才能有效吸引师积极参与,乐于参与、从中体验教学与研究的乐趣。教研组重视并开展集体备课、导学案研究和校本课题研究,系统化地持续开展下去,使教师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集体的互动和交流,使教研活动不至于停留在“低水平重复”境地而无趣,从而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也避免教师间相互推诿、质疑,增加教师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和谐教研组团队的建设。教师也乐于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再由对实践的不断反思中获得教学技能的日愈精湛,获得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从而对教研组有了归属感和责任感。
学校实施教研组的捆绑式评价制度,把教研组的评价保留一份独立性,变教师的个体评价为教研组团队的捆绑式评价,设立先进教研组、优秀备课组等表彰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团队评价方式促使教师个体在参与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工作中不断反思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及时地调整专业前行的目标和节奏,跟随课改的理念实现自我理论水平的提升。
三、搭建课余生活和情感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和谐教研组团队的有效促进
生活有时就是工作,和谐团队的交流和沟通,包括工作建议、理论知识、课堂评价、情感交流等,往往在课余生活的环境中更能有效促进教师团队关系,促发灵感,提升工作热情。如教研组开展的周末或校庆日烧烤活动,为使活动顺利进行,必须进行分工协作,带上家人,放松心情,合作包饺子、烧烤等,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沟通和交流平时工作的心得、知识理论和如何提升高效课堂等,提供了教师间的了解合作平台,提升了认识,交流了感情,重新蓄积能量到下阶段的工作。这样的平台还包括组内自助游,周末校教工俱乐部的K歌互动,购买组服组建本组足球队进行组内和校内足球赛等,这无一不促进了教师生活的热情,促进了组内的有效交流,形成高效互动、积极向上的和谐关系。
要把学校建成强校,教研组就是这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加强和谐教研组团队的建设,搭建起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锻炼的氛围,才能引导、激励每一位教师向专业成长的目标挺进,增強教师个体生活和工作的沟通和对教研组的归属感,才能把每个教师融入整个教研组团队,创设和谐关系,使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团队精神》2004年11月版,作者:李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