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的夏威夷风和日丽,景色宜人。按照预先日程安排,我和另一位“国际访问者”、汤加王国的省长一起参观Fletcher 号驱逐舰,在从海军陆战队纪念馆去海军码头的路上,和“汤省长”攀谈起来,他说他们的民族在精神上崇尚自然。我说我们民族传统中也崇尚自然的成分,古代的大思想家老子就崇尚自然之“道”,看来我们两个国家在精神信仰方面有共同之处。
高贵礼遇:让我受宠若惊
到了军用码头,太平洋总部首席外交顾问Lundin大使已在等候,一位海军军官前来告知,说要举行一个仪式。我也没问清楚是什么仪式,继续着谈话。正交谈时,一声长长的、古怪的英文吆喝声把我吓了一跳,定睛一看,该舰全体官兵为我和“汤省长”举行列队欢迎仪式已经开始,那声古怪的猛喝是舰长发出的口令,分列两行的瘦瘦小小的美国水兵举手敬礼,接着鼓乐齐鸣,铁哨长啸。我却被舰长那一声声嘶力竭的口令所吸引,细细品味,既不像《地雷战》里的日本小队长毛骨悚然的“瞎给给……”,也不像《南征北战》中张军长的吉普车抵达村落时,警卫军官的鬼哭狼嚎“立啊……”,山姆大叔的语言、语音就是不一样,哪怕声嘶力竭起来也有怪异滑稽的感觉。不过,以短促、有力、爆发性吼叫来追求恐怖和杀气腾腾的效果,古今中外恐怕是一样的。
舰长看来是个富有激情的人,介绍部队情况时充满了自豪感,“我们教育每个士兵热爱祖国,我们的每个士兵都具有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而且随时为了祖国的需要出发到世界任何地方去战斗”。我大吃一惊,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文革”时中学课堂上,那时经常回荡在耳畔的是“世界上还有2/3的人民在受苦受难,我们有责任去解救他们!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但眼前侃得兴起的不是中学时代的政治老师,分明是个碧眼金发的老美军官,而且明明是称霸世界,却向士兵灌输这是祖国的需要、是为了祖国的利益。看来思想政治工作并非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资本主义国家做得一点儿都不差。
座谈完毕,舰长领我们参观他的指挥室,大约80平方米,四面尽是计算机屏幕,粗略估计一下约有100多台。舰长利索地挥动手臂,气焰腾腾地介绍道:“这是火炮控制系统,这是雷达监视系统,这是导弹发射系统,那是反潜系统,那是防空导弹系统……”,我想消消他的气焰,等介绍完毕,我便和他开玩笑说:“要不是你介绍,我还以为进了游戏机房呢。”翻译完毕,众皆大笑。
舰长领着众人转悠到甲板上,前甲板上有64口方形孔,上面盖上了钢盖。我问这是什么,舰长说这是“战斧”式巡航导弹发射井。怪不得许多录像上,美军从海上发射巡航导弹时,弹道先是垂直向上,然后约90°左右转向飞向目标,原来是从甲板下冒出来的。这种甲板下发射装置的技术明显优越于甲板上露天发射架,发射装置受到厚甲板的有力保护,不易被摧毁;还要解决从垂直到横飞的控制问题,发射的技术难度显然大于通常斜置在甲板上的发射架;导弹装载量大,装载时间短。我们一行人问,一次最多能带多少枚“战斧”导弹出海作战?舰长说:“64口发射井都能发射,但每次作战带多少枚导弹是军事秘密。”众人听罢也就不再追问。
秀才遇兵:有理讲得清
我独自来到前甲板大炮旁,舰长也跟过来了,似乎等待我的提问。谈什么好呢?我忽然想起曾在国内看到的一篇文章,说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我们海军一艘驱逐舰首次出访时,当外国负责接待的军官提到马汉时,我们的舰长竟然不知马汉是谁,让对方吃惊得竟然失去了礼貌。
于是,我决定先和这位美国舰长讨论一下马汉。
“据你们美国人认为,美国今天的强大是和100多年前马汉的制海权理论有关,马汉在《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指出,谁掌握制海权,谁就掌握了历史的命运。”
舰长点头称是:“我们正是按照马汉指引的方向努力的。”
我继续道:“英国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认为,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从西班牙出发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意大利突然出现在罗马帝国的后方,这是运用‘间接战略’的经典战例,但马汉从海权的观点却批评说,汉尼拔的正确路线应是从今天的突尼斯角渡海直接在意大利登陆,这是最经济的一条进军路线,正是迦太基丧失了制海权,才被迫舍近求远,劳师远征翻越阿尔卑斯山,这也注定了迦太基最终失败的命运。”
舰长对布匿战争显然是熟悉的,他说:“罗马人很快建立海军并从迦太基手中夺取了制海权。在古代历史中,制海权的意义已经显得非常重要,它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经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那要看对何种类型的文明和国家了,对古代游牧国家和农耕文明影响并不是很大,比如在我们古代中国,制海权的意义就不大,直到近代西方文明同我们发生碰撞后,才对我们产生意义。”我解释道。
我看舰长有兴趣,便继续发挥起来:“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在1964年议院的一次演说时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是海上交通线的争夺,德国采取陆权主义战略是注定要失败的。我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和蒙哥马利的结论再次验证了马汉的海权理论。”
舰长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十分重视海军的战斗力,美国海军在这次战争中经受住了考验,我们的海军在这次战争中真正发展起来的。”
“美国在朝鲜战争时也占了制海权的便宜,仁川登陆切断北朝鲜军队的后路,一举扭转了局面,麦克阿瑟将军大胆利用短暂的潮汐落差,冒险突然出现在仁川港,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不过,这样的战例在古代中国也出现过,约300年前,中国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同样利用时间极短的潮汐落差,大胆通过布满暗礁的鹿耳门水道,突然出现在赤嵌城海面,打败措手不及的荷兰人,攻下该城。军事艺术往往反映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智慧,所以中美两国都是伟大的国家。”
舰长点头表示同意,我把话题转回技术方面:
“请问舰长先生,目前的反潜技术是否仍然依靠声纳技术?”
“基本还是围绕这个原理,只是技术上有了更大的提高,变得更为复杂了,最近我们这艘军舰刚刚通过考核,各项指标都已经达到了电子信息战的要求。”舰长回答说。
“你作为反潜驱逐舰指挥官,是否有把握打掉目前世界上所有类型的潜水艇?”
“任何一位指挥官要求部下做到这点都是不切实际的。”舰长十分干脆地说。
哦!我松了一口气,原来老美在反潜技术方面确实没有太大的把握。1999年美军在台湾海峡跟踪我潜水艇失败的传闻,看来是空穴来风。
心有灵犀:美舰长令我肃然起敬
“你对海军很有研究。”舰长客气起来。
“哪里!哪里!我只不过一介书生,只会纸上谈兵。”我在美国第一次谦虚起来。
“不,不,你很有智慧。”舰长给我戴起了高帽子。
“不敢当,不敢当,马汉认为:历史命运是由制海权决定的,而制海权是通过一场海上决定性会战来决定的,而决定性会战的胜利最终由海战双方的火力强弱来决定的。所以真正决定历史不是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领袖人物,而是像你这样的直接指挥战斗,控制火力强弱的舰长们。”我也还他一顶高帽子。
刚翻译完毕,舰长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动作,他脱掉帽子,迅速向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连说“谢谢”,我赶紧双手抱拳,来个“东方式”回礼,接着我们一块大笑起来。就这样,谈话以互相恭维而告终。
望着这位精力充沛、身材修长结实的舰长,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巴巴拉·塔奇曼把19世纪末的德国军官从体形上分为两类,一是腰细若蜂;二是颈粗如牛。但今天的美国军人、特别是军官,给人突出的印象是身材匀称,无大腹便便者,这和平时大街上看到的“恐龙形”体形大不相同。翻译刘欣告诉我,美军对军官的体重有严格的限制,“超标”者若在一定时期内不减肥,便勒令退役。所以许多美军军官为了防止身体发胖,天天进行体育锻炼。我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的“国家学校”,想起斯巴达军事制度和奥林匹克运动造就的体形健美的斯巴达军人,想起早期罗马将士对肌肉形体和古铜肤色的追求。窥一斑而见全豹,看来一个国家是否治军有方,军队是否有战斗力,只要看一看军官的体形就足以作出判断。
参观完毕,离舰登岸。回首眺望,夕阳黄昏中,舰长那修长而矫健的身姿被衬托得格外显眼。
(作者:华东理工大学战争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高贵礼遇:让我受宠若惊
到了军用码头,太平洋总部首席外交顾问Lundin大使已在等候,一位海军军官前来告知,说要举行一个仪式。我也没问清楚是什么仪式,继续着谈话。正交谈时,一声长长的、古怪的英文吆喝声把我吓了一跳,定睛一看,该舰全体官兵为我和“汤省长”举行列队欢迎仪式已经开始,那声古怪的猛喝是舰长发出的口令,分列两行的瘦瘦小小的美国水兵举手敬礼,接着鼓乐齐鸣,铁哨长啸。我却被舰长那一声声嘶力竭的口令所吸引,细细品味,既不像《地雷战》里的日本小队长毛骨悚然的“瞎给给……”,也不像《南征北战》中张军长的吉普车抵达村落时,警卫军官的鬼哭狼嚎“立啊……”,山姆大叔的语言、语音就是不一样,哪怕声嘶力竭起来也有怪异滑稽的感觉。不过,以短促、有力、爆发性吼叫来追求恐怖和杀气腾腾的效果,古今中外恐怕是一样的。
舰长看来是个富有激情的人,介绍部队情况时充满了自豪感,“我们教育每个士兵热爱祖国,我们的每个士兵都具有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而且随时为了祖国的需要出发到世界任何地方去战斗”。我大吃一惊,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文革”时中学课堂上,那时经常回荡在耳畔的是“世界上还有2/3的人民在受苦受难,我们有责任去解救他们!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但眼前侃得兴起的不是中学时代的政治老师,分明是个碧眼金发的老美军官,而且明明是称霸世界,却向士兵灌输这是祖国的需要、是为了祖国的利益。看来思想政治工作并非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资本主义国家做得一点儿都不差。
座谈完毕,舰长领我们参观他的指挥室,大约80平方米,四面尽是计算机屏幕,粗略估计一下约有100多台。舰长利索地挥动手臂,气焰腾腾地介绍道:“这是火炮控制系统,这是雷达监视系统,这是导弹发射系统,那是反潜系统,那是防空导弹系统……”,我想消消他的气焰,等介绍完毕,我便和他开玩笑说:“要不是你介绍,我还以为进了游戏机房呢。”翻译完毕,众皆大笑。
舰长领着众人转悠到甲板上,前甲板上有64口方形孔,上面盖上了钢盖。我问这是什么,舰长说这是“战斧”式巡航导弹发射井。怪不得许多录像上,美军从海上发射巡航导弹时,弹道先是垂直向上,然后约90°左右转向飞向目标,原来是从甲板下冒出来的。这种甲板下发射装置的技术明显优越于甲板上露天发射架,发射装置受到厚甲板的有力保护,不易被摧毁;还要解决从垂直到横飞的控制问题,发射的技术难度显然大于通常斜置在甲板上的发射架;导弹装载量大,装载时间短。我们一行人问,一次最多能带多少枚“战斧”导弹出海作战?舰长说:“64口发射井都能发射,但每次作战带多少枚导弹是军事秘密。”众人听罢也就不再追问。
秀才遇兵:有理讲得清
我独自来到前甲板大炮旁,舰长也跟过来了,似乎等待我的提问。谈什么好呢?我忽然想起曾在国内看到的一篇文章,说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我们海军一艘驱逐舰首次出访时,当外国负责接待的军官提到马汉时,我们的舰长竟然不知马汉是谁,让对方吃惊得竟然失去了礼貌。
于是,我决定先和这位美国舰长讨论一下马汉。
“据你们美国人认为,美国今天的强大是和100多年前马汉的制海权理论有关,马汉在《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指出,谁掌握制海权,谁就掌握了历史的命运。”
舰长点头称是:“我们正是按照马汉指引的方向努力的。”
我继续道:“英国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认为,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从西班牙出发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意大利突然出现在罗马帝国的后方,这是运用‘间接战略’的经典战例,但马汉从海权的观点却批评说,汉尼拔的正确路线应是从今天的突尼斯角渡海直接在意大利登陆,这是最经济的一条进军路线,正是迦太基丧失了制海权,才被迫舍近求远,劳师远征翻越阿尔卑斯山,这也注定了迦太基最终失败的命运。”
舰长对布匿战争显然是熟悉的,他说:“罗马人很快建立海军并从迦太基手中夺取了制海权。在古代历史中,制海权的意义已经显得非常重要,它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经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那要看对何种类型的文明和国家了,对古代游牧国家和农耕文明影响并不是很大,比如在我们古代中国,制海权的意义就不大,直到近代西方文明同我们发生碰撞后,才对我们产生意义。”我解释道。
我看舰长有兴趣,便继续发挥起来:“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在1964年议院的一次演说时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是海上交通线的争夺,德国采取陆权主义战略是注定要失败的。我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和蒙哥马利的结论再次验证了马汉的海权理论。”
舰长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十分重视海军的战斗力,美国海军在这次战争中经受住了考验,我们的海军在这次战争中真正发展起来的。”
“美国在朝鲜战争时也占了制海权的便宜,仁川登陆切断北朝鲜军队的后路,一举扭转了局面,麦克阿瑟将军大胆利用短暂的潮汐落差,冒险突然出现在仁川港,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不过,这样的战例在古代中国也出现过,约300年前,中国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同样利用时间极短的潮汐落差,大胆通过布满暗礁的鹿耳门水道,突然出现在赤嵌城海面,打败措手不及的荷兰人,攻下该城。军事艺术往往反映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智慧,所以中美两国都是伟大的国家。”
舰长点头表示同意,我把话题转回技术方面:
“请问舰长先生,目前的反潜技术是否仍然依靠声纳技术?”
“基本还是围绕这个原理,只是技术上有了更大的提高,变得更为复杂了,最近我们这艘军舰刚刚通过考核,各项指标都已经达到了电子信息战的要求。”舰长回答说。
“你作为反潜驱逐舰指挥官,是否有把握打掉目前世界上所有类型的潜水艇?”
“任何一位指挥官要求部下做到这点都是不切实际的。”舰长十分干脆地说。
哦!我松了一口气,原来老美在反潜技术方面确实没有太大的把握。1999年美军在台湾海峡跟踪我潜水艇失败的传闻,看来是空穴来风。
心有灵犀:美舰长令我肃然起敬
“你对海军很有研究。”舰长客气起来。
“哪里!哪里!我只不过一介书生,只会纸上谈兵。”我在美国第一次谦虚起来。
“不,不,你很有智慧。”舰长给我戴起了高帽子。
“不敢当,不敢当,马汉认为:历史命运是由制海权决定的,而制海权是通过一场海上决定性会战来决定的,而决定性会战的胜利最终由海战双方的火力强弱来决定的。所以真正决定历史不是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领袖人物,而是像你这样的直接指挥战斗,控制火力强弱的舰长们。”我也还他一顶高帽子。
刚翻译完毕,舰长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动作,他脱掉帽子,迅速向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连说“谢谢”,我赶紧双手抱拳,来个“东方式”回礼,接着我们一块大笑起来。就这样,谈话以互相恭维而告终。
望着这位精力充沛、身材修长结实的舰长,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巴巴拉·塔奇曼把19世纪末的德国军官从体形上分为两类,一是腰细若蜂;二是颈粗如牛。但今天的美国军人、特别是军官,给人突出的印象是身材匀称,无大腹便便者,这和平时大街上看到的“恐龙形”体形大不相同。翻译刘欣告诉我,美军对军官的体重有严格的限制,“超标”者若在一定时期内不减肥,便勒令退役。所以许多美军军官为了防止身体发胖,天天进行体育锻炼。我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的“国家学校”,想起斯巴达军事制度和奥林匹克运动造就的体形健美的斯巴达军人,想起早期罗马将士对肌肉形体和古铜肤色的追求。窥一斑而见全豹,看来一个国家是否治军有方,军队是否有战斗力,只要看一看军官的体形就足以作出判断。
参观完毕,离舰登岸。回首眺望,夕阳黄昏中,舰长那修长而矫健的身姿被衬托得格外显眼。
(作者:华东理工大学战争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