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白”不仅是书法中的一项艺术,更是教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初中物理课堂中“留白”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物理课堂的效率,为学生探索、思考、碰撞提供了空间,增强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然而,“留白”不是随意和随机的,需要教师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精心研究的基础上,有意地为学生预留空白,以激起学生能动的质疑、探索和思考,实现思维的飞跃、兴趣的提升。
1“留白”于问题之后——调动旧知构建新知
问题是唤醒学生思维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问题抛出后,学生在“留白”处积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调动已有的认知来进行攻克,在对其表象的分析中,将原有的物理知识进行融合、理解和构建,发现原有知识所不能解释的关键点,从而进入对新知的学习。
比如,笔者在讲授完重力的知识后,简要介绍了月球上的引力约为地球上引力的六分之一,提出了以下问题进行“留白”:假如我们现在都在月球上,请你设想出几个与月球引力有关的情景,看谁的设想富有创意。不一会,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我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我们班上体重最大的同学举起来,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另有同学说我在地球上可跳1。5米高,那在月球上我可跳9米高啦,引来同学热烈的掌声……
再比如,笔者在讲授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留白”: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有1 km/h,我们的生活会什么变化呢?比比看,谁的设想更合理。不一会儿,有同学说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画面与声音会“错位”,看到画面时莫名其妙,听到声音时画面不见了踪影;更有同学说如果那样的话,声音比汽车跑得慢,汽车的喇叭不起作用啦……各种创意层出不穷。
“留白”于问题之后,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留白”又给了学生思考、猜想和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创新,思考的创新推动了课堂的进程,将学生带入探索新知的氛围中,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创新并构建新知。
2“留白”于探究之中——激发兴趣发散思维
教师可巧妙地“留白”于探究之中,利用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索来填补教师的“留白”,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兴趣。学生在探究环节本身就非常激动,教师此时的“留白”更是让学生异常兴奋,探究之中的“留白”促进了学生对未知物理世界的主动探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比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在设计实验与实验验证环节,教师可运用“留白”来让学生尽情地设计实验并验证。
为了达到“留白”的理想效果,教师在让学生设计实验之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学生的实验器材,如用钉子钉的小方桌、矿泉水瓶、盛有水的烧杯、一头削尖的铅笔、沙盘、海绵、钩码等。教师在探究验证环节可进行“留白”:请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器[JP3]材来设计实验并验证你的猜想,比比看谁设计的方案又多又好。[JP]
教师在探究环节巧妙地“留白”之后,学生就尽情地忙开了,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可设计各种各样的器材组合及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
在探究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可继续“留白”: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还能用什么器材来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在讨论环节比比看谁的方案多。此时,学生又打开了思维的空间,努力寻找生活中能改变压力、改变受力面积的物体,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情境,在此过程中,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规律,更关键的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基础。
探究之中的“留白”,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以积极的思考和大胆的设计创新填补了教师的“留白”,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远比单纯把结论告诉学生,简单接受,效果要好得多。“留白”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经历了风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领悟到其中的物理精髓。
3“留白”于总结整合之时——构建知识体系
总结整合使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乘胜追击,对知识进行积极构建,从而使旧知有了延伸,新知有了理解,建立了更为科学、细致的知识网络。在课堂结尾处,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总结整合,“留白”给了学生有时间将知识进行前后之间的联系,积极地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构建。
比如在学习有关“凸透镜成像”时,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操作,清晰地看到正立、放大的像和倒立、缩小的像,对凸透镜的性质和成像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使其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行总结和知识建构。
老师这样“留白”: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请同学们作出全面的总结,并仿照表1中已填内容完成没有填写的空格。
表1[HT6”][BHDFG3,WK7,K6,K6,K6,K4W]
[XXZS-YX]
[BS(ZSX*4Y2-ZSX*4Y2]物距[BS)]
[BS(ZSX2*4Y*4-ZSX2*4Y*4]像的性质[BS)][]正立/倒立[]放大/缩小[]虚像/实像[]像距
[BHDG2]u>2f[][]缩小[][]
[BH][]等大[][][]v=2f
[BH][][]放大[]实[]
[BHDG2,WK7,K22W][]不 成 像
[BHDG2,WK7,K6,K6,K6,K4W]u [BG)F]
这样适当的“留白”调动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促使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主动地总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在边总结边填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知识体系越来越完整。这样以补充完成表格的形式适当“留白”,学生对知[HJ1。3mm]识进行了又一次的对比分析、归类总结,实现了清晰、有条理的知识建构。总结整合之时的留白给了学生一片自由思考、自主学习的天空,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4“留白”于生活中——将物理与生活融为一体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寻觅到物理的踪影。将物理探究活动“留白”于生活中,可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更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物理相关的物理现象,加深对相应物理规律的理解,从而顺利地将物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教完“声音的传播”之后,这样进行“留白”:请同学们回家后利用纸杯和细线等材料制作一个“土电话”,明天来校当场测试谁的“土电话”传声效果最好。第二天,学生带来了自己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土电话”,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再如,笔者在教完“光的折射”后,这样进行“留白”: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圆形玻璃鱼缸中的一条鱼,改变自己的观察角度,看看最多可以观察到几条“鱼”,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每条“鱼”又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天,在上物理课之前,笔者听到了学生在教室里激烈的讨论“鱼缸中最多可以观察到几条‘鱼’”的问题 。这就是“留白”于生活中所需要达到的效果。
将探究活动或者观察活动“留白”于生活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留白”于生活中给了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物理知识,并熟练地将其运用到了生活之中;更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力量和魅力,有机地将物理理论与生活融为一体。
物理教学中的“留白”,能使教师从枯燥的讲授中解脱出来、做到对物理教学游刃有余,提高教学效率;物理教学中的“留白“,更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创新思维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留白”于问题之后——调动旧知构建新知
问题是唤醒学生思维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问题抛出后,学生在“留白”处积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调动已有的认知来进行攻克,在对其表象的分析中,将原有的物理知识进行融合、理解和构建,发现原有知识所不能解释的关键点,从而进入对新知的学习。
比如,笔者在讲授完重力的知识后,简要介绍了月球上的引力约为地球上引力的六分之一,提出了以下问题进行“留白”:假如我们现在都在月球上,请你设想出几个与月球引力有关的情景,看谁的设想富有创意。不一会,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我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我们班上体重最大的同学举起来,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另有同学说我在地球上可跳1。5米高,那在月球上我可跳9米高啦,引来同学热烈的掌声……
再比如,笔者在讲授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留白”: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有1 km/h,我们的生活会什么变化呢?比比看,谁的设想更合理。不一会儿,有同学说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画面与声音会“错位”,看到画面时莫名其妙,听到声音时画面不见了踪影;更有同学说如果那样的话,声音比汽车跑得慢,汽车的喇叭不起作用啦……各种创意层出不穷。
“留白”于问题之后,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留白”又给了学生思考、猜想和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创新,思考的创新推动了课堂的进程,将学生带入探索新知的氛围中,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创新并构建新知。
2“留白”于探究之中——激发兴趣发散思维
教师可巧妙地“留白”于探究之中,利用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索来填补教师的“留白”,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兴趣。学生在探究环节本身就非常激动,教师此时的“留白”更是让学生异常兴奋,探究之中的“留白”促进了学生对未知物理世界的主动探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比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在设计实验与实验验证环节,教师可运用“留白”来让学生尽情地设计实验并验证。
为了达到“留白”的理想效果,教师在让学生设计实验之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学生的实验器材,如用钉子钉的小方桌、矿泉水瓶、盛有水的烧杯、一头削尖的铅笔、沙盘、海绵、钩码等。教师在探究验证环节可进行“留白”:请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器[JP3]材来设计实验并验证你的猜想,比比看谁设计的方案又多又好。[JP]
教师在探究环节巧妙地“留白”之后,学生就尽情地忙开了,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可设计各种各样的器材组合及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
在探究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可继续“留白”: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还能用什么器材来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在讨论环节比比看谁的方案多。此时,学生又打开了思维的空间,努力寻找生活中能改变压力、改变受力面积的物体,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情境,在此过程中,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规律,更关键的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基础。
探究之中的“留白”,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以积极的思考和大胆的设计创新填补了教师的“留白”,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远比单纯把结论告诉学生,简单接受,效果要好得多。“留白”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经历了风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领悟到其中的物理精髓。
3“留白”于总结整合之时——构建知识体系
总结整合使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乘胜追击,对知识进行积极构建,从而使旧知有了延伸,新知有了理解,建立了更为科学、细致的知识网络。在课堂结尾处,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总结整合,“留白”给了学生有时间将知识进行前后之间的联系,积极地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构建。
比如在学习有关“凸透镜成像”时,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操作,清晰地看到正立、放大的像和倒立、缩小的像,对凸透镜的性质和成像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使其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行总结和知识建构。
老师这样“留白”: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请同学们作出全面的总结,并仿照表1中已填内容完成没有填写的空格。
表1[HT6”][BHDFG3,WK7,K6,K6,K6,K4W]
[XXZS-YX]
[BS(ZSX*4Y2-ZSX*4Y2]物距[BS)]
[BS(ZSX2*4Y*4-ZSX2*4Y*4]像的性质[BS)][]正立/倒立[]放大/缩小[]虚像/实像[]像距
[BHDG2]u>2f[][]缩小[][]
[BH][]等大[][][]v=2f
[BH][][]放大[]实[]
[BHDG2,WK7,K22W][]不 成 像
[BHDG2,WK7,K6,K6,K6,K4W]u
这样适当的“留白”调动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促使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主动地总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在边总结边填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知识体系越来越完整。这样以补充完成表格的形式适当“留白”,学生对知[HJ1。3mm]识进行了又一次的对比分析、归类总结,实现了清晰、有条理的知识建构。总结整合之时的留白给了学生一片自由思考、自主学习的天空,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4“留白”于生活中——将物理与生活融为一体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寻觅到物理的踪影。将物理探究活动“留白”于生活中,可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更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物理相关的物理现象,加深对相应物理规律的理解,从而顺利地将物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教完“声音的传播”之后,这样进行“留白”:请同学们回家后利用纸杯和细线等材料制作一个“土电话”,明天来校当场测试谁的“土电话”传声效果最好。第二天,学生带来了自己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土电话”,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再如,笔者在教完“光的折射”后,这样进行“留白”: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圆形玻璃鱼缸中的一条鱼,改变自己的观察角度,看看最多可以观察到几条“鱼”,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每条“鱼”又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天,在上物理课之前,笔者听到了学生在教室里激烈的讨论“鱼缸中最多可以观察到几条‘鱼’”的问题 。这就是“留白”于生活中所需要达到的效果。
将探究活动或者观察活动“留白”于生活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留白”于生活中给了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物理知识,并熟练地将其运用到了生活之中;更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力量和魅力,有机地将物理理论与生活融为一体。
物理教学中的“留白”,能使教师从枯燥的讲授中解脱出来、做到对物理教学游刃有余,提高教学效率;物理教学中的“留白“,更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创新思维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