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保障下,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最优质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的教学活动。要想使教学具有有效性,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我”与“你”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学生时间和机会,等待学生的成长。本文旨在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基于有效教学的社会性组成要素对有效教学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社会学;有效教学;时间;空间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92-0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实施有效教学是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有效教学的源头。对于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可归纳为两种派别:一派是从促进学习者角度来定义,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主要关心某种教育活动怎样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理想学习。另一派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角度来界定,主要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1]笔者认为,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保障下,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最优质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的教学活动。由此可以看出,深入探讨社会学视域下的有效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具有社会性特征的教学是由有哪些要素组成。
二、有效教学的组成要素
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很多,若提一条粗线条框架,则可含四个方面,即课堂教学自身社会系统、课堂教学的社会制约因素、课堂教学的社会功能、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2]笔者认为,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主要包括三大组成要素:时空要素、角色要素和外部资源要素。
(一)有效教学的时空构成
有效教学的时空构成是指教学时间构成和教学空间构成。教师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堂教学的时空构成,而其体现着特定的课堂教学的某些社会学总体特征。[3]
1.时间构成
课堂教学的时间构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不同类型的互动所占时间比重来体现的。研究者对28个班级的课堂进行观察后发现,课堂交往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师生交往独占型、师生交往主导型、师生交往混合型。其中,师生交往主导型所占的比重最大。[4]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课堂在时间的分配上着重于师生交往,但生生交往基本无法得到落实。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交往,创造条件使生生交往真正得到落实,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与价值。
2.空间构成
课堂教学空间构成一般分为传统型空间、马蹄型空间和分组型空间构成。有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主要形式是传统型,即“秧田型”。在这种课堂中,就座与讲台附近的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互动较多。而座位一般由教师安排,教师出于便于控制课堂的目的,有意识的安排学生的座位。这种空间构成形式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展开,因此,将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由“秧田型”改为“马蹄型”,既便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此外,分组型课堂空间构成也是有效教学可取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相结合,其目的都是达到有效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中的角色
社会学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角色主要有两种,即教师和学生。如何扮演好这两种角色,是课堂内实施有效教学不可忽视的部分。
1.教师角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知识传播者”和“社会代表”两种角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只有在知识的占有上先于、多于学生,才能奠定教师的知识权威的地位。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的特征是“社会规范性”,它“迫使”教师不仅必须向学生明示何谓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5]能够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首先必须在知识上不断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扮演好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唯有如此,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从而扮演好社会代表者的角色。
2.学生角色
在课堂教学行为中,与教师角色相对应的便是学生角色。针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社会学视角),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类是认为学生角色是“受抑角色”,由于制度、班级人数及权利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中的结构地位不高,总是受到各种压抑,其扮演的课堂角色多为遵从者,取悦者,忍受者等;[6]还有一类观点认为学生角色是“适应角色”,这一类学者在承认学生有受抑的一面的同时,着重强调其反抗的一面,认为学生在课堂中并非一味遵从、取悦与忍受,而是经常不参与、阻碍或与教师交涉,即扮演旁观者、诘难者及谈判者等角色。[7]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上述两者学生角色均不可取。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此外,学生可以通过班级正式群体(班委会)和非正式群体来表达自身的意愿,热心班级事务,使自身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更好地学习,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的外部资源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角色扮演外,课堂的外部资源条件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必不可少的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形式受到冲击和挑战,多媒体等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扩大了知识面,加快了知识的更新。要想实施有效教学,相应的设施需配备齐全,这才能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个可能性条件。 三、有效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社会学视域下的有效教学有其时空构成和角色构成,并需要外部资源条件的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与“你”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韦伯认为教师权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权威,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权威;第二种是感召的权威,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第三种是合理——合法的权威,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的或法定的权威,另一类是专业的或理性的权威。[8]要使课堂教学具有有效性,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权威,以感召的权威即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与学生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教学无从谈起。在有效教学的课堂中,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参与——合作”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教师权威的高高在上。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号互动理论者认为自我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者对学生的引领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者必须根据每一个特定阶段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策略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发展的人,他不是被动的信息刺激的接受者,所以教师不能直接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小主人,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我形成和发展的力量。教师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体验的个体,认识到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学习知识的方法。
(三)教育需要等待
教育是育人的过程,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教学具有有效性则必须实践“等待”二字。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所处的不同阶级层次,并给予不同的教育,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要求学生,也不能用同一种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其次,教师对学生应充满期待与关爱,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给以更多的关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鼓励学生的进步,等待学生的成长。总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是实现教育效果的手段,还学生以主动性,给学生更多时间,给学生更多的等待,教师也能收获一个有效性的教学。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国教育学刊,1998,(5).
[2]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管窥.教育研究,1993,(5).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39.
[4]吴永军,等.我国小学课堂交往时间构成的社会学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5,(5).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04.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52.
[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52.
[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09.
[9]陈奎熹.教学的社会学分析.现代教育,1987,(3).
[10]徐冰鸥.社会学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J].教育研究,2012,(7).
关键词:社会学;有效教学;时间;空间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92-0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实施有效教学是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有效教学的源头。对于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可归纳为两种派别:一派是从促进学习者角度来定义,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主要关心某种教育活动怎样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理想学习。另一派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角度来界定,主要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1]笔者认为,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保障下,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最优质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的教学活动。由此可以看出,深入探讨社会学视域下的有效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具有社会性特征的教学是由有哪些要素组成。
二、有效教学的组成要素
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很多,若提一条粗线条框架,则可含四个方面,即课堂教学自身社会系统、课堂教学的社会制约因素、课堂教学的社会功能、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2]笔者认为,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主要包括三大组成要素:时空要素、角色要素和外部资源要素。
(一)有效教学的时空构成
有效教学的时空构成是指教学时间构成和教学空间构成。教师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堂教学的时空构成,而其体现着特定的课堂教学的某些社会学总体特征。[3]
1.时间构成
课堂教学的时间构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不同类型的互动所占时间比重来体现的。研究者对28个班级的课堂进行观察后发现,课堂交往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师生交往独占型、师生交往主导型、师生交往混合型。其中,师生交往主导型所占的比重最大。[4]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课堂在时间的分配上着重于师生交往,但生生交往基本无法得到落实。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交往,创造条件使生生交往真正得到落实,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与价值。
2.空间构成
课堂教学空间构成一般分为传统型空间、马蹄型空间和分组型空间构成。有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主要形式是传统型,即“秧田型”。在这种课堂中,就座与讲台附近的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互动较多。而座位一般由教师安排,教师出于便于控制课堂的目的,有意识的安排学生的座位。这种空间构成形式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展开,因此,将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由“秧田型”改为“马蹄型”,既便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此外,分组型课堂空间构成也是有效教学可取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相结合,其目的都是达到有效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中的角色
社会学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角色主要有两种,即教师和学生。如何扮演好这两种角色,是课堂内实施有效教学不可忽视的部分。
1.教师角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知识传播者”和“社会代表”两种角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只有在知识的占有上先于、多于学生,才能奠定教师的知识权威的地位。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的特征是“社会规范性”,它“迫使”教师不仅必须向学生明示何谓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5]能够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首先必须在知识上不断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扮演好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唯有如此,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从而扮演好社会代表者的角色。
2.学生角色
在课堂教学行为中,与教师角色相对应的便是学生角色。针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社会学视角),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类是认为学生角色是“受抑角色”,由于制度、班级人数及权利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中的结构地位不高,总是受到各种压抑,其扮演的课堂角色多为遵从者,取悦者,忍受者等;[6]还有一类观点认为学生角色是“适应角色”,这一类学者在承认学生有受抑的一面的同时,着重强调其反抗的一面,认为学生在课堂中并非一味遵从、取悦与忍受,而是经常不参与、阻碍或与教师交涉,即扮演旁观者、诘难者及谈判者等角色。[7]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上述两者学生角色均不可取。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此外,学生可以通过班级正式群体(班委会)和非正式群体来表达自身的意愿,热心班级事务,使自身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更好地学习,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的外部资源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角色扮演外,课堂的外部资源条件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必不可少的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形式受到冲击和挑战,多媒体等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扩大了知识面,加快了知识的更新。要想实施有效教学,相应的设施需配备齐全,这才能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个可能性条件。 三、有效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社会学视域下的有效教学有其时空构成和角色构成,并需要外部资源条件的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与“你”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韦伯认为教师权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权威,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权威;第二种是感召的权威,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第三种是合理——合法的权威,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的或法定的权威,另一类是专业的或理性的权威。[8]要使课堂教学具有有效性,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权威,以感召的权威即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与学生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教学无从谈起。在有效教学的课堂中,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参与——合作”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教师权威的高高在上。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号互动理论者认为自我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者对学生的引领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者必须根据每一个特定阶段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策略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发展的人,他不是被动的信息刺激的接受者,所以教师不能直接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小主人,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我形成和发展的力量。教师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体验的个体,认识到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学习知识的方法。
(三)教育需要等待
教育是育人的过程,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教学具有有效性则必须实践“等待”二字。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所处的不同阶级层次,并给予不同的教育,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要求学生,也不能用同一种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其次,教师对学生应充满期待与关爱,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给以更多的关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鼓励学生的进步,等待学生的成长。总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是实现教育效果的手段,还学生以主动性,给学生更多时间,给学生更多的等待,教师也能收获一个有效性的教学。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国教育学刊,1998,(5).
[2]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管窥.教育研究,1993,(5).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39.
[4]吴永军,等.我国小学课堂交往时间构成的社会学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5,(5).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04.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52.
[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52.
[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09.
[9]陈奎熹.教学的社会学分析.现代教育,1987,(3).
[10]徐冰鸥.社会学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J].教育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