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邮票欣赏茶座本期特邀李克东先生与本刊记者探讨邮票的“雅”和“俗”。
甲(本刊记者刘劲):在中华民族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作为“传统节日系列邮票”之首的《春节》为节日增添了一抹喜庆色彩。不仅设计者一心想描绘出心中的春节,每个集邮者(也是欣赏者)更渴望看到民族的节日在方寸间得到充分反映。
乙(特邀嘉宾李克东):是啊!民俗题材邮票,最能体现民族特色。如何选择设计语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人口的80%在农村,即使城里人,有几个祖先不是农民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就是农民的节日,是全中国人的节日。城里人摆脱一年的忙碌,带上笑容,带上祝愿,携妻儿回家看看,听一番老爸老妈的唠叨,走一遍街坊四邻,吃一顿舒心可口的团圆饭……。设计者郝旭东以迎、过、庆三阶段为主线,配以“合家欢乐”小型张,以贴春联、放鞭炮、闹社火和除夕大团圆等年年做、家家做、人人做的事情为内容,借助了独特的民间艺术中“农民画”的形式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贴近每个人的情感,这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农民画的特点就在于充分地表达农民的热情、纯朴、真挚的思想和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且注重装饰风。运用装饰风就可能变形,可能有所夸张,也有所省略。《春节》邮票中,人物造型突出头、眼,合情合理地夸张人体比例和动作,大朴大拙;色彩上注重使用原色,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这都不成为其缺点,反倒是其风格的特征了。所谓返朴归真、大俗大雅正是这个道理。
甲:其实十多年来,在邮票艺术的设计和欣赏领域中,雅和俗一直是人们颇感兴趣的话题。
乙:雅俗问题确实算得上老生常谈了,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甲:那你具体谈一谈。乙:所谓雅、俗,历来有种种解释。大概普及的通俗的艺术就称为“俗”,因为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自然比不上艺术家高。文化低地位低,趣味低就俗了。宋玉把楚国的歌曲分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两大类,前者“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者“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和者多的便是低,是俗的;和者少的便是高,是雅的。后世将雅的特点概括为一句成语,叫“曲高和寡”,可见雅才为艺术家所看重。过去有学问的人大多鄙视群众,即是嫌俗。在整个艺苑,古今都存在这一现象。
甲:我们历来提倡雅俗共赏。乙:在集邮界,有这么两种情况:一是设计立意肤浅、手法平庸、格调低的邮票,本以为集邮者会喜欢,哪料到欣赏者的审美水平正在日益提高,这属于过低地估计了欣赏者的水平。二是脱离了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盲目搞创新和突破,其结果是少数人叫好,多数人莫名其妙;艺术家称赞,群众不买账。这两类邮票近年来都不鲜见,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集邮是一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邮票作为邮资凭证,虽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出去,但作为艺术品,确实存在一个喜欢不喜欢、欣赏不欣赏的问题,因为邮票应当是一种具有群众性、大众性的艺术,应当高度重视雅俗共赏。这个雅即“高雅”,是指欣赏的高层次、高水平。俗乃“通俗”,是指欣赏者的广泛性、一般水平,是易于普及的作品。一套邮票问世能获得雅俗两个层次的人的欣赏,并非轻而易举的事。
甲:你这是提倡邮票艺术雅俗共赏了。乙:对!邮票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要供人们实用和欣赏,拥有广大的群众,要让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和不同年龄经历的人,甚至不同国籍的人都能看懂,理应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趣味。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能做到雅俗共赏的不乏其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陆游、辛弃疾的词,关汉卿、王实甫的杂剧,以及家喻户晓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一座座文学艺术的高峰,不都是雅俗共赏的典范吗?我们再看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成功邮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梅兰芳舞台艺术》、《金鱼》、《黄山风景》,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簪花仕女图》、《奔马》、《峨眉风光》等等,平心而论,都是雅俗共赏的佳品,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甲:这些邮票能受到普遍欢迎是难能可贵的。乙:如果我们抱怨集邮者欣赏水平低,那么每年的最佳邮票都是由群众投票选择的结果,也都是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邮票,能代表中国邮票的高水平。作为邮票设计者,如果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便不会嫌俗。雅俗共赏实质上是指特定的阶段怎样为人们服务、怎样与千百万人相处相通的一种服务性观点。这不是一种技术观,而是一种思想观,当然包含着表现手法在分寸上的恰到好处,这样,作者与读者才能交融。没有这种共鸣就会失去作品自身的生命。《春节》邮票的设计者郝旭东在谈设计思路时,就直面这个问题:“春节是民俗的节日,其中必然有其俗的特色。什么是俗?怎么理解俗?就成了一个关健。在过去,相对于文人和宫廷,民间艺术是俗的,所以在审美上民间艺术不被重视。实际上雅与俗从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所谓俗到家就是雅”。(见《集邮》2000年第1期)甲:不错,雅俗共赏是创作的高标准,但绝不是高水平艺术的唯一标准。雅俗共赏值得提倡,但不应该是唯一要求。雅俗共赏或偏雅、偏俗的邮票都允许存在,不过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应是主流。
乙:每个人的思想、文化、职业、经历、性格、爱好不同,这就出现了各种层次。不同层次的欣赏者有不同的艺术趣味和欣赏要求,而适于各种层次欣赏者要求的作品的全面诞生,正是一门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诗歌中,打油诗可以在千家万户流传,朦胧诗同样有文学青年酷爱;在音乐中,交响乐使高层次的听众激动沉醉,流行歌曲也使另一层次的听众狂热。每一艺术领域都有不能雅俗共赏的作品,但这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从近些年的邮票看,《水浒传》、《三国演义》、《黄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等邮票讨俏,但《中国保险》、《白鹤》、《教师节》、《计划生育》、《珍惜土地》等邮票也自有它的欣赏群。并不能由于前者的受人欢迎而贬低后者的存在价值。不同层次的垂直分布是艺术繁荣的正常状态。
甲: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乙:从邮票艺术的发展上看,有些邮票由于突破了当时的形式和观念,往往一时不被绝大多数人理解,但经过时间的考验,终究会证明其自身价值,并引导广大集邮者的审美方向。想一想80年代初的《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等邮票,当时就有指责之声,但今天已被人们承认了。在这方面,邮票设计者乃至图稿评审机构在引导和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鉴赏方面,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邮票设计者与一般集邮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之间的审美经验不可能完全吻合。选取图稿既要照顾一般群众的审美能力,在艺术水准上也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在美育上起先导作用。因此,要提倡创新和探索,力求“水涨船高”。
甲: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掌握这个超前度和探索的分寸。
乙:随着邮票设计领域的改革开放,邮票设计界同艺术各界一样,开始了重要的演替过程,一批又一批新人、新作在这个演替过程中涌现出来,使邮票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对广大集邮者来说,面对这种局面,要提高集邮水平、艺术欣赏水平,也有一个观念更新、强化现代审美意识的过程。
甲(本刊记者刘劲):在中华民族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作为“传统节日系列邮票”之首的《春节》为节日增添了一抹喜庆色彩。不仅设计者一心想描绘出心中的春节,每个集邮者(也是欣赏者)更渴望看到民族的节日在方寸间得到充分反映。
乙(特邀嘉宾李克东):是啊!民俗题材邮票,最能体现民族特色。如何选择设计语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人口的80%在农村,即使城里人,有几个祖先不是农民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就是农民的节日,是全中国人的节日。城里人摆脱一年的忙碌,带上笑容,带上祝愿,携妻儿回家看看,听一番老爸老妈的唠叨,走一遍街坊四邻,吃一顿舒心可口的团圆饭……。设计者郝旭东以迎、过、庆三阶段为主线,配以“合家欢乐”小型张,以贴春联、放鞭炮、闹社火和除夕大团圆等年年做、家家做、人人做的事情为内容,借助了独特的民间艺术中“农民画”的形式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贴近每个人的情感,这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农民画的特点就在于充分地表达农民的热情、纯朴、真挚的思想和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且注重装饰风。运用装饰风就可能变形,可能有所夸张,也有所省略。《春节》邮票中,人物造型突出头、眼,合情合理地夸张人体比例和动作,大朴大拙;色彩上注重使用原色,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这都不成为其缺点,反倒是其风格的特征了。所谓返朴归真、大俗大雅正是这个道理。
甲:其实十多年来,在邮票艺术的设计和欣赏领域中,雅和俗一直是人们颇感兴趣的话题。
乙:雅俗问题确实算得上老生常谈了,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甲:那你具体谈一谈。乙:所谓雅、俗,历来有种种解释。大概普及的通俗的艺术就称为“俗”,因为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自然比不上艺术家高。文化低地位低,趣味低就俗了。宋玉把楚国的歌曲分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两大类,前者“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者“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和者多的便是低,是俗的;和者少的便是高,是雅的。后世将雅的特点概括为一句成语,叫“曲高和寡”,可见雅才为艺术家所看重。过去有学问的人大多鄙视群众,即是嫌俗。在整个艺苑,古今都存在这一现象。
甲:我们历来提倡雅俗共赏。乙:在集邮界,有这么两种情况:一是设计立意肤浅、手法平庸、格调低的邮票,本以为集邮者会喜欢,哪料到欣赏者的审美水平正在日益提高,这属于过低地估计了欣赏者的水平。二是脱离了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盲目搞创新和突破,其结果是少数人叫好,多数人莫名其妙;艺术家称赞,群众不买账。这两类邮票近年来都不鲜见,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集邮是一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邮票作为邮资凭证,虽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出去,但作为艺术品,确实存在一个喜欢不喜欢、欣赏不欣赏的问题,因为邮票应当是一种具有群众性、大众性的艺术,应当高度重视雅俗共赏。这个雅即“高雅”,是指欣赏的高层次、高水平。俗乃“通俗”,是指欣赏者的广泛性、一般水平,是易于普及的作品。一套邮票问世能获得雅俗两个层次的人的欣赏,并非轻而易举的事。
甲:你这是提倡邮票艺术雅俗共赏了。乙:对!邮票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要供人们实用和欣赏,拥有广大的群众,要让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和不同年龄经历的人,甚至不同国籍的人都能看懂,理应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趣味。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能做到雅俗共赏的不乏其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陆游、辛弃疾的词,关汉卿、王实甫的杂剧,以及家喻户晓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一座座文学艺术的高峰,不都是雅俗共赏的典范吗?我们再看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成功邮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梅兰芳舞台艺术》、《金鱼》、《黄山风景》,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簪花仕女图》、《奔马》、《峨眉风光》等等,平心而论,都是雅俗共赏的佳品,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甲:这些邮票能受到普遍欢迎是难能可贵的。乙:如果我们抱怨集邮者欣赏水平低,那么每年的最佳邮票都是由群众投票选择的结果,也都是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邮票,能代表中国邮票的高水平。作为邮票设计者,如果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便不会嫌俗。雅俗共赏实质上是指特定的阶段怎样为人们服务、怎样与千百万人相处相通的一种服务性观点。这不是一种技术观,而是一种思想观,当然包含着表现手法在分寸上的恰到好处,这样,作者与读者才能交融。没有这种共鸣就会失去作品自身的生命。《春节》邮票的设计者郝旭东在谈设计思路时,就直面这个问题:“春节是民俗的节日,其中必然有其俗的特色。什么是俗?怎么理解俗?就成了一个关健。在过去,相对于文人和宫廷,民间艺术是俗的,所以在审美上民间艺术不被重视。实际上雅与俗从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所谓俗到家就是雅”。(见《集邮》2000年第1期)甲:不错,雅俗共赏是创作的高标准,但绝不是高水平艺术的唯一标准。雅俗共赏值得提倡,但不应该是唯一要求。雅俗共赏或偏雅、偏俗的邮票都允许存在,不过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应是主流。
乙:每个人的思想、文化、职业、经历、性格、爱好不同,这就出现了各种层次。不同层次的欣赏者有不同的艺术趣味和欣赏要求,而适于各种层次欣赏者要求的作品的全面诞生,正是一门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诗歌中,打油诗可以在千家万户流传,朦胧诗同样有文学青年酷爱;在音乐中,交响乐使高层次的听众激动沉醉,流行歌曲也使另一层次的听众狂热。每一艺术领域都有不能雅俗共赏的作品,但这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从近些年的邮票看,《水浒传》、《三国演义》、《黄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等邮票讨俏,但《中国保险》、《白鹤》、《教师节》、《计划生育》、《珍惜土地》等邮票也自有它的欣赏群。并不能由于前者的受人欢迎而贬低后者的存在价值。不同层次的垂直分布是艺术繁荣的正常状态。
甲: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乙:从邮票艺术的发展上看,有些邮票由于突破了当时的形式和观念,往往一时不被绝大多数人理解,但经过时间的考验,终究会证明其自身价值,并引导广大集邮者的审美方向。想一想80年代初的《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等邮票,当时就有指责之声,但今天已被人们承认了。在这方面,邮票设计者乃至图稿评审机构在引导和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鉴赏方面,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邮票设计者与一般集邮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之间的审美经验不可能完全吻合。选取图稿既要照顾一般群众的审美能力,在艺术水准上也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在美育上起先导作用。因此,要提倡创新和探索,力求“水涨船高”。
甲: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掌握这个超前度和探索的分寸。
乙:随着邮票设计领域的改革开放,邮票设计界同艺术各界一样,开始了重要的演替过程,一批又一批新人、新作在这个演替过程中涌现出来,使邮票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对广大集邮者来说,面对这种局面,要提高集邮水平、艺术欣赏水平,也有一个观念更新、强化现代审美意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