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田野的秋声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ndanlidd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八月,故乡的田野充满了自然之声。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的是,那些声音丰满,空阔,深邃,会填满广袤的田野和山谷。自然之声,即天籁。天籁,与交响乐截然不同,发声全凭自然,毫无拘束与羁绊。人为操纵的音律,与它无关。它或静或动,或抒怀或倾诉,由着性子来。人们喜欢空山鸟语、淙淙泉声和起起伏伏的虫鸣,也是这个原因。我的童年,就是在如此这般的自然之声里度过的。
  八月,秋庄稼开始成熟,所有的果实显露出丰腴饱满的体态。这时的秋风,散播的是秋庄稼淡淡的自然的香味。我疑心,这种香味会激发昆虫的快乐情绪。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传递兴奋、开心的信息。我由此想到,这一理论一定也关乎昆虫、鸟类、两栖动物,譬如蝈蝈、山雀、布谷、夜莺、青蛙等。家乡坐落于一处长方形的平原地带,周围山峦起伏,林木森森。一到孟秋,气候便凉爽起来,但是白天的阳光,还是把山石与农作物炙烤得发烫,会迸发一种香浓的气味。它刺激神经的力度不可小觑,由此,鸟叫声会变得响亮而且持久。尤其是田野里的大小昆虫,都成了男高音、女高音,歌声此起彼伏,犹如一川流水,随风而泻。我总是觉得,家乡的秋庄稼,所以成熟快速,与这些昆虫和鸟类发出的自然之声有关,或许,它们就是催情剂?谁晓得呢,大自然有太多的奥秘。
  我们村的小学,离庄稼地只有百米之遙,操场周围都是庄稼,或是野草野花。屋里,老师讲课,屋外,昆虫鸣叫,然而奇怪的是互不干扰,似乎有着某种默契。我们听老师讲课时,也聆听昆虫鸣叫,如此,似乎听课更为专注,理解更为透彻,记忆更为深刻——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一分子、黑土地上的一分子,犹如我们房顶上的布谷鸟。布谷鸟是一种很特别的鸟,它们爱光顾农舍与田园。此刻,它们正飞落教室屋檐,“布谷布谷”地叫,好像它们是家禽,非常随便。大人们说,它们是在催促农人们快快下种,不要迟种了荞麦。荞麦喜凉爽气候,家乡一般七八月下种,60天后即可收割。一次,我们上音乐课,学唱古老民歌《天上的风》,不知怎的,竟然与布谷的叫声合起拍来。于是,我们愈加兴奋,声音亦有了高度。还有一次,老师教我们认蒙古语里的“美丽”一词,我们齐声念:“高娃!高娃!”突然,蹦进教室里的那一只墨绿色的大青蛙也叫起来:“呱!呱!”老师笑了,说,蛙也念对了,之后,让一个同学把它放在屋外。不料,一会儿它又悄悄蹦进来,趴在墙角,不再叫,似在专心听讲。
  家乡的傍晚,是蝗虫们纷飞的时候。我们不叫它蝗虫,而叫蚂蚱。它们喜欢日落时光,那时会全体起飞,翅膀发出“啪啪啪”的声音,传得很远,有节奏,也有些沙哑。我们追着它们跑,捉了放,放了又捉,却不去伤害它们。家乡的蚂蚱很多,在田野里不小心就会踩着,然而从未发生过蚂蚱侵害庄稼的事,其缘由或许是野草的种类多,其香味不亚于庄稼。为此,我们对蚂蚱没有反感,甚或有些同情,觉得它们飞得慢,常被鸟类叼了去,可怜。而蝈蝈,外形与蚂蚱相似,个头却大,“唧唧唧”的叫声很是清脆,让人喜欢。它们全身草绿色,不细看,分不清是青草叶还是蝈蝈。作为有娱乐功能的昆虫,蝈蝈被人类欣赏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我们这些孩子却不喜欢,虽然长得绅士,衣着华丽,但它们会吃掉蚂蚱。我们称它为“胡鲁盖其”,也就是“贼”。不过在秋日,除了蝉,数蝈蝈的叫声好听。
  童年的我们,不懂得何谓失眠。躺在炕上,一边听母亲讲鬼狐(都是善良的)故事,一边倾听夜虫与野蛙的叫声,酣然入睡。梦中的虫鸣声,此起彼伏,忽近忽远,像风声,又像泉水流动,时停时续,一直陪伴我们到天亮——天亮后,它们便去睡,而鸟鸣又接了上来,叽叽喳喳,乱成一团,不知是捉虫呢还是在谈情说爱。蛙鸣虽然空洞邈远,但频率较高,在夜里有些撞耳,不过不影响睡眠,听着听着,就感觉远了,这便是催眠曲的效果,似乎有人在耳边哼:“睡吧睡吧,我的宝贝,月光照耀着你的摇篮,风儿抚摸你的笑脸。”对于婴儿而言,自然之声是最好的摇篮曲,更为亲切,更可抚慰心灵。夜里,有一种栖息在绝壁上的小山鸟会飞进村里来,“昂盖昂盖”地叫,似婴儿在哭,叫声很是凄楚。我们叫它“昂盖少布”,译为“婴儿鸟”。它这么一叫,我们就醒了,心中充满了悲悯之情,因为大人们说,昂盖鸟是由失去妈妈的孤婴变成的,它夜里进村,是来寻找妈妈。
  孟秋与仲秋时节的故乡田野,五光十色,气味香浓,让人依恋,舍不得时光流转到万物萧疏的冬日那边去。家乡的高粱帅气,高挑而匀称,颜色红艳艳的,像燃起万千火把。谷子色泽金黄,沉甸甸地垂着它饱满的长穗儿,有些醉态地摇来摆去。荞麦托起它的蝇头小白花,撒一地香气,吸引蜂与蝶。家乡,起先是不种稻子的。有一年,突然从叫德都县的地方搬来十几户朝鲜族人,他们开始种起水稻来。稻花很美,浅绿色,好看,亦香,所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的就是这般情景吧?的确,稻田里的蛙声是空寂而悠闲的,然而有内容。是喜悦,还是忧心?不得而知。稻花盛开时,朝鲜族女人爱荡秋千,裙带飘飘,甚是好看。人家爱干净,月明之夜,在河边,一边优雅地捣衣,一边唱起她们的“阿里郎”。看样子,她们好像被自己的歌声所陶醉,神情专注,连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都被感动了。那种气氛,现在想起来,与李白所说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十分相似。如斯,故乡田野的秋声里,除了虫鸣、鸟鸣、蛙鸣之外,又多了一种内容——捣衣声和悠扬的“阿里郎”。
其他文献
季羡林先生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关于新意,我们从前已经讨论过很多,这里简单小结一下。  一、立意创新“五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逆向思考、多向辐射、巧设比喻。前面的四法容易理解,“巧设比喻”可略举一例。  一位考生写“经验与勇气”的关系型话题作文:  “‘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老切割师说得对。有时,我们总会有太多的顾虑,手忙脚乱甚至看不清自己,就
期刊
期刊
整本书阅读教学既要关照整体的完整性又要突出局部的特色,因此在对整本书的评价体系中,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兼顾。本文以《乡土中国》为例来探究“如何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反馈评价机制”,将全班同学分成六组,将这节课分成四个互动环节。一、自主阅读,了解相关背景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阅读全书,利用手中资料查询作家作品及费孝通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课堂上抽查三个组来展讲这个问题,根据情况给予对应的量化考核加分
期刊
微 言 语  这个世界需要无用的东西,什么都有意义的话,你会感到窒息。  ——是枝裕和《奇迹》  微 言 语  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中岛敦《山月记》  微 言 语  有两件事我最憎恶:没有信仰的博才多学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  ——爱默生  微 言 語  如果不信赖周围的人,事情就不可能有所进展;但若是信任过度,有时
期刊
洪胜生先生新著《教之韵》(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1月版),是一部相当别致的文本。尽管副题标明为《洪胜生语文教学文集》,但其中留存的不止于作者撰写的论文,还有其教育生涯中的工作札记(有类于“田野笔记”)之类的文字,诸如教案、教学设计、听课笔记、教学随想、试卷分析,还有教学中资料选存,诸如学生作文布展、点评,跟踪调查手记,等等。考察其内容,横观,则包罗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听说读写,语俢逻文;纵观,则
期刊
【解题策略】  1.标名代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在文言断句时,先标出语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因为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表示“他”)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要
期刊
许多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可以读一生的书。  记得小时候懵懂,嫌半文言看起来累人,百几章回,反反复复只爱看“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两回。再略长一些,爱看与自己相同年龄的黛玉宝玉卿卿我我,至于诗词古文,不解其意,也囫囵吞枣。可现在又再翻开,我却独迷上了最为难解又最为巧妙的第五回。  一部小说在一开始就把结局告诉读者,这很冒险,因为如果知道结局,读者很可能就不想看下去了。但这正是《
期刊
在相见后的第四天,行程已经过了将近一半,青山老师才从塞伦盖蒂草原前往恩戈罗火山口的路上登上了我们的吉普车。  我自是兴奋,纠缠着他问东问西,询问他旱季的狮群是聚拢还是分开,盐碱湖中的水为何干涸,纳特龙湖的火烈鸟为什么是珍珠的柔白色。或许是因为在寂静又鲜活的土地上待得太久太久,他还有些不善言辞,面对我的兴致高涨他明显有些应接不暇,但仍然认真地回答我。  偶尔,他亦会抓住空隙好奇地反问一句:“你读初中
期刊
【经典文本】  瞎子的那只狗  (印度)纳拉扬 冯金辛 译  它不是一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狗,也不是一只品种优良的狗;它只是一只人们到处都能看见的普普通通的狗——毛色灰白,尾巴在幼小的时候天知道给谁砍掉了一段;它出生在大街上,靠着市场上丢弃的残余食物长大。它有两只不一样的眼睛,外貌平凡,好斗,平白无故就会跟别的狗咬起来,还不到两岁的时候,身上就由于无数次的打斗留下累累的伤疤。每当炎热的下午需要休
期刊
只有研究高考,才能“观其源知其流,从而因其流可溯其源”,从中找出高考命题的规律,进而探究并寻找破解高考复习瓶颈的方法,这是高考备考中老师们孜孜以求的问题。通过研究,充分运用客观题,对解答不同性质的题型真是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同时,客观题既是一个角度,也是一个支点,通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窥一斑而观全豹”的效果。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为高考备考中的师生提供方法上的帮助和技巧上的支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