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为母体江南文化打开新空间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enku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地理位置来讲,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上海的文化亦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上海文化也被称为“海派文化”。那现在为什么要讲海派文化,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文化是靠人传播的,上海刚建立时,整个上海县人口有五十万,其租界里的人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尤其是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如此一来,江南成了上海移民的重要来源。另外还有外国移民,上海刚刚开埠时,外国人仅二十几个,到1942年统计数字,最高达15万。到了解放后,留下的外国侨民有两万多,包括犹太人、俄罗斯人等,其中还有不少艺术家、科学家和企业家……于是,上海移民以江南为主,加上其他外来因素,产生了海派文化。
  简而言之,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在现代化城市形成过程中,受到较多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从江南文化中发展出新的类型,特色鲜明,而且也为江南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移民抓住了当时的好机会:可以直接接触并学习先进外来文化。比如清朝废除科举后,新的教育还没建立起来,江南知识分子、年轻人纷纷到日本留学。因为《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一条款可以利用,即双方都不需要签证,只要在上海买一张船票就可以到日本,而且当时日本很多地方,包括東京在内,生活费用比上海低。与此同时,为了吸引更多中国人前来留学,日本有些学校甚至可以完全中文授课。到西方留学同样如此,当时没有民航,好多人都是到上海坐船出去,之后有人回国在上海发展,有的则选择留在国外。在国外发展的移民将江南文化传播出去,这个传播并不是一般的理论或概念,而是以他们的作品成就突显了江南文化的精华。以贝聿铭为例,他生在广东,却出身于苏州世家,然后去了上海念书。到了美国,他再三强调自己的成就来自于临港和苏州,他所积累的江南文化精华都体现在他的建筑作品之中,很好地将其传播到了世界……
  再譬如,上海红色文化的很多基础也是来自江南文化。一些早期革命者、共产主义者从江南到上海,通过当地或者去日本留学,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由于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普遍得早,所以现代学术方面诸如“科学”“社会”等词汇,90%以上是日本人翻译好的,然后中国直接采用;而带回这些词汇的,主要是来自江南的留学生。
  江南文化在上海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海纳百川”,而海派文化通过吸收其中的契约传统,使上海在契约精神和职业道德这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声誉。上海的职业道德、契约精神来源于中华文化、江南文化中的优良传统——重信承诺,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做到。一方面,因为江南商业繁荣、服务行业发达,市民文化、城市文化发展迅速,较早形成了行会、社团等组织,在这些组织内讲规矩、讲契约、讲合同已成为传统;另一方面就是文化层次比较高,这是市民文化中很大的优势。这批人到上海接触到西方现代契约原则,再加上租界里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跟西方商业精神、职业道德、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上海良好的契约精神和职业道德,这应该是海派文化中非常有价值、有特点的,但可惜的是,目前我们对这类精神重视不够。
  除此之外,海派文化还造就出有序的社会环境,典型的例子就是解放时的上海。上海的解放创造出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不仅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而且在解放过程中,没有丢掉一份档案、没有跑走一个犯人,民用服务也从来没有中断过,电灯、电话、自来水、煤气、公交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例如公交车开到某地,因前面打仗而停下来,等他们打完了再继续开着走。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上海的生产也因此没有受到较大影响。
  江南文化来源并发展于中华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则在江南这块土地上取得发展。当下,在发展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过程中,只有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转换,才能使它为中华文化全面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2015年,摄影师水冬青两度踏上印尼爪哇岛,深入体验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将壮丽的火山日出、古老的佛塔和印度神庙遗址、宁静的田园村舍、旧时的苏丹皇宫、传统乐器和皮影制作过程以及神秘舞蹈统统收入自己的镜头,较为完整地展示了爪哇的人文风情,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充满神秘之美的空间。  布罗莫火山位于布罗莫腾格里塞梅鲁国家公园,有着如月球表面般令人震撼的地貌,是印尼最为壮观的风景之一。巨大的火山口直径
一提到米姓,很多人都会想到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他以个性怪异而闻名。通过他,人们了解了米姓。有趣的是,在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中,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被作为姓氏在中国大地上使用,而在这几个姓氏当中,米姓人口数第二多。  米姓的来源有七,其中最著名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源于两周时期的官吏名称,当时有个官职叫做舍人,亦称米史或粟史,掌管国库九谷六米的出入。在舍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
紫禁城是什么?  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群,更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但,紫禁城的意义绝不止步于此。  从空中俯瞰紫禁城所在地——首都北京,可见其背靠山岳、遥望碧海,如同坐落于一个山水形胜的天然“港湾”之中——“北京湾”一名,当之无愧。  在这样的地理视野下,再看紫禁城。6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正
水草湖、野鸭湖、牵手湖等都是有名的海子,在湖边景物映衬下,湖水或红、或黄、或绿,又由于岩床颜色、湖周边植被或腐殖质、水草不同,而显现出翠蓝、棕红、草绿……  在海拔3520米左右的清水沟北壁,有一道巨大的古冰刻槽,从其规模推测,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巨型刻槽。  对于螺髻山周边的彝民来说,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火把节。这场“绝顶盛宴”历时三天三夜,家家户户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祭祀完先祖,才
上圖为春季日出前后拍摄的老橡树,被拍摄的树越老,成片里的树木传达的情绪则越丰富。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它们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尽管地球上覆盖着大面积的森林,但很少有摄影师会专注于拍摄森林。我想是因为森林看似很常见,所以经常被大家所忽略,但要拍出森林的意境却又并不简单。  森林与我们的生活理应密不可分,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和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让我们逐渐远离森林、远离自然
▲当时参加太湖秋操检阅的新兵,均有一只粉彩荷花吸杯,但如今保存完好的屈指可数。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这只吸杯,1958年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  唐朝时,文人雅士中流行以荷叶作酒杯:将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连着长梗折下,用其盛酒,捅破叶心使之与叶茎相通,便可从茎管里吸酒。文人谓之:“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工匠从中受到启发,制出碧筒杯,即吸杯。清代文学家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描述:“吸杯,做莲蓬、莲叶交
4000多年前的一个冬日,禹从都城平阳出发,来到妻子女娇的故乡茅山。随从们按照要求,在山上搭了座极其简陋的“行宫”:一间草房,房前竖立一杆巨大的龙旗,龙旗之下,插着一柄象征王权的玉钺。禹就在这“行宫”里住下来,并传令四方诸侯来此会面。次年春天,禹在茅山大会各路诸侯,按照政绩进行相应的封赏或惩罚。为了纪念此次“干部考核”,禹将茅山改为“会稽山”,而所谓“会稽”,就是“考核功绩”的意思。这段历史,司马
▲历时33年,薛瓦勒每天在递信的路途中捡起各类石头,晚上回家后在油灯昏暗的光线下用这些石头搭建宫殿,最终独自完成了这个艺术奇迹。这是一个平凡邮差的小小理想,也是他用恒心所创造的巨大奇迹。  你是否相信,一个普通的邮差,能用路边捡来的石头搭起一个宫殿群?这也许让人很难想象,但在法国德龙省欧特里沃村,就有那么一处可以被称为奇迹的“理想宫殿”——邮差薛瓦勒的石头城堡。  理想宫与其说是一座宫殿,不如说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宋代诗人王正功的这句诗流传了800多年,早已成为人们点评广西美景的不朽名句。  的确。秀美的漓江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形象,使其成为广西甚至中国山水的代表。演绎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动人的情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精彩的诗篇和旖旎的画卷。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桂林的山水风光其实不是独一无二的,在广西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景色,尤其是在
上图为多雄拉雪山的星空,三月的西藏,夜里寒意侵人,星辰却很明亮,在清冽如水的月光映照下,雪山清丽动人。下图摄于西藏希夏邦玛峰,当时我驻扎的营地海拔有5200m,因为缺氧头疼我浅眠了一会儿,梦中想的都是找机位和如何构图,醒来后就看见繁星满天。上图摄于新疆北疆琼库石台村。凛冬已至,千里冰封,这里的小河依旧流水潺潺。为了拍下理想画面,我在水中站了4小时,于零下二十度的清晨完成了这张作品。下图摄于川西,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