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师爷李子鸣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ei205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武术家、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李子鸣是我的师爷,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七个年头了。七年来,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的眼前浮现,还是那样的亲切,还是那样的意味深长!


  我最早认识李子鸣师爷是在1975年,那时我正读小学4年级。十月初的一天,张旭初师伯应我父亲张全亮的邀请带领他的弟子到我们村——北京市大兴县南各庄乡崔指挥营村为乡亲们进行武术表演,那时我正放秋假,父亲便让我和师伯一起进城代他去看望李子鸣师爷。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欣然从命。以前总听父亲称赞师爷的武艺、人品和风度,也看过师爷亲手画的送给父亲的戏猫图,但我想象中的那位能文能武,气度不凡的师爷形象一直还没有在脑子里对上号,这次终于有机会见到他老人家了……
  师爷家住在北京西城的北草厂胡同,门外有一对石狮子,几间座北朝南的平房,院内青砖铺地十分干净,窗前一棵石榴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果子。当师伯将我介绍给师爷师奶的时候,我紧张的心一下子便放了下来。眼前两位长者慈祥的面孔、和蔼可亲的笑容,以及那亲切的话语立刻让我感觉像到了家一样。当时,师爷虽已年逾七旬,但仍然精神矍铄,步履轻盈,谈笑风生。不知道的人准会以为他才五十多岁。听说我是他徒弟张全亮的女儿,特地从老家来看望他们,老俩口儿高兴的合不拢嘴。师奶拉着我的手,一边往我手里塞着好吃的,一边笑着端详我,跟一旁的师爷、师伯说:“像,这姑娘多像他爸爸呀!”当师伯介绍说我在学练五行通臂拳时,师爷高兴地连连说好,并让我练给他看。虽然自知是拿不出手,但有机会得到师爷的指点,我还是大着胆子练了几个散招,没想到师爷看后竟鼓励说:“练得不错。”在以后的两天,师爷将通臂拳中一般不轻易外传的两个散招手把手地教给了我。为了让我在那儿多呆两天,好好玩玩,师爷师奶热情挽留我。师爷还和师姑们一起带我到天安门广场、中山公园等处游玩,使我第一次见到了心中最神圣的地方——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在以后的十多年中,师爷不顾年事已高,两次坐长途公共汽车到我的家乡看望我全家及众门人,并教父亲及其他弟子学练八卦掌。他第一次来,是在1976年9月,父亲当时在乡政府上班,那时公共汽车还不能直通村子里,师爷当时虽已74岁高龄,但身体非常硬朗。他一个人乘公共汽车从北京城里辗转几次,才到当时父亲工作的乡政府。然后又不顾疲劳和父亲一起骑一辆自行车走15里的沙土路,到我们家吃过晚饭,他便开始向我们传授武技。几天中,他老人家不知疲倦地给父亲说手教拳,仿佛有使不完的劲。父亲和母亲及众徒弟总担心他老人家累着,多次劝他注意休息,但师爷总是乐呵呵地说不累,他说:“看到你们这么热爱八卦掌,我心里就高兴,就想多教几招,一高兴就不觉得累了。”
  师爷第二次到我家,是在1985年11月,是年他已83岁高龄。那时父亲已到县城上班。师爷坐车到县城后,晚上给门人讲课到深夜。第二天又坚持去我们老家看看徒孙们的练功情况。父亲劝他年龄大了不要去了,在县城呆几天让徒弟们过来就行了,但师爷执意要去。在郑师伯和我父亲的陪同下,驱车40多公里,又一次来到我们老家。当他看到我们这些徒孙们的练拳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时,很是高兴,不顾年事已高,仍不停地给大家说手,在父亲的一再劝阻下,他才同意坐在一边指点,由郑师伯和我父亲代他示范。师爷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爷不但是著名的武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书画家,他的画既有气势又有趣味。我家就珍藏着师爷送给父亲的数幅书、画。其中给我记忆最深的是那幅《耄耋富贵图》。师爷喜欢猫,我父亲也喜欢猫。一次师爷到我家后,发现家里养着一只大黑猫,个头出奇的大,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皮毛亮而发光,跑起来犹如一道闪电,尤其是它追逐猎物时的神态,简直是一种力与美的体现。当师爷得知这只大黑猫是父亲不顾多次抓伤,将寄生在我家柴草棚中专吃活物的野猫驯化而来的时候,非常感慨,回家后,便有感而发作,了一幅《耄耋富贵图》送给父亲,以示纪念。只见一只大黑猫跃然纸上,跃跃欲试地注视着在牡丹花间飞舞的蝴蝶,表情惟妙惟肖,极为传神。


  虽然我和李子鸣师爷的接触不多,但他给我的印象却十分深刻。他老人家那高尚的品德、精湛的武艺、博大的胸怀、潇洒的气度和诲人不倦、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长者风范,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永远是我生命旅程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时刻给我以鼓舞、鞭策,使我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气馁,勇于战胜各种困难,笑对人生,自强不息。
  每每展开画卷和相册,看到他老人家饱蘸深情的浓墨重彩和慈祥的面容,回忆便油然而生,也深含着我对师爷的不尽思念。□
其他文献
王尚文是先师王选杰的衣钵传人,他“学师法而不拘泥于师法”,融多家拳法为一体,精研有得。  他少年时体弱单薄,无缚鸡之力,路见不平则敢怒而不敢言。自古大同口泉沟矿民有着尚武之风。矿工的儿子王尚文在环境的影响下,也练起了少林拳。不久,他的身体变壮了,而且孔武有力了。从此,他深深地迷恋上了武术。自16岁那年拜师学艺后,一发而不可收。十年间,他先后练过少林、摔跤、形意、散打等功夫,从而在尚武的大同颇负盛名
期刊
太极拳以阴阳变化为主要模式,以神、意、气、劲为运化程序。发力是打太极拳的重点,也一直是太极拳界探讨的问题,其中有“四两拨千斤”、“蓄力如张弓,发力如射箭”之说。现就这两句,谈一下打太极拳应发何种劲力。  一、“四两拨千斤”。千斤是指力大,四两则是指以气运身的运化,这是以柔克刚的具体运用。全身气运用协调,才能达到柔化,才有上下相随之意,才能做到“引进落空”。这时,无论对方如何用力,都难以伤及自己,而
期刊
八卦掌散打技击性强,其技法有:推、托、带、领、搬、扣、刁、钻、穿、闪、截、拦、沾、连、粘、随,“打中化,化中打;打中拿,拿中打;拿中化,化中拿”。也就是说,在技击过程中,熟练的运用“打、拿、化”才能逢招破招,逢式打式。  八卦掌技击术可对练,也可直接攻击与防守。在运动中能够把打、拿、化融于招法中,才是技击的真谛。    预备式    甲(右者)乙二人同伸右掌,沿圈线架掌右转走;二目视虎口(图1)。
期刊
晚年,辛弃疾罢居铅山。此时,有客来访,眉飞色舞,大谈功名。辛弃疾看似如千年古井,不起波澜,而心中却有万马奔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chān音搀)突骑渡江初。燕兵夜(chuò音绰)银胡(lù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犯。辛弃疾聚众两千,参加耿京抗金义军。次年,辛弃疾奉表南归,而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辛弃疾闻讯大怒,“赤手领五十骑,
期刊
我自幼喜武,曾学习过多种拳术与功法,但收获不大。偶得一本李照山先生大成拳专著,细细研读后,对大成拳之高级境界甚为神往。为能更加深入地体悟大成拳,我参加了《精武》大成拳函授班。这次学习,使我对大成拳有了新的认识,愈学愈觉其神妙与深奥,愈学问题愈多。适逢《精武》在信阳举办大成面授,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能得到李照山先生的耳提面命,实为幸事!  八月,中原流火。南下千里的劳顿所带来的种种不适都随着李老师
期刊
八极拳是我国传统拳种之一,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八极拳以套路演练独特,功法训练、技击对抗威力显著等特色,历久不衰。清末民初,威名赫赫的“神枪李书文”是八极门中杰出代表人物。他以贴身靠打的精技纯功名震武林,以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扬威海内外。他把八极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铸就了八极拳的辉煌。  李书文(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他幼时首拜八极五世传人张景星为师,习练八
期刊
古时人们外出经营商业、贩运物资之旅行,或信使递送,军卒衙役执行流放、发配人犯的解递、押送,以及官吏的升迁赴任,大多是步行或骑牲口,只有大户人家、巨贾商人或是相当品级的官家,才有车轿代步。而凡为行旅之人,不管车马行、车轿行,都与步行跋涉者一样必备两件东西——一是雨伞(或斗笠、蓑衣等雨具);二是朴刀(又曰“双手带”,或单刀、剑器,武技高强者则一条木棍足矣),故朴刀实为行旅、跋涉者最重要的防身护卫武器和
期刊
如果学拳击、踢击或泰拳,那么力量训练不可小视。因为这些运动对肌肉及相关组织要求很高,力量训练还可以防止运动损伤。它可以改善你的薄弱环节,使其日益强健,从而增强抗击打能力。  对于技击者来说,更主要的还是锻炼踢击部位的肌肉。如果你是位泰拳手,还要锻炼肘和膝的力量和相关的能力。  人们常说,一根链子往往从最薄弱的环节断开,习武也是如此。如果身体各部位发展不平衡,就很容易导致动作变形,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进
期刊
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世纪,而武术却如一个老人,脚步逐渐放慢,与现代化的氛围格格不入。变则通,武术如何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不被外部信息所左右,是一个极其艰巨的认知过程。为缩短这个认知过程,我们有必要就中国武术的过去以及面对的历史情境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番探讨。    武术面对的历史境况    自《诗经·周南·免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记载起,有文字记载的武术已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沧桑。清末,中国社会变革急遽
期刊
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就是经典理论著作也没有专门阐述过这个问题。慢慢地演练太极拳架好像是天经地义的,“慢练就是慢练,还需要说为什么吗”。  太极拳所包括的内容大概有四个方面:1.攻法;2.架子;3.推手;4.散手。武派太极拳家李亦的著作《走架打手行功要言》,论述了架子与推手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从练架子与练推手的目的说起,后又涉及到了推手与散手的关系。文章开头便说,欲“四两拨千斤”,则须“引进落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