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非绘画艺术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992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现代艺术好似一个独立的个体,突兀地存在于美术历史的长河中。深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对赫斯特艺术作品内在品格进行深入探析,去区分真正代表后现代非绘画艺术作品和被曲解的后现代非绘画艺术作品,从而更客观辩证地去了解、欣赏、研究后现代艺术。
  关键词:达米恩·赫斯;死亡;自由
  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这个前卫的词汇开始流行。绘画迅速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涌现出一批以非绘画形式为主的艺术家。他们是时代的产物,给了社会猛烈的一击。他们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其艺术思潮的初衷是好的,那就是崇尚自由的希望,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范畴,使艺术的领地进一步扩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就是达米恩·赫斯特。
  1965年,达米恩·赫斯特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他年少时期曾因行窃而遭逮捕,导致他的求学过程中有很多波折,他先后在列斯的艺术与设计学校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就读,中间他还在伦敦的建筑工地工作了两年。在学生时期,他曾在太平间兼过职,这对他以后创作理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一、生命——存在的脆弱
  在20世纪80年代,赫斯特的早期作品开始体现了他对死亡的认知,医学药品只是能够延续生命,并不能阻止死亡。在《我想成为我自己》中他展示了一个药品柜,药品柜分六层,每一层的架子上都整齐地摆放着从人的头部直到脚部治疗所用的医学药瓶。显而易见,药品柜就如同人的身体结构的示意图。医学药品是社会商业化的产物,一层层整齐摆放的药罐如同社会体制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现代医药”展中,直接点明了整个展览的主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过分地依赖于体制的管理和以往的经验,而离现实的生存经验和自己的本性越来越远。
  赫斯特把对医学崇奉所产生的危机深入到他的艺术中,作品《圣歌》,一座高达6米的医学人体解剖图解的雕像,把人的身体内部构造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这种展示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人们可以通过肉眼看到所有器官及其运行方式,却无法看到灵魂的归宿。肉体是对生命最好的歌颂,而这也是赫斯特意识里对生命最好的圣歌。
  二、死亡——竞争的残酷
  相信很多人会被达米恩?赫斯特的成名作《生者对死者的无动于衷》里描述的画面——一条14英尺长的张大嘴巴被泡在无色无味的福尔马林溶液中的老虎鲨鱼标本所吸引。
  一条鲨鱼赫然出现在人类的视线里任由人们注视、打量,挑战着人类的视觉神经,给观者带来了恐怖又惊奇的视觉冲击。这条鲨鱼虽然已经死亡,但表情仍然异常凶恶,封住玻璃水箱边缘的白色立方体,影射了现实社会中社会制度的条条框框,向世界做出无声的呐喊。让人类感受到我们不仅仅是猎人,也同样是猎物,我们不过是大自然界的生物链中循环不止的一环[1]。这条鲨鱼的死亡是物理上的死亡,但其所传达出的是人精神上对死亡的重新认识。无论物理上还是精神上的死亡,都表现了现实世界竞争的残酷性和存在的脆弱性。
  达米恩·赫斯特对死亡和生命大胆的冥想深受培根的影响,在他眼里,培根是他精神上的导师,是直面残酷现实的画家。培根绘画形式主要以三联画为主,绘画主题多描绘黑暗与孤独。其中最著名的是1973年创作的《黑色三联画》,画面以三个并列的黑暗场景的形式描绘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同性恋人戴尔的死亡,黑暗的背景、痛苦扭曲的人物表情和指示性的符号强化了死亡主题,营造了孤独的气氛。达米恩?赫斯特的装置艺术《孤独的宁静,致乔治?戴尔》直接表达了他对这位前辈的敬仰。在这件作品中,戴尔的形象被羊的尸体所取代,三具羊的尸体分别装在泡有福尔马林溶液的玻璃箱中,再现了培根最著名的《黑色三联画》。赫斯特用死亡作为主题,体现出在面对人性的黑暗面时,能与之对抗的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贪欲和人性本能的黑暗。
  三、诱惑——欲望的恐惧
  赫斯特作为后现代最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艺术家,有人厌恶他、讽刺他,但不得不承认也有人喜欢他、赞美他。在某些人眼中他是伟大的艺术家,但也有些人认为他是狡诈的投机商人。他的《为了上帝的爱》作为在世艺术家中价格最高的作品而饱受争议,因其高达5000万英镑的标价。有艺术批评家认为这只是一场哗众取宠的商业作秀,毫无意义。这件作品由一个真人头骨制成,上面涂有白金,镶有精致的钻石,其中头顶上还镶有一颗价值超过2000万美金的心形钻石。这件由白金和钻石装点的头骨光彩夺目,充满诱惑力。钻石代表人类的欲望,头骨代表人类的恐惧。赫斯特试图用欲望的外表装饰死亡的恐惧来告诉人们,当欲望与恐惧交集,当诱惑与死亡重合,人们会不会被蒙蔽了双眼?
  马克斯·哈维在“感性”展上的作品《马拉?汉德莱像》同样也饱受争议,但相比赫斯特而言,观众的愤怒大于媒体的关注。马克斯·哈维以英国臭名远扬的杀人犯马拉?汉德莱为原型,在印满儿童小手印的蜡纸上把这个象征邪恶的人物头像画成了媒体明星似的肖像。这个遭众人唾弃的杀人犯曾经协助丈夫对五名未成年少年性虐待,并且残忍地杀害了他们。哈维的作品更像是恶作剧,他放大杀人犯形象目的也许在于讽刺金钱驱使下大众媒体的堕落,但是,他是在消费大众的善良。他的作品不仅没有明确的道德指向,并且丧失美学意义。他带有目的性地创作作品,挑战观众道德底线,吸引媒体关注,最大限度地产生社会效应。
  当过度的创新激发起内心的恶的欲望,传递给他人的只是恶心和精神压力时,这些被曲解的艺术,只是披着后现代艺术的外壳,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后现代艺术。
  四、自由——永恒的追求
  对赫斯特艺术作品内在品格的探析中发现,赫斯特的作品总能瞬间聚集所有焦点,天生带着挑衅和不怀好意,他像个小孩子,需要搞破坏来博得大人的注意。但其实他一直都在追求内心的纯粹,他的鲨鱼、药柜、钻石头骨都是他自我本身的反映,他的艺术环境、他的艺术语言需要绝对的自由。他在传统绘画中是个疯子,但在艺术空间里是个天才。他和他的艺术无不在向我们解释:何为生命,何为死亡,何为自我,何为自由[2]。   对自由的追求是后现代艺术家惯有的态度,就如1974年意大利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琪是最早一批不断挑战自己身体和精神极限的女艺术家之一。在其作品《韵律0》中,阿布拉莫维琪让观众掌握主导权,准许观众挑选摆在桌子上的72件物品,并且任意使用在她身上。有玫瑰、口红、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肠器、锯子、斧头等,其中甚至有一把装有一颗子弹的手枪。整个过程中,阿布拉莫维奇的衣物全部被剪掉,有人用玫瑰上面的刺扎她的腹部而不是把玫瑰插在她的秀发间,还有人拿手枪威胁她而不是在她的嘴上涂口红,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当众表达了人性中最为复杂阴暗的一面。阿布拉莫维琪大胆而粗犷的行为艺术风格与她的家庭密不可分,在她的成长中,因其父母是南斯拉夫军人,所以受到过意识形态严酷的控制和精神上的压抑。通过这种极端的艺术表达形式,阿布拉莫维琪试图找寻肉体和精神存在的自由。她像是一个被大人遗忘的孩子,通过恶作剧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如同小时候的恶作剧,期待得到大家的目光,得到关爱。是的,她需要发泄,童年的压抑造就她成长大以后不同寻常的叛逆,或者说,她希望寻找到自由的平衡。
  五、极端——曲解的身体
  后现代艺术家通过非绘画的艺术形式这个自由的载体来宣泄内心的情感,但是过度地扭曲和丑化,如自虐、暴露身体、吃死婴、自杀等极端的表现方式,这不是前卫,这是被曲解的后现代。就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残忍的行为艺术著称的维也纳行动派艺术家鲁道夫·史瓦玆科格勒曾展示过一寸寸地切割自己阳具的照片;甘特·布鲁斯准许别人把大小便、尿液、痰等污秽之物使用在自己身上,以展示这个垃圾化世界的肮脏,这却使得审美离人们越来越远[3]。
  他们看似是用血肉之躯,通过疯狂的方式,拒绝社会冷漠地压抑人性的社会制度。当人们看到这些令人恶心的行为艺术时,我们斥责,他们是不被接受。当人们了解这些艺术家身处的时代和自身背景之后,我们虽怀有同情,但他们仍然是不被接受。如果艺术不是情感宣泄的出口,反而带给人们的是痛苦,是压抑,那么它的生命力究竟还有多少?那些比野蛮、比残酷,甚至以为自杀才是对后现代艺术的人,不是你们创造了艺术,而是你们抛弃了艺术。
  后现代艺术中这些消极的因素与西方社会的百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兴起的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其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大规模金融海啸出现,大资本家为转移矛盾而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萧条的经济,压抑的社会政治气氛,独裁的天主教会和大规模的失业率使得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受到严重冲击。人们思潮浮动,对艺术认知产生变化,对美的认识产生改变。人们出现极端情绪便是一种必然现象,而这些借着后现代主义来掩盖其自身的偏激性的“艺术家”,通过自虐的行为,博得社会的关注,让真正的后现代艺术蒙尘。
  六、绘画——艺术的回归
  后现代艺术终究是艺术历史中的一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终究回归。达米恩·赫斯特于2009年在伦敦华莱士收藏馆举办了名为“没有爱失去,蓝色油画”的绘画展,共展出25幅赫斯特创作的画作。绘画形式主要以三联画为主,所有作品都是以蓝黑色为主调,如蜘蛛丝般的白色线条贯穿每幅画作。曾经以装置艺术闻名的赫斯特,如今回归传统。他重拾画笔,把以往装置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运用到绘画中。
  在当代艺术中,绘画又回来了,它在经历了非绘画艺术的挑战后胜利而归。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生活逐步丰富的时代,能够承载时代的精神、表达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知和精神追求的艺术,就会一直生动地延续下去。
  人的生命不会永生,但是,在艺术中,在人类对真理的无穷探索中,自然的生命力永不枯竭。
  参考文献:
  [1]邵亦杨.后现代之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彦娜.触摸人心深处的恐惧——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J].上海艺术家,2013,(04).
  [3]邵亦杨.穿越后现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杨璐,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其他文献
摘要:当下,针对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国务院作出重大调整———引导一大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服务社会的教学思想转变落到实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实施,并不断进行创新。这对老师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在发展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很好地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把产学研结合,真正为社会和地方经济服务?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是国家积极引导向应用型转型的艺术高校,她在近几年不断
期刊
刘兆英,男,1955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名城联谊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入选全国第三、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荣获全国首届峨眉书法大赛书法金奖、全国首届牡丹杯大赛银奖、河南省第二届龙门杯金奖,河南隶书年,篆书年金奖。作品曾参加首届中日自咏诗书法展,中韩书法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艺术大成,河南省书法家人名辞典,开封市艺术家人名辞典。 
期刊
李鸿印(1935-),北京东晓市人。196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本科为书籍美术专业,毕业后考取本院研究生,专门研究漆画并留校任教。期间李鸿印到福建福州学习漆艺技法,回校后建立了漆画专业。直至文革时期,遭到打压,遂离校于家中埋头创作漆画至今。李鸿印是中国现代漆画较早的一批实践者,他的漆画绘画性极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当我们欣赏李鸿印的漆画时会发现,他绘画的题材
期刊
柳方金,字:力文。笔名屹然,号清泉轩主。1955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文化部文化中心特聘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中国水墨机构副主席、中国水墨研究院副院长、清华美院吕云所山水画工作室助教、北京南海画院画家、北京台湖国画院画家、中国美协创作中心山水画工作室画家。现居北京。  作品《藏乡风情》获全国第七届工笔展银奖;《碧水微歌下远峰》获“壶口杯”中国画名
期刊
摘要:宣纸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的必要载体,对中国画的表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探寻其中,宣纸之所以能够体现中国书画的艺术特色便是因其当中所具有的纸张特性。文人墨客们利用这些特性,将构思与布局呈现于宣纸之上,使得画作产生多样的变化,形成一系列画面生动、别有情趣的中国画。  关键词:宣纸;表现力;影响  一、引言  如今,传统宣纸的种类繁多,其特色又各自不同。以成品宣纸为例,按其生产原料的不同又可划分为分绵
期刊
摘 要:在东方与西方、继承与拓展等诸多纷争与矛盾中,吴冠中熟谙西方绘画精神,又深会中国绘画的意境,他从实践到理论探索了中西绘画融合的问题,成功地创造了中国当代油画的民族形式,探索了绘画民族化、现代化的真谛。吴冠中无论从创作实践还是从理论研究都具有被纳入世界艺术史范畴内研究的可能。吴冠中是我们敬仰的艺术大师,是我们民族的傲骨和脊梁,他以一生的探索和实践,以先行者的姿态,给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座
期刊
摘 要:中国山水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一环,其详尽地诠释了中国画所特有的透视方法并从绘画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由中西方绘画透视特点的不同为起点,延伸至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三远”透视,简要介绍其不同理解角度及后人对其的拓展与延伸。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透视;三远法;意境  在中国画的发展长河中产生了诸多与西方绘画不同的绘画特点,其中透视方法的不同是诸多差异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之一。中国传统绘
期刊
摘 要:姚兆明教授是“溥派”艺术的传承与继承者,现从她开始入室“溥派”说起,说明她的一生的是传奇的。其人其画都与“溥派”如出一辙,很好的说明“溥派”对她的影响之深。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未变卖一幅画的精神可嘉。为保护其师的绘画作品被杀害,说明她个性是顽强的。  关键词:姚兆明;溥心畬;溥派  [基金项目:本文系姚兆明基金艺术研究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15YZM05]  一、 姚兆明的生平——入
期刊
摘要:在对艺术产生作用力的诸多因素中,以科学为切入点,从这一视角研究在艺术创作中科学所扮演的角色。为方便研究,将语境定位在西方艺术这一范畴,通过罗列从原始时代到20世纪美术史发展中与科学因素相交的史实,来例证这一论题来说明艺术与科学只是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法解释着世界,旨在展示科学与艺术的殊途同归,呼吁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关键词:艺术;科学;因素;相交  一、山麓的分手  《辞源》对艺
期刊
摘 要: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巴黎画派”无疑是特殊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是第一个不以风格而以地域为名的画派,且立足于两种文化之间,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艺术语言的解读和共性的探讨。以夏加尔﹑莫迪为例纵观该画派,从极富象征意味的符号设置﹑无拘无束的空间构图﹑浓烈主观的色彩运用三方面,对该画派的艺术语言进行解析。  关键词:巴黎画派;夏加尔;莫迪;绘画艺术;形式;语言  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有一个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