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评析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山东省高考科目考试说明·语文科》(以下简称“《说明》”)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以及山东省政府和教育厅颁发的有关文件编制的,它从山东省课程改革和近几年高考的实际出发,把《课程标准》和《大纲》有机地统一起来。《课程标准》和《大纲》是国家意志的外在体现,因而自然成了山东省编制《说明》的主要依据。在《说明》中,无论是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还是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都充分体现了对国家法规文件的准确解读和表述,体现了对国家法规文件的尊重。下面就语文新课程高考的具体内涵进行一些探讨。
  
  1.关于“突出语文学科特点”的问题
  
  《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这种特点表明,高中语文课程应该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就选拔性考试而言,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应该从尽可能多的考查内容中体现出来。据此,在考查内容方面,《说明》基本涵盖了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如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习,获得“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感悟、理解、鉴赏、评价和表达等在突出语文学科特点中的重要作用。
  
  2.关于“命题既要保证平稳过渡,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问题
  
  在我国,教学和考试历来存在着一些矛盾。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又增加了新的问题或者新的矛盾。语文课程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除了学习统一的必修内容之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来选择选修内容。一纲多本的、相对个性化的教学应该用个性化的考试来评价,而不能用统一的考试来衡量。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本应同步进行,用考试的改革来促进新课程的教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与高考统一性的矛盾日益明显,特别是选修内容与统一考试之间的矛盾。比如,山东省各地市在教材(必修和选修)版本、教学内容、校本教材等方面存在差异,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再者,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考试改革也一样,必须是在继承过去科学的考试内容和合理的考试形式基础上的改革,不能割断历史。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认为,语文考试改革的步伐要稳,不宜过快。要保证命题和阅卷的可操作性以及考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再来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课改精神和《大纲》的各项要求。任何大面积大范围的调整都可能会有隐患,给广大师生带来思想上的压力,给高三语文教学带来不便。具体来说,语文试题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必做题上,变化性主要体现在选做题上。选做题的阅读量、题目数量以及分值都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考生答题和教师网上阅卷的实际情况。
  
  3.关于“注意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
  
  这涉及《课程标准》和考试的关系问题。《大纲》采取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必考内容主要对应《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选考内容主要对应《课程标准》中的选修内容。考虑到大学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部分选修内容也纳入到了必考内容当中,比如诗歌鉴赏与评价、语言文字运用等。对于高考试卷中的必考内容,考生必须作答,否则将失分;试卷中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试卷的明确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答,不能都选。
  《大纲》把《课程标准》中四个选修系列整合成了两大块,以材料包的形式呈现出来,即文学类文本(指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阅读和实用类文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阅读,目的是便于命题。需要说明的是,诗歌类文本的考查由于在必做内容“古诗文阅读”中已经出现,选考内容将不再涉及。
  选考部分共两大题,每大题各4小题,各18分;而且它们对应的小题之间的分值也保持一致,以方便阅卷。至于大家普遍关心的选做题的难度问题,比如,两个语料的难度、语料的长度、对应题目设计的难度等,命题人会尽最大可能地解决。难度只能大致相同,绝对一致是不现实的。退一步说,难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考生有选择的自由。
  在选考内容中,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学过的或者熟悉的内容作答;如果有把握,也可以选择自己没有学过的内容作答。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高考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这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试题中的具体体现。
  再次,《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范围较全,对以往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范围全是指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基本涉及到了,继承是指很好地吸收了以往科学而合理的考试板块,突破是指体现了必做和选考的区别。
  
  4.关于考试“能力要求”中增加的能力层级F,即“探究”的问题
  
  “探究”这个能力层级是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出来的,新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较高要求。对“探究”的考查也有难易之分,大家不必担心会增加试卷难度,毕竟“探究”只是一种能力要求,且主要限定在选考内容当中。选考内容也不可能出现过多的探究题目,因为要受所选语料、题目数量、考生答题时间、试卷难度系数等的限制。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纲》所说的“探究”应是基于文本的探究,是围绕文本,而不是游离文本,跳出文本。因此,在复习指导时,教师应准确恰当地给考生解读“探究”,不可漫无边际地“探究”。
  
  5.关于“名句名篇”考查的问题
  
  名句名篇的考查共6分,较过去有所增加。一方面,名句名篇的考查不以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课程标准》也旗帜鲜明地要求学生加强积累与整合。中学生积累一定的具有教育意义、审美意义和哲理意义的名句名篇本身就是对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引导考生复习所学教材的同时,可适当参照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名句名篇,但不可增加考生的负担。
  
  6.关于作文考查的问题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写作态度在这里更多的是指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下面两点上:第一,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第二,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论述类文章的写作应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实用类文章的写作应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完成常见实用文的写作。文学类文章的写作应考查学生写作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以及使用该文体写作的能力。错别字的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来,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这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他文献
时下,部分老师与学生对2007年新课程高考将要出现的探究类试题大都拿不准,甚至将之神秘化,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有必要厘清一下探究的内涵与探究类试题的特点,以释众疑。    一、探究的内涵    关于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多处论述,但均语焉不详。直到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才对“探究”加以明确界定:探究,指探讨疑
2007年,新课程实验区将举行高考。从教育部颁发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来看,新课程高考的知识点并没有很大变化,只是分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分值的分布略有变化,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探究能力层级。    一、2007年新课程高考考向蠡测    由于新课程高考增加了选考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因此试题的设计将会在“稳中有变”中出现异彩纷呈的局
《我的拿手好戏》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题目,小学创意写作课程中,也有与之对应的《我的“绝活”》习作题目。此次习作要求学生能发现自己的闪亮之处,并能把自己的感受、看法写出来,既要写出真情实感,又要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呈现。本次习作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列提纲这个整合材料、安排详略的习作步骤。一、激趣导入,引出习作主题  1.游戏激趣—姓名、本领对对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习作主题是“
一、建一所幸福的学校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在近60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建设“和谐创美”的育人氛围。2005年以后,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提出“让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快乐,让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的办学理念。学校发展的焦点由最初的关注“事”逐渐转为聚焦于“人”。学校基于对教育的思考和学校历史积淀、师生发展需求,于2013年提出“建设幸福学校”的办学目标,建构学校的价值体系,探尋确立幸福学校实现的四大路径
《社戏》收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里,应该是小说,《呐喊》里有不少散文式的小说。这一篇,并没有传统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矛盾、情感错位等。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意向大体一致,不以人物性格的不同见长,很像是散文,而且不是一般的散文,而是抒情的散文,所以,《社戏》如果算是小说的话,也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散文化的小说。  文章的主体是回忆童年时代在农村的河边看草台班子演出的美好的体验。而文章的开头,却写在大城市的正规的
自2014年起,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沪浙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它带来了什么?为了应对新高考的要求,学校面临了哪些挑战,做出了哪些改变?这都是我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为此,本刊特邀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成员,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王本中先生,谈谈他对高考改革的思考与理解,以飨读者。  2017
以往提到“教育”这个词,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学校”。这也说明,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把教育的责任归结于学校,如果一个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社会舆论也多批评学校或教师。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也在发生变化,今天“教育”发展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组合,已经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有紧密联系又具有不同职责和界限的共识。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其根在家庭,而学校与家庭
写作,应该是一个人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它源自人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和深入思考。然而,现实中我国学生的作文水平却着实令人担忧,作文教学中师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多,效果却并不理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据了解,美国的学生在小学三四年级就能够写出结构、形式相当严谨、规范的论文来,这与他们受到的严格而又开放的写作训练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写作训练是美国母语
200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现代散文阅读有这样一道题:“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题目的要求非常明确具体,一是“当夫人”(不是“丈夫”或别的什么人)的感受,二是要结合最后一段(而不是全文)的有关内容。这样,答案就必须从“丈夫耐心倾听”和“妻子向丈夫倾诉”这两个方面去概括“当夫人”
在对2008年高考作文题进行评述之前,有必要对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的发展过程做一下简要回顾。  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始于2000年,此前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命题。2000年上海市率先试行自主命题,2002年北京市试行自主命题。自2004年起至2006年,自主命题的省市陆续扩增至16个,包括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山东、安徽、江西、四川、陕西。  自2004